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Literacy and A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Media
DOI: 10.12677/CES.2023.117277, PDF, HTML, XML, 下载: 214  浏览: 386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孙巧慧:山东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烟台
关键词: 融媒体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能力Integrated Media Teacher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Literacy Ability
摘要: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而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媒介素养,以及“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合能力、“课程思政”目标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的创新运用能力、“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能力。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is an effective way for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and teachers are the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ng media, university teachers should actively improve their political literacy, moral literacy, professional literacy and media literacy, as well as their ability to explore and integrat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eir ability to design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progra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their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apply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and their ability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ll Courses”.
文章引用:孙巧慧.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7): 1869-187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7277

1. 引言

融媒体是在信息化时代的特有环境中,孕育而成的具有创新性的媒介形式,它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容、传播互融、利益共融,具有全媒体、全覆盖、全功能、全时空等特点 [1]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全球范围内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多元化、便捷化的渠道,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 这一论述指出了课程育人的基本方向,即所有课程都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开展“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各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这对全面落实高校教书育人的主体责任,实现“三全育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在这其中,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的关键因素。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也是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力军,因此,在融媒体视域下,要有效推进“课程思政”的开展与落实,就必须进一步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素养和能力。

2. 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的必要性

2.1. 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在融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形态,借助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元素,通过网站、微博、公众号、抖音等APP平台,多元化、立体化地呈现出海量的信息与资源。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23年3月2日在京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65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此外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截至2022年12月,10~19岁、20~2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4.3%、14.2% [3] 。当代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他们的学习生活离不开手机、网络、微博、APP客户端等,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因此,高校教师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运用融媒体技术,推动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充分发挥融媒体的长处,赋能课程思政教学,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配方要先进,工艺要精湛,包装要时尚”,这不仅是对思政课的新要求,也是课程思政的努力方向和目标。

2.2. 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化社会,国内外环境都在发展着急剧的变化,多元化的思想观念、文化相互交锋、碰撞,身处在融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免会受到形形色色的思潮、舆论、价值观的影响,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做好对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引领和塑造工作。

教育的关键,教师做的是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4] 。高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贯彻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开展“课程思政”是重要的途径之一,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课程思政”的素养与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关系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因此,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是有效实施“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要求。

2.3. 教师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5] 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素养的提高,注重个人知识、能力水平的提升,不但要做授业解惑的教书匠,更要做传道的“大先生”,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因此,提升自身“课程思政”的素养与能力,是教师能成长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的内在需求。

此外,部分高校教师存在融媒体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比如,对融媒体资源未予以高度关注,授课内容只局限于书本知识,不能以融媒体为载体将书本知识与当下的社会问题相结合,无法保证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时效性;对融媒体技术不能熟练运用,无法实现融媒体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因此,在当下的融媒体时代,要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与素养,也必须提高教师的融媒体运用能力。

3.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

3.1.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素养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要落实好“课程思政”,首先应具备以下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媒介素养。

1) 政治素养:高校教师要想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的任务,当好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首先要具备较强的政治素养,要对大局、大势和大事看得清、想得明、落得实,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担当精神,做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拥护者,坚守教育报国之志。

2) 道德素养:为人师者不仅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高校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因此必须要师德垂范。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 [6] ,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校教师践行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道德情操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3) 专业素养: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力争解决专业教学和思政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升对课程的理解与驾驭能力。为此,教师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挖专业课中蕴含着的思政元素,探寻专业课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贯穿于专业课日常教学,推动智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实现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立德树人的目标。

4) 媒介素养:融媒体环境下,提升高校教师的素养,不仅仅包括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专业素养,还包括媒介素养。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就是要提升和加强教师的媒介信息获取能力和融媒体运用能力。在当下,教师的精力不能只专注于教学与科研,也要熟练掌握数字化智能通讯手段的使用,要善于在微博、公众号、APP等平台上,甄选合适的素材,并运用恰当的融媒体手段,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时代感。

3.2.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

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发挥专业课程育人功能的能力,它是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本文将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分为“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合能力、“课程思政”目标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的创新运用能力、“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能力。

1) “课程思政”元素的发掘和融合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仔细研究专业课程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目标,基于教材内容,深入挖掘蕴含在其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思政内容,找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结合的切入点,以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有机融合。 [7]

另一方面,融媒体时代,各种媒介交叉融合,给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实时更新的素材。教师要善于运用融媒体的信息海量的优势,在各种媒介或平台上选取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相契合的视频、图文资料等,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上通过移动互联网或教学平台等展示给学生,使课程思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更具亲和力,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2) “课程思政”目标及教学方案的设计能力

融媒体时代教师要积极地从教学“配方”、教学“工艺”、教学“包装”等方面,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重构,以大学生热衷的融媒体作为工具,切实提高课程思政的学习体验,只有让学生感同深受,真心喜欢,才能实现真正的“入脑入心”,进而自觉地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此,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课程思政”的目标,目标设计要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既要保持与专业教学目标的一致性,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配方”,“盐”加得适度,“汤”才会有滋有味。所以教师需要提升融媒体信息的捕获能力,在纷繁多样的媒介上,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甄选出适合课程思政教学使用的素材,并通过精心的设计,改善教学“工艺”,对教学流程进行全面的“包装”,做到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进而实现润物无声。

3) “课程思政”实施方法的创新运用能力

融媒体时代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新的手段,通过智慧教学工具的使用,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教学互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使课程思政教学变得“有虚有实、有情有义、有滋有味”,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最新的媒介形态,比如微博、公众号、APP平台等。当代的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大都习惯了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因此,用学生熟悉又喜爱的方式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获得感。此外,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 [8] ,营造平等、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使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

4) “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能力

融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围绕“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等,开展课前、课中、课后的全过程评价,以及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教师要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同时,要善于总结、反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勤于重新认识、重新思考,促进自身课程思政能力的全面提升。

4.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提升的策略

4.1. 加强自主学习、自我更新,把学习作为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高校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想增强专业课程的理论厚度、思想深度和情感温度,必须全面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先有一桶水。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多元化的融媒体时代,教师不仅需要积极学习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拓展自己的认知与视野,还要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教学技术,丰富课堂教学活动,使课程思政教学富有时代性、亲和力与感染力,以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

4.2. 建立培训、交流机制,助力教师提高“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育人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落实效果。因此,开展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的相关培训,是提高教师育人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助力教师树立崇高的育人目标,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信念感和责任感,提升教师对先进理论的理解力和应用力,以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力,指导教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同时,要开展融媒体技术相关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融媒体运用意识和能力,鼓励教师进行融媒体教学改革,引导教师以融媒体技术包装课程,拓展课程思政的呈现维度,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其次,加强与思政课教师的交流,在交流融合中促进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可以尝试与思政课教师开展合作教学教研,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与整合,这是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密切融合、同向并行的关键举措,也是提高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水平的创新路径。

4.3. 融媒体技术赋能课程思政教学,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教师要顺应信息化、技术化的发展潮流,积极运用融媒体新技术,推动课程思政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活起来。首先,利用融媒体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教学内容,比如微博互动,短视频播放,VR体验等,提高学生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依托融媒体的海量资源,及时更新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比如选取当下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增强学习内容的时效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利用融媒体新技术,突破时空限制,拓宽学习渠道,让课程思政教学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延展课程育人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融媒体技术的运用,赋能课程思政教学的全过程,提升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5. 结语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负责人,以及高校落实“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主力军,要积极提升自身的“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有效推进融媒体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与融合,实现课程思政的多元化发展,进而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融媒体视阈下《基础日语》课程思政师资培训研究”(项目编号:220605439131124)阶段性研究成果;山东工商学院课程思政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综合日语Ⅳ》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1688202076)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艳.“融媒体”视阈下的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17): 230-231.
[2] 黄国文, 肖琼. 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六要素[J]. 中国外语, 2021(2): 1+10-16.
[3]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302/c199-10755.html, 2023-03-02.
[4] 余军华. 公共管理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素养与能力提升研究[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20(5): 143-146.
[5] 广大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N]. 中国教育报, 2022-09-10(002).
[6] 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N]. 中国教育报, 2014-09-12(001).
[7] 赵伯祥. 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的六种能力[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 33(14): 68-69+83.
[8] 刘清生. 新时代高校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审视[J]. 江苏高教, 2018(12):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