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汉语“动趋式 + 宾语”的语序及其英语表达的对比研究
Analysis of the Order of 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 and Object in Chinese and English on the Basis of Corpus
DOI: 10.12677/ML.2023.117419, PDF, HTML, XML, 下载: 230  浏览: 368 
作者: 张芬芬: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动趋式复合趋向补语宾语语料库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Object Corpus
摘要: 动词与趋向补语的组合叫做动趋式。复合动趋式与宾语的位置关系可以分为三类:1) 前宾式(VOC),2) 中宾式(VC1OC2),3) 后宾式(VCO)。本文拟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组成的三类构式进行分析,以BCC语料库中的文学语料为依据,总结出不同构式的语义和语用特点;然后利用BCC语料库和自建平行语料库进行VOC,VCO,VC1OC2各类构式汉语表达与英文表达的比较,总结出汉语“动趋式 + 宾语”构式对其英文表达的影响。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verb a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is 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 The verb- direction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based on the position of the compound directional complement and object: VOC, VC1OC2 and VCO (V, O, C stand for verb, object and complement). In this paper, the semantic and prag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types of constructions would b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corpus of BCC. And then the expressions of three types of 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would be compared so that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verb-direc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expression of English would be concluded, which is based on BCC and self-built English & Chinese parallel corpus.
文章引用:张芬芬. 基于语料库汉语“动趋式 + 宾语”的语序及其英语表达的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7): 3077-308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7419

1. 引言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一直是众多语言学研究学者关注的课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两者形成的结构特点及其影响两者顺序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张伯江在1991年时便对动趋式带宾语的情况做了分类:1) VC1C2O,2) VC1OC2,3) VOC1C2,4) 把OVC1C2;陆俭明(2002)对于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做了详细的分类和情况划分。陆俭明认为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和多种因素有关:既要考虑动词和趋向补语的性质,还要考虑宾语的性质和语境,所以此文章里陆俭明对趋向补语的分类、宾语的分类以及动词的语义特征做了探讨;曹儒和张道新(2022)着眼于趋向补语的意义即物理趋向意义和抽象引申意义,从词汇语义逻辑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趋向补语意义形态的产生因素、规律和机制问题;贾钰(1998)从已然未然、确指不确指等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复合趋向补语句中哪类动趋式与宾语的结构最为常见,并描写了不同结构的使用条件;石村广(2021)、杨宇枫(2013)等则是着眼于古代汉语中的趋向补语使用情况来看复合趋向补语的发展演变。除此之外,复合趋向补语在句法、语义、语境等方面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研究目的也延展到二语习得、对外教学中。

本文拟在第二节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顺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指出其不同的语序需考虑趋向补语、动词及宾语的性质,不同因素会影响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第三节首先指出本研究需要用的语料,然后阐明研究问题以及研究步骤;第四节归纳总结在语料库基础之上对于复合趋向宾语和宾语形成三类结构的语义和语用特点;最后通过自建语料库归纳总结VOC,VCO,VC1OC2三类结构汉语表达对英语表达的影响,以期对英汉翻译及对外教学有些许启发。

2. 动趋式 + 宾语的不同语序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使用中,补语是指补充说明述语的结果、程度、趋向、可能等的成分。补语和述语之间是相互补充说明的关系,比如“出生在上海”中“在上海”说明地点,“他匆忙走进了办公室”中“进了办公室”表明了“走”的趋向。在众多补语中,趋向补语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趋向补语也逐渐有了更加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当动词与趋向补语组合使用时就构成动趋式。当动趋式和宾语一起使用时会涉及到位置问题从而构成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动趋式结构在句法、语义、语用等方面都会有差别。接下来将从复合趋向补语的类型、宾语的性质以及动词的性质三方面阐述这三种因素如何影响动趋式加宾语的语序。

2.1. 趋向补语的类型

趋向补语是指由趋向动词所充任的补语 [1] 。如“跑出来”、“走进去”里的“出来”、“进去”都是趋向补语。在现代汉语里趋向动词到底有哪些,大家的看法也各不一致。这里参照陆俭明 [1] 对趋向动词的划分,他认为趋向动词包括24个,且可以分为以下三组:

a) 上、下、进、出、回、过、起、开

b) 来、去

c) 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过来、起来、开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过去

以上趋向动词的分组里(a)组和(b)组称为单纯趋向动词,(c)组称为复合趋向动词。

动词带上趋向补语后还可以带宾语,而宾语和趋向补语同时在动词后面使用时,两者的位置有三种情况:

1) X:动 + 趋 + 宾,例如“拿来一本书”,该结构可以表达为VCO,其中V代表动词,C代表趋向补语,O代表宾语。

2) Y:动 + 宾 + 趋,例如“拿一本书来”,该结构可表达为VOC。

3) Z:动 + 趋1 + 宾 + 趋2,如“拿出一本书来”,该结构可以表达为VC1OC2

因为(a)组趋向补语都属于单纯趋向动词,所以当动词和(a)组趋向补语连用时只能有宾语在趋向补语前和后两种情况,但是一般情况下动词带(a)类趋向补语只能用X这种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看出:递上一封信;*递一封信上。显然第二个例子不成立。

当动词和(b)类单纯趋向补语连用时也依然可以使用X和Y两种结构,但该类里的“来”和“去”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所以情况比较复杂,具体情况在第三节涉及到动词的性质时再做分析。

而当动词和(c)组也就是复合趋向补语连用时,宾语的位置除了在复合趋向宾语前和后以外,还可以在复合趋向宾语之间,如“跑进房间去”。

2.2. 宾语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语序的影响

因为(c)类趋向补语是复合类的,所以当动词加复合趋向补语时宾语就有可能在复合趋向宾语之前,之后,和之间,也就是说此时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可出现在X,Y,Z结构中。但我们发现“跑进房间去”如果写为“跑进去房间”或“跑房间进去”都是不符合语言习惯的,而当宾语是“孩子”时我们既可以使用X结构也可以使用Z结构。这说明宾语的性质影响复合趋向宾语和宾语的位置选择。

宾语根据其性质来分可以分为处所宾语和非处所宾语,而非处所宾语又包括施事宾语和受事宾语 [2] 。处所宾语一般只能选择中宾式,即VC1OC2。当宾语是施事宾语时,如果宾语带有数量成分,大多数情况下使用X和Z格式,使用Y格式的接受程度不高。例:

1) 走进来一个孩子 ?走一个孩子进来 走进一个孩子来”

如果施事宾语没有带数量成分,首先X格式是不能用的,其次Y和Z格式符合语法但一般不这么用,例:

2) *爬上来人 ?爬人上来 ?爬上人来

当宾语是受事宾语时,我们认为X,Y,Z三种格式都可以使用,例:

3) 抬上来一桶啤酒 抬一桶啤酒上来 抬上一桶啤酒来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补语类型属于“~去”时一般不用Z形式,比如“?抬上一桶啤酒去”。

2.3. 动词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语序的影响

在2.1中提到(b)组单纯趋向补语中的“来”和“去”都具有“位移”的特征,那么与之一起使用的动词也需具有同样的位移方向。所以动词的位移语义特征或其他性质会影响宾语和趋向补语的位置 [3] 。

具有位移性的动词我们称为“位移动词”,这些动词具有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者位移的语义特征。位移动词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继续进行分类:如果位移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是动作者可以控制的,那么这类动词称为“可控位移动词”,如“走”“跑”“送”“传”等;如果有的动作所表示的行为动作不是谁可以控制,那么这类动词叫做“非可控位移动词”,如“滚”“飘”“漂”“传”等。还有一类动词根本不含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具体来说是不会发生向着说话者或离开说话者位移的情况,如“切”“剥”“煮”等。

根据动词的[±位移]、[±可控]这两组语义特征,可以把动词分为(a)可控位移动词、(b)非可控位移动词和(c)非位移动词 [1] 。当我们使用可控位移动词后接施事宾语时,一般采用X格式,如“走来了一个人”;可控位移动词后接受事宾语时两种结构都可以使用;可控位移动词后接处所宾语时一般采用Y结构,如“苍蝇飞进房间里来了”。如果是非可控位移动词后接趋向补语和宾语,一般采用X格式而不用Y结构,例如:

4) 忽然从前面滚来(了)个球 ?忽然从前面滚(了)个球来

如果使用非位移动词,似乎并不能和趋向补语连用,因为趋向补语的意义可分为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两种类型,前者为物理趋向意义,是对运动趋向的反映,后者则可看作心理意义,是用直观的物理运动趋向来比喻抽象意义的结果 [4] ,不管哪种类型都伴随着运动。

3. 语料及研究过程

3.1. 研究语料

本文语料来自BCC语料库 [5] 和自建平行语料库。汉语动趋式 + 宾语的语料主要来自于BCC的文学子库,库容为141,725,524字。选取BCC语料库中的文学子库主要是因为BCC语料库中的语料较为繁杂,涉及较多不规范的语料,例如网络语料中可能存在语病,而文学领域的语料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句式更标准,具有统计价值。

自建平行语料库包含四本中英文对照的文学作品,该语料库通过清洗和使用网站Tmxmall实现了中英文之间的句对齐,方便进行中英文结构间的对比。

3.2. 研究过程与研究问题

3.2.1. 研究问题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有两个:

a) 复合动趋式 + 宾语构成的三种不同形式VOC,VCO,VC1OC2的汉语表达各有什么特点?

b) 汉语构式VOC,VCO,VC1OC2所对应的英文表达有什么特点?

3.2.2. 研究步骤

动趋式中的动词是一个较开放的集合,不容易确定其成员,而对于趋向补语的成员虽然有争议,但其成员范围相对确定,所以本文选择了较没有争议的12个复合趋向补语。

首先在BCC语料库中按照“进来”“进去”“出来”“出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的顺序分别搜索“VO进来”“V进来O”“V进O来”这样的结构。

接下来对BCC语料库中所得的语料进行人工筛选,筛选出具有致使位移的句子。在2.3中有提到趋向补语的意义分为趋向意义和引申意义(包括结果意义和状态意义),前者是直观的物理趋向意义,而后者是抽象的趋向意义,为了避免问题的复杂化,本研究的考察范围限于表达致使位移的句子。且我们这里选择的宾语只考虑受事宾语而不考虑施事宾语和处所宾语,这样对于筛选出来的句子就可以进行汉语VOC,VCO,VC1OC2结构之间的对比。

最后把筛选出来的每种结构中出现的动词分别列出来,找到在三种结构中的重复动词,确保这些动词在三种结构中都有被使用以进行横向对比。把这些动词在自建平行语料库中进行检索,找出符合要求的VOC,VCO,VC1OC2句子,并进行中英文对照,看看不同的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会对英文结构产生哪些影响。

4. 研究结果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顺序会受到动词性质、宾语性质及语境的影响,每一种组合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在BCC语料库中分别筛选出VOC,VCO,VC1OC2中符合要求的汉语语料,根据这些语料可以对这三种复合动趋式 + 宾语的形式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接下来将从语义和语用两方面对这三种结构进行比较。

4.1. VOC,VCO,VC1OC2的语义特点

4.1.1. VOC的语义特点

与VCO这种后宾式相比,VOC中的受事成分一般不用于确指成分,具体情况视语境而定 [6] 。这种结构所表达的重点在于结果的实现或结果实现以后产生的一种状态。以下面两个句子为例:

5) ……和老兰有说有笑,偶尔还对我说:“小通,送饭时别忘了给你爹送包烟上去。”

6) 当年人家常从一颗苹果树上摇果子下来给我吃,而今那棵树还仍然立在原处哩。

例(5)里把烟“送上去”才是交代的重点,例(6)里那棵树上的果子“下来”才是“我”怀念的重点。

且VOC一般用于表达未然情景,这是VOC结构与其他语序的主要区别 [7] ,多用于祈使句:

7) 我骗他说,五爷还等着我牵马过去,他好骑着它出远门呢。

在例(5)和(7)里都是表达某人要去干某事,如果不是在中间加“了”,如“送了包烟上去”和“牵了马过去”,一般情况下VOC表示的语义是未然的。

4.1.2. VC1OC2的语义特点

由于位置关系,相比于宾语,趋向补语和动词的联系更为紧密一些,当宾语为受事成分时,“补语”的语义是指向宾语的。如:

8) 他招呼一下,就掏出烟袋来凑在灯火上吸烟,不想怎么吸也吸不着。

9) 这时仆人端上茶来,他就舒舒服服地往靠背椅上一靠,再一次信手翻阅一下报纸……

从以上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宾语夹在复合趋向补语中间时,动词和C1的意义可以连在一起解释,如“掏出–烟袋”,“端上–茶”。

4.1.3. VCO的语义特点

从VCO结构中的“动 + 趋”和后面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特征来看,“动 + 趋”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动词,后面的名词性成分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宾语 [8] 。如:

10) 大小姐和顾妈穿梭似的往来,端进去香茗和点心,端出来香烟蒂、瓜子壳和水果皮。

因为趋向补语和动词的距离问题,VCO和VC1OC2都具有该特点,我们可以把“动 + 趋”看做一个连贯的动作,也就是说,此时宾语附在了VC这一整体结构之后 [9] 。

4.2. VOC,VCO,VC1OC2的语用特点

VOC,VCO,VC1OC2在篇章和语义方面都有一些显著特征,作为语言,在使用时意思相近的不同结构之间也一定会有不同的语用特征。如VOC后面一般接不确指名词或光杆名词,但该结构也传达旧信息,但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判定,这种情况下旧信息一般是定指形式,是对前文已知信息的重提 [6] 。如:

11) 你们信不信我敢把这毒蟑螂的药吃点下去,保证药不死。

这里的代词“点”就是旧信息,因为前文已经出现所说名词,这里用代词避免形式上的重复。

在问句中,无论是表示疑问还是质问、反问的语气,句子大多使用VC1OC2结构;当说话人在语气上有迟疑,特别是在后续句中需要完成一种语意上的衔接时,也大多会使用VC1OC2形式 [10] 。例如:

12) 店大欺客,你要是连我都不能说服,还想赤手空拳讨回钱来吗?

13) 他狐疑地把我打量一番之后,将一只手插进了裤袋。他莫非要掏出武器来威胁我吗?

例(12)使用VC1OC2形式使问句的重点落在趋向补语“回来”上,说话人在问句中使用该结构来加强自己的语气,表达一种愤慨的情绪;例(13)则通过使用VC1OC2结构使后一个趋向补语“来”连接后面的动词,使整个句子的语义表达更加连贯。

对于VCO结构来说,它的语用功能与VOC正好相反,VCO结构中的宾语往往是句子所要交代的新信息 [8] 。如:

14) 他是从来不午休的,从现在开始,他将一直工作到深夜晚饭就不到食堂去吃,刚刚带回来两个馒头。

4.3. VOC,VCO,VC1OC2对应的英文表达的特点

在4.2中本文分析了汉语构式VOC,VCO,VC1OC2在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的不同特点,那这些特点会对其对应的英文表达有影响吗?每一种结构所对应的英文表达的特点又是什么呢?根据BCC语料库中VOC,VCO,VC1OC2三种结构所使用到的用词,我们筛选出在每个结构中都出现过的动词共20个:送,伸,递,带,掏,端,捧,推,抱,搬,取,扔,拉,拿,放,捎,抛,寄,抓,打。然后将这20个动词在自建平行语料库里搜索对应的VOC,VCO,VC1OC2结构,最终得出符合要求的中英对照语料21条,其中VOC结构有6条语料,VC1OC2结构有5条语料,VCO结构有10条语料。根据这21条中英语料,可以简单概括每一种汉语结构对英文表达的影响,见下列表1~3:

Table 1. Expressions of VOC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corpus

表1. 语料库中VOC结构的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

Table 2. Expressions of VC1OC2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corpus

表2. 语料库中VC1OC2结构的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

Table 3. Expressions of VCO i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corpus

表3. 语料库中VCO结构的汉语表达与英语表达

从以上表格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语“动 + 宾 + 补”构式可以直接对照英文VOC的语序,后面的补语用介词表达,且所筛选的汉语语料的宾语都为代词,所以中英文的语序可以对照,但是如果宾语不是代词那么只能用“V. + Prep. + N.”语序的结构;汉语VC1OC2对照的英文表达较不统一,汉语VC1OC2对应的英文语序可以是VCO形式,也可以把“动词 + 趋向补语”看做一个动作,只用一个单独的动词来表达,如“拿出一把可怕的刀来”可以直接表达为“draws a murderous looking knife”;第三类汉语“动 + 趋 + 宾”构式依然可以对照英文语序V + C + O,且经常会和表示宾语来源或出处的状语一起用,中文中常见的是“从……”。根据中文的具体语境英文可以在末尾用不同的介词或介词词组来表示,如用from,in,也可以用“out of”来表示,通过在末尾或中间使用介词词组使得句意更完整。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趋向补语的再认识,对宾语性质及动词性质对趋向补语 + 宾语结构语序的影响进行再总结,以BCC语料库文学子库里的语料为依据对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所形成的三种基本结构VOC,VCO,VC1OC2的特点进行了阐释,并通过自建平行语料库总结汉语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语序对于英文表达的影响,这对于英汉翻译以及对外教学具有一定意义。但是该文章在进行中英文结构对照时所使用的语料数目较少,所总结的特点不全面且可能不具有普遍性,在语料方面还有待改进。

参考文献

[1] 陆俭明. 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世界汉语教学, 2002(1): 5-17, 114.
[2] 陈桂玲. “复合动趋式 + 宾语”结构的偏误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2.
[3] 马强. “来”和“去”作趋向补语时宾语位置问题及其不对称原因探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郑州大学, 2019.
[4] 曹儒, 张道新. 从词语组合的语义逻辑性看汉语趋向补语的意义形态[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2, 62(3): 225-233.
[5] 荀恩东, 饶高琦, 肖晓悦, 等. 大数据背景下BCC语料库的研制[J]. 语料库语言学, 2016(1): 93-109, 118.
[6] 孙艳玲.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位置关系考察[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大学, 2012.
[7] 张金圈. “复合动趋式 + 宾语”语序演变的动因与机制[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32(5): 44-50.
[8] 田宇贺. 对“动 + 趋 + 名”结构的初步考察[J]. 广西社会科学, 2002(1): 106-109.
[9] 石村广. 汉语“复合动趋式 + 宾语”的语序问题[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21(4): 44-55.
[10] 吴纪梅. 动趋式“V + 出来”与宾语同现情况的语用分析[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30(1): 154-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