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欲生经注》训诂特点研究
Study on the Exegesi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tra of Human Desire to Live
DOI: 10.12677/ML.2023.118454, PDF, HTML, XML, 下载: 261  浏览: 29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燕平: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关键词: 《人本欲生经》注书训诂The Sutra of Human Desire to Live Annotated Books Exegesis
摘要: 东汉安世高翻译的《人本欲生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东晋时期,释道安为其做注与序,对于我们理解《人本欲生经》中的思想提供了重要帮助,同时也能在道安的注书中看到其佛教思想与翻译思想。历来人们津津乐道的是道安的翻译思想与佛学思想,对其在佛经做注时所呈现的语言特点鲜有研究,本文着重从道安为《人本欲生经》做的注中挖掘其在做佛经注书时的语言特色。本次研究对于我们更深刻的挖掘训诂学的来源,总结东晋时期汉译佛经注书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Abstract: The Sutra of Human Desire to Live translated by Shigao An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ddhist classic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Dao’an made notes for it, which provided important help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thoughts of The Sutra of Human Desire to Live, and we can also notice his Buddhist thoughts and translation thoughts in his notes. The translation and Buddhist philosophies of Dao’an have always been a topic of great interest and enjoyment among people, yet there has been little research conducted on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exhibited in his annotations to Buddhist scriptur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digging out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of Dao’an when making notes on Buddhist sutras.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for us to dig deeper into the source of exegesi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 in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文章引用:王燕平. 《人本欲生经注》训诂特点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8): 3345-335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54

1. 引言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道安的研究从未停歇,主要有道安生平研究、思想研究、道安与政治的研究、道安与文化的研究等等,但是对于在佛经翻译和注释方面的语言特点研究却为数不多,其中作为代表性的《人本欲生经注》应该引起学者的注意。《人本欲生经》是大乘佛教的经书之一,收录于《大正藏》第一册,译者为后汉的安世高。东晋的道安为此书作注解,名为《人本欲生经注》,收录在大正藏第三十三册阿含部。《人本欲生经注》是我们目前可见的道安的唯一一篇经书注书,道安大师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佛教中国化理论、实践奠基人 [1] 。此外,现存的还有道安为《人本欲生经》作的序,本文仅以此两篇为案例来探究道安为经书做注书时的语言特点。为了方便更好的呈现对此经书注书的特点研究,我们将道安为此经书所做的注书进行了分类归纳,其结果如下。

2. 较为明确的注释用语(注释用语的特点)

注释中较为明确的注释用语一共二十六处,他们分别可归为六种模式:

(一) 甲,乙也。

1、法治处,王城也。

2、本,痴也。

3、生死,极末也。微明之谛达于末也。

4、是,是慳惜心也。

5、致,生也。从六大生望识也。

6、见,觉也。

7、致,至也。

这种训释模式是此注书中最常见的模式,在此注书中共有18处。也是我们在很多训释专书中常见的一种训释模式,其特点就是简洁明了,能让读者在阅读的第一时间抓住释义要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道安在作注时,尽可能使用最简单的释义将需要进行进一步解释的词语来做进一步的阐释,对于单独成词的字也尽量都用一个字或词将其进行解释。这里体现的也是道安所提倡的尽量保持原文的词汇形式,不做更多扩展性的解读,以免破坏其原有的内涵 [2] 。

(二) 甲,当为乙也。

1、现,当为见也。

(三) 甲者,乙。

1、中者,本末之间。

(四) 甲,当作乙也。

1、现,当作见也。言四谛观十一因缘了了分明,不知难也。

(五) 甲者,乙也。

1、解痴者,四谛之所照也。

2、分明者,諦了了知習也。

3、知者,慧也。

4、地者,恚灭,心如地也。想已没,断求也,无量空也。

5、空识定者,观对识空,不本来也。

6、无量者,殷勤谈内外色也。

(六) 甲,犹乙也。

1、现是,犹是时也。

2、相会,犹相因也。

较为明确的注释用语中,使用“甲,乙也”的注释模式的情况最多,“甲者,乙也”的次之,使用“甲,犹乙也”的再次之,使用“甲,当为乙也”、“甲,当作乙也”和“甲者,乙”最少。使用这样的注释模式最大的优点是简洁明了,便于读者在第一时间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在这些较为明确的注释用语中,最常使用的句式是判断句,且以“者”或“也”作为标志煞尾。

3. 特殊语言现象的探究

还有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我们可将其分为四类,分别是:

(一) 对语序问题的探究

1、现,当为见也。是意微妙本,句倒。

2、句倒也,言從習有是苦也。

3、有因缘阿难受,句倒也,言有受因缘也。

4、令发为有欲贪,句倒也。

5、句倒,云在所处四身,为在所处三有也。将欲说无色,故云受之与有也。有受有有,乃有名色也。

6、句倒也,即无第二也。

对于语序问题的探讨,在注书中共提到六次,且都以明确的注释用语“句倒”或“句倒也”将其标注出来。语序和虚词是汉语最主要的两个语法手段,因此,对于语序的探讨是重要且必要的。这里说的“句倒”即“倒文”之意,倒文的特点就是颠倒其词语或句子成分的顺序,但是不改变其原本之义。此注书中这些明确的注释用语主要出现在句子中的三个地方,分别是句首、句中和句尾。经统计,放在句首的“句倒”有三句,句中的一句,句尾的两句。道安对于语序问题的阐释,并没有固定的位置,但有明确的注释用语。道安指的“句倒”是对照汉语语序问题的探讨,他用汉语的语序对佛经译经中应该被调换位置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说明,指出其本来所要表达的意思或者是将语序直接调整。直接调整语序时,会用“言……也”的格式将其指出,而要对译文所指之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时,则常用“云……也”或“即……也”的格式进行解释 [3] 。

(二) 重合之句

1、若解灭,不守于色,宁致若干弊恶不?质以明理也。云无所护,故无所守也。下亦无二字,重合句耳。

文中所谓的“重合之句”只出现了一次,这里的“重合之句”指的是相同的句子在文中的重复出现。汉语中对于反复出现的句子,我们常认为其有排比之功效,用反复出现的形式来强调作者或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此处文中出现的重合之句,是佛经翻译时常出现的语言现象,这是受梵语的语言习惯使然,在佛经原文的叙述中,从上一件事向下一件事过渡之时,梵文的作者会将事件进行重复,但并没有汉语这样强调思想感情或突出某一事情的作用,而在翻译时,为了尽可能的保持其语言面貌,翻译者不会对这些重复的内容进行删减,这一点与汉语的语言习惯是有很大不同的。在这里,道安仅仅将文中出现的重合之句指出,并没有对这一语言现象的出现做更多的处理,但是在道安的其他佛经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这一语言现象的态度,道安在为《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中做的序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思想,他认为在佛经翻译是反复出现的相同内容是应该删去的 [4] 。

(三) 异文

1、或曰发曰生、或曰起、或曰有,义同文别耳。

《人本欲生经注》中出现的义同文别的现象仅此一例,这里的“文”可有两层理解,《说文解字》中释“文”为“错画也,像交文,今字作纹。”这是“文”的本意,甲骨文中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之形,本义是花纹、纹理。后来,“文”引申出“文字”之意,由“文字”之意引申出“文章”之意,这里“义同文别”中的“文”指的应是“文章”之意。此处的“义同文别”我们可以理解为有相同意思的文字在异文中呈现的不同形体。对于异文的争议历来比较多,各大家对于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关注点,如《汉语大字典》中将异体字和通假字都包含在内,王彦坤的《古籍异文研究》对“异文”有广狭两种分类,广义的“异文”也将通假字和异体字包括在内,而狭义的“异文”是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统称。在陆宗达、王宁的《训诂方法论》中、倪其心的《校勘学大纲》等训诂及校勘专书中也各有侧重。此处的异文,我们认为是用来记录同一事物的字或词因出现在不同版本的文章中而呈现的不同形体。

(四) 省文

1、省文。有似上乘望识入胎受有名字身,或七日或三,根成而胎伤,宁滋长成十二因缘不也?若当尔者与上不毕也。又此说无名字是无常之说,非尽谛言也。

省文一般也叫省略,省文现象是指古代汉语里在词语中省去本当使用的字或词的语法现象。省文所省去的具体单位可以字或词或句子,省略某个字或词的情况出现的情况比较多,也更容易发现,在这里省去的是句子。将文章中省略的句子补齐,有助于文章思想的进一步传达。对于省文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原因,有的为了行文整洁,有的因为提要而记或因语急而省等等。不论是什么原因,我们后来的读者都应以宽容包容的态度去对待,而不是一味地批判、摒弃,因为这也是用来记录人类文明与文化的珍贵的语言的一种特殊的现象,对于这种现象的探析对语言的研究与发展是有益的。

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是从形式上的一种划分,属于句法研究的范畴,这样的语言现象在训诂学中并不罕见,刘淇的《助字辨略》在为虚词作训释时,也提到了重言、省文、倒文的语言现象,我们认为,这不仅仅涉及到训诂学的研究,更涉及到句法范畴的研究。

4. 解释词语及文句大意

(一) 解释词语大意

1、解无,无爱则无受及当受也。又反反以质,文之常也。

2、少色也,脱少字。云解道行者不起小色而滞身也。

通过比较发现,道安对于词语大意的解释常用明确的注释用语,而没有明确注释用语的却很少。由此可知,道安在对某一词语进行注释时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对于词语的注释,道安习用明确的注释用语,且明确的注释用语也多用在词语的注释之中,这是他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在研究其佛经注疏时应注意的地方。

(二) 解释文句大意

1、言从由痴者有是生死,至深至妙。阿难何得言易见乎?自有痴来经劫累身,悠悠者比丘有不了谛,反视如有者者万无一,人曷云分明也?

2、此说生死为苦谛也。今死则后身生,生死犹画夜,而愚者以生而感死,频以成苦。

3、有生因缘,犹生有所因不也。

4、是故从圣说,从痴致德行,生有是老死。

5、解尽谛真如心,則生无有也,亦无有能令生有。

6、无生則无死,诚哉此言也。

7、得真如谛,则便应有无有亦复有也。既以无有者为辟,有睹无有,如令群有一切无有,为有生不?反义质阿难。阿难云,无也。

8、若求本无所因,亦何得求也。普无求者,利可见不?

9、反覆明之。上句云岂有更名字不?此句言宁有名字与更对为因也。

10、云三事并列,何得独有身也。上设问对,此问阿难。

11、分痛法耳。宜合痛法。亦上三痛,但身更知、心更知,望得知为异也。

12、此上三反问。于此一问,云普无名色,何从有更乎?天竺言质,无慊其悉也。

对于文句大意的解释,我们可明确判断的有以上十二条,道安对于文句大意的解释并没有统一的某种模式,而是尽可能用最简短准确地话来传达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是受其译经思想的影响导致,道安认为在翻译佛经或为其做注时,应尽可能的还原其原本的意思,道安认为如果做过多的解释会导致读者曲解经书本身的意思,他认为最简单明了的注释往往越最准确,从他的注书中也可印证其思想 [5] 。

(三) 解释词义由来

1、由生有死故,故曰因缘。达今世后世累继生死,故曰更苦。明照三世,故曰微妙也。结苦谛也。

2、生因乎三有也。

3、如是五事辗转相因,則名习也。知五事苦,为苦谛也。受別离苦,在有胎苦,生老悲脑真为苦薮也。

4、因四受则有三有也。

5、多非弊法,从守始起也,八爱之一也。

6、此八爱或言故说、或云是说,义不异也,以具文于上,此二解之,故云是故首言尔也。

7、有六更,故三痛由生也。

8、始行一禅生四梵,名梵、小梵、无量大梵、梵辅。身不相类,故曰若干身,犹此人之优劣也。心未纯一,故曰非想一也。

9、或见七反生死者,故曰死复生。或至尼惟先天者,故曰不死也。

10、脑因色欲,思存不捨,由之为家也,故曰是缘有是也。

11、更本应是六入,而今是名字六入同出六更,六更同出六情,六情之本则名字,是故想曰名色也。

12、此是第三天也。宜言净天天也,容表晖炎四天。若其一心,恬豫恒游禅思,故曰一。

13、灭恚心如土尘,故曰如地也。

14、此知养恬阴乎念持,生此四明天,身表光相,混然大齐,心犹不一,故曰若干也。

对于某一词义由来的解释,可明确判断的有十四条。道安常用“故曰某某”或“故云某某”的模式来进行解释,其中“故曰某某”的训释模式出现的频率最高。这种注释模式与对词义进行明确解释的注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对于词义的注解是解释这个词是什么或等同于什么,而对于词义由来的注解,是在解释为什么是这样的问题。可见,道安不仅重视此所传达的意义,也推本溯源探究其来源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 [6] 。

(四) 解释句义由来

1、死因于生,习生有十,上知苦。此推习也。

2、言从前身习八受故,中阴有四受,四受既受則有今身。二世现故,略而止与也,常习谛皆竟十二因缘具三世,痴人不知今世后世,故另连心弥纶三世;令知轮回、寤四谛也,故曰痴人以挍计。挍计本末,本末为乐,为乐谓四谛也。

3、即彼好仇因之甚惜,故曰往受令有难捨也。

4、此发往计挍,欲相造也。《阴持入》曰“愿得往相也”,即第三计也。故说者是,故上说因计生贪也。

关于句义由来的注解可做明确判断的有以上四条,道安对于句义由来的注解,并没有明确的标志,对于此种注释,我们只能通过注释内容来进行判断,这对佛经注书研究者的学术水平有较高的要求,研究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学术观察力还要有相应的佛学知识。

著名的近现代哲学家、佛学家汤用彤在评价道安的佛经注解时说到:“然注疏创始,用功最勤,影响最大者,仍推晋之道安”,由此可见道安所著的注解水平之高。道安将毕生都奉献给了佛教事业,他的“笃志经典,务在宣法”的思想对于佛教经典在中土的翻译与传播奉献极大。通过道安的注解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佛教经典所要传达给世人的思想,还有佛教经典中令人值得关注的语言现象,这无疑对语言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是值得并且应该关注的 [7] 。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学科博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项目“《人本欲生经注》训诂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XJJS22025。

参考文献

[1] 程恭讓. 道安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佛教中國化理論、實踐奠基人[J]. 佛教文化研究, 2021(1): 37-49.
[2] 库瑜珂, 库在强. 道安“五失本”与“三不易”的佛经翻译理论论析[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0(4): 18-23.
[3] 张功力. 近十年道安研究综述(2008-2018) [J]. 衡水学院学报, 2020, 22(3): 121-128.
[4] 刘晨. 试析道安“五失本”之后三个“失本”——兼谈宗教文本的翻译[J]. 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3): 43-45.
[5] 赵晨, 陶然. 道安及其佛经翻译[J]. 才智, 2014(26): 277.
[6] 石悦. 道安的佛教文献学成就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19.
[7] 伍海欣. 考文合義: 道安校勘方法與旨趣新探[J]. 古典文献研究, 2022(1):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