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基于异质性高自尊理论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in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
DOI: 10.12677/ASS.2023.1211850, PDF, HTML, XML, 下载: 226  浏览: 341 
作者: 余雪婷: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关键词: 大学生自尊高自尊异质性自我超越生命意义College Students Self-Esteem 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摘要: 基于异质性高自尊理论的基础,对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是否存在差异进行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和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906名大学生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高自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显著高于低自尊大学生;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高于安全型高自尊,但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的自尊正向预测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从自尊角度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on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ing of self-transcendent lif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self-esteem. A survey of 906 college students was conducted using the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the Marlowe-Crowne Social Expectation Scale, and the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lf-transcendence of high-self-esteem college students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low-self-esteem college students. Fragile high self-esteem college student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than safe high self-esteem, but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and self-esteem can positively predict the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It has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lf-esteem.
文章引用:余雪婷. 大学生自尊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关系:基于异质性高自尊理论[J]. 社会科学前沿, 2023, 12(11): 6213-621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3.1211850

1. 引言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是生命意义中的重要研究取向,它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相区别,是个体能够去除自我中心观念,超越个人存在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和信念,即对超越自我生存境界的认同、信念和觉悟,在本质上属于认知和信念系统,体现为人们的生活态度 [1] 。李虹基于佛教哲学中的“去我执”(减少或去除对自我的执着)和道家哲学的辨证“得”“失”观,以中国的大学生群体为被试,编制出了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Scale, SMLS)。有研究表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能够调节应激引起的忧郁情绪和一般健康问题,并能提高自尊 [2] 。自我超越水平越高,越容易发现生命意义与自我价值 [3] 。

高自尊异质性学说(Heterogeneity of High Self-Esteem)认为与低自尊相比,高自尊个体的行为比低自尊者的行为更为复杂 [4] 。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将单纯的高自尊分为脆弱高自尊和安全的高自尊 [5] 。防御的高自尊和真诚的高自尊,不健康的高自尊和健康的高自尊,相倚的高自尊和真正的高自尊,不稳定的高自尊和稳定的高自尊,高外显高内隐自尊和高外显低内隐自尊 [5] 。异质性高自尊的这两大类别都有积极的自我感受,但前者的积极自我观非常脆弱 [6] ,易受到挑战,对自我威胁难以防守,因此会采取各种方式来保护和提升自我以维持高自尊 [7] 。相反,后者的积极自我观建立在自我接受的基础上,不需要大量的外部验证 [6] 。研究表明高自尊个体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生活满意度也较高 [8] 。

目前,研究者区分异质性高自尊的方式通常有两种:一是利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社会期望量表(Marlowe-Crown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进行区分,两者分数均高为防御高自尊(脆弱高自尊),自尊分数高、社会期望分数低为真诚高自尊(安全高自尊);二是将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相结合,外显自尊分数高、内隐自尊分数低为防御高自尊(脆弱高自尊),两者分数均高为安全高自尊。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区分异质性高自尊。所以研究采用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社会期望量表进行区分 [9] 。

前人研究自尊在人际关系、工作和健康等重要生活领域的幸福和成功有影响 [10] ,关于自尊发展的纵向研究也表明自尊在青春期和成年再去增加,在成年中期达到顶峰 [11] 。本研究着眼于自尊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影响,选用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自尊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会产生何种影响。

弗洛伊德的自我防御理论提出防御机制会在个体受到外界打击时降低与排除焦虑,维护健康和自尊 [12] ,个体采用各种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进而免受本能冲动或环境压力导致的痛苦感情的折磨 [6] 。防御机制是自我在受到外界威胁后通过改变认知来维护健康和维护自身价值,即自尊 [13] 。不同类型自尊的个体在应对自我威胁时也会产生不同的防御机制,安全高自尊个体的自我价值较难改变,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对降低对自身的评价 [14] 。低自尊个体虽然对自身评价相对较低,但评价也相对稳定 [15] ;本研究基于异质性高自尊学说和自我防御理论,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1) 安全高自尊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高于低自尊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2) 低自尊与脆弱型高自尊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没有显著差异。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研究被试为大学生,共1057人,通过“问卷星”平台进行施测,删除无效问卷,无效问卷包括规律作答,前后矛盾,共得到有效问卷906份(85.71%)有效问卷。其中男生有422 (46.58%)人,女生484 (53.42%)人。大一246 (27.15%)人,大二198 (21.85%)人,大三209 (23.07%)人,大四253 (27.93%)人。文科439 (48.5%)人,理科326 (36.3%)人,工科46 (5.1%)人,艺术92 (10.2%)人。生源地在农村的大学生有482 (53.2%),在城市的有424 (46.8%)。

2.2. 研究工具

2.2.1. 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

采用Rosenberg (1965)编制的自尊量表(Self-Esteem Scale, SES)测量个体对自己是持有积极评价还是消极评价。量表共10个题目,采用4点计分,其中1、2、4、6、7、8题为正向计分题(1 = 非常不符合,4 = 非常符合),3、5、9、10为反向计分题(4 = 非常不符合,1 = 非常符合),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将第八题改为正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自尊越高 [16]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是0.849。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χ2/df = 4.014,CFI = 0.981,TLI = 0.962,RMSEA = 0.058,SRMR = 0.036。

2.2.2. 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MCSD)

采用Marlowe-Crowne社会期望量表(MCSD)测量个体在自我描述时依照社会期望作回答的倾向 [17] 。量表共33个题目,经核对后删除一条不符合我国实情的题目,剩下32个项目 [18] 。被试根据真实情况对题目做出“是”或“否”的回答,分别为0和1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试越按社会的期望做出反应。本研究中该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0.722。

2.2.3.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MLS)

采用李虹(2006)编制的大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elf-transcendence Meaning of Life Scale, SMLS),由8个项目组成。SMLS主要测量个体消除自我中心观念、对超越个体存在的更高生存境界的认知信念 [2] 。该量表采用4点计分法,从1 (“很不同意”)到4 (“很同意”)分,得分越高,说明自我超越生命意义越强。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与心理健康等多个成熟效标相关较高;王鑫强和井贤严(2017)对SMLS的结构效度进行了检验,发现SMLS由“失败意义获得”和“成败意义超然”双维度构成,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2] 。在本研究中,SMLS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37。验证性因素分析拟合指数为:χ2/df = 1.914,CFI = 0.991,TLI = 0.983,RMSEA = 0.032,SRMR = 0.020。

2.3. 统计工具及数据处理

使用SPSS26.0进行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SPSS26.0进行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以及共同方法偏差检验;采用Mplus8.0软件进行测量模型检验、直接效应检验、调节效应模型建构和检验,采用Bootstrap算法对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进行估计。并采用 Bootstrap (1000次)法来计算各路径系数和中介效应。根据模型适配度评估标准,如果χ2/df < 5,CFITLI > 0.09,RMSEA < 0.08表示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拟合优度;如果χ2/df < 3,CFITLI > 0.95,RMSEA < 0.05表示模型具有较优的拟合优度 [19] 。

2.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自我报告法进行问卷收集,可能会导致共同方法偏差问题。在本研究中,已经设置匿名调查、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题,并且设置部分测谎题进行了一定的控制 [20] 。也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素共9个,其中第一个因素解释的累计变异量为25.70%,小于40%的临界值 [21] ,表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3. 研究结果

3.1. 异质性高自尊的划分

首先,根据被试在Rosenberg自尊量表上的得分,筛选出分数在30分以下的被试为低自尊被试(n = 545),30分及以上的被试作为高自尊被试(n =361);然后根据高自尊被试,在社会期望量表上的得分,将得分在平均分及以上的被试划分为脆弱高自尊者(n = 157),反之则为安全高自尊者(n = 204)。

3.2. 描述统计与相关分析

表1可知,社会期望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对社会的期望越重视,自身的行为和观念越容易超社会所期望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期望平均分为15.75,处于中等。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得分也位于中等,但失败意义获得偏低,表明大学生的“得失观”很重,对成功非常之渴望,对失败很厌恶。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结果表明,自尊与社会期望,以及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都呈显著正相关,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与社会期望也呈现显著正相关。

Table 1. Demography Pearson correlation of study variables

表1. 研究变量的Pearson相关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

3.3. 差异检验

表2,对不同自尊类型个体在量表中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自尊类型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以及成败意义超然存在显著差异(P < 0.001),事后检验结果显示,高自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显著高于低自尊大学生,但安全型高自尊与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并无显著差异,目前,高自尊的分化是在受到外界威胁以至于自我价值受到变低时会表现出防御功能,而本次调查研究并没有创造威胁情景,所以不同高自尊类型个体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

Table 2. The comparison of college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self-esteem types on various variables

表2. 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在各变量上的比较

***表示P < 0.001。

3.4. 直接效应检验

采用Mplus 8.0检验自尊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直接效应,自尊的第八个题项由于因子载荷太低,仅0.165,小于0.3,这说明该题项与自尊总分相关性较弱,所以进行删除,删除第八项后模型依然具有良好的拟合度,结果显示模型具有可接受的拟合优度(图1),χ2/df = 3.396,CFI = 0.957,TLI = 0.945,RMSEA = 0.051,SRMR = 0.057。

Figure 1. Direct effect test diagram

图1. 直接效应检验图

4. 讨论

本研究基于异质性高自尊理论与自我防御模型,探讨了自尊作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影响,结果显示自尊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直接效应显著,在未设置威胁情境时,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和脆弱型高自尊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并无显著差异;这也进一步为异质性高自尊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在高自尊个体的自我价值未受到否定时,个体不会表现出防御状态来维护自身价值 [15] 。大学生的自尊得分偏低,这与目前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易受外界评价相关,社会和家人附加到大学生身上的期望和隐形条件,让很多大学生在从刚拿到大学通知书的开心到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伴随着各种考试的来临,对自身的评价也在不断改变 [22] ,结果也显示高自尊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显著高于低自尊大学生,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是作为压力应对预案,与自我中心的生命意义相区别而提出,强调佛教和道家哲学理论作为基础。是个体对成败的认知,也彰显了个体的辩证逻辑思维。积极的生命意义感能够提高人们的幸福感、生活满意度,也能使人们减少自杀意念、降低抑郁程度 [23] 。

结果显示高自尊个体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并未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失败意义获得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安全型高自尊大学生的失败意义获得显著高于脆弱型高自尊以及低自尊个体。失败意义获得指个体对失败意义的获得感,反映了道家哲学的辨证“得”“失”观,即成败得失是虚妄无实,以泯灭成败间的对立成就自我的超越 [24] ,安全型高自尊的个体其自尊不依赖于具体结果的活动,也不需要持续的验证,是一种架构良好和安全的自我价值感,所以安全型高自尊的个体会超越世俗的成败观评价来自身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一时的成败而改变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其次,研究从异质性高自尊的角度来分析不同类型大学生的自我超越生命意义是否存在差异,自尊的正向预测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能力并非自发产生的,它需要得到培养和发展。一种有效的方式是通过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系统来增强自尊。个体可以培养看待自己的积极特质和成就的习惯,关注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同时,对自己的弱点和不足也要保持客观的认知,以便积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容易产生共同方法偏差和社会期望效应;其次是在未设置相应的实验情境,所以对于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的差异不能更明显的进行区分,未来可在实验环境中设置威胁情境将安全型高自尊和脆弱型高自尊进行不同处理,并对其进行差异检验,最后,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于福建地区,无法代表全国大学生的整体情况。

参考文献

[1] 李虹.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 心理学报, 2006, 38(3): 422-427.
[2] 王鑫强, 井贤严. 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的结构与信效度研究——基于道家哲学和佛教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 5(2): 65-72.
[3] Kernis, M.H. and Reis, H.T. (1984) Self-Consciousness, Self-Awareness, and Justice in Reward Allo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2, 58-70.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1984.tb00550.x
[4] Kernis, M.H., Brown, A.C. and Brody, G.H. (2000) Fragile Self-Esteem in Children and Its Associations with Perceived Patterns of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 225-252.
https://doi.org/10.1111/1467-6494.00096
[5] 杨宝琰, 陈莎莎. 自尊与物质主义: 基于异质性高自尊的视角[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0, 28(1): 188-193.
[6] Bibi, S. and Saqlain, S. (2016)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elf Esteem among Pakistani University Students. Journal of Psychology & Psychotherapy, 6, 1-6.
https://doi.org/10.4172/2161-0487.1000279
[7] 杨宝琰, 陈莎莎, 苏少青, 等. 外强中瘠, 虚饰以财?自我威胁情境下异质性高自尊与物质主义的关系[J]. 心理学报, 2021, 53(6): 667-680, 后插661.
[8] 赵东妍, 施国春. 高自尊异质性研究综述[J]. 林区教学, 2019(3): 122-124.
[9] Dai, J., Gao, H., Zhang, L., et al. (2021) Attention and Memory Biases for Aggressive Inform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with Fragile High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56, 118-128.
https://doi.org/10.1002/ijop.12683
[10] Deniece, D. (2022) The Strength from Within: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Examining the Academic Self-Efficacy of African American Women in Doctoral Studies. Journal of Negro Education, 85, 350-364.
https://doi.org/10.7709/jnegroeducation.85.3.0350
[11] Orth, U. (2017) 12-The Lifespa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cross the Lifespan, 181-195.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804674-6.00012-0
[12] 陈勃. 自我的防御和应对: 弗洛伊德理论与皮亚杰理论的联合点[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5): 67-72.
[13] 朱阳莉, 李俊, 李薇, 等.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下就业压力对大学毕业生生活满意度和抑郁的影响: 自尊的中介作用[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 31(2): 191-198.
[14] Zhang, Z., Hamaker, E.L. and Nesselroade, J.R. (2008) Comparisons of Four Methods for Estimating a Dynamic Factor Model.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5, 377-402.
https://doi.org/10.1080/10705510802154281
[15] Cast, A.D. and Bupke, P.J. (2002) A Theroy of Self-Esteem. Social Forcess, 80, 1041-1068.
https://doi.org/10.1353/sof.2002.0003
[16] 申自力, 蔡太生. Rosenberg自尊量表中文版条目8的处理[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8, 22(9): 661-663.
[17] Shearer, B.A., Lundeberg, M.A. and Coballes-Vega, C. (1997) Mak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Research and Reality: Strategies Teachers Use to Read and Evaluate Journal Articl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592-598.
https://doi.org/10.1037/h0092690
[18] 张荣娟, 李文虎, 胡芸. 不同自尊的大学生防御方式及其人际冲突解决方式的比较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5(3): 108-111.
[19] 乔欣宇, 冯咏琳, 潘俊豪. 贝叶斯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及应用[J].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3, 11(10): 599-619.
https://doi.org/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23.10.002
[20] 汤丹丹, 温忠麟.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问题与建议[J]. 心理科学, 2020, 43(1): 215-223.
[21] 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50.
[22] Bonner, E.T. and Friedman, H.L. (2011) 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Awe: 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39, 222-235.
https://doi.org/10.1080/08873267.2011.593372
[23] 靳星星. 敬畏情绪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临汾: 山西师范大学, 2021.
[24] 李文. 父母教养方式对生命意义感的影响: 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D]: [硕士学位论文]. 兰州: 西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