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及当代价值
Markush’s “Human Essence” Thought and Its Contemporary Value
DOI: 10.12677/ACPP.2023.129291, PDF, HTML, XML, 下载: 199  浏览: 2,113 
作者: 王佳慧: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人的本质社会性劳动The Essence of Man Sociality Labour
摘要: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始终。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及其继承者思考的重要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也基于“人的本质”方面。马尔库什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研究他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Abstract: The thought of Marx’s human essence runs through the whole of Marxist theory. The question of man has always been an important question for the thinking of Marx and his successors, The humanitarian interpretation of Marxism by Eastern European neo-Marxism is also based on the aspect of “human nature”. Markush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Marx’s idea of the “nature of man”. The study of his ideas is of considerable importance for the practice of today’s world.
文章引用:王佳慧. 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及当代价值[J]. 哲学进展, 2023, 12(9): 1746-1749.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9291

1. 人的本质概念来源

古代西方哲学始于希腊,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希腊哲学家就开始关注人从何处来的问题,一部分哲学家如泰勒士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认为人乃至世界都是自然界某种物质的产物,另一部分哲学家认为精神对人的本质具有绝对作用人们相信只要依赖理性就能获得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以及对各种规律的把握从而达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目的。

宗教作为神学统治的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产生的。这一时期,人被看作是神的创造,其性质由神所确定,神创造了一切,唯有服从神,才能在来世得到快乐。关于宗教根源问题的认识,马克思认为,其一,“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随着以宗教为理论的被歪曲了的现实的消灭,宗教也将自行消灭” [1] ,表明马克思开始从社会现实生活,而非理性或自我意识中寻找宗教产生和消亡的根源。“马克思的社会批判是从宗教批判开始的” [2] ,简要来说,马克思认为人在现实世界遭受苦难却无力改变现实,也寻找不到改变现实的道路,只能将希望寄托在宗教所创造的彼岸世界。

随着理性主义的发展新教改革来临,新教改革强调人人都具有解释圣经的权力,让个人的理性思考融入对圣经的理解分析之中,历代基督教者解释圣经的绝对话语权被打破,圣经的价值受到批判和怀疑,人们开始理性思考,开始关注人的尊严和主体地位,是启蒙运动发展的先导,对于把人们从中世纪蒙昧统治中解放出来具有重要意义。

德国古典哲学代表人物康德,他认为自由是理性存在者的根本,理性是为了实现自由的自我,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幸福,自由的意志是人们所追求的,它也是人的本质。而黑格尔吸收了康德自由意志的思想,强调绝对精神对客观世界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本质是从精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绝对精神派生而来,这一思想具有明显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角度认识人的本质,将人看作一种自然人,但是没有认识到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理解是静态而不是动态的,无法将主观意识与客观世界辩证结合起来,最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综上,这些思想对人的本质思想没有做到全面正确的理解,但是对后人研究人的本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 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马克思和卢卡奇对马尔库什学术思想具有深远影响,是早期布达佩斯学派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缩影。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有其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

首先马尔库什在匈牙利经历了社会主义模式在东欧的建立,但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采取无差别推进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策略,机械化的发展导致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受挫,同时苏联打压非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引起东欧各国对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反思和抗争。

东欧各国理论家们对苏联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讨论,首当其冲就是对斯大林主义的理论批判,认为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简单教条,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简单理解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斯大林忽视人的主体性地位这一点最为致命,因为这与马克思的思想直接相悖。除此之外,还在东欧各国掀起“非斯大林化”运动,以1948年的苏南冲突至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期间的20年最为典型。这一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就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不结合本国具体实际导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纷纷受挫。虽然运动并未对现实产生改变性的影响,但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纷纷思考社会现状,对推动东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具有重大影响,马尔库什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位。

其次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理论来源是直接来自于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和卢卡奇物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亲眼认识到现实对人的压迫,人们没有得到尊重甚至无法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思想只停留在精神层面却不能帮助人们找到现实的出路。在此背景下,马克思开始探索人的本质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实践哲学的新视角对费尔巴哈人的类本质概念做了深层次的探讨。

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虽然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但并未对“人的本质”给出概念性的界定,而是将人的本质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马尔库什对人的本质思想可以从他对人的异化的理解和对马克思自由概念的阐述来理解。

马尔库什从马克思认为的“人的本质必然要将其与人的社会历史进程联系起来”的逻辑中找到真正的人的本质领域是人类社会。这里的人类社会是指真实的、历史的人所组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人的历史呈现出连续的状态;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来看,历史中人朝着自由全面发展;而从个人视角,往往感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异化状态,使人的发展越来越抽象片面,呈现出历史发展和个人发展相违背的状态。如此,马尔库什认为人的本质这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摆脱异化状态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无法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逐步实现。

马尔库什也分析了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意味着人是在过程中超越自身,不断解决人面对的各种束缚,进而有意识的转变自身原有的本性以获得解放自身的能力。这种自由在马尔库什看来是消极的自由,他认为真正积极的自由是人可以“掌控和支配自然力(外部自然)和人自身的本性” [3] 。这是人类创造性和本质力量的体现,是人类自由发展的可能。而资本主义社会将人从封建社会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但却使人成为孤立原子化的个体,人的个性和自由的表达被扼杀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束缚。而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为真正人的自由的出现和发展提供前提条件。

3. 马尔库什“人的本质”思想概念要素

在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除了马尔库什以外极少有理论家对人的本质问题做出探讨,而马尔库什作为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在东欧马克思主义学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学术地位,在其著作《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缩写)中从三个维度剖析“人的本质”概念要素:劳动、社会性和意识,这就是著名的“三要素”说。

1) 首先是劳动。

马尔库什继承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认为人是劳动的产物,是自然和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纽带,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劳动生产活动,其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社会分工的形成以及精细化的发展,劳动异化不断加剧,工人与劳动产品、劳动对象和劳动本身都相异化,这只是“外在的劳动”,劳动仍然是人存在的基础,是构成人的本质活动。

2) 其次是社会性。

马尔库什意识到,仅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是不够的,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片面继承,人的社会性包括人的群体性和社会历史决定性。人的群体性指的是,一个人必须要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并形成联系,他才可以被称为是一个真正的人,人属于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 ;人的社会历史决定性则是指,人之所以被称为人,是因为他在一定程度上占有了由前辈或同时代的其他人创造并对象化的能力、需要、行为方式、观念等等,并纳入他自己的生活和活动。即便有人是独居状态他仍然是社会性的产物因为他的存在发展也离不开前人留下的社会性痕迹。

3) 最后是意识。

与人的本质直接相关的第三个要素是意识。人类的劳动行为总是有着自己的目的,如马克思所言:“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想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5] 意识在实践开始时就已经产生目的和计划,在人脑中起着引领作用,是行动的先导,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于反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4. 人的本质思想再阐述的当代价值

正处于全球化浪潮下、向着现代化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是达到国家发展目的必要举措,数十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取得巨大成就,但处于这一进程中的人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金钱主义、利己主义充斥人们的思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的异化状态不断深化,而对真正的人的诉求淡化。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国家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以保证人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的社会主义。

在这一大趋势下,马尔库什的思想或许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因发展带来的、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但其对人的本质的深入探讨却符合当前国家发展的现实,对改善这一现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过程中如何看待人的地位、如何在多样性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人的作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概念的再阐述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也避免了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让马克思主义在各国的具体实践中焕发了不同的生机,为马克思主义在新世纪的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地位和影响力相比,我们对其的关注度不足,国内的相关研究也较少,希望通过对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为社会实践探索找到一条可行性的路径,马尔库什也致力于用自己的思想揭示当时代存在的人的现实问题并为人找寻最合理的出路,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卡尔∙马克思,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马克思致阿∙卢格(1842年11月30日) [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36.
[2] 马校.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人的解放思想[J]. 理论研究, 2019(3): 49-54.
[3] 乔治·马尔库什. 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M]. 李斌玉, 孙建茵, 译. 哈尔滨: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100.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