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乡村餐饮空间创新设计——以常州新屋小馆为例
Innovative Design of Rural Dining Spa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ly Life—Taking Changzhou Xinwu Restaurant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3171, PDF, HTML, XML, 下载: 257  浏览: 1,39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朱婉洁, 殷晓冉: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日常生活视角餐饮空间设计乡村设计Daily Life Perspective Dining Space Design Countryside Design
摘要: 在“乡村热”、“民宿热”、“田园热”等诸多现象的出现下,乡村空间的设计方式和战略亟待进行调整和升级。现代乡村饮食空间设计,不仅要满足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还要具有乡土文化和乡村特色。文章从村民的日常生活角度出发,探究乡村人口的生活方式、日常行为活动、用餐偏好,并结合设计方法探讨出餐饮空间的设计原理,以常州钟楼新屋村为案例,对乡村餐饮空间的创新设计进行了探索,为未来乡村餐饮空间提供设计思路和策略。
Abstract: Under the emergence of many phenomena such as “rural fever”, “homestay fever” and “pastoral fever”, the desig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rural spaces urgently need to be adjusted and up-graded. The design of modern rural eating space should not only meet the aesthetic taste of modern society, but also have local culture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villagers’ daily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festyle, daily behavior and dining preferences of rural population, and explor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dining space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method. Taking Xinwu Village in Changzhou as a ca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novative design of rural dining space and provides design idea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future rural dining space.
文章引用:朱婉洁, 殷晓冉. 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乡村餐饮空间创新设计——以常州新屋小馆为例[J]. 设计, 2023, 8(3): 1425-143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171

1. 引言

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早期的乡村餐饮发展主要是以“农家乐”的形式出现,但长期发展质量不高,餐饮文化、空间舒适度都比较落后。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遵循着一定的规律,通过观察村民的生活特征,能够了解村民的偏好与需求。从日常生活角度考虑乡村餐饮空间的设计,有助于将乡土设计语言进行现代化演绎,满足多方面的用户需求,打造出具有特色的乡村餐饮空间。

2. 乡村日常生活研究

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乡村农民已经成为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展开研究能够还原人们最真实的生活环境,从而挖掘出村民最根本的需求和渴望,找到设计的源头。这也是乡村餐饮空间设计与研究的根本目标和本质追求。

(一) 乡村生活模式的特点及类别

1、乡村生活模式特点

农民有着独特的生活模式,他们的日常行为活动不同于城市居民。这种生活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如表1所示)。

农民的日常生活在长期的累积中逐步形成,通过归纳总结出规律并且不断重复从而呈现出一种固定的模式。他们的日常活动自然而然地遵循这个法则而产生,所以村民的生活具有经验性和习惯性。

在乡村生活中,村民相比于理性逻辑更注重实际效果。因此实用性也是一大特征,并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乡村经济发展,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呈现出半城市化的特点。一方面文化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运用等因素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质量,使得以短视频为媒介的互动方式在乡村中兴起,改变了村民的传统娱乐方式;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仍有一些习俗保留至今,如集市、庙会、婚葬、祭拜仪式等。如今的乡村居民生活方式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化的部分,“传统”是指对乡村文化的传承,而“现代”则是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改变。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ife pattern

表1. 农村生活模式特征

2、乡村生活模式类别

农民的主要日常活动包含以下四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活动、社交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如表2所示)。必要性活动是指涉及到生存条件,包含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中最基础的一种行为。自发活动是人们自愿自发组织、参与的日常活动,例如散步、娱乐、消费等。社交活动是以满足物质生活为前提,追求个人的主观心理和情感方面的行为,包括交谈、人情往来等。日常的交往行为可以增进村民的情感,而集会、节日等活动,能拓展农村的交往路径,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的互助 [2] 。城市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村民的交流方式,使乡村的日常交往活动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短视频等方式进行互动,这样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交流活动。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观念和思维模式,通过这些思维产生的行为称之为日常观念活动,例如:年画、舞龙舞狮、剪窗花、百家衣等等,这些行为是乡村价值观和文化的一种体现。

Table 2. Classification of daily activities of villagers

表2. 村民日常活动分类

(二) 生活模式的改变及发展趋势

生活模式是指个体在进行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条件的调整适应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范式。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所产生的各种活动和行为特点,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 [3] 。在相同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生活模式和习惯具有同一性、稳定性和规律性,但因为每个人性格和兴趣爱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从而导致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会有所不同(如图1所示)。

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影响,现代化逐渐渗透到农村的日常生活,使农村在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的组织生产模式的不断改变,农民的个体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诉诸于个体的发展。我国目前乡村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于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乡村习俗逐步变得多样化。

Figure 1. Rural life pattern development trend

图1. 农村生活模式发展趋势

3. 乡村餐饮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一) 日常生活的建构元素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是一个全新的实践场所,应该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就建立起与日常生活的本质需求相一致的价值导向与设计方式。哲学、社会学等领域关于日常生活的理论应该被引入到环境设计中来。在日常生活的角度下能够对村民主体给予足够的重视,有利于更深层次的理解农村现状,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理论中,空间主体、活动事件和行为空间是三大基本构成要素 [4] 。人对事件起着主导作用,而事件给人带来了空间特性,同时空间对人参与事件的影响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空间主体

农民由于地理和血缘的关系,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同一地方,从而形成了村落。乡村的个人和群体构成了一种多层次的集体组织结构,为村落增添了生机。餐馆不但要为前来就餐的顾客提供服务,还要为长年居住在乡村中的普通百姓提供服务,因此乡村餐饮空间的建造主体包括外来顾客、当地居民两个主要部分。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结构呈现出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的特征,并出现了职业、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的多样化,在设计时需要针对性地理解农村人口的行为、心理特征、交往规律和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2、活动事件

乡村活动包括日常的消费、交往、思想活动。这些活动确定了乡村日常的空间结构,揭示了乡村文化、活动规律,并赋予了乡村空间重要的意义。大量的活动实践能更好地反映出主体与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汇总和分析,可以归纳出一系列有规律的“事件模式”,从而得到乡村运作的规律与方向。

3、行为空间

空间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也是各种事件发生的场所。随着时代的进步,餐饮空间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饥饿的需要,它还是一个可以进行娱乐休闲和社交的地方。人通过各种活动和时间影响着农村空间的形体,从而使其具有一定的社会特性;而空间也会反作用于主体和事件,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餐饮空间设计策略

1、空间营造策略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国内的室内设计发展还很不成熟。特别是在农村建设方面上比较落后,为乡村餐饮空间设计的案例则更是寥寥无几。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今天,乡村餐饮空间的发展潜力很大 [5] 。要充分发挥农村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展现乡村特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的设计策略上来进行现代化的演绎。

1) 再现日常行为

传统文化扎根于乡村中,具有原生性、本土性、地域性等特点 [6] 。农村传统文化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乡土建筑、景观、农具为载体的有形文化,另一部分则是村民在生产活动和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无形文化。这种文化使村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道德、审美、价值观等各个层次上的观念特征,并增加了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7] 。在空间设计中,建筑与村民的生活应该是息息相关并且在同步发展的。因此,除了必要的餐饮空间功能以外,也要为村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提供场地。

2) 体现地域特色

建筑根植于地方的不可动性 [8] 。在乡村,人们更加亲近自然环境,农田、森林、水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建筑作为一种外部因素的介入,会对周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筑需要与自然环境融合。对于乡村空间,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建设方式,都不能脱离本地的自然条件,要适应地形、天气,从而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建筑形态。在设计时可以从地方民居入手,融合对空间、材料、情境和体验的整体思考 [9] 。将取自于乡村本地的材料运用在外观上,能够体现出独特的材质肌理。例如四川民居常使用柴木、红砂岩、青瓦等材质,不同的表面肌理相互碰撞、呼应,使建筑融入进乡村自然环境中。

3) 功能复合开发

乡村空间可以将功能复合化,使同一空间内承载多种功能 [10] 。在餐饮空间内,除了用餐功能以外,还可以与村民的日常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提高餐厅的实用性,同时也提升生活的便利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为餐饮空间衍生出新的生活功能,例如日常亲朋聚会、多人娱乐互动等。在满足便利生活的基础上,打造专属于村民的多元化空间。

4. 实例研究——新屋村乡村共享餐厅空间设计

(一) 设计前期分析

1、项目概况分析

新屋村位于苏南地区,属于江南地带。周边建筑呈现出江南民居的典型特征:粉墙黛瓦、古朴幽静。新屋村的历史悠久,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未能得到合理的改善,村内建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乡村风貌,并随着现代化进程被逐渐边缘化,使得外观上稍显破旧,体现不出乡村的特色。上世纪80年代,新屋村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公路和桥梁建设为主的“乡村经济”,并涌现出了一大批享誉海内外的龙头企业。在建筑材质和形态的设计上考虑到江南民居的古典性,加入拱形桥洞元素,打造出亲近自然,同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的空间环境。

村内企业以工业、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前景较好。本方案从这一点出发,希望发挥出新屋村的种植业优势,打造特色的蔬果采摘项目。

新屋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例如遥观鹞灯、守岁等。村民在日常生活中会融入进传统习俗观念,定期举办传统活动。在餐馆的空间功能设计时考虑到村民的活动需求,设置专属的空间用于举办文化节、娱乐比赛等,以此来发扬和传承村子的特色文化 [11] 。

2、日常生活视角下的现状分析

由于人们对于乡村的餐饮空间关注度不够高,因此一般的农村餐饮空间在功能上比较单一,难以从多角度满足村民以及使用者的需求。本次的设计初衷希望能够将餐饮空间改造成符合使用者需求的餐厅同时也能够满足村民的日常活动需求,让村民能够更加有归属感。

为了更加准确地了解到新屋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空间的需求,对新屋村进行了实地调研。本次的实地调研主要使用了两种方法:调查问卷法以及访谈法。

本次的问卷针对的是新屋村的当地居民,主要从年龄、活动时间选择、活动种类倾向、活动时长几

Figure 2. Age composition of Xinwu village

图2. 新屋村年龄构成

个方面进行调研,同时针对居民对公共休闲场地的空间需求和满意度制定定向的调查问卷。在发放调研问卷的同时,对现场的居民进行有针对性的访谈和勘察,方便能够及时了解所调研村落的真实情况。

问卷共发放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1份,由于整个村落的居民不多,因此发放问卷的数量比较有限。以下是针对问卷结果的数据分析:

1) 人群构成分析

从年龄段统计来看(图2),居民年龄在35至60岁之间的占大多数,可以推断出村落的主要人群为中老年人。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访谈得知,新屋村的许多年轻人选择了进入城镇打工赚钱,因此留在村子里的居民很多都是中年人,青年人、青少年和儿童占比较小。

新屋村的人口构成主要分为退休员工、个体户、外来人口三部分,其中退休老人是村子最主要的人口群体,有一部分从外地来的打工人选择在当地的企业上班供自己的孩子上学,除此之外还有上班族、和普通原住民家庭。

2) 活动时间、事件分析

Figure 3. Analysis of villagers’ activity time and content

图3. 村民活动时间、内容分析

从村民的活动时间选择和活动内容(图3)上可以看出新屋村村民的作息时间基本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规律,活动时间为早7:00至晚10:00。多数村民会选择在午饭和晚饭前后进行聊天、社交或一些娱乐活动,活动人数总体呈现夜间>白天>下午>中午,并且村民倾向于在公共空间进行室外活动。

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访谈了解到当地村民进行的日常室外活动内容涉及到晨练、串门聊天、散步、读书看报、打牌下棋、喝茶、打太极、跑步、遛狗、健身、广场舞等,其中活动人数最多的为遛狗、串门聊天、跑步、打牌下棋这几类活动。其中,村民的室内活动分为上网、看电视、看电影、刷手机短视频、做家务、养花草植物等等。结果显示中老年人更倾向于室外的活动,而中青年比较喜欢待在室内的活动。

3) 空间需求分析

不同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空间需求,通过走访当地的居民、工作者、管理者,对他们进行了简要的访谈,了解到对于原住民最主要的需求分为四方面:衣食住行、闲谈聚会、工作、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外来人口,他们需要工作的机会、居住的场所、交流活动的空间和用餐的地方。对于游客,他们更注重居住、体验、和餐饮三方面。对于投资者,他们的需求集中在工作、餐饮、讨论、活动、居住等五方面。

4) 当地餐馆问题总结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村子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

① 现有的餐馆数量较少

村子内的餐馆数量很少,多为自家开的农家乐,这些餐馆并没有特地面向公共或者是游客,比较私人化,多为满足自家的需求。

② 餐馆建筑外观毫无特色

村子里的餐馆多由自宅改造,在门面上并不显眼,在外观上也与一般住宅没有很明显的区别,因此难以吸引旅客和外来人口。

③ 餐馆功能单一

当地餐馆的功能比较单一,前来消费的食客只为解决饥饿问题,不会在餐馆内停留太长时间。

综合以上调查和研究,得出了关于当地人群和餐馆设计的以下结论:

① 在年龄构成上,当地居民以中老年人为主要人群,因此在设计餐馆时要考虑到中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偏好。

② 在人群活动时间上,村民活动时间主要为日间(8:00~11:00)、夜间(19:00~21:00)为主,用餐时间为中午11:30~12:30、晚餐5:30~6:30,因此在设计餐馆营业时间时需要考虑到村民的日常作息时间。

③ 在人群活动内容上,村民的娱乐活动比较丰富,需要大量的公共空间。在设计餐馆的空间布局时,需要考虑到村民喜爱闲聊、打牌下棋等娱乐项目,设置专门的空间用于村民进行日常娱乐活动。

④ 在当地餐馆现状上,需要考虑到拓展餐厅的空间功能,增加蔬果产品售卖、新鲜蔬果采摘等功能,扩大受众人群。在材质的选择上避免太过现代化或者太过本土化的两极分化的特点,在使用本土特色材料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餐馆。

3、设计亮点分析

1) 满足使用主体需求

Figure 4. Plan & human flow line

图4. 平面图&人流动线

本方案的设计理念以村民和旅客为主要的目标人群,在设计时考虑到使用需求与心理需求,设置“农副产品售卖区”、“新鲜蔬果采摘区”——增加空间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户外露台”——满足休憩和观赏需求(如图4)。

室内空间多使用木材、竹编、布艺等材料(如图5),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呼应。竹元素运用广泛,既具有装饰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在家具、灯饰等方面运用竹制竹编,能够创造出禅意、静雅的空间氛围 [11] 。增加窗户的面积来改善采光和通风,使得空间更具有通透性。在空间的隔断上模仿了苏州园林的常用空间设计手法“借与框”,使用拱形的门洞将用餐区与农副产品售卖区分隔开,营造出移步换景之感 [12] 。在空间色彩上选择了以原木色为主色调,与材质相呼应,制造亲近自然的用餐氛围,舒缓食客的心情。

2) 重现日常生活事件

新屋小馆设计方案计划同时面向村民与旅客,一方面餐厅内提供来源于当地的新鲜蔬果所烹饪而成的美食,另一方面也为当地村民提供闲聊的公共空间,并设置文体娱乐设备,定期举行露天电影、“踢毽子比赛”、“象棋大赛”等全民娱乐活动,让村民不仅把餐厅当作日常休息的地方,也看作是一个休

Figure 5. Material color analysis

图5. 材质色彩分析

Figure 6. Interior space rendering

图6. 室内空间效果图

Figure 7. A rendering of the outdoor space

图7. 室外空间效果图

闲娱乐、放松心情的公共场所(如图6)。在旅游旺季新屋小馆作为餐厅,在淡季时可当作是村民的公共食堂。

3) 拓展空间使用功能

新屋小馆在室外空间设计中设置了“户外蔬果采摘区”(如图7),此区域可以让食客感受到当地的种植业特色,沉浸式地体验采摘乐趣 [12] 。“农副产品售卖区”能够体验到新鲜的植物作物制作成农副产品的过程,对当地特色农产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印象。

5. 结语

乡村餐饮空间在当前的背景下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在满足基础餐饮功能外,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拓展空间功能,丰富空间体验,能够凸显出独特的乡村特质。乡村农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特征,总结出活动时间、活动范围、活动内容等方面的特征能够掌握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爱好倾向,从而为乡村餐馆的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13] 。

本方案通过设计语言的现代演绎方法,重视村落传统自然风貌、文化沉淀的基础上,以日常生活的视角作为切入点,结合新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对乡村餐饮空间进行设计。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了村民与旅客的需求,使得餐馆的空间功能得到拓展,创造出了既能够展现乡村特色风貌,又具有多元化的公共空间 [14] 。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出了乡村餐饮空间的设计策略,为今后的乡村餐饮空间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江苏红色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创新”项目编号:2021SJA0132。

注释

文中所有图表均为作者自绘。

附录

关于新屋村村民基本情况以及对空间需求的调查问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乡村有了更加深刻的向往,人们希望能够在乡村中获得精神上的放松和愉悦体验,因此乡村空间设计策略亟需调整和更新,乡村餐厅空间需要拓展其空间功能,以满足更多维度上的使用者需求。

现针对居民日常室外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希望得到您的配合,在公共空间需求上提出您宝贵的意见,谢谢!

Q1.您的年龄是?

□19岁以下 □19~35岁 □35~60岁 □60岁以上

Q2.您的职业是?

□农民 □工人 □其他_________

Q3.您平时会选择哪些娱乐休闲活动?(多选)

□钓鱼 □广场舞 □遛狗 □打太极 □打牌、□下棋 □散步 □晨练 □读书看报 □跑步 □健身 □串门聊天 □喝茶 □上网 □看电视 □看电影 □刷手机短视频

□做家务 □养花草植物 □其他_________

Q4.您倾向于室内活动还是室外活动?

□室外活动 □室内活动

Q5.您通常会选择在什么样的时间段进行室内/室外的娱乐活动?

□10:00以前 □10:00~12:00 □12:00~15:00 □15:00~19:00 □19:00以后

Q6.您对公共休闲空间有什么需求?

□空间场地大 □环境好 □设备完善 □其他_________

Q7.您认为目前的公共空间是否能够满足您的需求?

□是 □否

Q8.您认为乡村餐厅可以成为当地居民的一个公共活动场地吗?

□是 □否

Q9.您觉得目前的乡村餐馆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

□数量少 □功能单一 □建筑外观普通无特色 □其他_______

Q10.以下哪些活动能够使你产生兴趣?

□全民露天电影活动 □踢毽子大赛 □象棋大赛 □当地文化沙龙 □手工作坊 □农作物种植

其他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 张若彤, 郭旗, 谷梦, 等. 日常生活视角下国内传统菜市场更新研究: 以西安建国门综合市场空间优化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21, 36(5): 98-103.
[2] 费孝通. 江村经济[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3] 王睿. 日常生活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22.
[4] 蒋鑫, 张文海, 李鑫, 等. 割裂与融合: 日常生活视角下基于人群活动的济南老城区公共空间异化与互融更新研究[J]. 中国园林, 2022, 38(2): 93-98.
[5] 文卫民, 文问, 张玉山. 文化创意设计介入乡村振兴的六维模式探讨[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10): 26-29.
[6] 吴华云, 吕九芳, 黄慧, 等. 地域文化在乡村民宿室内家具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 家具, 2019, 40(2): 37-40, 77.
[7] 刘东峰.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传统村落内生动力的激活:基于记忆空间设计的视角[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 236(5): 127-134.
[8] 吴良镛. 广义建筑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9: 27.
[9] 陈惠华, 柳翰, 王志田. 东莞古村民居室内陈设的地域特征解析与实践[J]. 家具, 2020, 41(4): 44-48, 91.
[10] 罗茵月, 谢琴瑶, 徐雯, 等. 城镇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及适老家具使用需求分析[J]. 家具, 2022, 43(2): 58-62.
[11] 高晗霄, 张澳, 梁晶. 竹元素在禅意室内空间中的艺术表达[J]. 艺术科技, 2021, 34(7): 29-30.
[12] 黄彭菲, 梁晶. 苏州园林室内空间营造艺术——以留园为例[J]. 艺术科技, 2021, 34(9): 52-53.
[13] Eun-Ja, K., et al. (2018) A Study on the Space Composition of Indoor and Outdoor in Rural Community Centers. Journal of the Korean Institute of Rural Architecture, 20, 39-51.
https://doi.org/10.14577/kirua.2018.20.4.39
[14] Zhu, M., et al. (2022) Research on Intelligent Space Design of Smart Rural—Focus on Xikou Village,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the Korea Convergence Society, 13, 24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