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心理学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探究
Exploration on Improving the Learning Enthusiasm of College Stud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DOI: 10.12677/AP.2023.1311649, PDF, HTML, XML, 下载: 196  浏览: 6,803 
作者: 彭清颖: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思政课学习积极性Educational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Learning Initiative
摘要: 思政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抬头率低,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这直接影响着育人效果。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是当前十分重要的命题。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规律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与激发做过较为详细的论述,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更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等,这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s the main channel for establishing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er the important mission of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However, at present, the problem of low head-up rat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low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tud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still exists, which directly affects the effect of educating people. How to enhance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lea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nhance the attra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very important proposition at pre-sent.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s a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psychological laws, has made detailed dis-cussion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stimulation of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such as carefully de-signing teaching contents according t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dopting more at-t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cultivating students’ learning emotions, etc., 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in enhancing the mo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文章引用:彭清颖 (2023). 基于教育心理学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探究. 心理学进展, 13(11), 5143-5149.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49

1. 引言

学习积极性指的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刘蔚华,1991)。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就要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事实上,思想政治理论的吸引力并非与生俱来,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也很难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将抽象的理论变为学生喜欢的、可信和可爱的知识,最终要依靠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点进行精巧的教学设计(刘丙元,2021)。探究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可以得出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从而针对性地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效。

2.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学习的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思想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中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学记》,在西方可以追溯到犹太人的逾越节,然而,直到1903年桑代克撰写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教育心理学才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科学心理学在此前诸多领域取得的丰富成果,如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心理测量运动、动物心理研究等成果为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如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尤其是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的部分内容对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要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首先要厘清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包括学习的相关概念,学习的心理过程,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等问题。

2.1. 学习的相关概念

学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在心理学中解释为:“学习是一种后天习得的活动,是有机体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贯穿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的整个过程,其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通常说的学习主要指的是人类的学习,也特指学生的学习。

从学习的分类来看,罗杰斯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他主张个体可以在行为、态度、选择上发生变化的意义学习,认为意义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布鲁姆将教育目标的领域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将学习分为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学习,二者都把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囊括在学习的范畴内。

总的来说,大学生在思政课上的学习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的,这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大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但是,也需要重视意义学习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在教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其思想观念、行为态度的塑造和形成发挥积极和长远的作用。

2.2. 学习的心理过程

关于学习的心理过程,不同派别的心理学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如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学习的七个阶段:立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时习、笃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诺曼提出知识习得的三个阶段:增生、重建、融会贯通,意为学习就是新旧知识之间的连接、知识经验的重构和应用,注重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总的来说,学习的心理过程首先从动机开始,从运用结束,概括起来包括接受信息、理解信息、记忆信息、应用信息四个过程。

对大学生而言,提升他们对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需要教师把握好学习的四个心理过程,尤其是接受信息和理解信息阶段。接受信息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信息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安排上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学生爱听、通俗易懂的教学话语,以形成学生愿意学、能学懂、喜欢学、能学好的良性循环。

2.3. 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

“动机”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念头”。在教育心理学中,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动力,可以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因此,学习动机即为引起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使活动趋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基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效能感和成败归因均能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除此之外,学生的个体需要、性格特征、志向水平、焦虑程度等主观因素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家庭、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凯勒(J.M. Keller)深入研究动机理论,将动机理论与教学设计相结合提出“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认为学习动机的发生,需要激起学生的注意(Attention)、适切性(Relevance)、信心(Confidence)、满意(Satisfaction),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持续的积极态度(潘诗莹,王笑君,2023)。

3.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机制

3.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相关概述

接受活动是人类衍生和发展、进行创造性活动所需的必要条件,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摄取信息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也是以接受为基础的。然而,教育心理学中的接受是一种心理接受,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发送的信息进行选择、摄取和整合的过程,受教育者的选择是有条件的,比如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蕴含的话语思想对思政政治教育接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哈贝马斯认为话语双方的平等沟通、言说者的话语表达达到与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真实性、与社会世界相联系的正确性、与主观世界相联系的真诚性,才能被听话者认同和接受(叶荣国,吴莉君,2023)。

因此,提升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思政课教师需要讲真实的话、有理的话、真诚的话。以真实、真诚的教学语言面对学生,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积极性。

3.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心理过程是连续性的,包括三个反应环节:前接受活动环节、现接受活动环节和后接受活动环节。前接受活动环节是接受活动的起点,是受教育者思想接受准备状态的形成过程,表现为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受教育者的注意力,以唤醒其做好学习准备的状态。一般来说,受教育者的接受准备状态可分为三种,其一是较为戒备,心理封锁;其二是具有热切的受教期望;其三介于二者之间,表现为保持距离,空洞麻木。现接受活动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教育者将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进行判断、决定吸收与否、进行反馈的过程。当受教育者接受到信息,首先会表现为积极或者消极的态度,其次对内容的可信度进行权衡,并决定自己是否调整自己的价值指向,最后可能会对教育者表现出一定的反馈。后接受活动环节指的是受教育者在课堂上接受的思想,延伸到了受教育者的后续的生活中且不断地被反思、验证、践行,达到思想的深化和行为的外化。只有完成了践行,接受的过程才算完成。

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把握接受活动的运行规律,在前接受环节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出发,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唤醒他们的求知心理和欲望;在现接受活动环节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同时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和影响力;为了对学生的后接受环节产生持续不断的影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现实性进行挖掘,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引导,通过以上三个环节完成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3.3.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机的因素

学习需要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照性质划分,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当人们有了精神需求,会通过多种方式去接受精神产品。不过,由于人需要的指向性决定接受的选择性(杨芷英,2014),决定了学生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思政课内容进行接受的。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除了为大学生解答人生困惑和指引人生方向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当一定的角色,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如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实行轮流组长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当领导者角色的机会,提升学生学习的参与感、控制感和责任感。谢丽君等(2022)使用角色体验教学法对呼吸内科实习护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做了研究,采用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的学习驱动力高于对照组,角色体验型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学习情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情感”在教育学、心理学中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者的情感可能会加强或减弱他在接受过程中的感知力、理解力、判断力等。因此,学习情感的强弱如喜欢、厌恶、无聊等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积极的学习情感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反之,消极的学习情感会使学生机械式学习,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学者丛焱、李彤(2022)利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思政课教学,利用外界环境,针对教学内容,采取每“章”一歌的方式、道具叙述的方式、播放影视作品等方式辅助教学并组织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对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加深他们对教材理论的理解和感悟起到较好的效果。

课程价值认知是维持学生学习动力的燃料。思政课课程价值认知即理解思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价值认知与学习情感如影随形,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判断课程的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来源于课程本身有趣或者有价值。其二,来源于外部施加的学习压力。正确认识思政课学习的价值和意义,从内部动机出发,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时常与学生进行沟通,回应学生疑惑,破除大学生对思政课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重塑大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认知,使思政课的育人价值得以彰显。

4. 基于教育心理学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主要途径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就是要挖掘大学生内心深层的兴趣,让他们从心底接受、喜欢思政教育。在提升思政课学习积极性的途径上,许多学者都提出要创新教学方式,贴近学生。如学者谭劲松,闫成松(2022)建议思政课教师贴近“00后”大学生的喜好,在丰富教学形式和方式,拓展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坚持内容的真理性上下功夫。基于教育心理学中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可从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学习情感三个方面提升大学生思政课学习的积极性。

4.1. 丰富单一的教学形式

其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指的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上课前通过抛出问题的方式询问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基于问题情景的创设,学者张春花(2022)探究了讨论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实效,通过创建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深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车明(2021)研究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对实习护士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结果显示,被鼓励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观察组在学习积极性上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可见问题情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二,创新语言表达以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巴赫金(1998)指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可见,对话和交流才能使语言“活起来”,交流能让教师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如果高校思政课教学全程以教师“独白式”进行讲解,会显得教学平铺直叙,枯燥无味,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提升教师的课堂交流效果,思政课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语言转换,如李琳(2021)提出要根据教学对象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来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实现教材语言、教学语言、学生语言相统一。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注重话语表达的语言艺术,如灵活运用俗语、成语、典故等话语形式,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也可以运用比喻、排比、类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话语的感染力。

其三,给予学生及时的学习反馈。研究表明,反馈能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尤其是及时反馈的效果更加。美国心理学家罗斯和亨利为了研究学习反馈对学习结果的影响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三组,在课后以对其进行测验,将测验结果采取及时反馈、延时反馈和不给予反馈的方式。结果显示,被及时反馈的学生成绩最好,反之,不给予反馈的学生成绩最差(张大均,2015)。因此,为了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在课上和课后结合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困惑和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进而提升大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4.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要兼顾科学性和现实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表达出来,思政课教师理论话语的科学性至关重要。因此,思政课教师要确保话语的严谨与科学,增强理论的学习深度和阐释力度,以最大限度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蒲丽霞,2022)。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是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的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要具备现实性,针对大学生面临的迷茫和困惑,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开导和教育,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此外,由于思政课教材每一章节内容的难易程度不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随之变化。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任务较为容易,动机越强;任务难度中等,动机水平适中;任务越困难,动机越弱,中等程度的动机水平有利于提升学习效果。因此,提升思政课学习效果,在教授较为容易的内容时,教师应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尽量紧张一点;在教授较为困难的内容时,教师尽量创造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慢慢引导,由繁化简,以确保教学目的的实现。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具有逻辑性。学者李琳(2021)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实现语言优化,就要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逻辑结构。学者张会峰(2023)认为,讲思政课,要用逻辑语言把哲理讲透,语言要体现逻辑性和逻辑的推理过程。一方面,教师的语言需要具有逻辑性。教师语言的逻辑性体现着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影响着学生听课的效率和学习效果。在教学语言方面,教育心理学提倡教学言语循环策略,即教师的课堂言语要按照:1) 定义:界定。2) 描述:作出解释。3) 名称:对某事的指代与确认。4) 陈述:摆出事实、证据、规则、理论等。5) 报告:整个内容的摘要。6) 替代:获得一种符号的操作行为。7) 评价:对价值进行判断和估计。8) 观点:得出肯定或否定结论。以这种方式依次循环,以提升师生交流的逻辑性(张大均,2015),让学生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也需要具有逻辑性。在教学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和有效衔接,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4.3. 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

培养学习情感是促进和保持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方式,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列宁,1988)。”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融为一体的,同时,他也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关键。学者李萍(2023)指出,思政课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倾向,用积极情感保护和鼓励学生。Beege Maik和Schneider Sascha (2023)做了教师的情绪表达是否能提升学习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热情表达的教师会导致学生更高的积极情绪感知。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起到较为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重视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影响程度往往会大于后来的印象。其次,教师要注重言传身教,提升自身的威信。正如《论语》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让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教师就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最后,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做到和学生心理相融,心理共振。以真挚的感情,关心、爱护、尊重学生,找到双方的共同语言,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用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度,进而提升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5. 结语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方式和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教育心理学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出发,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对探索出一套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还有很多,要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仍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还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持续不断的创新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巴赫金(1998). 巴赫金全集(第一卷) (钱中文 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2] 车明(2021). PBL联合虚拟情境教学法对儿科实习生学习积极性、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19(3), 46-47+96.
[3] 丛焱, 李彤(2022). 情景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与实效研究. 辽宁高职学报, 24(1), 49-51.
[4] 李琳(2021). 论高校思政课教学语言的优化创新.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9), 46-49.
[5] 李萍(2023).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思政教育课程化.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15), 108.
[6] 列宁(1988). 列宁全集(第2版, Vol. 25, p. 117). 人民出版社.
[7] 刘丙元(2021). 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黏性. 思想理论教育, (8), 68-73.
[8] 刘蔚华(1991). 方法大辞典. 山东人民出版社.
[9] 潘诗莹, 王笑君(2023). 基于ARCS学习动机设计模型的闭环式探究课堂设计——以“安培力的方向”教学为例. 物理教学, 45(8), 2-5.
[10] 蒲丽霞(202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体系建设研究(p. 262). 人民日报出版社.
[11] 谭劲松, 闫成松(2022). 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在“两个提高”上攻坚克难.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 (1), 91-96.
[12] 谢丽君, 刘丽丽, 李学群(2022). 角色体验型教学法对呼吸内科实习护生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12), 131-132.
[13] 杨芷英(2014).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p. 65).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 叶荣国, 吴莉君(202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接受的可能与可为——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分析. 高校辅导员学刊, 15(3), 13-18.
[15] 张春花(2022). 提升讨论式教学法在高校思政课的应用实效探讨——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 58-60.
[16] 张大均(2015). 教育心理学(第3版, p. 161, 327).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张会峰(202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道理的叙事逻辑与语言转换. 思想教育研究, (5), 106-110.
[18] Beege, M., & Schneider, S. (2023). Emotional Design of Pedagogical Agents: The Influence of Enthusiasm and Model-Observer Similarit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71, 859-880.
https://doi.org/10.1007/s11423-023-10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