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译写体系构建的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以绍兴市景区为例
English Transwriting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ourist Attractions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writing System—Exemplified by Scenic Spots in Shaoxing
DOI: 10.12677/ML.2023.119555, PDF, HTML, XML, 下载: 188  浏览: 29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殷 鸯: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景区语言景观译写体系英文译写Tourist Attractions Linguistic Landscape Transwriting System English Transwriting
摘要: 景区语言景观译写是国家语言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有的研究语言层面关注多,宏观指导少,系统性不强,亟需超越单纯文本研究的藩篱,将多重因素纳入考量。本文借助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关系学”,构建“本–人–境”三位一体译写体系,以“人”为本、以“本”为据、以“境”为限,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提供分析框架。基于译写体系,通过对绍兴市景区具体英文译写实例的分析,研究发现译者既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也是翻译文本和翻译环境的统筹协调者。未来研究可从“文本为中心”转向以“译者为中心”的三者关系研究,进一步推动国内语言景观研究深化发展。
Abstract: The transwriting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ourist attraction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national language planning strategy. However, the existing research has focused more on the language level and less on macro guidance, which is lacking in systematicity. It is urgent to go beyond the pure textual research and incorporate multiple factors. With the core concept of “relationality” in eco-translatology, the framework of “Text-Translator-Environment” trinity is constructed, which is centered on the “translator”, based on the “text” and limited by the “environment”, provid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English transwriting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Some specific instances of scenic English transwriting in Shaoxing is analyzed based on the transwriting system, and it is found that translators not only bridge between authors and readers, but also coordinate between translation texts and translation environments. Future research can shift from a “text-centered” approach to a “translator-centered”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ree partie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omestic linguistic landscape research.
文章引用:殷鸯. 基于译写体系构建的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以绍兴市景区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9): 4139-4145.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9555

1. 引言

近年来,中国成功举办了一系列大型国际活动,以此为契机,各主办城市纷纷将语言景观英文译写规范工作作为政府民生实事的一部分,建立了“全面排查、定向纠错、长期督导、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1] ,许多英文译写规范的地方性标准陆续出台。这些举措在规范和完善语言景观英文译写方面成效显著,但关注点大多聚焦于语言,重点在纠错。有专家指出,在纠错的基础上,还要提高研究意识,要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高度来审视语言景观外译,把其与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外语能力建设、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等相关联 [2] 。

Figure 1. Bibliometric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subject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CNKI

图1. 中国知网“语言景观”为主题的文献计量可视化分析

图1中国知网“语言景观”为主题的全部检索结果可视化分析显示,学者们对语言景观的研究自2011年起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年发文量从2011年的1篇增至2022年的184篇,预计2023年将达到214篇。众多研究文献大量集中在中微观应用研究层面,如语言景观分类和功能研究 [3] [4] 、英译原则与方法研究 [5] [6] 、汉英误译及对策研究 [7] [8] 等。宏观层面,除少量研究关注理论构建 [9] [10] [11] 外,鲜有研究将文本所处的主客观环境纳入考量。整体而言,中微观层面的感触式探讨和评论多,宏观层面的理论构建和系统性指导少。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语言景观英译研究亟需超越单纯文本研究的藩篱,将研究视域从“点”拓展至“面”,在关注文本的同时兼顾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译境的制约性,构建完整译写体系。

2. “本–人–境”三位一体译写体系构建

景区语言景观类型多样,有景点名称、景观介绍、服务信息标示语等不同类别,各种类别功能不一。与其它领域相比,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更具环境依存性、政治敏感性和文化多样性。本研究从生态翻译学核心理念“关系学”的视角出发,构建“本–人–境”三位一体译写体系(见图2)。“本”指“翻译文本”,包括原本和译本;人指“翻译群落”,以“译者”为中心,包括原文发出者、标牌制作者、译文接收者、译文审查者等诸者;“境”指“翻译环境”,包括宏观政策、中观译境和微观语境。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看,“本”、“人”、“境”三者构成整个译写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关联互动、互为因果、缺一不可;三者的研究内容也都具有内在的、相互对应的逻辑关系 [12] 。

Figure 2. “Text-Translator-Environment” trinity system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in tourist attractions

图2. 景区语言景观“本–人–境”三位一体译写体系

图2所示,“翻译群落”处于中心位置,负责协调“翻译文本”、“翻译群落”和“翻译环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译写实践以“人”为本、以“本”为据、以“境”为限,即译者是核心,译者依据文本进行双语转换,转换过程受到译境的制约。译写流程具体可描述如下:“作者”(原文发出者)按照原语生态系统产出“原本”–“译者”适应原语生态系统理解“原本”–“译者”再适应译语生态系统和翻译环境(译境)表达“译本”–“读者”(译文审查者)适应译语生态系统和翻译环境(译境)审查译文–“读者”(译文接收者)理解译文。

“翻译文本”包括原本和译本,借用生态翻译学的术语,原本在原语生态系统中产生,适应原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译本需融入译语生态系统,即符合译语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这里的生态系统也正是翻译环境中的微观语境。就“文本”而言,语言生态指“一个翻译文本内各语言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12] ;文化生态指“一个翻译文本内各文化要素之间的和谐关系” [12] ;交际生态指“一个翻译文本内交际意图和交际行为的互动关系” [12] 。从“原本”到“译本”的转换,实际上是两种文本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三个层面的转换。这一文本转换的过程,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原本和译本在翻译环境转换过程中平衡协调的过程。

“翻译群落”是以译者为中心,包括作者和读者在内的“诸者”的集合体 [12] 。景区语言景观的作者不一定出现在文本中,但文本背后必定有文本发出者。文本发出者有“官方政府机构”和“非官方商业机构”之分,两者的文本意图不一致,译者在译写时需区别对待。景区语言景观的读者不同于普通文本的读者,包括“译文接收者”和“译文审查者”。“译文接收者”指来华定居、学习、旅游、参观或比赛的国外受众,是目标语读者。“译文审查者”通常指“自上而下”的译文质量监督把关部门。考虑到政府机关人员并不一定熟悉国际通用表达方式,弥补的方法是把国外游客纳入译文审查者的队伍,接受目标语读者“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反馈,做到译文审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翻译群落中的诸者构成平等对话协商、有效互动共进的关系,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在双语文本转换和双语译境平衡中起到统筹协调的作用。

“翻译环境”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面指社会政治环境,具体指国家和地方的语言政策、法律法规、译写规范等。景区语言景观译写需“体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语言政策及意识形态” [10] 。中观层面指文本所处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标牌所处地点、摆放位置、版面空间等,这一外部环境将直接影响译者译写策略和语言风格的选择。微观层面指文本的内部语境,即文本所处的语言生态、文化生态和交际生态所构成的内部生态系统,是文本赖以生存的环境。简言之,宏观层面,译写要考虑国家利益、政治立场、意识形态等形而上的问题 [13] ;中观层面,译写需依据外部环境决定译写策略的选用;微观层面,译写需考虑具体操作环境,即考虑如何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

3. 绍兴市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实例分析

“本–人–境”三位一体译写体系的构建,超越了单纯文本研究的藩篱,将文内外多重因素纳入考量,为景区语言景观从多层面、多视角展开英文译写提供了分析框架。

3.1. 文化特色词的译写

文化特色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历史、地理、宗教、习俗等环境里的独特创造,在英语中容易出现词汇空缺或词义空白。因此,文化特色词的译写是景区语言景观译写的一大难点,对译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从译写体系的框架出发,“反复查证”、“准确理解”、“文化传播”、“读者接受”是文化特色词译写的原则和方法。“反复查证”指对文化特色词追根溯源,弄清楚其历史语境和现代意义。以此为基础,译者才有可能做到“准确理解”,即理解原文在原语生态体系中的具体内涵意思。然后,在表达阶段,译者需考虑国外受众的心理体验和阅读习惯,按照对方话语体系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在有限的标牌空间内,尽可能在“文化传播”和“读者接受”之间保持平衡。

[例1]师爷是中国明清时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天下师爷出绍兴”,而以安昌居首。安昌古镇的绍兴师爷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师爷文化为主体的展馆。

译文:Brainman is a special social group in China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old saying goes “all brainman come from Shaoxing City”, and the most of them are from Anchang Ancient Town. The Shaoxing Brainman Museum of Anchang Ancient Town is the only one to take brainman culture as the main part of the exhibition hall.

此例取自绍兴“安昌古镇”对“绍兴师爷博物馆”的介绍。经查证,文中的“师爷”是对古代官府衙门中幕僚的俗称,是主管官吏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把这个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词汇译成英文,并非三言两语就能准确传译。

译文将“师爷”译为“brainman”,虽然译出了原文的基本含义,但词义太泛,无法让国外受众把“brainman”与工于心计、善于言辞、足智多谋的“师爷”形象联系起来。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添加注释也近乎不可能。恰巧英文中有个词义相仿的名词“Philadelphia lawyer”,在维基百科的定义是“a lawyer who knows the most detailed and minute points of law or is an exceptionally competent lawyer”(善于合法利用各种法律专业手段的精明律师),与“绍兴师爷”的形象不谋而合,因此不妨采用“音译”+“套译”法,把“师爷”改译为Shi Ye (Chinese Philadelphia lawyer),不但传达了中国特色文化,而且能使译文更好地融于译语生态系统,被国外受众所接受。

3.2. 典故式景点名的译写

景点名称大多出现在景点入口处的标牌或匾额上,不仅起到指示路标的作用,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我国历史文化的点睛之笔。特别是亭、台、楼、阁等景点名称,很多以典故的形式出现,兼具“信息型”和“呼唤型”功能,而且语言精炼简洁,极具张力。那么,典故式的景点名称如何翻译,就成为译者面临的另一巨大挑战。

[例2]曲水流觞/流觞亭

译文:Wine Cups Floating On the Meandering Stream

“曲水流觞”是绍兴“兰亭景区”的一个景点,可以说译文准确译出了景点名称的字面意思,但从景点名称英文译写为国外受众服务的视角出发,该英译名则无法体现出“流觞亭”的功能。换句话说,国外游客并不能将从该译名联想到“Pavilion”。因此,采用“翻译对”的形式,改译为Liushang Pavilion (Wine Cups Floating On The Meandering Stream)似乎更为妥帖。但作为一个蕴含历史典故的景点名称,改译后的译文尚未能起到传播中华文化的效果。而以历史典故为名恰恰是该景点的魅力所在,对国外游客具有强烈吸引力。如何向国外游客讲述名称背后的故事是这类景点名称译写的难点所在。考虑到景点名称文本的特殊性及其外部版面空间的限制,释义显然不切实际,必须另辟蹊径。笔者认为,在技术赋能翻译的新时代,我们不妨借助数字化手段,用“触摸屏”音频或视频的方式与国外游客互动。国外游客如有需要,可随时点击屏幕按钮了解名称背后的历史典故,而且音视频与文字的结合能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给国外游客美的享受。

3.3. 对偶式景观介绍的译写

景观介绍中经常包含一些对偶、排比句式,讲究对仗工整、铺陈渲染。相比之下,英文类似文本讲求朴实直白、简洁明确。针对这类句式的翻译,译者需根据原语和译语不同的文本特征和译写环境,对译文作出适当调整和取舍,使其符合译语生态系统。

[例3] 东苑,又名情侣园。全园景象更显江南园林特色,绮丽而不失端庄,含蓄而更添情韵。

译文:East Garden or named as “Lover Garden”,absorbs the essence of the ar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Jiangnan Garden famous for cleverly unfolding subtle changes of landscape composition in limited space.

此例取自绍兴“沈园”景区,原文划线句为对偶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意境优美,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江南园林的独特景致。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的对偶句式,而是采用“融合两联”的方法,完美译出了原文的神韵。特别是“cleverly unfolding”这一表达,把原文中的“不失”和“更添”译活了。“subtle changes”更是把上下联中“绮丽”、“端庄”和“含蓄”很自然地串联在一起,用词非常简洁,符合英文的行文风格和国外受众的阅读习惯。

当然,有些对偶句式是用来描述事物特征或展现具体形象的,如果本身句式结构简单,译文也可保留原文形式,以凸显形象,比如:

[例4] 因洞口外形如桃,故名“仙桃洞”,石门旁对联为“洞五百尺不见底,桃三千年一开花。”

译文:As the entry part of the cave is peach-shaped, it is also called the gave of fairy peach. An antithetical couplet is on the sides of the portal which reads “The cave is scores of a hundred feet deep and the peach tree blossoms per three thousand years”.

此例取自绍兴“东湖”景区,原文对联平白直叙、语言质朴,说明了“仙桃洞”的特征和由来。译文基本完整保留了原文的对偶句式,实现了与原文等效的目的。原文对联中涉及到“五百尺”和“三千年”两个数字的表达,对应的译文分别为“scores of a hundred feet”和“three thousand years”。“五百尺”是一个概数,表明洞很深,需作模糊化处理,此处译文理解较到位,但表达似乎欠妥,将“scores of a hundred feet”改译为“hundreds of feet”更为贴切;而“三千年”出自典故《汉武帝内传》,据记载“王母仙桃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生实”,此处“三千年”有具体出处,应作确数处理,译文也如实译出了确切的数字。

另有一些对偶或排比句式,上下联或前后短语意思有重复,目的是为了增强语气或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在汉语中较为多见;但英文尚简,重复则显得缺乏表现力。比如:

[例5] 周恩来同志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总服务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心系人民,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只要是关系群众安危冷暖之事,他总是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做到了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

译文:Comrade Zhou Enlai regards himself as the “general waiter” of the people, insisting on the people’s interests above all else, committing himself to the people, and settling the urgency and the worries of the masses in time. As long as it is related to the safety and life of the people, he is always caring and considerate, shares the weal and woe and forges ahead together with the people.

此例取自绍兴“周恩来祖居”,划线部分“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是中文常见的对偶句式,句式结构和用词均有重叠之处,英译采用“提取公因式” [14] 的方法,把“群众”提炼出来,两句串联成“settling the urgency and the worries of the masses”,言简意赅。划线部分“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共奋进”为排比句式,渲染了周恩来心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形象。译文采用“侧重一方”的方法,将“同甘苦”、“共命运”、“共忧乐”这三个相似的表达译为“share the weal and woe”,同样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而且既符合译入语规范,又节省了译文版面,一举多得。

概言之,景观介绍中对偶、排比句式的英文译写需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翻译环境灵活变通,或“融合两联”,或“保留两联”,或“提取公因数”,或“侧重一联”。总之,仅按原文本内容亦步亦趋的翻译不可取,这是一种超越文本字词或句法层面的译写,是译者把控双语翻译环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在两种语言系统中适应选择的结果。

4. 结语

“三位一体”译写体系的构建在译本、译者和译境三者之间架构起“点–线–面”的关系,“译本”、“译者”、“译境”三者为点,两两之间的关系为线,整个译写体系为面,一方面能避免宏观探讨目标空泛,不能直接指导译写实践的弊端,另一方面能脱离微观译写零敲碎打,系统性不强的缺陷。景区语言景观信息丰富,包罗万象,与国家语言政策、地方特色文化、景区外部环境等息息相关,这决定其译写不能是简单的文本转换,而是一项全链条、系统化的工程。译者需综合考虑文本因素和译境因素,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将原本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内转化为符合译语规范的译本。同时,译本还需符合文本发出者的意图,接受译文审查者的反馈,考虑译文接收者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心理体验。由此可见,译写体系的构建为景区语言景观英文译写实践提供了分析框架,使译写实践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今后的研究中,可进一步加强译本、译者、译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推动语言景观译写研究的深化发展。

基金项目

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绍兴名人文化语言景观译写体系构建研究”(145299);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绍兴文体旅公共外语标识英文译写的生态翻译学研究”(145186);2022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绍兴黄酒文化产业外宣翻译研究”(Y202250652)。

参考文献

[1] 黄蔷. 重庆市公共服务场所标识标牌英文译写的生态现状与对策[J].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 34(1): 54-59.
[2] 王银泉. 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视域下的公示语翻译再思考[J]. 语言规划学研究, 2017(2): 16-17.
[3] 张媛媛. 从言语社区理论看语言景观的分类标准[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2(2): 43-49.
[4] 尚国文, 周先武. 非典型语言景观的类型、特征及研究视角[J]. 语言战略研究, 2020, 5(4): 37-47+60.
[5] 罗选民, 米亚宁. 文化自觉与公示语翻译[J]. 外语电化教学, 2019(4): 4-11.
[6] 冯全功, 顾涛. 旅游景区的翻译景观研究——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为例[J]. 当代外语研究, 2019(6): 83-97.
[7] 吕和发, 蒋璐, 周建波, 等. 公示语翻译语料库的研究与建设[J]. 当代外语研究, 2015(10): 48-55.
[8] 李丽生, 夏娜. 少数民族地区城市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状况——以丽江市古城区为例[J]. 语言战略研究, 2017, 2(2): 35-42.
[9] 尚国文, 赵守辉. 语言景观的分析维度与理论构建[J]. 外国语, 2014, 37(6): 81-89.
[10] 尚国文, 赵守辉. 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4, 46(2): 214-223.
[11] 姚晓芳. 语言景观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 43(4): 101-114.
[12]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91-95.
[13] 方梦之. 再论翻译生态环境[J]. 中国翻译, 2020, 41(5): 20-27.
[14] 强晓. 从汉英文本格栅差异看对偶句的英语译写[J]. 上海翻译, 2021(4): 6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