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for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Academic Degrees Improv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DOI: 10.12677/VE.2023.126164, PDF, HTML, XML, 下载: 122  浏览: 1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黄海力: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
关键词: 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乡村振兴Rural Grassroots Cadres Academic Degrees Improvement Talent Training Mode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乡村基层干部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专业从2018年至今一直承担着京郊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的重要任务。五年来,学院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培养方法、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模式探索和有益的改革创新,最终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一套符合乡村基层干部人才成长和发展特点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training of grassroots cadres in rural areas directly relates to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 Rural New Economic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Village Affairs Management Direction) program at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has been undertaking the important task of elevating the educational qualifications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in the outskirts of Beijing since 2018.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 the college has actively explored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 standards, training methods, and management systems, and has implemented beneficial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Through practical research, they have ultimately developed a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 aligns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grassroots cadres.
文章引用:黄海力.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 职业教育, 2023, 12(6): 1062-1066. https://doi.org/10.12677/VE.2023.126164

1. 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职业教育的背景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是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 [1] 。人才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备要素和重要资源,是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推动力量和重要保障。乡村基层干部是乡村有效治理的“细胞”,是推动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2] ,总而言之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是否能顺利实施。

在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农工委的领导下,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依托长期开展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和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的经验,首先在2018年4月完成了在延庆区、房山区和门头沟三区试点首届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专业招生和录取工作。2019年北京市涉农各区全面招生,至今已经连续招生5年招收6批学生。近两年已经毕业746人,目前在校生为1086人。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专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长远的前瞻性、鲜明的创新性和示范引领性。

五年来,学院在市委组织部、农工委和市教委的领导下长期坚持高等教育准则不减低、职业教育底色不动摇、农民教育质量稳提升的原则,在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培养方法、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模式探索和有益的改革创新,为乡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具有爱农、知农和兴农情怀,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法、熟悉农村政策与法规、具备发展村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高素质乡村基层管理人才队伍。学院积极发挥校内外各类优势资源优势,探索和实践出了一套符合乡村基层干部人才成长和发展特点的“23345”人才培养模式。

2. 乡村基层干部学历提升职业教育“23345”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政双主体培养

为确保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北京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工委共同发挥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优势,从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政策制定、生源组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工作的具体实施、顶岗实习的安排和指导等全过程、全方位进行管理、协调和指导。为高质量落实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主体作用,专门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从组织架构、师资队伍建设、资源配置等体系统一确保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育人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承担着京郊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重任。学院经过五年的培养实践,逐步摸索、形成和政府主管部门双主体融通的培养管理机制。

市委组织部和市委农工委协调北京市涉农各区农业农村局落实各区至少安排一人承担校外班主任,学院按照班级安排专职辅导员和一名专业教师担任校内班主任,校内校外双班主任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力度;校外班主任帮助协调好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安排和确定校外指导老师,配合学院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顶岗实习期间,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定期沟通交流,确保良好的实习效果,指导学生在实习期间丰富实践工作经验、开拓工作视野和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

2.2. 强化教学管理,采用“三三”弹性教学机制

学院立足学生工作在乡村基层一线在职学习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帮助学生解决了工学矛盾,促使学生能够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完成课程学习。农村新型经济组织管理(村务管理方向)专业教学组织采用了“三三”弹性教学机制,即“集中面授、线上教学、现场指导”各占教学课程安排的三分之一。集中面授完成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即学生到校在教室集中上课,现场听老师们讲解主要知识点,课堂上师生沟通拓宽思路;线上教学完成三分之一课时学习,即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腾讯会议和企业微信群等多种媒介方式,给学生完善知识点讲解、布置作业、线上交流答疑解惑;现场指导完成另外三分之一的课时学习,即教师组织学生实际到村学习,实地参观乡村并围绕乡村实际问题研讨交流学习。这种弹性教学机制和灵活多元的教学形式式,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同时也满足了村干部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3] 。

2.3. 构建“三个课堂”阵地体系,提升教学质量

“三三”弹性教学机制必然要求教师对传统课堂主阵地主动进行改革,积极构建“三个课堂”阵地体系,努力架构教室课堂、超星学习通空间、校外合作教学基地三位一体化育人的体系。第一课堂是传统专业理论体系必修课程的学习空间,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汲取专业知识、领会专业本领;第二课堂是超星学习通的泛雅阵地,教师建设开放课程,将各种学习资源呈现给学生,学生在学习通平台按照教师制定的学习计划自主汲取各种学科的拓展资源、开拓实践思路;第三课堂是校外合作教学基地的实践阵地,学生在实习岗位输出已汲取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并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将自身的素养汇入校外合作教学基地的发展,与校外合作教学基地共同成长 [4] 。

2.4. 基于村务管理岗位能力培养的“四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选取上,根据北京市农村、农业的实际情况,遵循了普通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根据村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对应岗位分析,将村务管理专业学生应达到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按照模块化的结构构建本专业方向“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四大模块主要指基层民主建设、农村经济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和村务管理能力提升四个方面的模块,各模块下又分为若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综合安排。这四大模块基本涵盖了乡村基层干部工作的主要内容,尤其是农村基层党建、农村经济管理、乡村治理、基层民主建设、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乡村文化、农村社会保障、涉农政策解读和农村常用法律法规等知识,都是乡村基层干部工作急需掌握的主要内容,主动适应了北京市“三农”工作的发展趋势,有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5. “五融合”教学方式,为乡村培养“技能 + 学历”双提升的实用性人才

“五融合”教学方式主要指理论与实践融合、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资源学习融合、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融合、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融合、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

2.5.1. 理论与实践融合

理论与实践在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各环节均能够有机融合。老师们在授课过程中,认真分析最新的农村农业形势,开展案例教学或项目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知识并能够在工作中加以运用;村务学生在课程学习阵地和学习通资源阵地中汲取知识、技能和素养,在现场指导和顶岗实习等环节中输出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与乡村共同成长和发展。

2.5.2. 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资源学习融合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是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变革的积极探索,将“线下”面对面学习和“线上”丰富资源学习的优势融合。基于村务管理学生不同于普通高职学生,他们绝大多数是来自村和社区的基层工作者,在参加日常学习的同时,还是当地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坚持工作在乡村治理第一线,学习时间不固定。利用超星学习通阵地,村务学生可以灵活规划线下课堂与线上资源融合学习的具体路径,依据课程教师制定的教学计划,学生自主转换,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

2.5.3. 社会服务与实践教学融合

村务管理专业前期签订了60多家校外合作教学基地,主要是和村务学生所在的乡村,从2021年开始专业加大对乡村的社会服务力度。2022年,专业承担了北京市委组织部赋予学院的与小黑垡村党建和村务管理帮扶合作项目任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了北京市农业农村局休闲农业专家团帮助乡村申报休闲农业项目,通过这些社会服务的深度合作,专业和小黑垡村、龙头村和水峪村等20个乡村治理示范村签订了校外合作教学基地协议,合作教学基地对专业教学配合得更加紧密。专业教师社会服务与村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融合,能够为村务管理专业下点教学、顶岗实习、专业数字资源库建设提供扎实的合作基础、有力的保障。专业教师还积极指导村务管理学生申报了大学生科技研究项目,鼓励学生利用所学进行社会服务,从而巩固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并利用所学内容分析和解决乡村实际问题,提升自身工作的能力和效率。

2.5.4. 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融合

为拓宽村务管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视野、提升创业理念和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与“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融合,专业团队指导村务学生参加北京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大赛洗礼坚定创新创业意识和信念、激发创新思维。专业教师指导村务管理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屡创佳绩,4年斩获北京赛区1等奖1项、2等奖1项,3等奖3项。结合学生自己的产业或乡村经济发展开展创新创业实战,学以致用,把所学的知识、技能和理念应用到农业农村发展之中。村务19级有一学生入学后,将所学理论与村中实际工作联系,以冬奥会、世园会筹办举办为契机,带领全村百姓共同打造了北方第一个民宿产业集群——“合宿·延庆姚官岭”,不仅实现了村庄经济的逐步发展,姚官岭村还获得了“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荣誉称号,学生还当选了“2022北京榜样”、北京市十三大党代表。

2.5.5. 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

高职院校教师都肩负着培根筑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光荣使命,乡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中通过专业课程思政开展德育教育更是必不可少。乡村基层干部必须具有浓厚的“三农情怀”,扎根农村,致力于推动农业发展、带领农民致富。村务管理专业是服务于北京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是成败的首要任务,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专业每一位教师都准确把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刻内涵,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更好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们都增强对村务管理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专业教研室多次组织开展主题“深入探讨村务管理专业课如何融入思政元素”的教研活动。老师们互相交流学习在课堂挖掘、融入思政的方法,创新思政进村务课堂的方式,加强专业课三全育人的效果,并在学院专业(教研室)教研活动评比中获奖。村务管理专业坚持德育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结语

经过五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23345”村务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完善成熟,而且还取得了丰富、卓越的成果。2018级有3名,2019级有35名毕业生都顺利专升本被农学院录取。根据学院追踪调查研究,16.17%的学生在校期间新成为村两委成员。学院“23345”村务人才培养模式帮助乡村基层干部提升了业务知识和业务水平、开拓了工作视野,进一步助推了京郊乡村振兴,大多数村务管理毕业生都扎根乡村基层为乡村振兴持续奋斗。学院专业团队也将对“23345”村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持续完善和创新。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北京市数字教育研究课题(BDEC2022619024)《村务管理专业<乡村发展与规划>课程优质特色数字资源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 2018-01-02.
[2] 罗增斌. 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N]. 人民日报, 2020-12-25(5).
[3] 张代涛. “335”乡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20(6): 6-10.
[4] 刘瑞.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 商业经济, 2022(8): 109-110,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