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老龄人口再就业新探索
New Exploration of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 Internet Era
DOI: 10.12677/AR.2023.104174, PDF, HTML, XML, 下载: 82  浏览: 167 
作者: 杨凯丽: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互联网数字媒体老龄人再就业积极老龄化Internet Digital Media Reemployment of Elderly People Active Aging
摘要: 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是全球的普遍现象,但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老年人力资源规模持续增长,鼓励老龄人再就业是响应我国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鼓励老龄人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时代为社会群体带来了便利与便捷,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消费、产出。以数字媒介作为营生手段,可以使老龄人居家实现劳动价值,不用四处劳累奔波。这也面临着跨越数字鸿沟的挑战,老龄人作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如果能克服内生性等问题,将更有可能参与到当下的社会中,发挥自身作用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新时代下,老龄人群的消费水平和社会贡献能力需要被积极引导发挥,而我们当下所需要做的便是探索出有利于老龄人口再就业的新方式。
Abstract: Aging is th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pulation reproduction mode under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which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in the world, but in China, the scale of population aging is large, deep and fas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aging process, the scale of the elderly human resources in China continues to grow, encouraging the elderly re-employ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China’s positive aging,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encourage the elderly to actively face the old life and realize their own value. The Internet era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social groups, so that people can consume and produce without leaving their homes. Using digital media as a means of making a living can enable the elderly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labor at home, without having to work hard around. This also faces the challenge of crossing the digital divide. As a vulnerable group in the digital era, the elderly are more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current society and play their own role to contribute to social development if they can overcome problems such as endogeneity. In the new era, the consumption level and social contribution ability of the elderly need to be actively guided and played, and what we need to do now is to explore new ways to facilitate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文章引用:杨凯丽. 互联网时代下老龄人口再就业新探索[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4): 1322-1327.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4174

1. 引言

国家卫健委公布的预测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我国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人口加速老龄化是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一个主要特征,面对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我国在《“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强老龄人就业服务,促进老龄人社会参与 [1] 。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化是经济社会进步下人口再生产方式转变的结果,是全球的普遍现象,面临这项严峻挑战,国家提出“积极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等概念,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老龄化现象,提倡践行积极老龄观,鼓励老龄人群继续发挥作用,在保证老龄人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和健全的养老服务的同时可根据自身情况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发展,为社会贡献自身力量。在全球社会不可逆转地步入老龄化的趋势下,老年人力资源规模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提高老龄人口经济参与是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的重要措施 [2] [3] 。对于老龄个体,返回工作岗位实现经济独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实现老有所安,收获心理幸福,对于社会,老龄人再就业可以有效缓解“人口红利”消退带来的负面影响,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 。由此可见,促进老龄群体再就业不论对社会还是群体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数字科技迅猛发展,已经影响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极大便利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人们劳动的参与方式和结构。新一轮科技革命带领人们进入5G加速时代,我国的科技力量、核心技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项技术与产业联动形成了新兴行业,如当代短视频直播行业,采用高新技术、媒介实现人群跨时空共存,成为了人们娱乐和生活生产的主要虚拟场所。多项研究表明,在克服内生性等问题,跨越数字鸿沟后,老龄人群使用互联网等数字化新型技术可以不断地提升消费和经济产出。同样,互联网时代下新型技术的便利可以为行动不便的老龄人群提供一种新的再就业模式。

2. 互联网时代助力老龄人口再就业

目前,随着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数字基础设施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我国已迈上了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以手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渗透在各个年龄层。《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 [5] 。互联网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并向中老龄人的群体层层渗入,随着全国各地政府的社区科普、助老公益等宣教活动广泛开展,老龄人掌握数字技能的能力也在逐渐加强,据报告指出50~59岁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72.8%,60岁及以上网民中至少掌握一种初级数字技能的比例为54.6%,50岁以上的网民群体占比近30%。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升高,网络文学、在线办公、网络直播和网络教学等依托互联网存在的众多新型就业形态也逐渐显现,人们只需在无线网络下利用电脑或手机等移动端就可以实现工作变现,互联网的使用为劳动人员提供了更多可能,实现了去雇主化和平台化,使人们的工作选择更加自由、灵活。伴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而最为突出的是随着我国5G技术运用的日渐成熟,应运而生的短视频直播平台。《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65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474万人,占网民整体的71.0%。我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44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380万人,占网民整体的96.8% [5] 。短视频直播平台因其只需一部手机在无线网络下便可实现实时视频传输的便利性已经成为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社群经济文化互动交往的最热媒介平台。其次,网络文学、网络教育等新业态的劳动主体也可以利用直播平台获取热度、进行粉丝和教学互动。最后,移动互联网平台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超低准入门槛,并且可以整合文化、社会等资本为一体实现文化整体性,使娱乐和生产两不误,有利于满足老龄人口的文化精神所需而又实现轻松再就业的愿景。

根据某养老机构的报告调查显示,近60%的退休人群希望再就业,但是面临年龄带来的接受能力降低等内生问题,就业机会难寻、劳动权益难保障等外部问题,一些如餐饮、保安、环卫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作不应再作为老龄人口再就业的主要选择,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低准入性、便捷性,可以为时间闲暇的老龄人口提供更多的劳动参与可能 [6] 。

3. 互联网时代老龄人口再就业困境分析

老龄人群作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一直面临着数字鸿沟的问题,这里的数字鸿沟指的是一种综合性、多层次的差距,由于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对于信息拥有的程度、使用接受程度存在差距而形成 [7] 。包括在技术硬件使用上的物理差距和使用能力、认知水平等非物质上的差距。例如由于年龄差距,老一代的人群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弱,无法与信息化时代接轨,不会使用手机和互联网进行基础的线上交流。而造成数字鸿沟差距大,数字融入难的问题成因由多方面组成,可以分为主客观两个部分,主观层面上,主要是指不同群体对新事物的兴趣度和接受度的心理态度;客观层面上,包含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体条件、受教育程度、社会环境等 [8] 。

3.1. 主观原因

第一, 老龄群体的主观认知态度。接受一个新事物取决于个人的兴趣度和接受观。郝少云曾提出“游离数字弱势群体”,指的是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兴趣度较低,主观意愿上拒绝使用相关技术媒介的老龄群体 [9] 。这类群体在成长环境与当下的生活环境中接触互联网数字媒体较少,对新兴数字媒体技术的出现持冷漠甚至排斥的态度,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机,不愿意通过任何信息媒介技术参与到社会活动中,甚至有些农村老年群体因不愿使用互联网信息平台而主动放弃政府发放的资助补贴。我们可以从布迪厄的“惯习”理论来解释老龄人群对互联网的低接受度,在布迪厄看来,惯习是行动者在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关系中孕育出来的产物,一方面寄寓着个体在长期的社会化经历中沉积的感知、思维和行为经验,另一方面是个体主观性地将这些积淀外化为“性情倾向”,这样的性情倾向系统是持续的,可改变的,并在一些情况下对个人的喜好、行动、决策产生影响 [10] 。比如从老龄人群的历史经验来看,他们过往社会化过程中极少接触互联网技术和产品,二十一世纪初许多新型技术还未大规模地研发应用,互联网也未深入人们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在老龄群体接受教育、进行社会交往的历史活动中,不使用互联网并不会对自己的生活生产造成影响,因而当下在面临网络使用时,他们受惯习的影响,首先会选择熟悉的线下处理模式,比如在购物方式的选择上,老龄群体更倾向选择线下集市和市场采购而不是浏览线上商场购物,这是他们的思维习惯。

第二,老龄群体对于互联网数字技术再就业的接受度。这和老龄群体从小接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也受他们的职业观的影响。有些老龄群体将暴露己身看作哗众取宠,认为将自己作为互联网移动平台的参与主体,通过拍摄图片、视频、发放文字以及直播带货、教学等获取大众认可的工作模式,使他们被放在虚拟平台上受大众凝视,有悖于他们的所学所识,并不可取。而有些老龄群体无法接受虚拟社交模式,认为每天对着虚拟空间的人,像是在自说自话,从而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部分老龄群体不愿接受互联网移动平台再就业模式

3.2. 客观原因

第一,老龄群体身体条件不足。老龄人口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由于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衰退等内生问题。随着老龄人年龄的增长,其五感会渐渐衰退,感知能力也随之下降,身体的机能也大不如前,身体活动性较差,体力、灵活度降低,不能从事长期劳累的体力活。而年龄的增长同样会影响神经系统,伴随的是接受新事物能力差和记忆力衰退等现象。因而,在面对互联网新就业模式,学习和认知能力的下降会影响许多愿意接受互联网信息媒体技术的老龄群体的学习和实操能力,从而使他们产生退却感和恐惧感。

第二,周边环境信息技术文化再生产不足。家庭、社会环境是影响老龄人群接受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重要因素。老龄人口退休后主要的现实社交对象是家庭成员和朋友,家庭成员和朋友也是老龄人群的信赖对象,因而老龄群体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互联网使用频率对老龄群体有着直接影响。例如,家庭成员在带领老龄人学习使用手机时,因老龄人接受度低而产生不耐,导致老龄人主动放弃学习,或家庭成员因老龄群体不会使用手机而不为其购买手机,将直接从物理层面阻断老龄群体接触互联网。其次,老龄群体周边的朋友都不使用互联网,那么他们认知互联网、对互联网信息技术产生兴趣的可能性也会降低。最后,老龄群体所在的社区是否会开展信息技术科普实践活动也会影响老龄群体接触和认知互联网技术。因此,家庭信息技术文化再生产不足和社会制度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数字鸿沟差距大,数字融入难等问题的主要成因。

第三,制度保障不完善。在互联网信息数字时代,老龄人群不仅必须面对“数字鸿沟”问题,就“就业”本身而言,也存在许多潜在的问题需要面对。在这个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老龄人群作为弱势群体,受自身和外在多方面影响,获取信息渠道狭隘,获取就业信息困难,甚至面临对现代化信息获取渠道的不熟悉而被欺诈的风险。其次,因年龄原因所导致的身体机能退化、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问题使老龄群体在再就业时面临选择面窄,被接受度低等问题。

互联网信息技术已成为时代之趋,不同年龄的群体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这一洪流之中,这是数字媒体技术带来的一场新的变革,是一场因为现实本身的躁动和嬗变所引发的不得不去跟随的一种变革 [11] 。因此,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当下应探索的是顺应时代的新路径。

4. 互联网时代老龄人口再就业新探索

随着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鼓励老龄人口再就业是响应我国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之一,是鼓励老龄人口积极面对老年生活、参与社会实践并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之一。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数字信息技术的普及影响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正在改变着人们生活和生产的方式,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地旅游、购物和赚取收入,可以实时跨区域进行“面对面”交流。只需拥有一部手机,处于网络畅通的地方,就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和需求,如网上社区管理,线上水电缴费以及外卖和网购等服务。现有多个研究表明,互联网使用有助于提高老龄群体再就业率和消费 [12] [13] 。积极老龄化政策正需要探索符合当下的一种健康的老龄人群再就业模式。面对以上问题探索新的路径。

4.1. 调动个体积极性

我们要从老龄群体的兴趣出发,调动老龄群体积极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惯习是在不断进行动态积累的,可以通过不断学习进行纠正、巩固和传递,从而形成调整了的惯习 [14] 。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新事物和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我们可以以老龄人的个性兴趣为出发点,从家庭的代际交流和社区的教育实践活动出发,激发老龄群体的学习兴趣,强化老龄群体的互联网使用频率。而“兴趣赋能”可以有效调动老龄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利用老龄群体的“性情倾向”与对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兴趣度,从而实现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学习,以数字“软着陆”的方式使老龄群体克服互联网信息技术恐惧感 [9] ,从而形成调整了的新惯习。调整的新惯习的形成影响着老龄群体的再就业观,使该群体对互联网再就业模式的接受度提高。当面对互联网信息技术,老龄群体的态度不再是漠不关心和排斥,利用数字媒体再就业才成为可能。

4.2. 研发适老化技术和产品

由于年龄带来的身体机能下降、记忆力衰退等内生问题是老龄人口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打造适老化产品,通过简单易上手的使用功能引导老龄群体克服内生问题,跨越数字鸿沟,真正参与进入数字世界当中。我们应不断发挥数字网络在老龄人群体的再就业的优势作用,根据现有技术,进行适老化改造,着力构建安全、普适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打造智慧健康的老年用户群体的互联网数字媒体,从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多方面关键技术研发降低互联网数字技术的操作难度,使老龄群体轻松学习上网,利用数字媒体实现简易再就业。

4.3. 促进老龄群体周边环境的网络文化再生产

首先,家庭和老龄群体周边的社交环境对老龄人群接受数字媒体有着较大的影响,老龄群体的家庭环境应积极耐心地参与带动老龄人加入数字媒体社会,带领老龄人学习使用数字产品,学习基础互联网信息技术,鼓励老龄人群通过信息媒体技术参与到社会交流交往当中,增强老龄群体网络社交 [15] 。而随着老龄群体周边社交环境的数字媒体渗入,老龄群体对数字媒体和信息技术的认知和接受度也会逐渐增加,并产生兴趣愿意主动接触,这更有可能使互联网移动平台再就业成为老龄人口的优先选择。

其次,老龄人口所在的相关社区可以开展老龄人群融入互联网的实务工作,如可以调动邻里互动,招募志愿者进行帮扶老人学习如何使用互联网的帮扶教学,可以增强社区引导力打造以对互联网技术有一定使用基础的老龄群体带动其他老年人的互助教学。其次,可以加强社区数字化宣传,通过打造数字化社区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老龄群体对互联网使用的学习。社区活动的开展有利于直接或间接地带动老龄群体学习使用互联网,帮助老龄群体快速掌握基础技能,并且有利于打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使老龄群体在互帮互助中排解孤独感,发挥自我作用。

最后,政府可以积极开办老年大学,制定互联网数字技术课堂。通过细致的课堂教育,引导老龄群体适应互联网信息时代,获取新技能。老龄群体可以自主申请进入学习,加强自身文化积累,从而获得新技能的技术储备。

4.4. 形成制度保障

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为老龄人口再就业保驾护航,老龄人群在互联网数字化时代不断克服内生性等问题时,国家应出台相应政策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一、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泄露、网络诈骗以及舆论效应等网络问题不断涌现,因此,国家应当加强法律制度建设,规范个体在互联网数字媒体平台的言论行为,抵制网络犯罪;第二,老龄人口面对“再就业”,存在再就业难、就业歧视以及劳动保障缺乏等问题,国家应该从立法和制度的层面,对老龄人口再就业提供基本的权益实施和有效保护。

5. 结语

积极老龄化政策的主旨之一是加强老龄群体的社会参与,促进老龄群体发挥自我效能,从而使老龄群体老有所安,获得精神和心理满足。互联网深入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时代之趋,我们的生产技术被迫进行相应的转变。融入互联网数字化社会有助于老龄群体的社会参与,情感满足。利用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激发老龄群体的再就业潜能,使老龄群体在能享用新时代互联网娱乐功能的同时,实现再就业获取经济资源,这是提高老龄群体社会参与感与获得感,实现经济独立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可以为老龄群体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在过去,老龄群体多数因面临内外多种因素,再就业时只能选择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而互联网移动平台的介入使老龄群体面对再就业时多了一种选择,这种互联网移动平台再就业的低风险、低门槛的特性更符合老龄群体身体状况的需求。因此,借助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可以打造安全、适老的再就业平台,互联网移动平台的使用更有助于老龄群体个体劳动参与机会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2/21/content_5674844.htm, 2021-12-30.
[2] 陆杰华. 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21(5): 75-78.
[3] 李晶, 罗晓晖. 中国老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 开放学习研究, 2022, 27(4): 1-8.
[4] 向运华, 金巧森. 跨越数字鸿沟: 智能手机对老年人劳动参与的影响[J/OL].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3: 1-9.
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30508.0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88-10829.html, 2023-08-28.
[6] 李睿, 邓洋, 冯颖琪, 等. 互联网使用对退休群体再就业的影响分析——基于CHARLS 2018数据的实证研究[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3(3): 22-31.
[7] 黄铭心. 我国老年人数字融入困境反思[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3(21): 170-171.
[8] 钱鑫, 姜向群. 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 人口学刊, 2006(5): 24-29
[9] 郝少云. 人口老龄化村庄“数字弱势群体”的融入困境与优化路径[J]. 安徽乡村振兴研究, 2023(3): 85-95.
[10] 李志哲. 关系主义视阈下布尔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023.
[11] 赵旭东. 微信民族志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学家对于文化转型的觉悟[J]. 探索与争鸣, 2017(5): 4-14.
[12] 林辰, 冯广圣.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互联网使用与老年消费——基于CHARLS微观数据库的实证[J]. 商业经济研究, 2023(8): 51-54.
[13] 彭小辉, 李颖. 互联网促进了老年群体的消费吗? [J]. 消费经济, 2020, 36(5): 46-56.
[14] 刘澍. 数字不平等及其社会影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23.
[15] 王菲. 后疫情时代老年群体数字融入的困境与对策[J]. 东南传播, 2021(5):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