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定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为例
The Application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Translation Studies—A Case Study of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Daily
DOI: 10.12677/ML.2023.118483, PDF, HTML, XML, 下载: 272  浏览: 507 
作者: 曾慧玲: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关键词: 中国英语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China DailyChina English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ina Daily
摘要: “中国英语”是英语全球化与本土化两个共生趋势下的必然历史产物,衍生出大批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形式,在新闻报道中多有应用,标识着民族身份和文化,同时对推动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文化桥梁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采用定性研究的方法,对China Daily (2021~2022年)中所涉及的部分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探究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更好地对外传播提供助力。
Abstract: “China English” is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product of the two symbiotic trends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It has derived a large number of English translation form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are widely used in news reports, marking national iden-tity and culture, and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bridges for Chinese culture to “go abroad”. This paper employ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o analyze some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Daily (2021~2022) and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them, so as to provide better help for the broader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曾慧玲. 论定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8): 3569-357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8483

1. 定性研究概述

定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亦被称为质性研究,是根植于自然主义、建构主义和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 [1] 。定性研究基于描述性分析,在本质上是归纳式的探索性研究,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的整体性,认为深入某个特定的背景或情景下才能获得对所研究对象的真正性理解,从而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般的结论,继而将该结论向更大范围进一步推广。

因此,为了获得深入性的理解,定性研究必须搜集丰富且细致的各类资料,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观察、访谈、文本分析、个案调查等等。定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理论构建,并不强调在研究初始便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清楚的想法和观点,而是在后续的观察分析进程中不断被选择、改变、放弃和修正,呈现灵活、动态的变化趋势。

2. 定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

翻译是将一个文本从源语转化为目的语的过程,其深层涉及目的语文化向源语社会的传播。中国翻译研究在近40年得到长远发展,成果丰硕,推动中国文化以目的语的形式在海外传播,促进多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交际。

定性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涵盖翻译理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史和翻译家等领域 [1] 。在翻译研究中普遍应用的定性研究方法有文本和译者个案研究、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口头自陈以及参与或非参与观察等。其中,个案研究和深入访谈主要用于翻译史和翻译家的研究,而后几种方法则在翻译过程研究和翻译应用研究中更为常见。

3. 英语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中国英语”之诞生与发展

谈论语言必然逃不开“文化”一词,反之亦然。二者相伴而生,相互构建,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各民族语言都裹挟着自身文化,在全球化的大洪流背景下,相互碰撞与交融,呈现出双向交流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这个动态过程不可避免且无法人为进行控制。作为国际通用语,英语在向全世界传播过程中,受到的来自各地语言文化的影响最为明显,产生了诸多变体,“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便是其中之一。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上升以及对外交流的扩大,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客观存在对方难以表达的真空地带,在形式上便表现为“语言真空”。如果完全套用标准英语的既有用法,那么无数中国文化特有的事物以及概念便无法表达出来 [2] 。因此,以往对“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持消极和否定态度的国内外学者,逐渐认可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融入民族特色表达,“中国英语”由此得到迅猛发展,跳出了学术讨论的狭窄地带,成为备受瞩目的社会语言文化现象。

4. 从China Daily中探究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每门语言都含有独特的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即该词汇中融合了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色彩以及独一无二的历史语境 [3] 。汉语历史悠久,其具有的文化负载词五花八门且不计其数,在本研究中统一用“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一词来指代。

“中国英语”这一英语变体的急速发展,衍生了大批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相应英译形式。Baker指出,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不存在完全对等的词汇 [4] 。即使某些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在标准英语中也许有类似的表达,但由于文化差异的客观性,其文化内涵仍然不同,如:毛笔、砚、笙、箫等。

根据尤金·奈达提出的文化类型分类标准,文化负载词可以分为五类:经济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概念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 [5] 。结合当前国内各领域的流行趋势,笔者选取了螺蛳粉、山海经、汉服等热门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并对其进行分门别类(如表1所示)。随后从我国主流英文报刊China Daily (2021~2022年)中搜集以上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形式,并对其进行个案研究,探究此类词汇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在分析之前,我们应达成一个共识,即该报告中使用的所谓“不规范”语言形式为由汉英两种语言相融合的“中国英语”表达,是被中国英语使用者所承认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词,而不是语言错误。

Table 1. Hot culture-loaded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表1. 热门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

4.1. 音译词

(1) The city of Dunhuang, where Fan worked, is home to the millennium-old Mogao Grottoes. (May 19, 2022)

(2) It was attached to a container carrying three taikonauts home, following their incredibly successful six-month stay in space. (June 6, 2022)

例(1)中的“Dunhuang”(敦煌)和例(2)中的“taikonaut”(中国宇航员)的构词和读音均与汉语原词的拼音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其中,“Dunhuang”采用了纯音译的方式,其构词直接借用了汉语原词的拼音。而“taikonaut”(中国宇航员)显然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在汉语原词的发音基础之上,再结合英语语素的自身发音规律所形成的,将“太空”的发音“taikong”与宇航员“astronaut”的后缀“-naut”有机融合。这一类音译词融合了英语在形态和发音上的特点,往往会与汉语拼音存在一定的差异 [6] 。例如“mah-jong”(麻将)、“Hongkong”(香港)、“dim sum”(点心)等,这些词汇均已被多部权威英文词典收录。类似地,这种“音译 + 词缀”的汉译英词汇,常见的还包括“Confucius”(孔子)、“Confucianism”(儒教)、“Taoism”(道教)和“gelivable”(给力的)等等。

以上例子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英译均采用了完全音译或部分音译的方式,原汁原味地呈现了汉语原词中所携带的中国文化特质,既标识了中国的民族文化身份,又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于异域文化的猎奇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较好地体现了新闻语言的真实客观性 [7] 。

4.2. 直译词

(3) Starbucks must buck up or lose face? (June 8, 2022)

直译是翻译中常见的策略,既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形式,也不忽视目的语的流畅性,能够较好地保留源语的语言特点和民族文化风格,传播中国文化。上例中的“lose face”便是直译自“丢脸”。受历史文化影响,“脸”所代表的面子工程似乎根植于中国人的灵魂之中,不论好坏与否,都是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特质之一,并且为国外友人所熟知。“lose face”将“脸”在中国语境下所蕴藏的内涵表露无遗,汉语原词的生动直观以及通俗易懂并未减损一分,且并不影响英语本族语者的理解,同时也符合新闻报道的语言要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汉语原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另外,有些中文概念已为不少国外人士所耳熟能详,通常可以以直译的方式进入英语,而无需多余的释义。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people mountains and people sees”(人山人海)等在西方日常生活对话之中已并不鲜见,一些传统文化领域的专有名词如“the Four Books and the Five Classics”(四书五经)等以及中国政治外宣中的某些特有概念如“three representatives”(三个代表)等也为国外所熟知,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汉语的特有色彩。

4.3. 意译词

(4)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close to mangzhong, or Grain in Ear, the ninth of the 24 solar terms. (June 27, 2022)

意译抛弃了逐字逐句的机械翻译,而是运用英文思维表达汉语原词原句的内涵,从而体现原作的神韵,如例(4)中的“grain in ear”(芒种),虽然它看起来已经完全摆脱了汉语原词的形式,但在内涵上依然生动展现了原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特质,因此这种表达仍然属于“中国英语”。这种翻译方式较好地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存在的客观性,能有效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4.4. 译词(音译、直译、意译) + 类词

(5) Their performances cover various art forms, including Henan Opera and Shandong Bangzi. (April 29, 2021)

(6) In the Chinese mythology collection 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 the world of yore was a mysterious land where myriad elusive creatures emerged. (May 24, 2022)

(7) During the Han Dynasty lavish burials were fashionable, which was closely linked to the social advocacy of filial piety for seniors and prevailing views on life and death. (April 14, 2022)

上例中的“Henan Opera”(豫剧)、“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山海经)和“lavish burials”(厚葬),以及例(1)中的“Mogao Grottoes”(莫高窟)均由译词与类词相加的方式组构而成,即在由音译或直译或意译等方式得来的译词之外,再加上表示范畴的英语固有词汇所构成的短语 [8] 。

除了各自所属的类词,其中的“Henan Opera”(豫剧)直接将“豫”译成所代表的地域——河南省;而将《山海经》的“山海”直译成“Mountains and Seas”;以及对“厚葬”中的“厚”一字进行具体的含义阐释,形象地将其译为“lavish”,西方读者结合自身的认知,可以迅速领悟其含义,增加了其对于类似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可接受性”和“可理解性”,如“Kun Opera”(昆曲)、“Peking Opera”(京剧)等。

4.5. 译词(音译、直译、意译) + 释义

(8) Dian cha was a way of drinking tea in ancient China. (May 9, 2022)

(9) Luosifen, which translates as river snail rice noodles... (May 31, 2022)

(10) Many locals came with families, and some staff members and visitors were even dressed up in hanfutraditional Chinese apparel. (June 3, 2022)

上例中的“dian cha”(点茶)、“luosifen”(螺蛳粉)和“hanfu”(汉服),均在译词后加上了适量的英文解释,用英文思维将汉语原词的含义更加清楚明白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大大提高了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可理解性”。除了推动富有历史气息的传统文化对外输出,此类中国英语表达同样可以反映出中国当代社会的新生事物和流行趋势,如例(9)中的“luosifen”(螺蛳粉),以及例(10)中“hanfu”(汉服)均是当下备受中国青年喜爱与推崇的事物,其构词展示了汉英两种语言内部所蕴含的活力和生机,证明包容是其一大特点,且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

在译词后加上释义,一方面,将汉语拼音与英语形态有机融合在一起,顺利展示中国独具一格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运用英语思维进一步揭示了词汇所携带的汉语文化,既促进西方受众对词汇内涵的理解,又满足其对于异域文化的渴望和好奇心理,表现出中西文化交流的互动性。

5. 启示

外宣翻译是目的需求极强的社会活动,向外宣传与传播国内的物质、文化、生态、教育、政治等方面,目的便是传达信息并施加影响,加强各国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汉英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决定了跨文化交际中注定存在“语言真空”的现象,源语和目的语不可能完全对等。这就要求译者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了解何种话语符合目的语读者期望,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出去才能更便捷地让读者理解原文所要表达的目的 [9] 。

以上对于China Daily (2021~2022)中的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英译分析,表明如今我国外宣翻译工作中有意地保留自身民族的文化特质,多借助音译、直译的方式,既倾向于使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将汉语文化内涵有机融入至英语形式之中;而当中西方在某些方面的文化差异过大时,为了促进西方友人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往往借助意译以及加注的方式,即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满足目的语读者的语言文化习惯基础上,尽量将中国特色文化被对方所理解和接受。因而,在外宣翻译工作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力图在促进西方读者理解的基础上,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10] 。

6. 结语

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作为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一部分,其翻译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分析China Daily (2021~2022)的相关语料发现,现如今我国外宣中对于中国特色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常用音译、直译、意译,以及各译词加注释这几种方法。此外,我国外宣中使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尤其是直接借助汉语原词拼音的方式频率较高,表明我国外宣翻译注重在英译词中保留汉语原词的文化特质,有意彰显文化差异,既可标识民族文化身份,亦能加快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沟通桥梁,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际中赢得更多的平等话语权,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金花. 定性定量法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J]. 临沂大学学报, 2014, 36(6): 116-118.
[2] 姚含宇, 吴文英. 文化自信视角下英语本土化与文化主体性构建意义分析[J]. 东南传播, 2018(11): 42-44.
[3] 卜彪, 祝朝伟.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J]. 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2019(6): 46-52.
[4] Baker, M. (2000)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Beijing.
[5] Chen, H.W. (1999)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Meta, 44, 121-132.
https://doi.org/10.7202/002224ar
[6] 刘一辰.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汉英语言融通的方式、成因和机理[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 35(5): 124-131.
[7] 徐莉. 论“中国英语”在英语新闻报道中的跨文化交际功能[J]. 长沙大学学报, 2015, 29(6): 92-94.
[8] 范勇. 美国主流媒体上的“中国英语”样本分析——基于《纽约时报》涉华报道(2009-2010)的一项实证研究[J]. 中国翻译, 2012, 33(4): 112-116.
[9] 张洁, 刘静, 朱荔芳.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3): 112-117.
[10] 廖培妍. 归化异化视角下外宣文本翻译研究——以China Daily新闻词为例[J]. 海外英语(下), 2022(1): 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