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初探
Teaching Design under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Teaching
DOI: 10.12677/AE.2023.1391046, PDF, HTML, XML, 下载: 180  浏览: 272 
作者: 杨钰坤: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关键词: 有效教学教学设计核心素养Effective Teaching Instructional Design Core Competencies
摘要: 有效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追求,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教学设计。课改的深入实施、科技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有效教学的内涵和理念发生了变化,新的有效教学提醒教学设计要转向教学育人、关注有效学习、体现教学效率、把握教学动态化。
Abstract: Effective teaching is the core pursuit of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depends on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design. With the deep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proposal of core competencies, the connotation and ideas of effective teaching have undergone changes. The new concept of effective teaching reminds us that instructional design should focus on educating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effective learning, demon-strat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grasp the dynamism of teaching.
文章引用:杨钰坤. 有效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初探[J]. 教育进展, 2023, 13(9): 6728-6733.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91046

1.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备受关注,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寻求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教学设计是保证集体教学活动在单位时间内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基础,有效教学需从教学设计起步,教学设计作为联系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1] 。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内涵出发,分析时代赋予有效教学理念哪些新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2. 有效教学内涵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的使用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2] 。20世纪以前,教学是艺术的教学观占西方教育理论的主导地位。教学是艺术强调教学是一种没有公共方法的、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促成的行为。它倡导教学是个性化的,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20世纪后受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2]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崔允漷教授从有效和教学两方面详细阐释了有效教学的内涵,有效即学生是否能通过教师的讲授获得自身的进步和发展;教学则是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引起、维持和促进 [2] 。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终极目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学生是否获得进步和发展。李学书和谢利名认为有效教学不仅应关注学生的发展还应该关注教师的发展,有效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他认为崔允漷教授从两方面阐释有效教学的内涵不利于教师关注课程的生成性,进而他从表层、中层、深层对有效教学进行阐述。在表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形态;在中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思维;在深层上分析,有效教学是一种教学理想。有效教学,就是要把有效的“理想”转化成有效的“思维”,再转化为一种有效的“状态” [3] 。肖庆华从教学的功利境界、伦理境界、审美境界论述有效教学,认为教学不应一味追求效益、效率、效果,还要在符合伦理规范的前提下追求有效性,并且进一步超越上升到审美领域,让学生体会知识美、逻辑美,感受学习的快乐 [4] 。可见,学者对于有效教学的理解在不断深化,从只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到关注教师的发展价值,逐渐注意到知识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核心素养的引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有效教学的内涵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新形式下我们必须对有效教学作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阐述。

笔者在综合吸纳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有效教学是师生在遵循个体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以最优效率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教学活动。

3.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有效教学”是个动态发展的概念。有效教学的理念也一直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的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而不断扩展、变化。实际上,“有效教学”是人们在特定教学价值观的支配下,依据教学研究的成果所描述的一种理想的教学愿望 [5] 。因此,有效教学内涵的变化必然会导致有效教学理念的变化,“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回归人性本质,退去功利烙印

教学活动自产生起有两个侧重点,在前工业时期,教学活动侧重培养人的德行,把德行等同于人本身;在工业社会时期,教学活动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追求知识传授的效率、效果和效益开始成为教学的内在要求 [6] 。教学为了满足工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异化”,变成灌输为主,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有效的”为社会输送空有知识和技术却缺乏对生命基本尊重的异化的人“材”。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人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然而现在的教学“有效性”充其量诠释了教学认识的成功,而教学本身所承载的道德承诺却无人问津 [7] 。当教学缺乏道德的光辉以及对学生生活的人性关怀,有效教学只能是以人性教化的名义换取反人性的片面发展、使人成为技术的奴役、意识形态的工具。教育对于学生的意义不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发展德性,还必须帮助学生理解生活的意义,感悟生命的真谛。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育人,不是“育分”,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应是知识的创造者。

(二) 培养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为了适应复杂多变和快速变迁的信息化时代的多元需求,我国教育改革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基础教育正在逐渐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是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和规范,它的提出,让教师在厚重的书本和习题背后,在置生命于不顾的分数背后,看到了明确的让人成为人、以教育来成人的目标 [8] ,核心素养深化了课程向“以人为本”的推进。知识本位的学生发展,是量到量的变化,核心素养本位的学生发展,才是量到质的变化,使人成为人。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是人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因、种子和树根,抓住核心素养就是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9] 。有效教学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人,对有效教学的持续研究,就是探索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有效教学是基于知识通过知识的学习来有效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知识是教育的工具而不是教育的目的。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知识培养具有自我实现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高素质国民和世界公民。

(三) 合理运用科技,实现效率最优化

效率是技术存在的社会基础。技术作为生产力,其主要评价依据是效率标准。在技术变革的历程中,提高效率是绝大多数技术的最终目的 [10] 。随着计算机、大数据、互联网等新兴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科技的代表应运而生。人工智能是以效率至上为表征的教学增能之“器” [11] ,教学在人工智能的融入中充分实现增能,它的出现普遍提高了教学的效率,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智能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学习的方式更加灵活,获得教育的途径更加便捷。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人工智能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帮助学生更加高效的学习,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然而人工智能也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和家长提出新的挑战,可以说有效教学“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人工智能支配教师教学而不是教师支配人工智能时,教学就会从有效变成无效,不仅起不到促进教学的作用,很可能阻碍教学以及学生的发展。

(四)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反思

教师是自己课堂的监督者,通过对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的反思,审视教学是否有效,是否是学生需要的,提升自身的教学创造性、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以及综合素养和能力,使教学行为和整个教学实践得到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师不仅要将自己的行为视为一种技术性、认知性的活动,更要视为一种追求教学和教育真谛、探索更好的自我价值与意义的理性实践 [12] 。反思尤其是批判性的反思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方面的作用,理解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避免自我伤害,保持积极的自我印象和情感体验 [13] ,积极的情感体验给予教师动力进行自我反思。教师反思的过程是认知再造和重建的过程,是理性的抵制自己成为一个积极的、无思的共谋者的过程。教学不是一个人云亦云的过程,教师要对有效教学进行思考有自己的见解。否则教师在“无思”惯习影响下大多数成了日复一日、缺失思考的“讲述者”,承载的责任是向学生传递足以谋生的知识技能,考核的标准是知识传递的效率 [14] 。而错解有效教学,陷入有效的表面无法自拔,阻碍学生的发展。

4. 有效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课程改革的深化、科技的发展以及核心素养等的提出导致有效教学理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然会导致教学的变化和创新。新教学需要新的教学设计,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教学设计应该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以便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效教学理念对教学设计的启示有:

(一) 转向教学育人

当今教学实践中最大的难题是知识太多,更新速度太快,教师往往想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结果导致学生习惯于全盘接受他人创造的知识,在别人的框架中精雕细琢,缺乏自己对框架外知识的想象力,没有突破框架的勇气和信心,学生看起来有高度,却缺乏真正的高峰,走出校门后发现自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有效教学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所以有效教学在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日益复杂的时代变化和加速度的科技革新给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单纯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的教学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尤其是核心素养提出后,素质教育已经走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新阶段。有效教学的目标不再是评判某一段时间内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短期目标,而是影响学生一生发展的长期目标。核心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它是知识、技能、情感的的集合,具有整体性,不能单独的培养或发展 [15] 。三维目标并不是三个方面的目标,而是一个教学目标中蕴含着三个纬度,缺乏任一纬度都无法构成完整的三纬目标结构金字塔。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教师应当整合三维目标,将核心素养作为学业质量评价的标准,让目标服从服务于人的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要时刻考虑每一目标背后的育人价值,关注学生德性的养成,注重培养学生情感体验和对生命的感悟。

(二) 关注有效学习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有效教学包括有效的教和有效的学两个方面 [16] 。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学习者分析。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学习知识快乐的地方。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多考虑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合作学习等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教学活动。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讨论进行头脑风暴,用引导而不是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将学习权、主动权还给学生。有效教学不是最大化而是最优化,关注学生有效的学,是学生在有效教学过程中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的表现。

有效的学既包括学生的学也包括教师的学。教法的本质是学法,教前学,教中学,教后学 [17] 。教师有效的学才能有效的教,从前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现在我们常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有长流水,长流水就是要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每个少年从教育者那儿得到‘活水’,他们的才干才能够发挥出来。没有‘活水’,素质就枯竭衰退。”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学习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活水。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有效的学,也要关注自己的有效的学,即教学设计中预留自己反思的环节,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优化教学设计。

(三) 体现教学效率

有效教学最基本的是体现教学的效率,即怎样以最优的方式获得教学的效果,当然教学效果的获得并不是建立在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在个性化和信息化的教学改革中,有效教学要避免过分依赖使用各种技术或忽视技术的使用使教学效益最小化。多媒体和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优势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教室配备电脑,学生在家使用电子产品学习已经屡见不鲜,这些产品集图像、声音、文字等于一体,极大程度满足学生多种感官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合理使用技术,能够增强教学的时效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参与有效教学的积极性。

有效教学肯定对效率和目标的追求,但还应该有另一个纬度,即责任。“有效”关注的是结果,“责任”则关注的是过程,两者应该共同作为有效教学的根基 [18] 。教师要有教学责任意识,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且自主地认为做好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教学是他们应该做的,是他们的义务,而不是被学校强迫的绩效。教师的责任提醒教师在运用科学技术时要关注学生,培育和保护学生学习基础和发展基础,考虑学生的长期发展。教师应明白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而不是以使用设备为主,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使用技术,而不是为了使用技术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 把握教学动态化

教学不是固定的既在,而是在实践中不断生成的,生成性思维是教学的实践逻辑。教学设计是系统的,但并不意味着是一成不变的。万物都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更何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拥有不同生活经验、丰富情感和个性差异的学生,这使得教师总是身处一系列频繁切换的课堂情境中,任何高明的教师都无法完全准确地预测哪些情景的发生,教师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因而教学设计是教师有效教学的辅助工具,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教学中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要求教学设计突破既定计划的限制走向生成的天地,这虽然可能有违教学设计系统性、计划性的特征,但教学动态化要求“计划赶上变化”。

追寻课堂变化的教学设计才符合学生及时代发展的要求。

5. 结语

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关键一环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其他学者对有效教学的内涵重新界定了有效教学,并根据有效教学的内涵分析当下有效教学理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期为教学设计提供启示。教学设计坚持有效教学的理念,实现高效率教学,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要求,也是广大教师追求的目标和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因此,讨论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是有效的就显得尤为迫切,具有深刻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戴风明. 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的关键[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32(5): 6-8.
[2] 崔允漷. 有效教学: 理念与策略(上) [J]. 人民教育, 2001(6): 46-47.
[3] 李学书, 谢利民. “有效教学”的理念及其研究价值[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8(20): 3-4.
[4] 肖庆华. 论有效教学的三重境界[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 34(5): 6-9.
[5] 崔允漷, 王少非.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框架[J].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5(2): 5-7.
[6] 肖庆华. 论有效教学的伦理性[J]. 全球教育展望, 2012, 41(1): 26-29+36.
[7] 刘万海. 关于教学道德性的原点审思[J]. 全球教育展望, 2007(1): 31-39.
[8] 石鸥. 核心素养的课程与教学价值[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9-11.
[9]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6, 34(1): 11-13.
[10] 乔天宇, 涂真, 孙朔晗. 理解技术的不同维度——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技术观[J]. 科学与社会, 2018, 8(4): 34-49.
[11] 马鸿霞, 朱德全. 器以载道与学以成人: 智能化时代教学价值的逻辑理路[J]. 中国电化教育, 2020(4): 42-50.
[12] 曹永国. 在做什么, 抑或知道在做什么——教师的前提性反思的危机与重建[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 32(1): 41-49.
[13] 易进, 顾丽丽. 促进教师反思的若干思考[J]. 教育科学研究, 2008(2): 53-56.
[14] 闫兵. 学校竞争情境中教师“平庸之恶”的催生及其超越——基于“零件理论”的审视[J]. 教育发展研究, 2020, 40(18): 70-74.
[15] 辛涛, 姜宇, 林崇德, 师保国, 刘霞. 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 中国教育学刊, 2016(6): 3-7+28.
[16] 周保利, 金萍. 美国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 基础教育参考, 2014(9): 86-90.
[17] 王尚文. 应当比学生更可教[J]. 语文教学通讯, 2003(18): 1.
[18] 李学书. “有效教学”的愿景[J]. 全球教育展望, 2008, 37(11): 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