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困境研究
Research on Difficulties i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dvanced English Based on Online and Offline Mixed Teaching Mode
DOI: 10.12677/AE.2023.137753, PDF, HTML, XML, 下载: 128  浏览: 202 
作者: 郭 梦:喀什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 喀什
关键词: 混合教学模式高级英语课程思政Mixed Teaching Mode Advanced Englis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以课程思政为导向,本文结合混合教学模式对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高级英语》进行问题探析和困境研究。根据当下的研究现状及教学实践,从教材内容、教师团队、学生特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进而达到推进英语专业课程在教学效果上更契合课程思政的目标要求。
Abstract: Oriented b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to conduct problem analysis and dilemma research on the main course Advanced English for English major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and teaching practice, the current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aspects of textbook content, teacher team, student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teaching effect of English major courses to better mee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s.
文章引用:郭梦.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下《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困境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7): 4789-47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7753

1. 引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要求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挖掘课程内的思想政治元素,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根据《纲要》要求,高校教师需要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原因、课程思政融入的内容以及课程思政展现的方式有系统的认知和把握。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技术背景下,针对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方式更加多元化: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育资源以及先进的育人方法等。线上教学虽然具备提供优质网络资源、克服空间限制的特有优势,但其互动性差、考核方式单一等局限性也不可忽视。因此,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有机衔接能够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在传授知识、提升能力和引领价值观念趋向上的深远意义。本文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相关研究为基础,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高级英语》的课程特点以及混合模式下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应问题进行梳理,结合实际情况整理相关困境的成因,以更好地帮助学者后续实现课程内容和思政元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 研究综述

2.1. 混合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混合教学模式主要是线下教学模式和数字化教学模式有效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克服空间、时间、角色以及互动方式等局限性 [2] ,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实现教学合理化、效果最佳化。Yoon和Lim指出混合教学模式是指在恰当的时间,利用恰当的的传播媒介,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技术和教学手段,为合适的目标对象提供恰如其分的教学内容,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高的效益,从而取得学习效果最优化的一种方式 [3] 。

针对高校领域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研究,国内学者更多地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某一类课目、特定或多个线上教学平台以及线上资源的影响因素与实施途经。金晶、尹合栋、陈宝国、王磊等人分别利用微信、泛雅SPOC、学习通、Blackboard等平台对混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指出线上平台与线下教学相辅相成,为线下教学提供了多样的素材,同时也顺应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 [4] [5] [6] [7] 。赵彤、凌小萍等人将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分别应用于高校专业类课程、公共类课程、理论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系统地阐述了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实施以及应用成果等,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8] [9] 。刘玲、许莉萍等探索了混合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特点、学习绩效、教师能力的影响因素,认为学习者的学习渠道趋于多元化、学习思维趋于多样化、教师角色趋于多重化 [10] [11] 。刘晓燕等指出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合理整合、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等,对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 [12] 。

2.2. 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国内教育改革逐步实现从学科德育、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逐步向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同向协作而转变,总体呈现出思想政治因素与教育教学同向同行的特点。目前国内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课程思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等方面的应用,主要针对目前面临的障碍以及优化方案提供描述性的研究。目前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逐步由嵌入向融入转变,教学方向逐步由课程向学科过渡,教学内涵逐步由实体向理念转化,教学实践逐步由单一向多面延伸。这就需要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重心放在制度保障、机制优化、认知强化、能力提升等方面,使教学实践环环紧扣、相得益彰,创新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在学科建设方面,课程思政在其趋于成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目标导向和内容导向的双重作用,即从传统简单的知识讲授逐步向价值和能力培养的深度教学转变 [13] 。在人才培养方面,如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问题。课程思政的融入需要依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身职责,合理看待时代和历史发展,全面夯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充分挖掘事物发展规律,自觉地将个人的远大抱负与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此外,更应该锻炼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及问题本质的洞察力,以及在思想热潮下明辨社会主要发展方向的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把握时代发展趋势,确立人生方向。由此,课程思政这一理念为教师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效用提供了突破口,为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提供了推动和协助作用。在教学改革方面,课程思政实践需要相应的经验借鉴和理论指导,从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等多方面多维度地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要素、内在逻辑、体系化形成 [14] 。在教学模式思考与探索方面,课程思政的应用没有统一且固定的模式,需要结合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实际目标要求去探索实施路径和融合策略,这一过程既要发挥课程思政的核心作用,也要体现专业课程的隐形意义。

2.3. 混合教学模式下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目前,由于全球性、媒介化的时代特色,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的切入点,逐步从单一的线下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但是需要注意地是:该模式的创新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转变,其中包括教学基础理念、教材核心内容以及教学实施方法。首先,我们需要改变目前的单一且枯燥的教学手段,向线上线下资源综合运用视角上转变;改变目前的教材格局和安排,逐步根据教学实践合理布局教材内容,从而实现学生对思政元素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改变传统的实体课程教学模式,以数字平台为手段合理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打破传统教学的单一性和闭塞性 [15] 。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线上平台的资讯更新和沟通渠道、设置灵活的考核评价机制、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等,进而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准发展 [16] 。

3. 《高级英语》课程思政现状和问题

3.1. 《高级英语》课程介绍

《高级英语》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是该专业低年级《综合英语》系列基础课程的延伸,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英语技能的课程。该教材为英语专业语言类教材,由张汉熙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共两册。本版书籍选取的文章题材多样,涉及到自然灾害、人性善恶、科学真理、文化传承、生态文明、战争和平等多个层面的主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文学价值,一方面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获取多样化专业知识的渠道和看待历史发展和时代进程的多方面视角,另一方面也推动学生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理论与实践有序结合的能力。本研究主要采用《高级英语1》(第四版)第一册为研究对象,以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教学原则为着力点,深入挖掘教学活动过程中呈现思政元素内容时存在的障碍,期望后续对教材本身进行合理安排,最终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多方面素质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共同发力。

3.2. 目前课程思政实施问题分析

1) 教材存在局限性,具体表现在教材结构、内容以及价值导向方面的局限性。在教材结构编排方面,文章体裁广泛、专业知识呈分散性,这种以语言知识为逻辑的编写安排不符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如Lesson 1 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和Lesson 9 Ships in the Desert的主旨均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开,在讲解过程中如果单纯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势必无法顺应知识结构化、系统化的安排规则,同样难以贴合课程思政的教学内涵。在教材内容方面,课文本身语料丰富、难度较大,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专业语言知识的输入;课后练习模式多样,亦能够为学生架构多样化的输出模式。但是如果仅仅以线下课本资源为单一的授课素材,缺乏相关新闻时事的有机结合和线上平台的有效辅助,将出现课本与现实脱轨,学生需求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不契合等问题。在价值导向方面,把西方文化和西方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渠道,学生在接受专业英语知识、锻炼高阶文化解读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容易将西方价值观念作为自身价值的导向。如Lesson 6 Everyday Use、Lesson 7 Three Cups of Tea和Lesson 8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连续三个单元主要对他国文化如何传承进行了阐述,缺乏了显性的中华古老文明的输入和中国精神的诠释。在教学活动中,中国文化素材的缺乏会造成学生出现思维方式的偏颇和思想观念的畸形,淡化自身的家国情怀,难以将自身的理想抱负和国家命运事业紧密相连。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不利于中国精神“走出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价值取向以及文化自信等,这与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背道而驰。

2) 师资队伍思政意识和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专业身份认知存在理解不充分的情况。当前有部分社会思潮认为高校教师应当秉持不偏不倚的教学理念,只需要专注在传授专业知识上,把教师价值引领的角色放在次等位置,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观念没有必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从而忽视甚至放弃教书育人的总目标。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了一些高校教师产生了教学理念淡漠、理论知识薄弱、角色认知单一、价值导向欠妥等问题,未能跟随正确的道德指引方针进步,也未能充分体现自身立德树人的教师风范。另一方面,理论基础的薄弱导致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融入过程过于生硬,造成学生出现知识冲突,无法理解课程思政的意义所在。部分教师对不同科学领域的知识储备较低,而且了解不够深刻,无法做到在恰当的氛围下,以恰当的方式将思政主题内容与专业知识隐形的结合,甚至无法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思政元素,而是生搬硬套,造成教学内容枯燥,前后内容脱节。如在讲授词汇语义修辞格、复杂语法知识点和英语长难句结构时,仅着眼于专业英语知识领域,难以转换视角,缺乏对汉英两种语言进行比较,无法呈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在讲授过程中思政内容陈旧老套,对现实新闻热点话题关注较少,枯燥乏味的术语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教学活动质量较低。

3) 学生参与度不高和教学方法单一。快餐式、娱乐化的信息生产及传播特点正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高校学生产生着消极且负面的影响,荼毒着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使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参与度不高,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当前的媒介环境以“碎片化”的形式向高校学生传播新颖的信息,同时并内化演变为一种高校学生普遍接受并认同的信息交往机制 [17] 。这种具有碎片性、消费性、新奇性的网络资源难以与系统性、精神性、导向性的思政内容相契合,使教与学双方陷入不合作的状态,课堂气氛不和谐,整体教学效果不佳。在传统的线下教学模式下,思政元素的展现方式单一,更多地是教师单方面输出,对于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从而造成课上出现“隐形逃课”和“低头族”的现象产生。这种“课堂沉默”现象意味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独自表演,意味着教学理念的缺失,从而造成学生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接受程度偏低,对课程思政环节的教育意义理解不够。虽然可以借助线上资源,实现多平台联动,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课前资源覆盖化、课中教学效果最优化、课后反馈反思系统化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痛点、难点。

4) 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有待完善。评价体系作为教学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是检验课程思政是否更好地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的标尺。首先,在线下和线下教学过程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评价模型、评价目标以及评价形式的呈现,从而忽视了对教师自身数据素养、教学质量和师生互动等方面的考虑,造成教师评价片面化、两极化,课程思政教学活动形式化、低效化。其次,高校学生群体思政水平评价体系缺失。线下传统的教学考核和评价机制主要聚焦在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上,缺乏对课程隐形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考核或掌握,造成了以下多重问题:课程思政的教学成果无法得以验证,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是否得到提升无法得以了解,价值观念是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无法得以检验。最后,高校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评价体系多流于形式。针对教学科研在考核评价中的占比、育人实际成效的影响、课程思政实施的标准和依据等方面的相关文件部署存在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并且对专业任课教师的的职业发展影响不大,导致其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积极性和认真性。

《纲要》指出: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虽然各大高校愈来愈重视课程思政建设,但却未能形成树标杆、推经验的良好课程思政教学环境。而且优秀课程思政教师在职称评审、评优评选、人才举荐等方面并不具有相对的优势。此外,课程思政的建设也没有设立严格的惩戒制度,缺失“负面清单”的建立。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的鞭策,没有正向激励制度的推动,专业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活动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制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发展。

4. 结语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级英语》课程如何最大程度凸显自身的前沿性、人文性以及工具性是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结合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高级英语》课程还需要结合实践教学深入发掘潜在问题。本文以混合教学模式为基础,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剖析《高级英语》课程思政实施困境的原因,以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 教高〔2020〕3号.
[2] 岳曼曼, 刘正光. 混合式教学契合外语课程思政: 理念与路径[J]. 外语教学, 2020, 41(6): 15-19.
[3] Yoon, S.-W. and Lim, D.H. (2007) Strategic Blend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E-Learning, 6, 475-489.
[4] 金晶. “课程思政”视角下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英语混合教学模式探究[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2, 42(6): 106-110.
[5] 尹合栋. “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 现代教育技术, 2015, 25(11): 53-59.
[6] 陈宝国, 陈磊, 邓明. 基于“学习通”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操作系统课程为例[J]. 计算机教育, 2021(2): 85-88.
[7] 王磊, 王晨晨, 林炜斌, 徐凤. Blackboard网络平台支持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4, 31(11): 195-197, 214.
[8] 赵彤, 赵富才, 黄业坚.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混合教学模式与实施路径研究——以高校旅游专业教学为例[J]. 中国电化教育, 2019(6): 95-101.
[9] 凌小萍, 张荣军, 严艳芬. 高校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10): 46-49.
[10] 刘玲, 汪琼. 混合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投入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 2021, 31(11): 80-86.
[11] 许莉萍, 杨洁琼, 吴传宇. 基于“互联网 + 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J]. 中外企业家, 2020,(19): 207-209.
[12] 刘晓燕, 王丽媛.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分析[J].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20(3): 189-190.
[13] 王卓. 课程思政对外语专业课程建设的导向性与媒介性[J]. 山东外语教学, 2021, 42(1): 59-68.
[14] 许明月. 高校课程思政三大体系构建[J]. 高教学刊, 2023, 9(5): 181-184.
[15] 罗仲尤, 段丽, 陈辉. 高校专业课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9(11): 138-143.
[16] 石学刚, 周琳.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以《冷链物流管理》课程为例[J]. 物流技术, 2020, 39(11): 123-127.
[17] 皓默烨, 孙伟. 高校网络思政亟待攻克“沉默的螺旋”顽疾[J]. 社科纵横, 2020, 35(5): 13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