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策略
Exploration and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the Course of “Basic English”
摘要: 作为英语专业一二年级的核心课程,《基础英语》课程成为英语专业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该课程的人文特性决定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该课程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为例,思政元素不但可从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去挖掘,而且还可联系现实,结合时事热点挖掘。同时,思政元素需要以隐性的方式全方位融入到教学中。
Abstract: As the core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in grades one and two, the course “Basic English” has be-come the forefro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English majors. The humanistic fea-ture of this course decid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aking the textbook used in this course (Contemporary College English) as an example, we can fi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an not only be explored from the background of knowledge and the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but also be explored by connecting with the reality and current hot topics. Meanwhi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need to be fully integrated into teaching in an implicit manner.
文章引用:贾春霞.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策略[J]. 创新教育研究, 2023, 11(9): 2836-2840.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3.119417

1. 引言

“课程思政”是我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理念,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 [1]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在这一背景下,外语界学者从各自专业领域出发积极探讨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等问题,但目前发表的论文等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上,而对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略显不足。相比之下,英语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

2. 《基础英语》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理论依据

2.1. 必要性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和本质是促进人的自然天性,即自由、理性和善良的全面发展 [2] 。具体说来,人的全面发展指“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 [3] 。课程思政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本身与教育的本质要求相契合。

另外,高校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程是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基础英语课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专业的核心课程,它是英语技能的综合训练课,集听说读写译等各项语言技能训练为一体,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和思辨能力为核心目标。该课程历时四个学期,具有教学内容丰富、课时多、覆盖面广的优势。同时,由于语言类学科的特殊性,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语言背后所承载的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学生容易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接受和崇拜,进而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传统的《基础英语》教学更多重视语言功底的培养,教师和学生过多关注语言知识,把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等相关内容仅作为语言背景层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具有必要性。

2.2. 可行性

《基础英语》课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课程思政的可行性。英语专业课程具有人文性和融通中外的特点。黄国文认为:“任何语篇都负载着价值内容,都隐含着课程思政元素,因此不论谈论什么话题,也不论是什么人写的,都可以从思政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揭示其价值负载属性。” [4] 司显柱认为:“语言具有教育价值、政治价值和心灵价值,可统称为文化价值。” [5] 因而,《基础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之间存在天然的联系。

另外,《基础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本身就蕴含了大量思政内容。本课程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中的课文虽来自西方原著节选,但经过严格筛选,涉及文学、政治、历史、社会等主题,体现出丰富的文化因素。因此,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很大的优势和可行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英语技能,还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社会、历史和文化,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和思辨能力。

3.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众所周知,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特点,因此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基础英语》课程虽然具有外语类学科相同的思政元素,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基础英语》课程的教材多采用单元主题式结构,每单元对应不同的主题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而这些不同主题体现出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下面以国内多数高校英语专业采用的《现代大学英语》教材为例具体分析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

首先,在《基础英语》教学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要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任何有益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内容,都属于思政元素。同时,《基础英语》思政元素的挖掘还要结合单元授课内容,切勿脱离实际,生硬植入。具体要求是要挖掘课文中蕴涵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唯物辩证法对其进行辩证分析,对西方文化采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在潜移默化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引领,引导学生树立“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1. 从知识产生的背景中挖掘

国内学者田洪鋆认为:“知识与人,社会的互动过程被赋予了人文内涵”,因此“应该到知识与人,人类社会的互动中挖掘思政元素。” [3] 笔者认为这里的所说“知识与人的互动”也应包括知识产生的背景,即作家的创作背景以及时代社会背景。《基础英语》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中多数课文出自名家名篇,作家作品的背景信息本身包涵大量的思政素材。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二版)第十单元课文Mandela’s Garden为例。课文节选自曼德拉的自传《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课文讲述了曼德拉在罗本岛的监狱中种菜园的经历,展现了曼德拉为结束种族歧视、争取自由而英勇抗争的斗争过程。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曼德拉的生平资料,自传的写作背景,以及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等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种族主义问题,启发他们思考种族问题的成因与解决办法。

此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五单元课文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选自爱尔兰作家王尔德的童话,讲述了追求真爱的夜莺为拯救人类的爱情用生命和歌声换取一朵红玫瑰的故事。王尔德在童话里表达了他对真爱与生命的理解,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主张。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王尔德的生平,介绍唯美主义的观点及代表人物,等背景信息,引导学生思考王尔德的艺术创作风格,提高艺术审美修养。

3.2. 从中西文化的对比中挖掘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5] 《基础英语》所用教材《现代大学英语》中几乎每个单元课文中都有相应的文化呈现。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十二单元课文Christmas in the Morning选自美国诺贝尔奖作家赛珍珠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14岁男孩在圣诞节到来之际给父亲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小说内容有关西方家庭关系与节日。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的节日习俗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进行对比,并思考其异同。在比较过程中,学生将进一步认识人类的节日习俗根植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启发学生自觉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另外,还可从课文丰富的语言现象和修辞等切入点进行中西文化的比较。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六单元课文Wisdom of Bear Wood第26段中有一句:“Familiarity sometimes makes people physically invisible, for you find yourself talking to the heart-to the essence, as it were, rather than to the face.”[6]此句中的“heart”和“face”构成对偶(Antithesis)的修辞手法。此种修辞汉语中也大量使用,比如,“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授课过程中可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中英双语的比较,这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英语的语言修辞之美,而且还能加强对中文修辞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心,同时进一步认识语言在表达情感上的共性。

3.3. 结合时事热点挖掘

语言教学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都要立足教材,联系实际,针对不同单元主题,从时政要闻、社会热点中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授课过程中,适当补充与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例子,把现实问题放入课堂教学中进行讨论。这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四单元课文The Man in the Water是一篇议论文,讲述了1982年华盛顿空难事件中出现的英雄人物William的事迹,展现了危机时刻英雄的无私,人性的高贵。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人物,比如2019年四川凉山火灾中的消防队员以及2012年“见义勇为最美人物”张丽莉等英雄人物进行讨论。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第九单元课文Confessions of a Miseducated Man中的第四段阐释了对人类社会的理解:“…the human community was one-greater than any of its parts, greater than the separateness imposed by nations…” [6] 这句话强调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习近平主席在2012年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相一致。教师可结合此概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推行课程思政的基础,而思政元素如何有效融入到课堂教学则是核心环节。

4.1. 隐性融入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隐性的,有机的。《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在内容体系上存在两个模块:学科内容模块和思政内容模块 [7] 。学科内容模块侧重语言知识和能力培养,而思政内容模块侧重价值塑造。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是找准思政内容与语言学习内容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的方式,实现两个模块的融合。这一过程中,语言知识属于显性教学内容,仍处于核心地位,而思政元素属于隐性教学内容,应以隐性方式融入。

总之,《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并不是语言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简单叠加,而是一种有机互融。因此,在融入过程中要避免“为思政而思政”以及“两层皮”现象,应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取得最佳的育人效果。

4.2. 全方位融入

《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是全方位、立体的。思政元素的融入涵盖预习、导入、授课、作业、考核等各环节。具体说来,《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 课前融入:为学生提供文本资料、音频及视频等课文主题相关思政资料,引导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课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就某一主题查阅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在课堂上阐述。(2) 课中融入: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依据课文内容提出思考问题,实现互动式教学,使思政教育有效地融入课堂教学中。(3) 课后融入:设置课后任务,如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题研究、资料查找等,并通过英文写作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相关的思政主题做深入的拓展,制作PPT来展示小组成果,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第六单元The Green Banana为例。课文讲述了一个美国游客在巴西小山村的经历,展现了以青香蕉为象征的古老文化的智慧,进而作者反思文化中心主义的错误,感悟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文中涉及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与认知、文化的传承等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可对学生进行文化自信的培养。具体做法如下:

(1) 课前融入:a. 上传世界各国风景图片,要求学生查找资料并用英语来做介绍。b. 要求学生通过访谈、网络搜索等方式搜集自己家乡的独特文化并用英语介绍。

(2) 课中融入:采用课堂小组讨论形式,讨论下列问题:世界上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用什么态度来看待它们?如何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护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3) 课后融入:采用课后专题研究形式,上传电影《刮痧》,要求学生对电影中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查找资料,分组制作PPT并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

5. 结语

作为外语专业,无论哪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何科学地挖掘这些元素并有效地融入到教学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基础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具体的教学案例阐述该课程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入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思政元素不但可从知识产生的背景以及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去挖掘,而且还可联系现实,结合时事热点挖掘。同时,思政元素以隐性的方式全方位融入到教学中。

思政元素与语言知识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价值观的塑造,而且还可提升学生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敏感性和判断力。同时,融入思政元素的《基础英语》教学还有助于深化该课程的人文内涵,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德才兼备的外语专业人才。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1年度济南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课程思政的《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JZC211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12-09(01).
[2] 卢梭. 爱弥儿[M]. 李平沤,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1978: 106.
[3] 田洪鋆. 批判性思维视域下课程思政的教与学[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21: 111+126.
[4] 黄国文. 挖掘外语课程思政元素的切入点与原则[J].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 5(2): 10-17.
[5] 司显柱. 翻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理念与实践[J]. 中国外语, 2021, 100(2): 97-103.
[6] 杨立民.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2) [M]. 第二版.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144+213.
[7] 胡杰辉.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J]. 中国外语, 2021, 100(2): 5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