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落景观更新设计——以修武县西村乡为例
Village Landscape Renewal Desig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Xicun Township, Xiuwu Coun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3.83208, PDF, HTML, XML, 下载: 250  浏览: 451 
作者: 杨玉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关键词: 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乡村景观设计更新策略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onstruction Rural Landscape Design Renewal Strategy
摘要: 乡村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既有利于乡村环境的改善,又为缩小城乡差距助力。乡村景观改造应从生态、美学和功能等多方面考虑,结合乡村自身的生态环境、资源利弊和地域特征进行一对一的改造提升。本文以修武县西村乡整体景观改造为例,采用影像记录、文献查找、访谈调研等方法对场地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为乡村建设提供一些改造思路和参考,结合经济、科技、艺术领域进行景观设计,秉承地域性、最小干预性和美学原则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向好发展。
Abstract: Rural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rural environment, but also helps to narrow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ural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should be considered from various aspects of ecology, aesthetics and function, combined with one-to-on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sources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This paper takes the overall landscape renovation of Xicun Township, Xiuwu County as an example, using methods such as image recording, literature search, interview research to study the site and put forward the relevant design strategy, providing some reform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rural construction. Landscape design is carried out in combination with economic, technological, and artistic field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regionalism, minimal intervention, and aesthetics to support the development of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文章引用:杨玉瑶. 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村落景观更新设计——以修武县西村乡为例[J]. 设计, 2023, 8(3): 1726-1734.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3.83208

1. 引言

乡村是融合生产、生态、生活、文化复合功能,具有自然、经济、社会特征的地域综合体 [1] 。由于城镇化加速推进,国家的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落地实施并步入正轨。但是,仍有很多乡村景观改造和提升仅留在整治层面 [2] ,国内的新农村建设呈现出“千村一面”的现象 [3] ,地域性特征并不显著,历史遗留建筑和文化景观不断遭到破坏,乡村的发展和城市脱节,中原山区就是典型代表。本文通过对修武县西村乡的景观更新,从空间划分、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基础设施几个方面入手,打造生态宜居、生活便利、生产高效,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为乡村景观设计提供新思路。

2.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及意义

美丽中国建设的关键内容是美丽乡村领域的建设,是直接在绿色文化建设理念引导下的新型乡村综合改革 [4] 。美丽乡村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村环境状况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减小城乡生活差异,实现乡村生态可持续发展 [5] 。

经济层面,美丽乡村的建设有利于招商引资,吸引外来的游客和投资者,共同助力,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发展理念转变乡村基础设施及服务。社会层面,乡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寻得一份工作,减少外出务工人群,进而减少“空巢”现象,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文化层面,传统村落留下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古建筑、民居、手工业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村建设在保障村民基础生活的基础上,不仅创收而且提高文化涵养,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生态层面,乡村环境是一切的基础,所谓金山银山不过是绿水青山,自然环境变好会相继带来生物多样性的增多,地域小气候的变化,加强人们的身心体验,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 修武县西村乡概况

西村乡地处于修武县西北部太行山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总面积208 km2,全乡总人口1.6万人,总耕地面积1.28万亩,包括西村、小南破村、西岭后村等35个行政村,108个自然村,属于河南省扶贫开发的重点乡镇。西村乡有着分丰富的旅游资源,早期有青龙峡、峰林峡两个风景名胜区,近几年,相继开发了净影寺、圆融寺、艾曲溶洞等景点,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相连形成旅游圈。其中一些村落经过历年更替完整保留至今仍是相对古朴、隐蔽的村落,如长岭村、金岭坡村等村被收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西村乡所隶属的焦作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等,另外有多样的美食文化以及风景名胜,体会竹林七贤的隐逸生活,游览南太行的大好山水风光,品尝当地特色的小吃,体验别具一格的古朴村落风貌。

笔者深入村中进行现场环境勘察并记录,提出相关问题例如:您多大年龄?从事什么工作?对家乡的体验感如何?等分发问卷调查,访谈村中村民最终进行统计得出结论:西村乡因其地理位置和自然原因等限制导致发展滞后,大多数村落仍以第一产业为主,青年、中年群体选择外出务工,村里主要人口为儿童和老人,老龄化程度达到了29%。

4. 修武县西村乡景观现状

4.1. 功能区划分杂乱,整体规划不强

结合西村乡的土地利用规划,对西村乡功能区划分及土地潜力进行评价,发现以下问题,首先,西村乡的整体规划杂乱,村庄比较分散,相互之间联系较少距离很远,乡政府位于南部管辖功能相对弱。其次,功能区没有进行合理规划,自然资源利用率较低,位于村庄中部及南部的风景区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游客和村民的各自行动线没有划分,一些土地资源被村民自发利用,整体处于管理规划较差、政府较少干预和把控的状态。

4.2. 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利用率低

西村乡位于南太行山区,区域小气候显著,是夏季避暑的好去处,山上野生动物种类丰富,但由于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了原生态环境,导致现在的西村乡整体环境大大下降,尤其雨季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生物多样性相继受到影响,根据南太行地区植物资源普查显示,截至2020年,河南境内的南太行山区植物种类比20年前减少了约8%。由于政府的较少干预加上村民的保护意识薄弱,当地的生态问题已很严重。行走在村中会发现,乱开垦、山上引水私用的现象很常见,山中的自然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

4.3. 景观地域性不明显,无文化特征

由于国家政策助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城乡发展的热点问题,但“千村一面”的现象不仅出现在西村乡,更是如今乡村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在西村乡的美丽复刻中甚至出现了城市景观设施,这不仅违背了乡村的初衷更显得景观格格不入,当地的地域文化不复存在,景观特征也不明显,比如村中以前的打谷场,大戏台等这些代表着乡村记忆的场所不应该被千篇一律的塑胶广场所替代。西村乡蕴含的文化应该成为村民的骄傲,应该通过景观、建筑、艺术装置传达给游客。村庄不仅是当地村民的记忆点,也是一个地区不同于城市景观的代表性地域,应该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

4.4. 基础设施不完善,景观智能化较弱

整个西村乡依山而建,民居根据地形产生细微变化,南部地形相对平坦,村庄规模大,布局规整,越靠近山区村庄越少,规模越小,相互之间的距离也越大。村中路边的垃圾桶、公厕、直饮水、指示牌等卫生服务类设施缺乏,周边环境差,见图1,小商店、饭店等商业设施很少且规模小质量差,没有服务意识,文化休闲类设施服务范围有限,利用率较低,见图2。由于地理原因个别村的移动信号还没有达到完全畅通,大部分的公共区域及少数村民家中并没有无线网络全覆盖,在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下,网络的缺乏也使基础设施远远落后,整个村庄的智能化水平很低,这直接影响旅游业的发展。

Figure 1. Environmental status of Xidang Village, Xicun Township

图1. 西村乡西大掌村环境现状

Figure 2. Lack of public activity space

图2. 缺乏公共活动空间

4.5. 村民对乡村景观建设的参与感低

笔者走访村中常驻村民,村民一:年龄69岁,性别女,无稳定收入来源。问:“您觉得村中的景观环境舒适吗?平时生活方便吗?”答:“俺家就这老两口平常日子过呗,村里多少年都是这样,景观啥的咱也不太懂光知道这两年种了点花花草草,路又新修了,但这都是村里弄了跟咱也没多大关系。”村民二:年龄75岁,性别男,退休职工家属。问:“您对于村里的文化了解多少,能给我们讲讲吗?”答:“村里也没啥东西,老早之前有个烧窑的地方,其他的就是农村嘛,种种地喂喂猪没啥耍了。”经过了解和观察发现,村民对于乡村的保护和参与没有自主意识,在生产生活中环境保护意识差,对乡村景观的认识和设计几乎无参与,现有的景观设施利用率很低。当地干部的宣传力度不够,村民没有文化自信,更不会主动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由于大对数人外出务工空心化严重,人民幸福感很低。

5. 西村乡景观更新设计原则

5.1. 最小干预原则

在乡村景观设计中最基本的要遵守最小干预原则。秉承对环境和生态最小破环,尊重自然规律,将人类干预最小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植被、水文等,因地制宜的改造乡村景观,找寻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让人为干预向好发展,向着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最大程度的保护乡村原有生态系统,维持场地原有生态格局,增加生物多样性。

5.2. 地域性原则

乡村除优美宜人的自然环境外,每个不同的村落有着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和人文色彩,这些特点体现通过乡村民居、乡村民俗等媒介表达出来,展现独具特色的乡村精神风貌。为避免“千村一面”的现象,发掘乡村地域特色势在必行,拒绝模板式景观设计,拒绝套路化的随意安放景观设施。要真正从乡村本身出发,设计属于西村乡独一份的乡村景观,提高村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相继提升文化自信。

5.3. 美学原则

乡村景观设计在保证其生态性的同时要满足美感,提升环境整体协调性,培养村民的审美意识。因地制宜的设计节点、装置等,合理搭配植物,适地适树,突出当地资源特色优势。乡村湖泊、田地、特色建筑的功能使用要与乡村基调相结合。避免出现与乡村景观格格不入城市景观,例如绚丽的灯光、中规中矩的铺地,这些与野趣十足的花路、星星点点的微弱景观灯相比缺少了太多乡村韵味。景观设计要做到植物、建筑、园路等要素相互配合,打造乡村宁静舒适的生活氛围,体现有别于城市的乡野之美。

6. 西村乡景观更新设计策略

6.1. 多维产业联动,划分场地职能

智慧农业是指在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使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对农业进行控制和检测分析,使传统农业更便于管理,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化种植方式 [6] 。采用全自动化播种、雨水灌溉等技术实现人工的最少化运行,在促进生产的同时可为游客提供讲解和科普,让消费者成为生产者,增加农艺体验,见图3。营造可食景观,蔬菜、瓜果的种植不仅带来视觉的多样化,也使景观的互动性增加,人们参与进去,可以研发手机APP线上碳汇积分,碳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可线下选择园艺品种进行播种,见图4,每一片土壤都有线上检测,收获季节线下兑换亲手播种的植物果实,不仅传播了低碳节能思想,也为游客的回访坐了铺垫。DIY园艺积木、园艺植物疗养墙等装置小品的加入为儿童提供活动空间同时具有教育意义,见图5。不同的种植体验区有着不同的景观氛围,选用观赏价值高、实用价值高的植物

Figure 3. Agronomic planting area

图3. 农艺种植区

Figure 4. Concept of “carbon sink integral”

图4. “碳汇积分”构想

Figure 5. Horticulture DIY building block paradise

图5. 园艺DIY积木乐园

种类,也可选用油菜花、蒲公英等具有乡村气息的植物大面积种植带来颜色的冲突;四季植物景观的营造,林果园采摘,家禽、小动物养殖,调动场所的气氛和活力丰富了农业体验,更带来直观的经济效益,一、三产业的结合打造具有农业特色的产业园区。

场地职能的划分重要分为几个方面:一、生产用地,包括农作物种植区、农艺体验区、养殖园等具有直接经济效益的用地类型,在使用和发展过程中,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严禁过度开垦和破环,保持土地的可持续耕种。二、生活用地,包括民居、道路、乡村记忆点、休闲活动中心等,景观的设计上要注意保留、传承当地文化,满足基本需求为村民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注意商业化和原始乡村之间的平衡。三、生态用地,包括林地、苗圃、园地、天然和人工草地、河流等,整个西村乡的生态用地面积占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保护山林河流是西村乡发展的必要条件。

6.2. 注重生态设计,重归自然

西村乡最大的空间特点是绵延的山地,界内有两条自然河流流经,但水量较小,整体的地形属于丘陵地带,很有代表性的是一级一级的小规模梯田,见图6。在乡村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对自然的利用要秉承三大原则:自然优先、最小干预、“环保4R”原则 [7] ,既减少使用、再使用、循环再造、回收再用,结合生态学和循环经济学领域,通过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方式实现人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性景观相比其他更注重生态保育修复,引入生态学概念基质、廊道和斑块,基质是乡村生态的决定性因素应得到充分保护,对基质型绿色空间,可通过补植经济林,不受土壤污染影响的经济作物和观赏价值高的树种来增加植物种类的多样性。廊道在景观中起到分隔和连接的作用,在设计时应保留一定的宽度,同时加入文化元素,比如区分生产生活用地和生态用地的一条保护林带,起到过度和连接作用。而斑块在乡村景观中多指的是生产性景观,玉米地、蔬菜园等一个个小的区域共同组成了整个生态大环境。

Figure 6. Mountain plant design

图6. 山地植物设计

针对区域自然灾害问题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水土流失导致泥石流、山体滑坡,可以增加植物种植量通过植物根系间的网兜效应来稳定土壤,植物的枝叶可有效减低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在小河边种植水生、湿生植物净化水质,丰富滨水植物群落;通过生物、化学、改变耕作方式等方法进行土壤改良,改善土壤的盐碱化,使其良性发展;生态环境向好发展,物种多样性保持向上增加。可以引入现代科技,设计智能化景观设施,互联网与太阳能技术结合让垃圾运输自动化,减少污染;采用水热碳化法处理秸秆进行资源再利用,现代科技的运用能够提高生活质量,节约时间,也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6.3. 发掘地方特色,提升文化底蕴

西村乡是典型的中原山区村落的代表,中原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留下了很多文化、历史古迹,其价值值得发掘和传承。

西村乡南部的东郊口村、西郊口村有着百年烧窑厂,以仰韶文化为主流的彩陶工艺在村中代代相传,村中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性元素也以陶土为主。此外,整个豫西地区有着星星点点的老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值得大力宣扬,纪念场地和景观小品要相辅相成,共同营造红色氛围;焦作是太极拳的发源地,山水太极文化是深深刻在当地人心中的,而在西村乡北部靠近云台的村落相传是竹林七贤的隐逸归所,文人气息浓郁,在景观的设计中尽量将这些元素融入民居、广场、田野等空间场所,也更易引起村民的共鸣,围绕人文内容和特点结合现在的条件少经二次加工的为设计者所用 [8] ,提升文化自信,见图7。同时,可以建设主题特色小镇、古镇,在相对应的村中进行民俗表演、游客沉浸式体验,当地美食的制作和品鉴等娱乐活动,研发小镇IP和周边产品,见图8,吸引外来游客的同时传播了地域文化丰富了日常生活,同时带来工作岗位和经济效益,解决社会问题。

6.4. 建立智能物联,打造乡村未来社区

结合西村乡现有条件,对乡村未来社区涵盖的九大场景应用体系将建筑、景观、市政公共配套按未

Figure 7. Cultural corridor node

图7. 文化走廊节点

Figure 8. Image pictur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surrounding products

图8. 文创周边产品意象图

来社区的要求进行整合与建设,打造一个旅游等级高、建设品质高、服务水平高的乡村未来社区 [9] 。建立智能物联网系统,智慧停车场、智能路标、智能语音导航、智能灯光设备相连接,减少人工,实现全自动化;对乡村公厕、垃圾、生产废料等进行整体分工化处理,从根本上解决生活环境问题;完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景区的信息化系统,为村民和游客带来便捷提高效率。同时要考虑到老人、儿童和妇女这类弱势群体,不会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可以通过语音来操控,设计智能无障碍通道;设置专门的儿童活动区、儿童友好通道,在植物、设施、园路等细节处保护好小朋友;扩大女厕面积,增加爱心服务,母婴室及设施要齐全,尽量提供旅游拍照、整理妆发等活动的场地等。在满足景观性、生态性的同时兼顾功能性特征,将乡村建设落在实处,增加当地居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培养景观营建意识,为后期景观的养护和乡村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7. 结语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乡村已不仅是农业生产之地,还意味着不同于城市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居住环境和特色文化氛围 [10] 。乡村景观更新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特点、历史发展状况、生态环境、旅游开发潜力等因素,秉承适应性原则、最小干预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合现有资源解决景观同质化、环境破坏等问题。西村乡的景观更新策略在经济、生态、文化等方面,科技结合艺术为中原山区乡村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摄

图2来源:作者自摄

图3来源:作者自绘

图4来源:作者自绘

图5来源:作者自绘

图6来源:作者自绘

图7来源:作者自绘

图8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崔东旭, 穆迪, 王宏. 乡村聚落社区化转型机制及其规划路径研究——以荣成市荫子村为例[J].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21,36(5): 37-44.
[2] 孔静怡, 徐斌, 张沐锋, 等. 基于生态宜居的乡村景观规划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村寨为例[J].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0, 36(1): 109-117.
[3] 王瑞琦, 张云路, 李雄. 新时代乡村绿化美化的美学途径与科学导则[J]. 中国园林, 2020, 36(1): 5-12.
[4] 王历荣, 王艺. 论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转型与战略构想[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33(3): 66-71+92.
[5] 侯金涛. 陕西省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宝鸡硖石镇美丽乡村规划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 伍珺, 王作栋, 云微. 智慧农业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以吉林省梅河口市为例[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10): 18-21.
[7] 郑馨, 周子正. 生态理念下的智慧乡村景观设施改造[J]. 现代园艺, 2023, 46(9): 124-126.
[8] 戴松青. “燕城古街”乡村景观营造——北京市雁栖镇范各庄城郊乡村景观规划设计[J]. 中国园林, 2016, 32(1): 28-31.
[9] 孔莲梅.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景观建设策略研究——以佛山市高明区沙寮村为例[J]. 甘肃农业, 2023(3): 99-102.
[10] 姜承利, 马建武.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景观改造研究——以太仓市沙溪镇半泾村为例[J]. 城市建筑, 2021, 18(5): 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