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生产的内在逻辑
The Inner Logic of Communica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German Ideology
DOI: 10.12677/ACPP.2023.129306, PDF, HTML, XML, 下载: 192  浏览: 302 
作者: 陈亚园: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生产理论German Ideology Communication Theory Production Theory
摘要: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人类社会进行交往的前提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生产和交往作为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方式,伴随着人类活动的同一过程。两者相互牵制,人类的生产不可能脱离交往而孤立地进行,生产的文明成果能否保存很大程度依赖于人类的交往程度。同样,人类交往活动的形式和方式都是由生产决定。生产与交往都是社会正常运行进程中不可缺失的必要手段。
Abstract: Marx proposed in German Ideology that the prerequisite for human society to engage in communication is the universal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s the most basic way of human survival, are accompanied by the same process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two are interdependent, and human production cannot be carried out in isolation without interacti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ivilized achievements of production largely depends on the degree of human interaction. Similarly, the forms and ways of human interaction are determined by production. Production and communication are essential means that cannot be missed in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society.
文章引用:陈亚园.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与生产的内在逻辑[J]. 哲学进展, 2023, 12(9): 1842-184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9306

1. 引言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此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交往是最基本社会存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最基本的条件。交往由生产决定,且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生产力程度相适应的交往可以促进了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在如今全球化日益紧密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人类交往与生产理论的内部逻辑关系对解决当前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寻求自身更好更快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2. 交往与物质生产

人的物质生产是在社会中进行的,生产本身就是一种社会活动。物质生产决定交往形式,个人生产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社会生产也只能是在人们彼此的交往过程中进行。

2.1. 交往是物质生产的前提

交往方式本身就是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没有生产,交往就没有可承载的东西。物质交往是现实交往的前提与基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度低下,任何个人都不可能凭借自身的力量获得能够维持自身生存下去所必要的物质生产资料,因此人类必须通过群居的生活方式依靠共同协作来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人类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借以满足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产实践。恶劣的生存条件要求劳动者必须要在交流的前提下进行物质活动,交往成为人们劳动的最基本的形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是人类为了维持生活必须每日从事的历史活动,也是生产满足物质生产资料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类最初的交往就是在人们出于在劳动中克服自然来获取自身生存资料的需要而必须寻求他人的力量中产生的。

交往的范围对生产力的发展与保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受制于交往的地域扩张,地域的发明成果能否得以保存同样也受到交往范围的牵制。只有当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且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的可能。如果将生产局限在狭小的地域中而得不到扩张与发展,民族或国家发明的文明成果就得不到传播从而失去相互借鉴的意义,特别是当发生自然灾害的侵袭或者战争,都会使一个国家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一切都将从零开始。毋庸置疑,没有交往,就没有日益发达的物质生产。

2.2. 交往促进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最初繁荣的历史前提就是与各民族之间联系。这些互动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必须依靠交往来实现社会分工来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交往可以将各种社会力量结成整体,形成更高水平的生产力。促进旧的生产力变革,推动旧的生产关系转化成新的生产关系并对新的生产关系加以完善。日益先进的交往手段和交往范围的逐步扩大将不可避免地刺激生产力。社会交往活动因此也就成为社会关系是产生、发展、改变和改善驱动力和重要来源。

此外,交往可以积累与传递生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交往不发达的情况下,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人没有接触与交流,那么他们创造的文明成果就无法通过外界得到传播,其他地区的人们便无法享受到彼此发明交往带来的福利。每个地区的每一项发明都是在其领土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的,这些发明相互独立,彼此无关。只有当交往更加发达时,各国人民创造的发明才能相互推广,相互激励,从而在全世界继续发展生产力。交往范围的每一次扩大都有利于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扩大的联系完全基于现代社会生产的发展。人类交往活动是生产力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各种生产力要素中,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最活跃的因素。人通过各种交往活动实现劳动者之间的交往与生产,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人类社会在封闭的情况下,且不说继续发展生产力,维持现有的生产成果都极其困难,特别是在某个地方创造发明,是否会在进一步发展中丧失,取决于交往的扩大程度。因此,生产力要实现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全球化贸易是必然趋势。

2.3. 物质生产决定交往的形式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们交往进步的决定因素。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生产的社会化水平不同,社会信息传播载体不同,人们的交往范围、深度、频率、内容等方面相异,因此会呈现不同的交往方式。

交往推动了社会的物质生产,物质生产也决定交往活动的形式与方式。首先,交往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人类活动及其关系都是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物质的生产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创造了人所依赖的物质生活手段,并间接地产生了人的交往活动及整个社会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基本上将人类生活物质手段的生产简化为人类生活的生产,这决定了个人与其共同活动之间的关系。这种联系的形式又取决于生产。也就是说,交往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类在物质生产方面最基本的需求。

其次,物质生产实践促进交往形式的转变。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主性是生产力活跃的最大原因。因此,交往形式的转变必然与人的实际自主物质实践活动有关。因为社会中交往形式肯定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观念密不可分,作为自主行动的社会成员的物质生产实践必然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在旧的交往方式成为更发达生产力的障碍之后,交往方式之间的历史联系必须被适应进步生产力的交往方式所取代,这种交往方式不断循环,从而构成整个历史。

3. 交往与精神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说:“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1] 简言之,精神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存在着决定与被决定、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一个交往因素作为其中的中介,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直接来自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所以说,精神生产并不只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3.1. 精神生产是对人们的交往关系的反映

精神生产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着重于探求人们的内部精神世界和社会精神层面,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性标志。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 [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也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基础。

在早期人类社会中,人对自然的认识非常有限,自然界是一种完全于人类的对立的异己的力量,人类交往的范围也非常狭隘。伴随着生产实践的进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化,逐步意识到想要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交往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所以人类最初的精神生产都是以交往关系为对象的,交往关系同时也构成精神生产的重要内容。此外,人的精神反映了各种社会和自然关系,它的诞生与消失是基于它的实际社会关系,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意识的所有形式和产物不可能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

3.2. 精神生产与人们的交往活动相交织

人类的活动通常分为两类:一种是获取物质生活手段的活动,这种活动是为了生存需要并以自然界作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对象,其反映人类认识和改变外部自然的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种活动是人际交往活动,即与他们联系获得物质生活资料,其反映人类主体之间交流、互动和相互了解的能力,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人类自诞生起就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人类在交往关系中始终有物质生产活动,即人的交往与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密切相关,不可分割。此外,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语言是精神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 [3]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人不可能脱离社会和群体而单独进行物质生产与生活,现实的需求迫切要求人建立社会关系,通过协作的方式进行物质生产以满足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抵挡很多偶发性事件例如自然灾害等。这种对协作的社会关系的需要使得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传递信息和思想,逐渐产生团结的意识。交往在精神生产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在人类交往活动中共存,两者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物质交往决定精神交往的形式和方式,精神交往具有相对独立性,人的意识和精神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人在物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

4.1. 物质交往与物质生产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往往把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联系在一起使用,唯物史观揭示了“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的生产进而构成了一切历史的前提”的重要原理。物质交往就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的交往,是其他一切交往的前提,是分工的产物,从物质生产中分化而出。物质交往是实现物质生产的先决条件,是扩大和促进物质生产的重要条件,是保存已经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手段,也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通过物质生产中的劳动协作,人们建立了物质交流关系,从而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实践。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意识的产物,如思想、想象等,都是通过物质生产和物质关系等因素的合作产生的,这些因素决定了精神交往,而生产力和物质交往的状态决定了国家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物质交往甚至构成了整个市民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是构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最重要因素。马克思始终坚持“物质交往是精神交往和其他一切交往的基础”作为分析唯物主义历史概念的核心途径。通过物质生产中的劳动协作,人们建立了物质交往关系,从而促进了物质生产的实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思想、思想和意识的产生首先与人的物质活动及其物质交往直接相关。生产力的不断完善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精神生活也随之丰富。在这一系列物质生产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丰富。

4.2. 精神生产与交往依赖且独立于物质生产与交往

精神交往是人们在精神领域的一种互动活动,是指精神生产者主体之间的思想、意识、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交流。精神交往是劳动分工进一步分化的产物,具有相对独立性。精神交往是识别、确认甚至将精神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的重要先决条件,是保护精神产品和精神生产能力、扩大精神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随着现代传播工具和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精神交往的速度、深度、准确性和广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马克思认为:“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物质交往可以不依赖于意识形态存在,并且决定一切交往的方式和形式。但精神交往与生产必须要依赖于物质生产与交往才能发生。精神交往的发展更不能脱离物质交往的实践,也不能脱离物质生产提供的物质载体。但是物质生活并不直接产生精神生活,交往就是生发这一过程的重要方式。精神生活也并不是完全受制于物质生活,人们在物质以外创造着许多精神交往的独立形式。比如当人们在进行哲学问题思考或在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等对话交流时,都是不以物质利益为前提的精神交往。精神交往逐渐走向独立脱离物质生产和交往,脱离现实世界形成抽象理论的那一刻起,精神交往便能“纯粹”地进行发展起来。

5. 结语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丰富的交往思想在今天对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仍有十分重要借鉴意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的研究使得人们更加重视生产劳动这一人类社会基础。随着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紧密,交往变得越来越重要,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因素。交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决定交往,交往有促进生产的发展,这样的关联有助于保持一段时期的生产率 [4] 。人类生产的程度又决定着交往的程度,交往程度越高,人与人的交流更加密切,生产发展与社会的文明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交往本身就成为人类新需求和新力量的源泉。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他打破了国家长期形成的封闭状态”。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必然要伴随更加紧密开放的交流,闭关自守只会导致生产力不足甚至整个国家与民族的落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外开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4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281.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72.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24.
[4] 杜彬. 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