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of “Tourism Geography” in the Context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AE.2023.138832, PDF, HTML, XML, 下载: 154  浏览: 24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刘龙龙, 孙中强, 高 栋, 牛东风:岭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广东 湛江
关键词: 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旅游地理学课程改革Online/Offline Hybrid First-Class Courses Tourism Geography Curriculum Reform
摘要: 一流本科课程是地方高校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探索信息新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背景下的一流课程建设一直备受关注。如何更新教学观念、丰富教学方式、深化教学内容、量化教学成果等都是一流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旅游地理学”课程为例,在教学方式、教学深度、教学情景以及教学总结等方面进行探索,提出了教学理念市场化、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内容深度化、课程思政常态化及课程考核成果化等可能实践路径,以期为师范类院校同类专业课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Abstract: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is the core goal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in the context of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in the new information era has been attracting much attention. How to up-date teaching concepts, enrich teaching methods, deepen teaching contents and quantify teaching results are the key issue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ourses. This paper takes “Tourism Geography” course of geography science in local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as an example,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depth, teaching scenarios and teaching summaries, and proposes possible practical paths such as marketization of teaching concepts, diversifi-c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depth of teaching contents, normalization of course thinking and politics, and achievement of course assess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reform of simila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eacher training institutions.
文章引用:刘龙龙, 孙中强, 高栋, 牛东风.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3, 13(8): 5330-533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8832

1.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旅游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1] 。在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已全面融入国家社会经济体系;如何满足“超级旅游”的浩大的国家/国际旅游经济市场需求 [2] ,亟需旅游地理学的理论供给。旅游地理学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地理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建设对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科学知识体系和发展系统全面的地理科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3] ,是培养行业知识过硬、实践能力出色的旅游市场优质人才的必要过程。旅游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一门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及建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交叉性学科;丰富的学科内涵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赋予其知识体系广泛的包容性、学术性与应用性,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学科建设的复杂性、竞争性与综合性。在“互联网+”、“旅游+”等学科发展时代新潮流的引领下,如何使旅游地理学这艘帆船“乘风破浪,力争上游”就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尝试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及课程考核等方面入手,探讨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旅游地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路径,以期培养更多旅游地理学的专业人才,同时为一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增添新的色彩与活力。

2. 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旅游地理学是一门处于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这三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部门地理学,也是地理学与旅游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旅游者行为、旅游需求、旅游资源评价、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开发与规划等 [1] 。关于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前人已做过相关的总结。比如,白昌红以“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为例,总结了教学实践性不强、教材编排不合理、教学双方压力大及考核方式落后等问题 [4] ;靳诚等在研究“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时认为教材数量种类繁多且交叉重复、教师知识储备不够导致授课深度不足、教学方式陈旧老套影响教学效果、学生缺乏实践教学锻炼等是目前旅游地理课程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 ;李先锋认为旅游地理学专任教师的知识面狭窄、教学手段陈旧、社会实践与经验缺乏等导致了教学效果差等问题 [5] ;白翠玲等认为基于线上线下混合的“旅游学概论”的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融合不足 [6] 。笔者从事旅游地理学的教学工作多年,在自身教学及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类似的问题。笔者所在的院校为地方师范院校,主要以培养小初高的师资储备力量为主;所教授的地理科学师范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都将从事地方初高中的教师工作,跟旅游专业方向对口的从业者几乎为零,面临着“有人才而不去市场”的现实问题。在授课过程中也发现,学生更关注的是课程分数而非旅游市场提供的薪资数,导致学生学深、学细、学精的动力不足。

总言之,旅游地理学课程教学与建设在教材、教法、教师以及实践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亟待完善。

3. 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策略

针对前人研究提到的问题,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在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本文尝试对旅游地理学的课程建设可能存在的路劲进行探索,提出以下策略。

3.1. 教学理念市场化

市场活动是检验知识输出重要阵地。作为旅游管理学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地理科学的核心课程,旅游地理学的受众学生理论上而言主要就是针对旅游市场和师范市场。现实情况是,选修旅游地理学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极少主动选择旅游相关职业,小初高乃至中专的地理教师职业成为他们的首选,导这就导致了“学而不致用”的现象,从而造成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不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出现这种现象,归根结底是教学理念陈旧、未紧跟市场经济的步伐。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是教授课程的老师理念没有市场化。过于注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未能足够重视旅游管理知识或者地理科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旅游地理学课程的授课老师或地理出身或管理学出身,本身的知识构成就有一定的偏向性,难以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便难以真正地把理论知识融入灵活的旅游市场。二是学习课程的学生理念没有市场化。由于职业选择造成的“心理歧视”,无论是在就业或者考研深造等过程中,旅游地理学这门课都是“冷门学科”,学生未能从职业化角度去思考、去学习。实际上,旅游地理学与小初高课程中必修的研学旅行课程是紧密相连的。研学旅行这个容量极大的实践需求恰好是内化旅游地理学知识的广阔市场,故而立志于从事小初高师范教育职业的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更应该以未来职业市场的硬性需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知识。总言之,旅游地理学教学理念市场化是一流课程建设的必然要求。

3.2. 教学方式多样化

在当今信息化教学盛行的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课件授课已然成为主流。这种主流教学方式也带来众多弊病。比如,授课教师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离开课件则会出现“不会讲、不会上”的窘境,更别提“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课”;当然,后者在信息化教学时代,特别是跟景观、景物等客观实体紧密相关的旅游地理学等相关学科,已逐渐被淘汰。更加多样化、高效化的教学方式正不断顺应潮流应运而生,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便是其中之一。该授课方式充分采用网络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等现代技术,吸纳、共享或建设优质的线上课程,可以有效促进线上教学的发展,解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自学等问题 [7] 。中国大学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就是一个优质的线上教学平台。其他众多线上平台诸如B站、网易公开课、大学资源网、Stanford Online、edX等线上资源平台都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线下教学方式,如翻转课堂、对分课堂、PBL教学法、话题式教学、项目教学法、主体教学法、微格教学法等相继走入高校课堂,并得到广泛推广。尝试不一样的教学方法,能有效改善传统多媒体课堂的沉闷、低效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但是,教无定法,灵活应用、融会贯通才是教学方法的精髓。比如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研究项目/话题,小组成员进行课前10分钟展示,之后由老师点评优缺点,这就涉及到主体教学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多样化是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拓展利器。

3.3. 教学内容深度化

注重教学内容深度化主要体现在:注重专业知识与多源知识的有机结合、基础理论与学科前沿的有机结合、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践的有机结合、传统地学表达与空间数字化抽象的有机结合、典型应用与拓展应用的有机结合,进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学时的科学配置 [7] 。教科书上罗列的知识点是基础的、有限的、典型的,往往具有普适性;如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知识内容的深化,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话题。旅游地理学知识点深度的关键点是交叉性、前沿性、实践性。无论是旅游学科还是地理学科出身,要把旅游地理学的知识点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需要做到:一、拓展专业知识广度,构建个人多源学科知识库;二、紧跟学科研究前沿,更新个人科研观点与技能;三、注重理论知识应用,践行知识落地服务宗旨。教学内容的深化犹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广泛阅读、深度钻研、不断积累方能旁征博引、举一反三。需要注意的是,在强调教学内容深度化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地求深求精而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要用适宜的教学方式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导,真正地把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硬菜”。比如在讲授旅游者行为时,保继刚教授从职业、年龄、学历等角度分析了不同人群的旅游偏好,其中就得出农民、军人对八达岭长城热情最高的调查结论(之一),但并没有分析背后的原因。为了深化教学内容,授课教师可以从长城的建造者、使用者等历史知识进行拓展,甚至可以从长城的发展史进行延伸,让学生重新认识长城;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储备,方能使课堂更生动、更深入。总言之,教学内容深度化是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硬性指标。

3.4. 课程思政常态化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举措,地理科学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有效载体,如何借助专业课程做好课程思政教育是检验专业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 [8] 。旅游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地理学科专业视角入手,着眼于新时期面临的资源、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二是从旅游学科专业视角入手,着眼于旅游客源地、旅游通道与旅游目的地等相关的心理行为、客观表象及市场规律等话题。两者虽视角不同,但思政教育的落脚点是一致的:皆在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可持续发展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爱国主义、与时俱进的审美价值、理想信念与革命精神等价值观。偶尔的课程思政教育并不难实现,难的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常态化。课程思政若要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结合地理学科与旅游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的时代特征树立科学的、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真正做到运用显隐结合的方法、打造立体多元的课程思政结构、紧抓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实现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本质 [8] 。坚决杜绝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化、生搬硬套化。旅游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施展舞台广阔、课程情景丰富,无论是线上展示优秀敬业的业界学者(如吴传钧、陈传康、郭来喜等)的科研历程,还是线下探索不同事物相互组合的户外景观,都能成为课程思政的优质载体,如何用好、用活这些资源,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常态化,关键在于作为思政融合纽带的任课教师要常怀思政之心、常诉思政之情、常做思政之事,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在生活工作中不断追求师者之学、遵守师者之德、践行师者之道。比如,以上述长城为例,通过对比讲述长城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功能——防御体系与现今价值——文旅史价值,向学生灌输落后就要挨打、强大国威自扬、以史为鉴开拓创新等思政内容,显隐结合地吹扬思政之风,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协向同行。课程思政常态化是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的核心目标。

3.5. 课程考核成果化

课程考核是一流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课程考核成果化是检验课程建设的重要途经。所谓的课程考核成果化可以从为两方面理解:一是指任课教师指导本专业学生,以课程过程性考核作业或期末最终考核作业为基础,经过打磨、完善、升级,以一定的形式参加国内外相关比赛,并取得一定成果。比如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课程作业参加全国地理科学展示大赛、“九州杯”、“新蚁族杯”等研学设计大赛,甚至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全国性赛事。二是指任课教师以本课程的教学教案、教学总结和教学心得为基础,结合线上的优质资源,不断完善,参加各种级别的教育教学大赛;抑或可以总结成文,在出版物上面分享给业界同行。对于学生而言,想要依托专业课程取得本科生阶段的研究成果,必须以项目式的学习态度对待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充分吸收线上优秀的学生作品的精髓,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并积极主动联系任课教师完善自己的作品,方能让作品“走得更远”。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布置有意义的、有深度的课程作业是重中之重,并明确课程作业的目标、量化课程作业的考核,留给学生充足的完成时间,以自愿原则为基础,优中选优,耐心指导,直至取得佳绩。比如,地理科学专业的旅游地理学课程,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某一条研学旅行路线设计作为课程结课方式,并择优参加相关的研学设计大赛。课程考核成果化的初衷是最大化利用课程建设的资源,最终成果可能与预期大相径庭,但若能锲而不舍,便能金石可镂。总言之,课程考核成果化为旅游地理学一流课程建设锦上添花。

4. 结语

地方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旅游地理学一流学科的建设与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这个系统工程的建设与完善,汇聚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课程思政及课程考核等各个环节的建设与改革成效,每个环节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一流的课程,其过程必然是师生共同参与,其成果必然是师生共同分享。重视目前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坚持课程改革的正确策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方能不断取得一流课程建设的新成果。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岭南师范学院线上线下混合一流课程建设项目(编号:00030200118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靳诚, 刘月. “旅游+”发展背景下旅游地理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 地理教学, 2019(22): 20-22+7.
[2] 席建超, 刘孟浩. 中国旅游业基本国情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 2019, 34(8): 1569-1580.
[3]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4] 白昌红. 对《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16): 248.
[5] 李先锋. 浅谈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 科技信息, 2012, 397(5): 269-270.
[6] 白翠玲, 杨丽花, 李秀明, 等. 基于线上线下混合的“旅游学概论”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河北地质大学为例[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23, 46(2): 122-127.
[7] 张书亮, 李发源, 杨昕, 等.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地理信息世界, 2021, 28(1): 7-11.
[8] 刘龙龙, 孙中强, 张金亮, 等. 基于线上直播的野外多情景高校地理专业课程思政新方法探究——以“自然资源学原理”课程为例[J]. 中国地质教育, 2022, 31(1): 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