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两种维度的统一
The Unification of Two Dimensions of Marx’s Thought of Human Essence
DOI: 10.12677/ACPP.2023.128270, PDF, HTML, XML, 下载: 156  浏览: 213 
作者: 曹庭玉:辽宁大学哲学院,辽宁 沈阳
关键词: 马克思类本质生命活动Marx People Human Nature Activity of Life
摘要: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的思想在马克思的整个哲学中占有基础地位。一般学界把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学说归结为两方面:一是类本质,自由自觉的创造性劳动;二是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本质提出基于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基于人生命活动的社会表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是类本质和社会总和本质两种维度的统一。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正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的理想蓝图。
Abstract: Marx’s thought of the essence of man occupies a basic position in Marx’s whole philosophy. Generally, the academic circle has divided Marx’s theory of human essence into two aspects: one is the human nature, free and conscious creative labor; the other aspect is that in its reality, human essence is the sum of social relations. The human natur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uman and animal life activities, while the sum of social relations is based on the social performance of human life activities.The real realization of human essence is the organic unity of human nature and social sum essence. And Marx put forward communism is the true realization of human essence of the ideal blueprint.
文章引用:曹庭玉.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两种维度的统一[J]. 哲学进展, 2023, 12(8): 1620-1624.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8270

1. 引言

哲学说到底是关注人本身的哲学,所有哲学问题的解答的落脚点都是为了人的生存发展和安身立命,不存在和人无关的哲学。离开了人的哲学不再具有生命力和哲学本身的活力。而对人本身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准则。而关于人的本质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所以形而上学问题本身所具有的抽象性、深邃性也在人的本质问题中。最常见的定义本质的方式是“属 + 种差”定义法,即先找到两个概念最近的属概念,然后在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中区别出两种对象本质的差别。对人下定义的典型句式就是“人是……动物”,哲学史上很多哲学家都对此作出回答,古希腊哲人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亚里士多德还曾说人是政治的动物,近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然而这种定义法有其内在的缺陷,就是无法保证其普遍必然性,因为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变化带来的是人们对种差的新认识和新感悟。但这仍不免可以作为我们对人本质下定义的一条路径。

2. 马克思从“类”讲人的本质

马克思第一次对人的本质做出阐述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这样一个学说。” [1] 马克思继承了费尔巴哈的观点,费尔巴哈在《基督教的本质》中提出“人所认为绝对的本质,就是人自己。” [2] 而马克思也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因为人的本质不具有真正的现实性”( [3] , p. 3),所以人的本质问题在于从人自身去寻找。可见,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就已经摒弃了以往从外在的自然世界或上帝中寻找人本质的路径。而马克思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是使人看见人,把对人本质的问题拉回到人自身。但当时还没有对人的本质问题做更多的阐述。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把自己当作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做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 [3] , p. 161)人与动物都依靠自然界生存,人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直接的生活资料。但是人不仅仅在自然界中生存,自然界更是人认识的对象。人的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都与自然界相联系,并且处于不断的交互作用中。也就是说人虽然也属于自然界,但是人会把自然界和自己区分开来,不仅在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料,同时又对自然界形成认识,并且在不断的认识基础上反作用于自然界。也就是说,人把自己当作区别于自然界,区别于动物的类存在。

因为人是类存在物,所以人也过着类生活。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 [3] , p. 161)马克思认为人的类生活是人满足需要的一种手段,是维持肉体生存的一种手段,而这种类生活就是人的劳动。人在劳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劳动即是人的生命活动,劳动也是人的类生活。并且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一切历史的前提进行了阐述“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3] , p. 531)。”对于人来说,这种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人的这种生命活动是自由而有意识的活动。而马克思之所以得出人的类特性是自由有意识的活动,则是基于考察了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区别。

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3] , p. 162) 严格地说,动物的生产,至多是在本能驱使下的生存活动,根本不属于创造性的生产活动。动物只生产它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人在不受肉体需要情况下也进行生产,“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3], p. 162)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 [3] , p. 163)这恰恰说明人的生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在此是从人和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区别去阐发人的类本质。首先马克思肯定了人是类存在物,类存在对应的是人的类生活,类生活也就是人的生产生活,是人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随后马克思对比了人和动物的生产生活的区别,并由此得出人的生命活动区别于动物是因为人的这种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马克思沿着类存在、类生活、类特性阐述了人的本质之后,对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做出了现实性的考察。劳动是人的“类生活”,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在《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首先劳动的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这是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其次劳动本身这种人的生命活动成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人与劳动本身相异化;第三,劳动本应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但这种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成为了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是人与自己类本质相异化;最后,人同他的类本质异化,也是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的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3] , p. 161-164)。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时代,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劳动反而是一种和自己本质相对立的异化劳动。

对于马克思类本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倾向于价值本质,理想本质的观点,认为这种本质观是一种应然性,是人趋向实现的本质。的确,迄今为止,马克思提出的这种人的本质的思想并没有在现实中得到真正的实现。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的时代,马克思提出类本质的思想一方面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下人们的异化劳动,人们本应占据自己的生命活动,而现实是人在这种异化劳动中丧失了自己本然的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对人的应然状态做出回应,人的生命活动,生产生活,劳动应该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究其根本,当马克思提出类本质和异化劳动理论时,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现实,批判现实社会带给人的压抑和苦难。

而马克思从类的视角出发,以类存在,类生活去考察人的本质,这就摒弃了从个体的感性存在去规定人的路径,而基于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得出的类本质思想虽带有抽象性,理想性,也因此被很多学者认为这是马克思不成熟时期的思想,还没有完全脱离抽象的人。其实我们要始终注意的是,马克思的逻辑进路,从类去规定人时候,所考察的必然是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不同,因为类存在的特性只能通过和与人最相近的动物做对比才能显露区别是什么,而马克思在此时基于生命活动,基于生产生活去考察人和动物的区别,已然蕴含着现实性的因素,因为这种类本质是人最终要复归的现实。

3.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马克思的人本质观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为《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在《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区别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的新观点,实践的观点。那么马克思在这里是怎么说人的本质的呢?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在这个时期马克思是怎么样阐述他的开创性的历史唯物主义。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3] , p. 499)也就是说,以往我们看待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以一种把外部世界当作一种区别于主体的客体,外部世界对我们来说仅仅是认识和活动的客体。而马克思认为当我们看待外部世界的时候,应该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把外界不仅仅是当成客体,而是当成人的感性活动的客体。外部世界是人的感性活动的结果,是人化了的自然。实践的观点便是马克思在此时区别于以往哲学看待世界的全新的角度。

那我们不妨以实践的观点,来解读《手稿》中马克思的人本质观。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 , p. 501)首先,当以主体的感性活动去理解主体和外部世界时,人的本质的问题就不仅仅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实现主体对客体的作用,使客体按照主体的意愿发生改变。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即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自身。其次,马克思不再以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界定人的本质,在《手稿》中以生命活动为出发点也是人的现实,只不过当以动物,以他物来界定人的本质时候难免陷入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学。当完全贯彻了实践的观点,那么对人的本质的界定则是完全基于主体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最后,现实性代表着特定的历史时代,生产关系,生产方式,而社会关系的总和则是人的现实性本质的体现。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人们特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不仅如此,这种现实性蕴含着实践所带来的变化,社会的生产方式一旦改变,人们的生产关系的构成也随之改变,人的现实性的本质也随之改变。

马克思在《提纲》和《手稿》中提出的两种本质观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维度。首先,人的类本质提出基于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基于人生命活动的社会表现。无论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还是“在其现实性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归根结底都是人的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无非就是人的生产生活。前者是一种应然下的人的生命活动,后者完全基于实践的观点,从主体的感性活动出发,这种现实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本质的现实规定。其次,需要注意的是,《手稿》时期的马克思还处在对科学世界观的探索时期,还没有明确阐发唯物史观,但这个时期的探索已经接近于新世界观的形成,从人的生命活动去规定人的类本质已经隐含着实践的内容。因为人的生命活动不过就是人的生产生活。

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是类本质和社会关系总和本质两种维度的统一。马克思说“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来说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 [3] , p. 187)人不仅是自然中的一物,人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本质。社会作为人生产出来的属于人的环境,人的一切活动是在这样属于人的社会中发生的。当人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本质,也是在自然中实现自己的本质。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是人的自然的存在和社会的存在达到了统一。所以马克思说“社会是人同自然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3] , p. 187)

马克思在《提纲》中明确提出实践的观点,并完全贯彻了实践的观点,得出完全现实的人的本质观。直接从人的感性生活去探寻答案,以人的感性生活定义人,属于人的生命活动是在社会中的社会生产,社会生产决定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总和不过是基于人生命活动的社会表现,显而易见,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早期的人的本质观,因为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的现实是要积极扬弃的。这种可以解答现实的人的本质观的最终方向是达到类本质的真正实现。而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正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的理想蓝图。

4. 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

马克思说“因此,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在客体上都成为人的。”( [3] , p. 190)马克思认为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恰恰是把人的本质复归回人自身,是把人的类生活还给人自身,是把人的类生产归还人自身。人所有的对象化活动都是人的现实化,而不再是非现实化。人的产品属于人自身,人的活动属于人自身,人的类的本质也就属于人自身,人和人的关系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合乎人性的实现。而这个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不仅仅是一个理论上的阐释,马克思从一开始就是从现实的人开始,现实的人的生命活动开始,共产主义是希望人在现实的生活中真正的实现自己的本质。

马克思说:“恰恰相反,无神论、共产主义才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来说的真正的实现。”( [3] , p. 217)共产主义是不是要把人恢复到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自然的生产活动,非社会的,恰恰是在现实的已有的财富之上,积极的扬弃现实,已经创造的人的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但只有共产主义的这种对人自己的本质的完全占有才是人真正的本质的实现。人的生活属于他自己本身时,人的一切感觉一切生活都真正属于他自己。

马克思区别于以往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抽象回答。随着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把人的目光拉回到人自己的身上,人的问题应该到属于人的生活中去寻找。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而在《手稿》中,人的本质之所以是类,是因为人就是这样一种类存在物,人的活动应该是对象化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而这种活动不是完全自然性的活动,又是社会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类本质和对人的本质的经典阐释并不矛盾,只不是基于不同的视角。人的类本质基于人与动物生命活动的区别,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基于人生命活动的社会表现。人的本质的真正实现是类本质和社会总和本质的有机统一。而共产主义是人的感性的解放,是人的本质真正的实现。

马克思对以往哲学的超越性在于从人的生命活动的科学视角出发,并提出实践的观点去看待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把形而上的抽象内容与现实的人紧密连接起来。对人的本质问题的解答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而因时因地改变的属于人的时代精神。哲学思考人的本质问题,是对人自身最根本的关切,目的是为了塑造理想和应然的人,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人。哲学史上的哲学家们对此问题乐此不疲的追问,对应然和理想的反思,使我们看见了人最丰富多彩的篇章。哲学所回答的问题不同于科学在现实中有如此的确定的实用性,更不同于神学,哲学从古希腊时起就是对神话世界观的超越,到了近代,更是高举人的理性,以人的视角去看待世间万物。尽管这期间哲学发生着着种种后退和理论困难,但是以人天赋般的理性去把握这个世界,给予现实的人一种生存肯定和价值导向始终是哲学在做的事情。马克思也是如此,对人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从对人的“类”,人的生命活动,人的现实社会关系考察,阐释了自己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看法。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理想就是人的这种本质真正实现的宏伟蓝图。马克思的伟大不仅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和美好愿景,而且这种深切关怀的始终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0.
[2]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3]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