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实践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in the Course of “Research Travel” for Tourism Management Majors
DOI: 10.12677/VE.2023.125116, PDF, HTML, XML, 下载: 365  浏览: 58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雍玉凤:陕西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文化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旅游管理《研学旅行》课程思政Tourism Management Research Travel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摘要: 研学旅行是将旅行与学习相结合,通过实地考察和互动体验,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成果。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研学旅行》课程更加注重思政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责任感、社会意识等方面。本文旨在探索《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内容,以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
Abstract: Research travel is a combination of travel and learning, through on-site inspections and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to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quality and learning outcomes. For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the course “Research Travel” places more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le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it also focuses on shaping their value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ocial awarenes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tent of the course “Research Travel”,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tourism management.
文章引用:雍玉凤. 旅游管理专业《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与实践[J]. 职业教育, 2023, 12(5): 745-751.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5116

1. 引言

2014年,“课程思政”首次提出,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政教育融入不同课程,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课程思政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构建全员、全过程、全课程育人的模式来形成协同效应,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其他课程同向同行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1] 。课程思政是“双高”建设的需要,更是当今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强调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并重的专业,研究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旅游学科发展、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全员参与、全程育人的课程思政理念已形成共识,并逐步转化为广大教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行动,并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研学旅行是落实课程思政的有利途径。2013年,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首次提出“研学旅行”这一概念。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研学旅行作为一种走出校门的动态课程、跨学科的生成性课程,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 ‎[2] 。

《研学旅行》课程是指将学生带到实地进行学习、体验和实践,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思政建设是高校在培养学生中进行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时代问题,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价值观。《研学旅行》课程能够在思政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增强爱国情怀、形成正确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提高综合素养。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实地参访历史文化遗址、英雄纪念馆等,学生能亲身感受祖国的伟大历史和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与自豪感。弘扬正确价值观,研学旅行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社会问题和文化差异,通过深入了解和讨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取向。培养创新精神,研学旅行提供了多元的学习环境和机会,鼓励学生主动观察、思考、研究,并结合实地情况提出创新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中,学生有机会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互动,了解到社会问题和民生困难。通过参与相关社区服务和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综合素养,研学旅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促进终身学习的意识。

2. 《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现状

《研学旅行》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针对研学旅行市场人才需求以及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要求,通过参与研学实践项目的开发、运营、推广等环节,培养具备研学旅行策划、组织、实施能力的研学旅行专业人才及研学旅行指导师。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从国家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承载着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使命;从学校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是突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载体,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从学生层面来看,研学旅行是激发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思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管理能力、自我管理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对社会与文化的包容能力、时间及财务管理能力及自我激励和独立个人品性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多个环节,设计课程思政点并且展开教学实施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1. 重视知识而忽视思维能力培养

有些《研学旅行》课程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样可能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而缺乏主动思考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研学旅行》是一种以学习和实践为目的的旅行形式,它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情境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然而,有些《研学旅行》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传授方面,却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锻炼。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创新意识。相反,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以促进他们的发展和探索新知识。比如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想法,以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要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需要采取更为积极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创新精神。

2.2. 缺乏深入的教育指导

研学旅行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然而,一些研学旅行的安排可能过于随意,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未能将各项活动与课程目标紧密结合。这可能导致学生在旅行中浪费时间,未能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为了确保研学旅行的有效性,教师在组织活动时需要注重教育指导。首先,教师应该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并确保这些目标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其次,教师应该精心设计活动,以确保它们与教育目标紧密结合。例如,如果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合作活动,如团队建设游戏或团队合作项目。除了注重教育指导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这可以通过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来实现。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见解,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练习和练习的机会,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时,应该注重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技能和素养。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研学旅行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预期的教育效果。

2.3. 学科整合不够丰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研学旅行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成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研学旅行却存在缺乏跨学科的整合、过分关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跨学科的整合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研学旅行却存在缺乏跨学科的整合、过分关注某一个学科领域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一些研学旅行的组织者过于注重某一个学科领域,忽视了其他学科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影响了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研学旅行应该更好地整合各学科资源,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为了更好地整合各学科资源,组织者需要在策划和设计研学旅行时注重各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例如,在地理研学旅行中,可以加入历史、文化、艺术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在历史研学旅行中,可以加入科学、技术等学科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也可以在研学旅行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可以在实践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而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研学旅行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跨学科的整合是研学旅行的重要一环,只有更好地整合各学科资源,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成长,培养出具备综合素养的人才。

2.4. 缺乏评价和反思机制

研学旅行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它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然而,有些课程可能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思机制,这可能会影响研学旅行的成效。评价是衡量研学旅行成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评价应该更加全面客观,不仅要考察学生在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还要考察他们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这样才能真正评估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成长和提高。研学旅行结束后,教师也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有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评价和反思是衡量研学旅行成效的重要手段。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和反思机制,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需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指导,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提高。

3. 《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内容设计元素

研学旅行本着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在《研学旅行》课程中主要突出以下几方面思想引领:研学旅行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和发展纲要》和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研学旅行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研学旅行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学旅行》不仅仅培养具备研学活动组织和策划能力的旅游人,更培养具有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的研学旅行指导师。通过教学与实践去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团队精神和职业使命感,夯实科学素养,践行人文精神,成为专业、敬业的研学旅行职业人。通过《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展,学生可以全面提升自己的学科知识掌握能力,培养跨学科思维和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能力。《研学旅行》课程通过跨学科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思政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全面成长。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价值观、道德品质和社会意识,使其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具有创新精神的公民。培养社会责任感,研学旅行能够使学生亲身接触到不同地区和群体的生活和困境,增强他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公益意识。提升团队合作能力,研学旅行通常需要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帮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研学旅行让学生离开书本,走出教室,亲身接触实际情境,这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勇于探索、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自主学习和生存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需要主动获取信息、思考,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经历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3.1. 科学教育

将科学知识融入研学旅行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观察和实践操作,了解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原理。在生物学研学旅行中,学生可以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分类、结构和功能,并通过实践操作,如种植、养殖等,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研学旅行还可以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等方式,深入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通过将科学知识融入研学旅行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3.2. 历史文化

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底蕴,对于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素养,让他们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历史古迹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博物馆则是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它们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参观这些地方,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等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通过学习历史文化知识,学生可以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素养。通过参观这些地方,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知识,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因此,应该注重加强历史古迹、博物馆等文化场馆的建设和管理,让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历史文化魅力。同时,《研学旅行》课程也应该注重开展历史文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之外更好地了解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心。

3.3. 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我们生活和工作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地、矿产、森林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空间舞台。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自然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剖析和讲述,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提倡可持续发展。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然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当前,环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给人类健康和生活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同时,森林砍伐、野生动植物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导致生态系统失衡,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此外,资源短缺也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开采和消耗,导致资源短缺,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通过课堂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和义务,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最后,我们需要提倡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方式。我们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推广清洁能源、促进循环经济等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加强对自然环境的剖析和讲述是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为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4. 心理健康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需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帮助他们成长。其中,开展情感沟通、团队合作等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情感沟通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通过情感沟通,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尊重。这有助于减少冲突和误解,提高团队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在情感沟通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这样,学生可以逐渐学会倾听、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从而增强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性。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通过团队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如何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共同实现目标。在团队合作中,学生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与其他成员协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组织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分享想法和经验,同时也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指导。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例如组织一些团队建设活动,如拓展训练、团队竞赛等。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领导才能,可以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通过开展情感沟通、团队合作等活动,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合作精神和领导才能。这将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同时也可以为他们带来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3.5. 社会实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学校应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中体验社会,提升自身素质。首先,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他们的公民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活动,了解社会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从而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公德心。最后,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身,提升自身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亲身参与社会活动,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组织学生走进社会,在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是《研学旅行》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

研学旅行活动中可以加入民风民俗、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人文内容,丰富研学活动的授课内容,响应党和国家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号召 ‎[3] 。通过以上思政内容设计元素,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感受社会变化和深化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使研学旅行活动真正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有效途径。研学旅游产品是一个集课程、基地、线路、导师以及配套服务等要素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 ‎[4] 。为充分贯彻课程思政目标,教师应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能够解答学生在旅行中提出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同时,要有一定的危机处理能力和紧急情况处置能力,确保学生的安全和顺利完成旅行活动。教师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够制定详细的行程安排和各项准备工作,以确保旅行活动的顺利进行,也要与其他教师、领队和服务商密切合作,共同完成旅行任务,并确保团队的协作效率和目标达成。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结语

本文根据新时代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特征,阐述了《研学旅行》课程思政的元素及其内涵,提供了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可挖掘元素的方向。研学旅行作为一种具有思政意义的教育方式,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思考和自律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应该积极推广和组织相关的研学旅行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学旅行》课程思政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通过实践学习、拓宽视野、问题导向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并且在思想教育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团队合作与领导力等能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将受益于这些培养,在职业发展道路上能够更好地适应挑战和机遇。

基金项目

陕西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高水平专业群专项课题(2022SGZX03)。

参考文献

[1] 卢立涛, 龚慧芳, 刘可鸣. 研学旅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施路径[J]. 教学与管理, 2021(25): 35-37.
[2] 吴颖惠, 宋世云. 研学旅行承载实践育人的四个“向度”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11): 41-42.
[3] 王雪莹, 李玉萍. 地学研学旅行中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的优势及策略[J]. 中国地质教育, 2022, 31(3): 1-4.
[4] 徐璐. 我国研学旅行研究综述与展望[J]. 创新教育研究, 2019, 7(5): 529-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