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三宝”思想与当代国人幸福感的提升
Laozi’s “Three Treasures” Thought and the Promotion of Happiness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DOI: 10.12677/ACPP.2023.127239, PDF, HTML, XML, 下载: 220  浏览: 351 
作者: 王思琦, 孙孝科: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三宝思想不敢为天下先幸福感Three Treasures Thought Keats Economical Dare Not Take the Lead in the World Happiness
摘要: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了系统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三宝”思想。在老子看来,体现人德行的“三宝”思想不仅应该贯穿于人的终生,而且是践行其核心智慧——“道”之主要内容与具体路径。事实上,老子的“三宝”思想与人的幸福感有着内在关联,三者分别构成人的幸福感之心理基础、物质前提与获取手段。老子“三宝”思想昭示着当代国人务必慈爱他人、俭朴寡欲、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方可助推自身幸福感的有效提升并进而达至美满幸福的人生。
Abstract: This electronic document defines the standard format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published by the Hans Publishing. The elements such as the paper title, author, affiliation, abstract, section In Tao-Te Ching, Laozi put forward the systematic “three treasures” thought of “kindness, frugality and not daring to be the first in the world”. In Laozi’s opinion, the thought of “three treasures”, which embodies human virtue, should not only run through people’s whole life, but also be the main content and concrete path of practicing its core wisdom, “Tao”. In fact, Laozi’s thought of “three treasures” is intrinsically related to people’s happiness, which constitutes the psychological basis, material premise and means of obtaining happiness respectively. Laozi’s “Three treasures” thought indicates that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must love others, frugal and lustful, low- key man and high-profile work, in order to promote their own happiness and achieve a happy and happy life.
文章引用:王思琦, 孙孝科. 老子“三宝”思想与当代国人幸福感的提升[J]. 哲学进展, 2023, 12(7): 1416-142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7239

1. 引言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与至上智慧。“三宝”思想则是践行老子之“道”的主要意旨和基本途径。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第六十七章) [1] 。”其中,老子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总结为人所应当具备的且贯穿于人的终生的三种德行。人生苦短,幸福自然成为所有人的人生追求,幸福感则是一种令人满足且愉悦的主观感受与人生体验。因此,系统挖掘老子“三宝”思想的深刻意蕴无疑对于当代国人幸福感的有效提升大有裨益。

2. 老子“三宝”思想意蕴

2.1. 慈

“慈”作为老子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概念,居于“三宝”思想之首位。《道德经》中,“慈”率先出自“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由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八章) [1] 。”接而又现于“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 [1] 。由此可知,“孝慈”之慈,意指慈爱。《说文解字》曰:“慈,爱也。从心,兹声 [2] 。”《左传》中孔颖达疏曰:“慈者爱,出于心,恩被于物也 [3] 。”又说“慈谓爱之深也” [3] 。“慈”的本义是上对下的慈爱,后被引申为仁慈、和善、慈悲等意。老子认为,“慈”是一种由心自发的无声大爱,是施恩惠于世间万物的深切之爱。“三宝”之慈,既包含“孝慈”,又超越了“孝慈”。“夫慈,故能勇”,“慈”与“勇”相伴而生,二者相得益彰。大道之路漫漫长,修道之人须得心怀慈爱、以善待人,才可生出步履坚定、不馁于行的勇气底气;反之,直面艰难、不避白刃的真正勇士也必定是“仁慈隐恻,造次弗离”之人。

2.2. 俭

“俭”作为“三宝”的第二宝,居于中间的位置,是“三宝”的中心和重心。《说文解字注》中如此解释,“俭,约也。约者,緾束也。俭者,不敢放奢之意 [4] 。”南宋范应元在《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释义,“俭,约也。吾能无欲,则甘于恬淡而不奢,兹亦一宝也 [5] 。”陈鼓应也解释“俭”,是有而不尽用。“俭”的思想微言大义,其内涵可概括为:物质上,俭约知足;精神上,清心寡欲。“三宝”之“俭”是不放纵、不奢侈,减少和控制欲望,对自己加以约束。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的俭约观念,指出人的内心应是淳厚而质朴的、像婴儿一样不染杂念。精神上的寡欲与物质上的节俭相辅相成,只有用朴素的心境、低调不张扬的行为来充盈内心、积蓄财富,真正做到知足于内心、知止于行动,才能实现精神富足物质富裕的双丰收,最终达到一种“俭故能广”的超然境界。

2.3. 不敢为天下先

“三宝”的最后一宝,即“不敢为天下先”,是道家思想“无为而无不为”的集中表现。《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释义:“不敢为先而常谦下,不妄生事而常虚应,人皆尊之,故能为成才器之人之长也 [5] 。”“谦逊、虚心、不争、处下”是“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核,揭示了道家不据为己有、不持功自傲、不自允主宰的处世哲学。“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警示我们不能把一己之私凌驾于天下人之上,但也不是永居人下、不思进取,而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是择时而为、择机而动。老子云:“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三宝”思想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环紧紧相扣、相辅相成。人因慈而生爱知勇,因爱而知俭,知俭而能不为天下先,不为天下先则会成为万事万物的领袖。作为“三宝”的最后一宝,“不敢为天下先”是对“敢为天下先”的前提,即“慈”“俭”二宝的着重强调。这一观念既体现了老子对理想人格的内在要求,又表现出人与人共处时整个社会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3. 老子“三宝”思想与人的幸福感的内在关联

人与万物都根源于“道”。“道”是人与世界的本原关系,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是一切实践活动的初始和归宿。老子“三宝”: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是“道”之精神的具体表现,更是“人之道”的核心要义。正确理解和长久持有这人生三宝,才是开启幸福人生的正确之门。

3.1. 慈:人的幸福感的心理基础

《说文解字》曰:“幸:吉而免凶也。福:佑也 [2] 。”解释“幸福”是免于灾祸、逢凶化吉且得到赐福、保佑的生活。老子也认为幸福是一种“往而不害,安平泰”的生活状态。幸福的模样姿态万千,影响人生幸福感的因素无非来源于两个方面:外在力量和内心感受,而内在是关键因素。

“慈”是构建心理和谐的精神基础。心理和谐是个人的心理过程和内容之间、整体与部分之间保持的动态一致,是身心和谐、情意和谐和人格和谐的完整协调,也是衡量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指标。慈爱具有调节心理和谐的功能。首先,慈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宝”的慈爱思想强调单方向的付出,是不向他人索取、也不要求回报的无私大爱,蕴含着一种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人道主义精神。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他人的过程也就是收获喜悦、感激的过程,这些情感体验可以为我们带来快乐和满足,进而提升幸福感。其次,慈爱有利于保持稳定的心态。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个具有较高心理稳定性的人,往往更容易面对挫折和挑战,而不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身处困境,包容和慈爱不失为一种有效解决冲突的方式。互谅互解、彼此宽容可以减少许多人际交往中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而互不相让、针锋相对则必然致使矛盾的升级和激化。一个保持“慈”之本心的人,心态必然是包容而平和的。慈爱之人用自身的磁场影响和改变外在的环境,进而达到幸福的最佳状态。最后,慈爱能建立自己与他人的同情和同理心。慈爱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一个富有同理心的慈爱之人,往往更愿意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更愿意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利益他人。但给予不是失去,奉献也不是吃亏,人尽可能的利益他人,反而更好地利益了自己。

3.2. 俭:人的幸福感的物质前提

清心寡欲乃修身之要。老子提倡高尚的人格品德,提倡轻物欲重节操的高尚精神境界。三宝之“俭”是以“慈”为核心而下行的方法,是道家追求“返朴归真”,挣脱“物役”束缚的内向约束。

在物质泛滥、精神匮乏的当今社会,人们过分地追逐金钱及物质享受,对名利、权财的贪欲一发不可收拾,心甘情愿地沦为财富的奴隶。物质增长对幸福的作用固然重要,但不可忽视的是:物质财富对幸福有一定的限制和负面意义。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因为无节制的贪婪,萌生出邪恶之心。他们不惜走上欺诈诱骗、网络传销、非法集资等违法犯罪道路,即使心存侥幸、以小博大,最终也不过是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自古以来,崇俭戒奢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三宝”思想的俭朴观也强调了物质生活须得节俭和适度。俭朴之人会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限制自己的索取,有节制的使用资源,进而实现自己长远的目标。俭朴是一个宏观上影响社会、自然和生态,微观上作用于个体知、情、意、行的重要议题。“俭”还与可持续发展观念相适应。根据功能性的不同,俭可以划分为生存性的俭和发展性的俭。“三宝”之“俭”主要指发展性的俭,强调在生存需求之外的追求。发展性的俭不仅关注个体的需求,同样重视他人和整个社会的福祉,并强调对物质财富适当取舍,将更多的精力用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和精神幸福的追求。

3.3. 不敢为天下先:人的幸福感的获取手段

“不敢为天下先”是老子之道自然而为精神的体现,是合于大道的适度而为。从表面上看,“不敢为天下先”是不敢走在世间万物之前,实际上是突出老子“谦让、虚心、自守、处下”的处世态度。老子认为,“三宝”是由“道”阐发,赋予人类的三种天性。道家一反人们争强好胜,不落人后的思想,提出了一种看似完全相反的处世哲学——“无为”。但“无为”不是完全无所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善为”,是顺乎天意、合乎人性的自然而为。

“不敢为天下先”是“无为”思想的提取凝练,是老子获取人生幸福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不敢为天下先”要求人们“不争”。“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欣赏水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的高尚境界 [6] 。在现实生活中,矛盾冲突往往来源于人们互相争夺、不肯退让,大家争面子、争利益、争机会……结果往往筋疲力竭,让自己处于不幸福的状态之中。“不争”既是不相争夺,也是不必争论。但“不争”不是不思进取、消极懈念,而是保持“清静”、回归自我,不被虛名浮华所裹挟,不被功劳利益所熏心,如此便能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至高之境。另一方面,“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做人谦虚、做事谦逊。“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子认为,做人做事应始终怀有谦虚之心、保持谦逊的态度,警示人们切忌夜郎自大,不可过于表现,并要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和局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

4. 老子“三宝”思想与当代国人幸福感的提升

穿越悠悠千年,“三宝”思想历经时代更迭、沧桑变换,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迁中仍历久弥新,闪烁着智慧的灼灼光辉。“三宝”思想是促进天、地、人三者和谐共处、建立美好大同社会的重要思想指引,是启迪人们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者之间矛盾和冲突的锦囊妙计。幸福的人生千姿百态,没有定义。提升个人幸福感,让生活处处皆美好,就要在思想上掌握“三宝”,在行动上践行“三宝”。

4.1. 慈:慈爱家人、善待朋友、友爱同事

践行老子“三宝”思想之“慈”,说到底则是慈爱家人、善待朋友、友爱同事。

慈爱家人意味着对子女慈爱,对父母孝顺。自古以来,“慈”“孝”二者便是一种相互生成、相互促进的动态循环关系。孝由慈阐发、慈由孝促进,子女对父母的拳拳孝心离不开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呵护。“亲爱利子为之慈”,血浓于水的自然亲情决定着父母必然会疼爱自己的孩子。对子女慈爱,除了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最重要的是在培育子女过程中所倾注的情感和态度。慈爱不是溺爱,是恰当适度地给予关心和疼爱,是正确地引导、教育子女,使其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因而,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可分为:知识技能的理论教育和待人接物的道德教育,二者缺一不可。对父母孝顺,就是要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就是要强化家庭成员赡养、抚养老人的责任意识,促进家庭的老少和顺;就是要发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引导人们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父母子女双方应在互爱、互敬、互尊、互重的基础上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进而重构起“以慈生孝”“以孝促慈”和“慈孝共生”的和谐家庭伦理规范。

善待朋友意味着思想上学会感恩、情感上尊重认同、行动上宽容互助。善待朋友,首先应怀有一颗感恩之心。与友相交,待人接物时应充满善意和积极的正能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出温馨、和谐与融洽的相处环境。其次,认可他人并积极发现他人长处。尊重他人是善待朋友的前提基础。与朋友交往时,自己应充分尊重、理解他人的性格,以宽容之心与其进行交流。并以欣赏的心态对待他人、认可他人,积极学习其优点长处。最后,帮助朋友就是帮助自己。每个人都有陷入危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善待朋友须得在事情上不吝帮助,心态上鼓励支持。反之,如果只顾一己私利、斤斤计较,必将给自己带来麻烦。

友爱同事就是对待同事真诚、有善意。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彼此信任、关系融洽地协同合作至关重要。友爱同事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创造和谐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对于可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格和不同经验习惯的同事、客户以及合作伙伴,团结友爱是彼此携手共事、默契合作的基础。友爱同事还需要学会倾听和沟通。与同事交流工作应充分给予信任和支持、提供建议和帮助,这样才能建立起互尊互重、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围,彼此才能协同成长,实现共同的目标。

4.2. 俭:物质生活俭朴、精神生活寡欲

节俭朴素,力戒奢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践行“三宝”思想之“俭”就要在物质生活上俭朴、在精神生活上寡欲。

物质生活俭朴意味着不为“物欲”所束缚,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即将欲望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追求奢靡,不贪图享乐。俭朴是一种美德、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为实现长远的物质、心理及社会收益而主动约束自己行为和欲望,适度地获取、有策略地使用资源的生活准则。俭朴能够带来幸福,物质生活俭朴就要做到:思想上,树立俭约意识,形成正确的节俭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节俭观念的正确树立;行动上,身体力行地发扬节俭美德,将节俭观念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动。践行节俭,就是要提高自己的自制力,做到理性消费、不盲目跟风、不奢侈攀比。

除了物质上的节制和俭约,精神与心灵也要力求清明寡欲、无忧自在。在信息碎片化、快餐化和内卷化极为严重的当今社会,人们时常感到焦虑、痛苦和烦躁不安,精神状态萎靡,自我内耗过度。因此,给自己减负、给心灵减负,要注重个体内心的修养,做到由繁到简。一个人,应该诗意般的生活在世上,恬然淡泊,清静无为。一个俭约的人,会真正满足于“粗茶淡饭”“见素抱朴”的生活方式,让内心始终处于安宁平静,并培育积极健康的生活情趣,最终回归到俭约朴实的生活本质。

4.3. 不敢为天下先: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人的一生不过两件事情:做人与做事。“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告诉我们在为人处世中: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欲成事先成人”,低调是一种修养,是道家尊崇“谦逊、处下、自守、不争”精神的外在表现。低调做人,就要求人们谦虚谨慎,慎行慎言。低调做人是一种收敛,是谦逊不张扬的大格局和大智慧。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抱怨、不彰显、不卷进是非、不矫揉造作。低调做人就是学会藏拙,锋芒毕露往往易遭人记恨。纵有一身才华、万卷诗书藏于心中,也不显露、不炫耀,时刻怀有向他人学习的谦虚心态。

高调做事,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择机而动、待时而为的具体体现。高调做事,是强调一个人一旦设定了目标,便要坚定地执行。面对人生路上的种种机遇,要行事果敢、处事决断,要敢于出手、抓住机遇,不拘泥于他人的言论和看法,不犹豫不后悔,不为自身所困。

5. 结语

持有“三宝”,践行“三宝”是所有人追求人生幸福的要义。当代国人惟有将“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美好品德恒常持之并身体力行,做到德比于上、欲比于下,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断磨砺意志、激励担当,方可收获有高度、有境界、有品味、有质量的美满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老子. 道德经[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0.
[2] 许慎.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3.
[3]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4]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5] 范应元. 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 李程. 论老子“不争”的思想与社会和谐论[J]. 理论月刊, 2011(10): 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