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Study on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an and Taoist Thoughts on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ir Contemporary Values
DOI: 10.12677/ACPP.2023.1210343, PDF, HTML, XML, 下载: 271  浏览: 373 
作者: 许冰倩: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社会治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Social Governance Confucianism Taoist Thought
摘要: 在古代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儒道社会治理思想,为古代中国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稳定,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理手段。社会的稳定发展离不开一套完整的社会治理体系,研究儒道社会治理思想及差异,传承并发扬其科学的治理思想,完善联合治理的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Abstract: Confucian and Taoist ideas of social governance, which were form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historical conditions of ancient Chinese society, provided effective means of governance for the ruling class of ancient China to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The st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annot be achieved without a complete system of social governance. Studying Confucian and Taoist ideas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passing on and promoting their scientific ideas of governan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improving the social governance system of co-construction, co-management and sharing, and in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ocial governance.
文章引用:许冰倩.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 哲学进展, 2023, 12(10): 2084-208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3.1210343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转型,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也产生巨大差异,各种社会矛盾涌现,社会治理面临重大考验,因此要在国家层面加强对社会治理的关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意义非常,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儒道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其中的社会治理思想对完善当今的社会治理体系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儒道思想文化精深而广博,是中国重要的两个思想流派,两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社会治理观,对稳定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封建王朝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研究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即思想基础、国家治理观和人民治理观出发,阐述儒道两家不同的社会治理思想。

2.1. 儒家社会治理思想

2.1.1. 仁者爱人的思想基础

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重视仁爱的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儒学即人学,旨在揭示人之存在本质。儒学认为,人之最根本的本质即“爱人”, ‎[1] “仁者爱人”的思想就是出自《孟子·离娄下》第二十八章。仁者爱人首先体现在对个人的要求上。儒家代表性的观点如“仁者自爱,可谓明君子矣”,首先《荀子·子道》中提到,要求个人应该对自己怀有仁爱之心,重视个人素养的提高,以成为“明君子”。同时儒家思想还提到要“泛爱众而亲仁”,不仅是爱自己还要爱众人,让人与人之间形成良好的氛围,提升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性。其次,仁者爱人是对统治者提出要求。孟子发挥孔子学说,明确提出“仁政”“爱民”的政治主张,他把仁政看作尧舜之道,是平治天下的根本,“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施政以德,顺应民心才能使国家稳固,社会更加稳定。

2.1.2. 德治主导的国家治理观

儒家学派重视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主要作用。儒家学派的代表人分别提出了自己的德治思想,孔子有“爱人”论,孟有“民贵与君轻”论,荀子的“载舟与覆舟”论,都要求统治者要实行德治,重视民生。儒家所倡导的德治首先体现在对统治者的素质提升上。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君子的道德能引领国家的社会风尚。如果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低下,那么子民会效仿,使国家陷入灾难。 ‎[3] 由此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必须重视治理主体的素质教育。其次,要用道德教育人民。《孔子家语·刑政》中有说:“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言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败俗,于是乎用刑矣。”圣人治理国家,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配合使用。 ‎[4] 最好是用道德教育,其次才是采用法令治理社会。

2.1.3. 崇尚教化的人民治理观

儒家思想重视对人民的教化,目标是让人们拥有君子和圣人的理想人格。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出发,儒家学派认为要使天下井然有序,民众顺从君主的统治,必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化标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提出了“以礼齐之”,用礼作为规范民众的标准,用礼去同化他们。孔子认为社会秩序是有区别的,贵贱、尊卑、长幼、亲疏都是一套规范的标准,礼规定了每个人的行为所符合的标准和规范,并且要按照其行事,这就是礼。儒家所倡导的礼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去引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步发展,这种思想不仅仅是关注个人价值,也上升到为国为民的更高境界。这种崇尚教化的人民治理思想,提升了民众的修养,社会是人的关系的总和,人民道德修养的进步,使社会治理更加井然有序。

2.2. 道家社会治理思想

2.2.1. 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5] 道家的这种无为而治并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说什么都不做,万事与我无关。道家的无为思想强调做事顺应自然规律,就是合理的行为。这种无为就是没有主观的行动,就是遵守一切客观规律的行为。道家指出做事要“顺天时,得人心”,不能违反“天时、地性、人意”,不能恣意做事。这种无为思想要求统治者治理国家时,应当顺应人民,做好自己的角色,不去过多地干涉民众的思想。同时要求统治者不必事事躬亲,大事有所为小事有所不为,应当相信臣子的能力,让臣子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发挥才能。其次,无为要求个人做好自我管理,清心寡欲,减少个人私欲,这样社会就会达到一个高尚之道德境界。

2.2.2. 重视君德的国家治理观

无为而治如何把握,道家则认为一定要关注统治者的德行。道家认为要做到无不为,关键在于统治者。在道家看来,高明统治者治国的要诀,是必须从自已做起:“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6] 道家提倡圣人之治,统治者应当做到修身养性,采取正确的国家治理方式。这就要求圣人在个体修为上强调去除欲望和不被外物所迷,而对于治国则更强调不应被统治者个人好恶所主宰、妄动、妄行。 ‎[7] 统治者在国家治理中应谨慎行事,要减少人为干预,遵循自然法则,认识到世间万物都有其规律,不能过于人为干预,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精神境界,做出正确的决策。

2.2.3. 顺应民性的人民治理观

道家崇尚从人民出发的自然治理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大地上生存,就要遵守大自然的生长规律;大地上万物的繁衍生息都是根据气候变化而来,而宇宙的“大道”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应该有的样子。道家认为要让天下万物自生自灭而不去加以干涉,而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基本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因此治理民众也应从人类的自然本性出发,顺应民性、民情,尊重民众的天性和身体本能。这就要求统治者在制定国家政策时,应充分考虑民众的诉求,尊重民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这样使人民真正受益,从而真心拥护统治者。

3.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比较

3.1. 思想基础的差异

儒家和道家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基础,支撑着儒道两派的社会治理理论。首先,儒道两派为实现自身理想社会的路径不同。儒家学派是以仁为理论核心,想要建立一个礼为手段,辅之以刑的德政社会。其主要特征就是以“德治”为主的“修齐治平”或“内圣外王”,意思是首先要提升自我的道德素质和修养,采用儒家所倡导的礼、乐、刑、法的手段,使社会趋于和谐,实现利民、富国的目的。 ‎[8] 而道家社会治理思想则不同,它以无为而治作为理论核心,通过顺民意、顺自然的手段,想要建立一个“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的治理最好的“至德之世”。 ‎[8]

其次,儒道两家的人性观存在差异。虽然儒家对于人性观有不同的见解,有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观点,归根结底儒家都注重对人的教化。儒家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的,无论是本性善恶,都能通过后天的教育培养出善心性的结果。相反,道家认为人类本性就是自然淳朴的,人应当顺其本来性情而生存。 ‎[8] 人民天生具有自然本性,具有织布来穿、种粮来吃的共同本能,彼此浑然一体、没有偏私、放任自乐,因此至德之世民众的行为持重、秉性朴拙淳和。因此,道家不重视对民众的教化,认为治理民众应当从人类本性出发,顺应自然规律,尊重人的欲望。

3.2. 殊途同归的价值追求

即使儒道两派的思想核心不同,但是两派的治国理念的目标是一致的,它们都想通过自己的社会治理手段,创造一个百姓安居幸福的,富足稳定的国家,建立一个稳定的理想社会。同时,由于当时时代背景的局限性,儒家和道家都在站在封建君主的立场来设想理想社会,它们本质上是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稳固的统治工具,根本上还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4. 儒道思想对当代社会治理的价值

坚持德治法治相结合。从国家层面来讲,当代社会治理应当做到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儒家思想倡导统治者施以德治,刑法只是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存在,但是德治和法治并不是相互矛盾,相反两者是可以相互补充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9] 德治是道德去引导人的行为向善,法治则是用法律法规去约束人的行为。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中,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才能保证社会和谐,国家繁荣。

重视环境保护。从社会层面来讲,当代社会治理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道家思想重视人与自然直接的关系,强调天人合一,人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无法脱离自然而存在。绿水青山即金山银山,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在现代化社会治理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社会和谐发展必然离不开一个良好的自然基础。

提升全民素质。从个人层面来讲,当代社会治理应当重视人民素质。无论是儒家学派还是道家学派,都重视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个好的国家离不开有优秀才能的干部和高素质的人民。要重视干部治理能力的提升,同时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融入到人民日常活动中,共同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5. 结语

儒道社会治理思想所包含的仁者爱人、尊重自然等思想,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其中蕴含的价值,仍然是提升现代社会治理能力的宝藏。从历史的经验来看,儒道社会治理思想始终贯彻中华文明,为中华文明的绵绵延续和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研究儒道两家的社会治理思想,比较两家之言,让我们在人类治理体系面对若干重大的挑战时刻,仍然能得到宝贵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总而言之,任何时代,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中华文明中所蕴含的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根源,要推陈出新,去寻找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蒋国保.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J]. 2022(4): 14-23.
[2] 莫晓原, 韦国友.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价值[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 34(5): 47-50.
[3] 本刊编辑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用典解读(二) [J]. 支部建设, 2020(27): 8-9.
[4] 安会茹. 儒家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社会治理[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2(6): 71-78.
[5] 张其林. 老子通读[M]. 郑州: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13.
[6] 魏佐国. 先秦道家治国思想的历史透视[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10, 8(2): 63-65.
[7] 何哲. 道与无为: 中华道家的治理思想及对人类治理体系完善的启示[J]. 贵州社会科学, 2021, 381(9): 19-29.
[8] 涂可国. 老庄道家治理之道新解[J]. 中原文化研究, 2021, 9(3): 38-47.
[9]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2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7: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