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Desig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Political Blended Teaching in English Phonetics Course Based on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DOI: 10.12677/ASS.2023.1210813, PDF, HTML, XML, 下载: 323  浏览: 43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 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浙江 绍兴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English Phonetic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Blended Teaching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促进高等教育步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在此背景下,文章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即产出导向法为理论框架,遵循该理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以产出为导向,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设计构建了英语语音课程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促进学以致用,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文章展示了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同时汇报了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的学生教学反馈与老师的教学反思,以期为外语类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is being promoted in an all-round wa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romoted higher education to enter the era of “Internet+ education”. In this context, this paper applies th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 as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llows the teaching concept and teaching hypothesis of the theory, takes the output as the orientation, and uses the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design and construct the ideological-political blended teaching of English Phonetics course, so as to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This paper shows the teaching design and practice process of one unit, and reports the students’ feedback collected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nd the teacher’s teaching reflec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the relevant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of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文章引用:李桦.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0): 5927-593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0813

1. 引言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有序推进。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并强调要“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 。

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已步入“互联网+教育”的变革时代。2021年12月,在第十二届新华网教育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提出,要全力抓好高校教育教学“新基建”,其中强调要抓教学技术方法,技术水平是学习革命的关键突破,教师的“教”要用新技术,学生的“学”要通过新的技术来学习,混合式教学要成为今后高等教育教学新常态。

英语语音课程作为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对培养新时代外语人才、推进高校外语专业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为理论指导,结合互联网教育技术,将课程思政教学环节融入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构建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重点展示了其中一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方案,并报告了学生的教学反馈与笔者的教学反思,以期为外语类课程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启示。

2.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体系

产出导向法是由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该理论原型为“输出驱动假设”,于2007年被首次提出。在2013至2014年间,其发展为“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自2015年起,该理论经过POA 1.0版、POA 2.0版的迭代更新,逐步发展为POA 3.0版。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包括“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文化交流说”和“关键能力说”的4个教学理念,“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的4个教学假设,以及“驱动–促成–评价”的循环链教学流程 [2] 。

教学理念中的“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用于指导教学流程;“文化交流说”遵循文化交流互鉴的理念,用于指导选择教学内容;“关键能力说”明确了可测性的具体育人目标,提出了外语教育的六种关键能力即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文化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 [3] 。

4个教学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分别提倡输出比输入对外语学习的内驱力更大;输入要为明确的产出目标服务,要与输出任务精准对接;学生从输入中选择学习所需要的内容、语言和话语结构,有效促成输出的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中评学或评教应有机结合,评价是学生学习得到强化和升华的关键节点 [3] 。

教学流程随着若干“驱动–促成–评价”的循环而达成:在驱动环节,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具有潜在交际价值”的任务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促成环节,教师提供相应的输入材料,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选择获取知识后完成产出;在评价环节,通过师生合作对促成活动和产出成果开展即时评价和延时评价,以评价促进复习巩固和强化提升。

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理论,能够指导和推动中国外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我国外语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外语教育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产出导向法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学用一体,将该理论有效应用于外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将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意识和专业能力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

3.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教学思路

笔者从多年的英语语音教学实践中总结发现,传统英语语音教学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学用分离,即教学材料和训练活动脱离了真实语言环境,导致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语言输出能力薄弱;文道分离,即传统课堂教学重在语音知识与技能本身的教授,将语言教学作为“育人”载体的意识不强,教师讲授与学生操练过程中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不足;操练不足,即由于线下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语音知识与技能两个层面的教学内容多,学生在课堂中的操练机会较少,无法真正内化知识并运用所学技能;学生个体差异大,即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英语语音基础方面的个体差异大,进度统一的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无法满足不同语音基础水平的学生的学习诉求;训练模式单一,即课堂操练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模仿跟读训练为主,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因此,为有效解决上述教学问题,笔者根据POA理论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四个假设,构建了“输出驱动 + 自主学习→输入促成 + 选择学习 + 产出目标→高阶产出创新 + 师生合作评价”的“三阶七步”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1所示)。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软件,改革创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产出为导向,通过输出任务驱动,构建真实语境,将语音知识与技能学习融入在输出活动中,促进学以致用,并将输出任务及输入材料与思政元素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在完成各个产出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素养教育。

第一阶段为课前线上“输出驱动 + 自主学习”阶段:

1) 教师利用线上平台,围绕思政元素主题,创设输出驱动场景,发布输出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学生将来可能会遇到的英语交流场景中,设置场景与任务,学生通过尝试完成产出活动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学生需按照要求将初次尝试完成的输出任务成果上传平台。

2) 学生需完成相关知识点的课前预备材料、微课、课件等材料的线上自主学习,分析自身知识短板,参与线上论坛的话题讨论。

3) 教师根据学生的线上学习完成情况,批阅学生的初次输出成果,了解学生的输出能力水平,确定单元知识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准备课中输入促成学习材料。

Figure 1. Teaching flowchart

图1. 教学流程图

第二阶段为课中线下“输入促成 + 选择学习 + 产出目标”阶段:

1) 教师提供与驱动输出任务精准对接的输入材料,开展相应的促成活动,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完成产出活动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从输入材料中进行选择学习,即以输出任务为目标导向进行选择学习。

2) 学生通过完成若干多样性的子产出活动,逐一分项产出并最终完成整个产出目标,实现语音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运用,同时实现思政育人元素的内化吸收。

3) 在整个促成过程中,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每一步产出进行即时评价,台阶式提升总体输入促成的效果。

第三阶段为课后线上/线下“高阶产出创新 + 师生合作评价”阶段:

1) 课后学生通过线上学习教师提供的教辅材料,进行输入知识复习与输出技能操练,完成线上知识点自测,参与论坛讨论,深化知识点理解。

2) 学生进一步优化完善课内产出成果,产出音视频成果作品,上传线上平台。学生在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开展师生合作评价,进一步以评促学。

3) 教师线上发布更具拓展性、高阶性的输出任务,并鼓励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竞赛、实践或创新项目,促进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拓展应用,培养创新能力,强化思政育人效果。

4. 教学设计与实践案例

笔者以英语句重音这一单元知识点为例,在产出导向法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三阶七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该知识点的教学课时为2课时,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班级人数35人。教学实践后,通过开放式问卷、半结构式访谈收集学生的反馈和评价。

4.1. 教学主题

本次教学的语音知识主题为英语句重音的概念、原则与应用。英语句重音是学生在完成英语词重音知识与技能学习后的进阶性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是否能在句子、篇章等口语表达中正确获取与传递语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句重音技巧运用是实现英语节奏和语调的重要途径,因此该知识点的学习将为课程后续的节奏和语调相关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本次教学中融入的思政主题为了解并传播中国地方文化,学习了解笔者就职高校所在地绍兴的地方特色黄酒文化,增强国际传播的意识与能力。优秀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是外语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将该思政主题融入语音教学,将有效促进本课程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4.2. 教学目标

1) 知识传授:能够陈述英语语流中的句重音模式理论;能够解释英语句重音规则中重读信息词、弱读功能词的规律原则;掌握解释句重音对传递话语信息、实现交际目的的作用。

2) 能力培养:能在英语口语交流中,运用正确的句重音模式,体现音律感和节奏感;能运用句重音传达不同语意,实现有效口头交际。

3) 价值塑造:提高文化素养,了解地方特色黄酒文化,产生文化认同与喜爱;增强中国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文化传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端正专业学习动机,树立职业理想;培养团队协作与创新思维。

4.3. 教学过程

4.3.1. 课前线上“输出驱动 + 自主学习”阶段

1) 输出驱动:教师在线上平台预先发布驱动任务,利用有关于来绍国际友人了解黄酒文化的视频1个、黄酒文化的宣传片视频1个,设置语言输出场景,发布驱动任务为:假设你是绍兴某知名黄酒企业的国际市场部负责人,你现在需要用英文向来绍外商介绍绍兴黄酒,你会如何介绍?任务要求学生尝试用一段话进行英文口头介绍,并注意在口头表达中运用句重音技巧,使得语音语调流畅自然,富有节奏感与韵律感。学生尝试进行产出任务,并将初次任务成果以录制音频的方式上传至线上平台。学生通过尝试完成产出活动而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激发其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产出的意愿。教师通过批阅音频,了解学生对于相关思政元素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为后续课堂教学准备输入促成材料并设计活动。

2) 自主学习:学生在线上自主学习课前预备材料、教师自制微课、微课配套课件,对于句重音相关知识点进行初步学习与认知。完成相关材料学习后,学生需参与线上论坛中关于句重音的讨论话题,师生共同参与论坛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4.3.2. 课中线下“输入促成 + 选择学习 + 产出目标”阶段

本课程的线下课堂设计主要基于POA教学理念中的“输入促成假设”与“选择学习假设”,强调输入要为明确地产出目标服务,以目标为导向的重点学习比全面精学的效率更高。因此,在线下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提供恰当的输入材料,使输入与输出任务精准对接,学生根据达成产出目标的需求,从输入材料中选择所需内容,有效促进输出的顺利完成,并将产出水平推向新高度。该阶段整体流程细分设计为:线上学习回顾与问题分析→教师呈现产出课堂促成活动子任务→教师提供输入促成材料→学生选择学习并逐步完成子任务产出→师生即时评价→课堂教学总结,布置课后高阶创新产出目标。

1) 线上学习回顾与问题分析:教师邀请学生发言分享课前线上学习的收获及困难点,请学生解释句重音的基本定义及其重要性,教师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表现进行反馈。

2) 教师呈现产出课堂促成活动子任务:教师以教材内的篇章朗读训练材料Comfort Food作为标准示范素材,播放素材音频,要求学生尝试自主分析主要段落的句重音特点,并模仿跟读。根据该材料的减压愉悦性食物主题,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的减压食物,引出“酒”亦可作为一种减压食物,自古被人喜爱,而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即为中国黄酒,源自绍兴。此时,教师结合课前输出驱动任务,将关于黄酒英语介绍的总输出任务分为3项子产出任务,并提供黄酒文化相关的输入促成材料,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学习,逐步完成各个促成子任务活动,并开展课堂即时师生合作评价。3项子产出任务分别设计实施如下:

子任务1 (对接信息词与功能词的基本重音规律):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英文版绍兴黄酒介绍,从黄酒的世界名誉、中国特色、历史文化、色香味性状及保健功效等方面中,着重选取2~3个方面进行介绍,要求口头呈现时需正确运用重读信息词、弱读功能词的句重音技能。

子任务2 (对接知识点为非新信息词在语境中需要被弱化的特殊句重音技巧):以双人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酒酿酒工艺,要求在口语对话呈现中体现出对于语境中重复出现的非新信息词进行弱化处理的技巧运用。

子任务3 (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句重音知识与技能):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讨论分享对中国黄酒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国际传播的想法和建议,要求在口头表达中综合运用句重音技巧。

3) 教师提供输入促成材料→学生选择学习并逐步完成子任务产出→师生即时评价:

子任务1的具体实施过程:

①教师通过线上平台及配套教学APP,为学生提供短视频、图片、英文介绍文本作为输入材料,教师先展示黄酒英文介绍的参考材料,结合句重音知识点,分析材料中的信息词,播放示范音频,指导学生掌握信息词重读原则。

②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线上平台及APP,对输入材料中的音视频、文本等进行选择性学习,合作完成子任务。

③每个小组产出一份英文版黄酒基本介绍,并派小组代表进行口头展示,师生共同即时评价,分别从成果内容呈现与重音技巧运用两方面进行评价分析。

子任务2的具体实施过程:

①教师首先讲解语音知识点,运用教材内的对话材料,组织学生进行操练,促进学生初步掌握技能。

②针对子任务2,教师为学生提供关于黄酒酿造技术的短视频,黄酒酿造工艺的相关词汇表达,酿酒步骤图片等。学生进行选择学习后,自编双人英文对话,并完成口头展示。

③师生共同评价产出成果,即时评价学生对功能词的弱读是否处理到位。

子任务3的具体实施过程:

①教师为学生提供两个关于黄酒英文名变更的新闻播报视频、外国友人品尝各类新式黄酒食品的视频。

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思辨性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在新版黄酒国标中,黄酒的英文名从“Chinese rice wine”变更为“Huangjiu”,以及如何看待外国友人对于黄酒衍生产品的喜爱,讨论分享对中国黄酒文化的创新传承和国际传播的想法和建议。

③教师深入参与到各个小组进行师生互动讨论,并邀请各组学生代表进行发言,教师针对学生的思辨内容表达及语音技能运用给予即时点评。

4) 课堂教学总结,课后高阶创新产出目标布置:在完成各子任务活动后,教师总结本次课堂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各阶段表现,布置说明课后高阶产出任务目标,指导学生将课内3个子任务进行组合串联,再次尝试完成总输出任务,形成对绍兴黄酒的完整介绍,并使用正确的句重音模式进行口头呈现。

4.3.3. 课后线上/线下“高阶产出创新 + 师生合作评价”阶段

1) 高阶产出创新:教师设计课后产出目标1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教师发布于线上平台的拓展性视频及文本材料,并利用课余时间实地参观绍兴黄酒博物馆或绍兴著名黄酒企业,体验黄酒文化,最终完善绍兴黄酒英文介绍的完整版本,制作2~3分钟小视频,上传线上平台,亦可利用其他媒体平台进行成果分享与传播。

课后产出任务2为:鼓励学生多关注自己家乡的特色地方文化,录制关于家乡地方文化、特色美食、历史人文等的英文介绍视频,提升句重音的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强化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视频成果作品提交至线上平台,且在其他网络媒体的传播情况纳入评价,总成绩计入平时作业分。

同时,为评测学生的语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与思政育人效果,要求学生通过线上平台完成单元知识测试,进行知识点掌握情况自查;同时完成关于本课次的思政元素中的黄酒文化、世界文化观、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意识、辩证与创新意识的调查问卷,自评价值塑造目标的达成效果;此外,学生需参与线上论坛讨论,分享交流关于英语句重音的学习心得与疑难困惑,分享学习材料等。

2) 师生合作评价:由于时间有限,教师不能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的产出作品进行评价,需要课外评价进行补充,即进行延时评价。延时评价要求学生课下根据老师的指导,再次进行反复操练,最后将产出的结果通过网络等途径提交给教师 [5] 。针对以上两项高阶产出成果,学生按照教师制订的评分标准,参与师生合作评价,形成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成绩。

5. 教学反馈与反思

针对英语句重音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情况,笔者在教学实践结束后,对教学班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半结构化访谈,以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教学模式的反馈和评价。问卷及访谈主要围绕“单元学习效果”、“教学模式评价”、“学习过程中的困难”这三个维度。调查问卷发出35份,回收有效问卷34份,有效率为97.14%。问卷结果显示,91.2%的学生对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教学模式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8.8%的学生表示满意度一般。在针对该模式的具体优势因素的多选调查中,有94.1%的学生认为“线上学习的时间、地点和形式更加灵活,有利于自主学习”,85.3%的学生认为“多样化的产出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促进学以致用”,82.4%的学生认为“教材外的学习材料更丰富多元,有利于自身人文素养提升”,91.2%的学生认为“线下课堂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练和互动”。就本单元的学习效果而言,88.2%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其中全部学生自评已达成单元知识传授目标,88.2%的学生自评已达成单元能力培养目标,91.2%的学生自评已达成单元价值塑造目标。调查数据结果表明,产出导向下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其主要优势因素的作用,并得到了学生的较高认可。

根据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与细节,笔者对7名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在访谈调查过程中,笔者进一步了解到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具体想法及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情况。有的学生表示,“产出任务的挑战能激发学习的欲望和参与的兴趣”,“通过围绕一个主题来完成各项产出任务,不仅能操练语音技巧,还能学到其他文化方面的知识”,“有主题的产出活动比简单的反复跟读训练更有趣、更实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交际场景来完成产出任务,获得了更多的成就感”。关于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有的学生反映个别子任务的难度大,由于课堂内输入材料的学习时间有限,无法有效运用新学知识和技巧高质量完成产出任务。也有学生表示,在参与小组合作任务过程中,由于自身的语言基础薄弱或组员分工不明确等原因,无法充分参与到讨论和展示环节。

综合以上学生评价与反馈情况,笔者认为,在后续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充分重视产出任务的设计,产出任务要为实现单元具体教学目标服务,还需考虑任务的难易度与学生能力水平以及其与教学客观条件之间的适配度问题。其次,在促成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对于输入材料进行选择学习并加以运用的实际所需时间,选取合适的输入材料,填补学生完成任务的“空缺” [6] ,避免提供过量的、针对性低的输入材料。此外,在促成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发挥脚手架作用,引导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并逐步完成产出任务,关注学生的学习和参与情况,注意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指导和帮助。

6. 结语

产出导向法是植根于中国外语教学土壤、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产出为驱动,在输出活动和输入材料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阶段线上线下教学流程,能有效解决传统语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促进文道合一、学以致用,最终实现该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教学目标。虽然从目前实践反馈的情况来看,该模式已在本课程的应用中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仍需在后续的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中进一步调整,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

本文为2022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产出导向下深融绍兴文化的英语语音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2020年度浙江省一流课程《英语语音训练》、2019年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英语语音》、2020年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英语语音》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022-06-01.
[2]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18, 32(3): 387-400.
[3] 文秋芳. 产出导向法: 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20.
[4] 文秋芳.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 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J]. 中国外语教育, 2014, 7(2): 3-12+98.
[5] 曹叔荣.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英语语音课教学实践[J]. 蚌埠学院学报, 2017, 6(2): 138-142.
[6] 张文娟.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6(2): 106-11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