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审美与人的解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探讨
Art Aesthetics and the Liberation of People—Discussion on Marcuse’s Aesthetic Thought
DOI: 10.12677/ACPP.2023.129305, PDF, HTML, XML, 下载: 198  浏览: 385 
作者: 姜小丫: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马尔库塞艺术审美人的解放Marcuse Artistic Aesthetics The Liberation of Man
摘要: 人的解放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话题,马尔库塞提出了一种新的解放人类的思维方式——精神救赎。他关注到人的精神层面的异化,认为个体感官的解放才是普遍解放的起点。因而提出通过艺术审美,改变人的低迷状态;解放人的爱欲,恢复人的感性,最终使人复归人性,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Abstract: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has always been the topic of scholars, Marcuse proposed a new way of liberating human thinking—spiritual redemption. He paid attention to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spirit, and believed that the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 senses w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universal liberation. Therefore, he proposed that through artistic aesthetics change people’s depressed state; emancipate the human desire, restore the sensibility, and finally restore the human nature to realiz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姜小丫. 艺术审美与人的解放——马尔库塞美学思想探讨[J]. 哲学进展, 2023, 12(9): 1837-1841.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9305

1. 异化——人的生存现状

马尔库塞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早期的异化思想,劳动作为劳动者的自主活动,却开始出现劳动行为和劳动意志的被迫,使得作为生命主体的人受到压迫且愈加不自由,失去了应有的尊严和权利。这便是马克思所说的异化,而马尔库塞继承了其中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提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下,社会已经异化为单向度的社会,人已经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在单向度的社会中,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所有领域连接成一个整体,处处充满着合理性的逻辑,技术进步是社会发展唯一的标准。但背后隐藏的是普遍的不自由和压抑,这里的个体丧失了批判的否定性维度,人的意识受到工具理性的控制;原本合理的本能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反而被强制改变,对工业社会技术进步无用的需求,皆可牺牲。可以说,技术开始统治整个社会,生产活动、生活活动、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受技术的掌控。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毫无关联,人的感性意识被工具理性占据,理性意识与感性意识相冲突;本应拥有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双维的人,却被彻底异化为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向度的人。

而造成单向度性的原因则在于科学技术的异化,资本主义以技术的形式控制着社会,原本帮助人和社会发展的技术,却以其工具理性反向控制着整个社会。如此,人成为资本制度的驯服工具,除去表面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对人的控制和操纵,还有背后更为重要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从物质生产领域逐步渗透到政治文化领域,工具理性理所当然的渗透于各个领域的价值观念,人们无意识的服从和顺应工具理性的逻辑,不再有权利和能力去否定现存社会,丧失了作为主体性的自由。工具理性通过工业文化操控着社会意识形态,它给人们带来固定的态度和习惯,使人不自觉地被同化;无论是思想方式还是行为模式都随之变化,人们失去了自身的自由,对自由的意识也逐渐丧失。

人们掉入了资本主义设下的陷阱,在精神领域失去了主体的思考与选择的能力,失去了本应拥有的创造性。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在,人们开始解放双手,拥有更多的个人时间和空间,但这背后却暗藏着操控和隐形压迫,它们迫使人用头脑去创造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另一种价值。人的意识已经被完全操纵和渗透,人的本能需求被压抑、自我发展被抑制,异化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现状。

因此马尔库塞提出,从意识领域出发,促使人的精神意识觉醒才是解放人类的根本任务。

2. 爱欲——人的生命本能

劳动创造了美,但却使工人变成了畸形。马克思认为异化的产生原因在于私有制的发展,但马尔库塞认为,异化的根源不仅在于社会制度,与人的本质也密切相关。他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出发,立足人的生物本能,研究人的自由解放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文明产生于压抑,并随着压抑的强化而发展。他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并分别遵循着快乐、现实、道德的原则。文明进步的条件便是克制、延迟本能的满足,将更多的力量转移到对社会有益的活动中去。伴随着文明的产生,人们从享乐原则转向现实原则,从本我转向自我,并开始被现实压迫。本我是一个人的无意识本能,是非压抑状态下最原始的冲动和欲望,以追求无拘无束的快乐为目的。本我不受任何外部环境所影响,人是一种生命存在,生的本能是无意识的,是人的本质表征。而在这种无意识领域中体现着人的本质,人的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都包含在无意识之中,生命本能的外在表现就是对爱欲的需求;只有解放爱欲,生的本能才能不受困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爱欲被压抑到了顶点,人类开始普遍异化。马尔库塞提出基础压抑和额外压抑,前者指因生活资料的匮乏所必要的压抑;后者指为了维护统治和秩序对人的本能实施多余的不必要的压抑。他认为当基础压抑被文明满足后,额外压抑有可能消亡。正是额外压抑的存在使人们仍然受社会控制,因此,解放人就必须要消除这种额外的压抑,而压抑性文明升华为非压抑性文明的重要条件就是性欲向爱欲的升华。人的爱欲解放,劳动异化消除,劳动便成为消遣和实现人的自由的方式。马尔库塞将马克思的人类思想和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相融合,提出人的本质是爱欲,爱欲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

马尔库塞所说的“爱欲”将弗洛伊德的爱欲概念加以扩展和补充,爱欲是性欲在量和质上的提升。“量的提升”,即爱欲的器官从生殖器扩展到整个人体,活动从两性行为扩展到人的所有活动,对象从单纯的异性扩展到所有能引起快感的“异物”。“质的提高”,即任何行为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快乐,维持作为快乐主–客体的整个身体。爱欲蕴含及其丰富的内容,其中劳动是人们最基本的爱欲活动。作为感性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在劳动成果中满足对客观的情欲对象的追求的同时,在现实中实现自身。解放爱欲,让劳动成为一种消遣,让人在劳动中获得快乐,摆脱异化劳动带来的压抑和痛苦。爱欲作为人的生命本能,是一切人的机体所追求的快乐的欲望,“在一个异化的世界上,爱欲的解放必将作为一种致命的破坏力量,作为对统治者压抑性现实的原则的彻底否定而起作用。” [1]

3. 艺术审美与感性革命

爱欲与人的感受性相关,感性生命是人的根柢。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感性的盲目性开始凸显,理性占据权威地位,反过来遏制感性生命。为了调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冲突,对感性和理性加以融合,开拓生命本能,马尔库塞提出重塑主体的新感性,解放主体性意识,对抗工具理性的意识形态,进行感性革命。何为新感性?马尔库塞认为它“表现着生命本能对攻击性和罪恶的超升,它将在社会的范围内,孕育出充满生命的需求,以消除不公正和苦难;它将构织‘生活标准’向更高水平的进化。” [2] 其与旧感性相对立,是打破传统理性对感性的抑制并形成感性和理性和谐相处的新型感性。旧感性受理性压抑、丧失自由;新感性则超越抑制性理性的界限,使人的原始本能得以解放。新感性对人类行为的心理基础和本能结构进行改造,拯救人的爱欲、想象、激情、灵性、直觉等感性思维;当感性生命重获自由时,人的受压抑、被异化的状态便开始改变。

那么,如何解放人的爱欲,重塑主体的新感性?人们为了逃避现实,追求快乐,通过进入一个假想的领域去实现那些曾受压抑的欲望,由此便创造了艺术和科学,以升华未得到满足的本能欲望。艺术从产生开始就包含着人本能的欲望诉求,也因此,马尔库塞将视线放在了艺术上,提出通过艺术的审美之维解放人的感性。

艺术本身就是一种感性的创造活动,它允许人去自由地想象和幻想,充分解放和发挥人的创造能力;艺术世界只遵循生命自身的法则,遵循感性的秩序,在这里理性没有所谓的权威地位。之所以通过艺术进行感性革命,是因为艺术本身就具有革命功能,具有对自由的追求。“艺术的功用不是革命,但革命确是艺术的本质。” [3] 马尔库塞认为艺术是变革现实的工具、手段、中介,它与现实是完全对立的概念,艺术代表自由、理想与可能性;现实代表剥夺、压抑、恐怖。简而言之,艺术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其一在于它的自律性,即艺术自身具有独立自主的性质,不受社会现实的束缚。艺术的本性是以真理为导向的,不为时代说话,不为阶级说话,而是为真理说话。当艺术作品更加关注作品本身,其艺术性越强,知名度越高,政治功能就越强,所产生的影响也更大。“艺术只有作为疏隔,才能履行一种认识的职能。” [4] 艺术作品与现实越疏远,真实性便不会削弱。其二在于它的否定批判性,艺术产生于现实,但同时也以自身的语言控诉现实、否定现实。“艺术就是现存存在物的一部分;而且也只有作为现实存在物的一部分,它才能对抗现实存在物。” [2] 艺术的质料和素材来自于现实,正因为它们为社会共享,才能被人们理解接受,才有能力去抗议现存的现实;但它们与现实也有着质的差异,它们遵循美的法则、拒绝现实并指向未来,塑造出一个独立自由的非压抑世界。

艺术作品展现人性被压抑的欲望,向单向度社会中的不合理提出挑战;艺术作品的灵魂是艺术的形式,艺术的革命性就在于它的审美形式。形式是艺术本身的现实,是艺术自身。艺术本质即审美形式,它是和谐、节奏、对比诸性质的总体,使作品成为一个自足的整体,具有自身的结构和风格;正是凭借这些特性,艺术作品改变着现实中主宰一切的秩序。简而言之,审美形式就是艺术作品摆脱既定现实的束缚而获得升华,最终摆脱压抑,成为“自足的整体”(如诗歌、戏剧、小说)所得到的最终的结果。它剥夺了现实素材的直接性,使其在质上变成完全不同的某种东西;这是对既定事实内容的改造,是对现实的超越。艺术以审美形式作为变革的关键,通过审美形式发挥作用,抗拒的同时超越现存的现实,通过与现实的疏离而实现感性解放,建构新感性,以反抗现实中不合理的异化。审美形式是一种异化的力量,通过它,艺术获得了一种新的秩序,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改变了文学艺术自身存在方式和人的生存状态。

审美形式在作品自我生成的过程中生成,突破了惯常的语言形式和感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真实和理想的世界被揭露,压迫才将被释放。马尔库塞认为,作家本人用作品直接表现的革命和对现实的批判,是缺乏真正革命性的,因为作家本人身处现实中,受到意识形态的掌控,他的作品仅仅是在既成的意识形态牢笼中创作出来的,无法给现实致命打击。因此要通过审美形式,让艺术作品跳出现实,置于非现实的虚构世界;当虚构的艺术作品叫出了事实的名称,揭示了事实中的残缺与虚假,事实的王国便会土崩瓦解。它赋予了熟悉的内容和经验疏隔的能力,并促进一种新意志和新感觉的出现。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内容,内容也是形式,这就是为艺术的艺术。

审美形式是艺术走向实践的中介,只有作为一种审美形式,艺术整体才能发挥实践作用;审美形式使艺术作品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获得现实生活内容的升华。正如马尔库塞所说,艺术只有从它本身或从它作为已经便成形式的内容,才可以在更深远的意义上被称为是革命的。通过艺术审美提供直接的感性幸福,人可以暂时忘却现实的束缚,从而得到精神的解放与享受。感性革命使一种自然的解放,新感性的出现是对整个现存体制的否定,它在理智中重建了一个新社会,在艺术与现实的统一中,最终走向自由。

4. 结论

如今人们的物质生活愈来愈丰富,但精神上的痛苦却随之增多。在各类物质商品面前,人们不断迷失自我,生活水平虽然提高,但是幸福感却并没有增加。人们的精神上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且在不知不觉中沦为商品的奴隶。

当今社会的人们已经麻木接受了这种被操控,就如同马尔库塞所说的,人们已经丧失了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他们沉浸在物质的享受中,在虚假的需求中获得满足。意识形态的扭曲致使单向度的社会和单向度的人逐渐形成。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工具理性给人们带来的异化状态仍然存在,马尔库塞提出的美学思想是对现存社会的一种批判,也指出了解放人类的一条道路。这或许能给如今陷入困境的人们提供一种解决的方式:借助艺术审美,重塑主体的感性思维,以解放人们的爱欲、激情、想象等生命本能,恢复和唤醒人性中本来拥有的激情与理性、自由与美;作为真正的个体,向现存的现实作斗争,以追求更加自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爱欲与文明[M]. 黄勇, 薛民,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55.
[2]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马尔库塞美学论著集[M]. 李小兵, 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106, 234.
[3] 丁国旗. 艺术自律与艺术革命——马尔库塞的艺术观[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1): 123-125.
[4]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现代美学析疑[M]. 绿原, 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