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方言手部动词词义分析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Hand Verbs in Xianfeng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3.1112782,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97 
作者: 唐 琳:湖北民族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关键词: 动词概念要素词义Hand Verb Conceptual Component Acceptation
摘要: 本文主要选取了咸丰方言中使用频率较高、用手即可施行动作、可不借助工具的14个动词,包括:㧗、戳、摌、朾、拽、跑、撨、揎、抈、搣、挼、掌、搊、揿,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它们的词义进行探究。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selects 14 verbs that are frequently used in Xianfeng dialect, which can be per-formed by hand without the aid of tools, including “ci”, “duo”, “can”, “din”, “zuai”, “pao”, “xiao”, “xuan”, “yue”, “mie”, “rua”, “zang”, “cou”, “cen”, and uses conceptu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explore their meanings.
文章引用:唐琳. 咸丰方言手部动词词义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5833-583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782

1. 引言

手作为人类重要的身体部位,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手”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拳也,象形”,其变体包括“爪”“又”“廾”“臼”等。咸丰方言中,直接与手有关的单音节动词很多,有的在字形上有体现,有的则无。本文着重选取部分咸丰方言中常用、而普通话中不常使用的直接与手有关的动词进行分析,包括:㧗、戳、摌、朾、拽、跑、撨、揎、抈、搣、挼、掌、搊、揿,运用概念要素分析法对它们进行词义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概念要素分析法是蒋绍愚先生(2006)提出的一种分析词义的方法,即用概念要素来分析词义结构的方法。他以“投”为例,先抓住“投”的基本意义,再把“投”的各个意义放到相应的概念域,分析它的概念要素。 [1] 在世界语言中,虽然相同的事物、现象、动作有不同的表达形式,但是这些不同形式所负担的概念是相同的。 [2] 本文所选的直接与手有关的动词都在“手部动作”这一大概念场中,再具体细分,都位于“手部动作”这一概念场下的“用手使物体发生触碰、用手使物体离开原来的位置、用手使物体的数量与形状发生改变、用手使物体维持稳定状态”这四个概念域中。全文按照这四个概念域把动词分为四组,比较每组中的动词的概念要素,可以更好地理解各个直接与手有关的动词词义。这些概念域下的动作,从动作发出到动作结束必然会涉及到施力部位、受力部位、动作完成方式、动作造成的结果等。将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就可以提取出咸丰方言直接与手有关的手部动词的概念要素,包括:[施力部位] [受力部位] [方向] [方式] [力度] [距离] [目的] [结果]等。

下文将概念要素结合方言例证作详细分析。

2. 使物体发生触碰

(一) 㧗

㧗,读作[tsʰɿ55],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故意伸手轻轻地打人、触碰人。《说文·手部》:“捽也。从手此聲。側氏切。”即“抵触、碰撞”的意思。在咸丰方言中一般是贬义的,例如:“好生听课,手放桌子上,莫去㧗前面的同学。”(好好听课,把手放在桌上,别用手去触碰前面的同学。)

“㧗”主要凸显了[施力部位] [力度] [距离]等概念要素。“㧗”的施力部位主要是手指,力度较小,距离较近。

(二) 戳

戳,读作[tuo35],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用物体尖端触刺。《红楼梦·第三十回》:“便咬著牙用指头狠命的在他额颅上戳了一下。” [3] 即“用手指触刺”的意思。在咸丰方言中,“戳”还可以表示用物体尖端触刺,凸显概念要素[工具],也可以不包含概念要素[工具],表示故意用指尖触碰别人。例如:“他开会要睡着了,你戳下他。”(他开着会快睡着了,你用手碰他,提醒一下。)

“戳”主要凸显了[施力部位] [力度] [距离]等概念要素。“戳”的施力部位主要是手指,力度较小,距离很近。

咸丰方言中,“㧗”与“戳”可以连用,构成“㧗啊戳的”,意思是“打打闹闹”,此时,“㧗”与“戳”凸显的概念要素相同,都是[施力部位] [力度] [距离],施力部位都是手指,力度适中,距离较近。

(三) 摌

摌,读作[tsʰan214],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抽打、扇打。《广韻·産韻》:“摌,以手㧡物。”用手撼动物体的意思,后引申为“抽打”,民国唐枢《蜀赖》卷四:“细条条摌人阴倒痛。” [4] 意思是较细的枝条抽打人暗里痛。在咸丰方言中,“摌”表“抽打”义时需借助工具表示,而表“扇打”义时可直接用手,没有概念要素[工具]。例如:“他不听话着他爸爸摌哒一耳光。”(他不听话,被他爸爸扇了一耳光。)

表示不包含概念要素[工具]的“扇打”义时,“摌”主要凸显[施力部位] [受力部位] [力度] [距离]等概念要素。施力部位都是手掌,受力部位是脸部,力度偏重,距离较近。

3. 使物体离开原来的位置

(一) 朾

朾,读作[tin51],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扔、投、抛。清·范寅《越谚》卷下《字音各别》:“打,订,持瓦石击人之谓。‘打’音‘订’,亦作‘朾’。” [5] 在咸丰方言中有表示扔出/投出/抛出石子等体型偏小的物体,用以击打远处的人、物的意思,也有表示把手中的物体扔向/投向/抛向别处,使物体发生位移的意思。例如:“他一发脾气,不管手头拿的莫子,都使力朾哒。”(他只要一发脾气,不管手里拿的什么东西,都用力扔了。)

无论“朾”的目的“击打”还是“使发生位移”,都需要手部发力,都凸显出[施力部位] [力度]等概念要素,其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力度:较大]。

(二) 拽

拽[tsuai51]。在咸丰方言中是“抛,扔”的意思。例如:“帮我把书包拽过来下。”(帮我把书包扔过来一下。)

它凸显的概念要素是[施力部位] [力度] [距离] [目的],施力部位都是整个手,力度偏大,距离较近,双方都能看清对方的范围距离之内,目的使物体转移到另一处。

(三) 跑

跑[pʰɑu35],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挪开。《西京杂记·卷四》:“滕公驾至东都门,马鸣跼不肯前,以足跑地久之。” [6] 是“兽用足掘地”的意思。手足同源,后引申为“用手挪动物体,使其离开原本位置”的意思,[施力部位]这一概念要素不再局限于“足”,还增加了“手”。例如:“把这堆本子跑到旁边点,我要把电脑放到这儿。”(把这堆本子挪到旁边去一点,我要把电脑放到这里。)

挪动物体这一动作,可借助工具完成,也可直接用手完成,直接用手实施的“跑”主要凸显[施力部位] [力度] [距离]等概念要素。施力部位主要是手,力度较小,距离通常较近。

(四) 撨

撨,读作[ɕiɑu55]。在咸丰方言中的意思是:用手推,《集韻·矦韻》:“撨,推也。”例如:“把这面墙撨倒起。”(把这面墙推倒。)其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力度:偏重] + [目的:使物体离开原来的位置]。

(五) 揎/掀

揎、掀,咸丰方言皆读作[ɕuan55]。在咸丰方言中都含有“推、撩起、揭开、翻动”的意思。《二刻拍案惊奇》:“荀恨不得走过去,揎开帘子一看。”即“撩起帘子”。 [7] 宋·陆游〈幽事绝句〉六首之三:“昨夕风掀屋,今朝雨坏墙。”即风差点吹翻屋顶。咸丰方言中的用例如:“把这块石头揎下坎去。”(把这块石头用力推下坎去。)再如:“把水井盖盖揎开看下还剩好多水。”(把水井盖揭开,看一下还剩多少水。)其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力度:偏重] + [目的:使物体位置移动]。

需注意的是,当受力对象是人时,“揎”与“撨”都有“使物体发生碰撞”的意思,例如:“我站到他旁边,他故意把我揎/撨倒哒。”(我站在他旁边,他故意把我推倒了。)都包含概念要素[目的],目的是攻击,在这个意义层面,它也属于“使物体发生触碰”这一概念域。

4. 使物体的数量或形状发生改变

(一) 抈

抈,读作[yɛ214]。在咸丰方言中意思是:“折”,受力对象通常是长条状物体。《说文解字·手部》:“抈,折也。从手,月声。与刖略同。”扬雄《太玄·羡》:“车轴折,其冲抈。” [8] 主要凸显了[施力部位] [受力对象] [力度] [结果]等概念要素。例如:“把这根树丫丫抈做几节丢进去烧哒。”(把这根树枝折断成几段,丢进去烧了。)此例句中“抈”的结果是折成几段。又如:“把铁丝抈转来。”(把铁丝折过来。)此例句中“抈”这一动作发生可以借助工具,也可以徒手,其结果是折而不断,数量上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形状发生改变。

因此,“抈”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受力对象:长条状物体] + [力度:偏重] + [目的:使物体数量或形状发生改变]。

(二) 搣

搣,读作[miɛ55]。在咸丰方言中是“用手掰开、分裂、折断物品”的意思。《龙龛手镜•手部》:“搣,手拔也,摩搣也,”例如:“我把这个面包搣一半给你。”(我把这个面包掰一半给你。)咸丰方言中,当施力部位、施力方式与“搣”相同,但力度偏大时,通常不用“搣”,而用“掰”,读作[pan55]。

“搣”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力度:较小] + [受力对象:质地偏软的物体] + [目的:物体数量或形状发生改变]。

“抈”和“搣”是邻纽叠韵的关系。“抈”是疑母字,疑母是舌根音,“搣”是明母字,明母是唇音,二者都是次浊鼻音,属于邻纽。又“抈”“搣”同韵,都是月部字,所以二者是邻纽叠韵的关系。

(三) 挼

挼,读作[ʐua35],同“捼”,意思是揉。《说文解字•手部》:“捼,两手相切摩也。”即两个物体相摩擦,后引申为“揉”,在咸丰方言中用例如:“我去称两斤糯米面回来挼汤圆。”(我去称两斤糯米面回来挼汤圆。)

从例句中可看出,“挼”主要凸显[施力部位] [受力对象] [力度] [目的]等概念要素,其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受力对象:质地较软的物体] + [力度:适中] + [结果: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需注意的是,当“挼”的受力对象是人时,受力部位是人体时,“挼”这一动作的施行并未使受力对象、受力部位的数量、形状发生变化,它不属于“使物体的数量、形状发生改变”这一概念域。例如:“脚扭伤哒,弄点活络油挼下。”(脚扭伤了,弄一点活络油揉一下。)此时“挼”凸显的概念要素有[施力部位] [受力对象] [力度] [结果],施力部位是手,受力对象是扭伤处,力度适中,结果是药被涂抹均匀。

5. 使物体维持稳定状态

(一) 掌

掌,读作[tsɑŋ214]。“掌”本义是“手掌、手心”,是个名词。《说文•手部》“掌,手中也。”咸丰方言的“掌”除了表示名词“手掌”以外,还能作动词用,表示“用手扶”的意思。例如:“我第一天去练车,连方向盘掌不稳。”(我第一天去练习开车,连方向盘都扶不稳。)

其词义结构为[施力部位:手] + [目的:保持稳定]。

(二) 搊

搊,读作[tsʰou55],“用手把物体扶起来”的意思。明《金瓶梅词话》第二十六:“缠的西门庆急了,叫来安儿搊他起来。” [9] 在咸丰方言中同样是这个意思。例如:“风把展板吹倒哒,我们去帮它搊起来。”(风把展板吹倒了,我们去把它扶起来。)

主要凸显[施力部位] [力度] [目的]等概念要素,施力部位主要是手,力度较大,目的是使物体直立。

(三) 揿

揿,读作[tsʰən214],在咸丰方言中的意思是:按、压。《集韵·沁韵》:“揿,按也。”《醒世恒言》卷八:“赶近前把手向刘公脸上一揿道。” [10] 《说文·手部》:“按,下也。”段玉裁注:“下也,以手抑之使之下。”如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11] 是指动作实施者出于某种目的,通过手掌向特定方向(主要向下)对受事对象施加作用力,并造成某种结果。例如:“把猪儿揿好起,招呼它跑哒。”(把猪按好,小心它跑掉了。)又如:“写字的时候,左手把本子揿起。”(写字的时候,用左手把本子按住。)

两个方言例句中的“揿”都凸显了[施力部位] [方向] [目的]这三个概念要素。施力部位主要是手,方向主要是向下,目的是使物体在原本的位置区域内。

6. 结语

需说明的是,本文共总结了14个咸丰方言常用、能在不使用工具的条件下徒手施行动作的手部动词,但并不代表施行这些动词所代表的动作时不能借助工具,也不代表“拉、抱、捉、推”等手部动词在咸丰方言中不常用,本文只是收集了咸丰方言常用、普通话不常用的那一部分手部动词。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以上四个概念域中凸显度最高的概念要素是[施力部位]和[力度],这和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手部动词有关,任何手部动作的产生都需手的直接参与,且需要根据发出动作的目的、受力对象的体积与动作结束时落脚点的距离远近等因素控制力度的强弱;其次则是概念要素[目的],说明手部动词是动作性较强的动作,实施动作通常有一定的目的性,会给受力对象带来一定程度上的物理变化;凸显度较低的概念要素有[受力对象] [距离],它们一般只出现在较特别的手部动词概念域中,[受力对象]只出现在“使物体的数量或形状发生改变”这一概念域的手部动词中,[距离]是指施事发出动作到动作的落脚点,即受事的距离,只出现在“使物体发生触碰”“使物体离开原来的位置”这两类概念域的手部动词中。

不同概念域下的手部动词,既有相同的概念要素,又有特有的概念要素,明确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咸丰方言中与手有关的单音节动词的词义。

参考文献

[1] 蒋绍愚. 汉语词义和词汇系统的历史演变初探——以“投”为例[J]. 北京大学学报, 2006, 43(4): 84-105.
[2] 蒋绍愚. 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 中国语文, 2007(5): 387-401.
[3]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4] 唐枢. 蜀赖[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2.
[5] 范寅. 越谚[M].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7.
[6] 刘歆. 西京杂记[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
[7] 凌濛初. 二刻拍案惊奇[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8] 扬雄, 司马光, 集注, 刘韶军, 点校. 太玄集注[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9] 兰陵笑笑生. 金瓶梅词话[M]. 香港: 香港太平书局, 1982.
[10] [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11] 宋沈括. 梦溪笔谈[M]. 北京: 中华书局,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