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论文工作各主体行为关系研究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al Relationships of Various Subjects in Graduation Thesis Work in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E.2023.13121543, PDF, HTML, XML, 下载: 123  浏览: 16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金锋:西南政法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重庆;牛 函:重庆警察学院治安系,重庆
关键词: 张力传送带不出事原则Tension The Conveyor Belt Non-Accident Principle
摘要: 在高校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组织者之间、组织者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存在三种张力,这些张力隐藏在制度规范的背后,通过博弈的形式对毕业论文工作这根绳索实施了不同方向的牵引。为进一步规范毕业论文工作,制度设计需要规避学生所普遍依循的不出事逻辑,并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推进指导老师的内部约束激励,推动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graduation thesis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ten-sion between organizers, between organizers and individuals, and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indi-viduals. These tensions lurk behind the institutional norms, through the form of game on the grad-uation thesis work of the rope implemented in different directions of trac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standardize the work of graduation thesis, it is necessary to avoid the non-accident logic commonly followed by students from the level of system design, and promote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nter-nal restraint and incentiv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so as to ensure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文章引用:李金锋, 牛函. 高校毕业论文工作各主体行为关系研究[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9989-999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43

1. 引言

毕业论文是高校学生完成大学学业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对学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检测项目。毕业论文工作,具体包括管理工作、组织工作和指导工作三大类。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对论文质量的最终生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并非开展就一定能生成高质量的论文。在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既存在着比较好的做法和举措,也存在着一些隐藏在深处的张力。好的做法和举措是很明显,但背后隐藏的张力却是无形的,对论文质量构成或多或少的影响。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着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张力,专业系部与指导老师——组织与个人——之间的张力,指导老师与学生——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张力。对这些张力的描述和分析,能够更深一步梳理毕业论文工作背后运行的脉络机理,进而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适”,或辅食相关的“药物”,可能更有利于“疏通经络”“气血顺畅”。笔者拟从描述性功能的角度,对三种张力的面相进行一次分析,虽然分析中会牵涉到问题的解决,但重点仍然在于描述。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毕业论文工作中不尽然全是张力,当然性地存在着一些合力的内容,张力只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部分面相,或者说主要是存在问题的部分面相,这一点必须要明确,否则就容易产生用张力来简单化约毕业论文整体工作的谬误。

2. 教务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之间的张力

一般来讲,教务管理部门是毕业论文工作的领导管理机构。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责主要是制定毕业论文写作规范、发布毕业论文工作开展的相关通知、提出毕业论文归档的相关要求、根据毕业论文是否通过以决定毕业证的发放等,有的时候,教学管理部门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发布一些临时变更毕业论文标准、工作规范的要求。从这些职责中可以看出,教学管理部门基本上拥有制定毕业论文工作规范和结果运用的权力,拥有一定程度的奖惩权。那么专业系部的工作有哪些呢?专业系部主要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下发的通知要求,组织本系部指导教师(有的时候还要聘请其他部门或单位的老师来指导),有序开展毕业论文工作,比如将教学管理部门的通知进行细化,确定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名单、进行动员部署、实施中期检查、收齐相关资料、开展论文答辩、规范论文档案、组织指导老师填写相关表格等等。这些繁杂而又琐碎的小事是非常耗时耗力,且直接影响论文生成与否与生成好坏的行动,这些工作主要是由专业系部负责组织实施毕业论文的具体老师承担。可以看出,专业系部就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执行部门,执行人员则是专业系部内某一个或几个组织者。从逻辑上来讲,在毕业论文工作这一层面上,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之间是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专业系部要服从教学管理部门的命令。

但是,做好毕业论文工作既要从规范层面来进行价值分析,也要从功能层面进行事实判断。价值分析不能绝对生成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却总要依从于价值分析。简单来讲,就是毕业论文质量的好坏既要看其是否按照学院相关规范要求来办,还要看其是否按照毕业论文工作的规律来办事,也就是说,毕业论文要在价值与规范这两个层面塑造自己的科学。“伯克指出:有一种观点认为,任何一群人都有权利制定他们所喜好的法律,并且法律仅从对他们的制定中获得权威,而不在于所属事物的性质,很难指出有哪种错误,比这种观点在实际上对人类社会所有秩序和美好的东西,对所有和平和幸福都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1] 从价值层面来讲,专业系部要按照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要求来办事,从事实层面来讲,教学管理部门和专业系部都要按照规律来办事。在具体情境中,价值与事实是两个独立的部分,尽管二者之间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交叉。价值是用书面的东西把事实尽可能的描述出来,不过,囿于人类的无知,用文字呈现出来的描述必然存在漏洞、滞后、扭曲等不足。一般来讲,教学管理部门关于毕业论文的规范、指示、要求等命令比较科学有效,但也存在极个别的不合理问题。当教学管理部门的规范、指示、要求等命令与合理性存在一些出入的时候,教学部门在承接执行这些命令时自然就会产生一些张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教学管理部门会干预一些专业系部关于毕业论文工作的细节操作,一旦干预与合理性发生冲突,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张力。如果教学管理部门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不停地改变相关既定的管理规范或工作规范,专业系部在面对这种不断更弦易辙的变化——有的时候是教学管理部门出于发展的好意使然——会感到不知所措。韩非子说过,“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法规范的生命力在于其内含的稳定性,不稳定的法规范会让执行者甚至是执行对象产生无所适从。规定如果不断变化的话,会极大地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运行成本,而预期的收益或许并不客观。“法律的生命来源于经验而不是逻辑。”如果隔断经验,一味地追求“逻辑”上的创新,将“自生秩序”不断打乱,毕业论文工作可能在“建构主义”的改革思路中动摇了稳定性和经济性。当然,这一论断的前提是,毕业论文的法规范是科学有效的,而不是与合理性相偏颇的。

在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这两者的张力中,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是要在认清专业系部的角色上。专业系部是介于教学管理部门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传送带,是在价值与事实之间寻求最好路径的探寻者。教学管理部门应当尽可能的将权力下放,因为风险社会中很多工作变得更加细化、复杂,毕业论文所蕴含的专业知识、繁琐程度已经超越了法规范制定者的想象空间,应当让专业系部在细节操作、知识指导等具体层面拥有更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确保集中与自治实现完美的结合,最终不断趋近于更加合理的目标。

3. 专业系部与指导老师之间的张力

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传送带,专业系部一旦接收到教学管理部门的命令后,便要直接面对指导老师这一群体。这一群体是非常特殊的,专业系部需要及时转变角色,需要从“传送带”向“管理者”转变。

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繁琐的工作,甚至可以被视为为一项工程。在毕业论文这场巨大的工程当中,专业系部的组织者与指导老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从整体上来看,二者之间的张力非常的细微,包含的层面非常多,比如说中期检查材料上交的速度、开题报告书和任务书中参考资料的格式规范、指导学生的次数和质量等、选题的科学与规范认定等等。几乎每一个环节,每一项要求,都存着一种张力的过程,这种力夹杂着对科学的追求、个人私利的满足、对规范的厌倦与不屑等,目的与动机不一定是纯粹的。为何会存在这种张力?主要是由于作为组织的专业系部与作为个体的指导老师之间角色不同。

对于毕业论文工作,专业系部主要是从完成工作绩效这一角度出发组织的,专业系部当然希望这一工作质量完成的越高越好;而指导老师则是出于完成自己的职责来安排自己的工作。“按照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攸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 [2] 指导老师在指导论文工作中,不可能不计算自己的指导成本,但也并非完全计较利益的得失,这一点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现象。不过,一旦计算成本之后,就不可能实现指导的最优化目标。同时,经常性的工作和长期从事的论文指导,容易使指导老师形成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定式,即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心向。指导老师自身基于路径以来的职业心向,对毕业论文工作方面的变革会充满一定的抵触情绪。

另一方面,如果教学管理部门下发的法规范不合理,专业系部在传送和执行时该怎么办?“如果合法性信念被视为一种同真理没有内在联系的经验现象,那么它的外在基础也只有心理学意义。” [3] 专业系部此时会陷入一定的困境。专业系部如何应对教师的意见,是强制推行还是变通执行?无论是强制推行还是变通执行,都要面对一个事实。“众意与公意之间往往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是个别意志的总和,它只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但是,把这些个别意志中的正负抵消掉,剩下的部分仍然是公意。”当公意和众意混合在一起的时候,专业系部不能不慎重对待,因为稍微处置不当,队伍管理就不稳定,毕竟专业系部是一级部门,还要承担队伍管理这一重要职能。笔者认为,当法规范不合理时,首先应当服从法规范,因为秩序是必须优先考虑的因素,如果法规范确实违背了一些毕业论文指导规律,那么专业系部可以向教学管理部门反应,以进一步完善相关规范。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规范性与合理性之间存在一定冲突的时候,组织者也会采取说服等调解的方法来推行法规范,这些都是组织运行的成本。

对于专业系部来说,无论教学管理部门下发的法规范是否合理,都需要对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监督,希望“服从、配合” [4] ,毕竟指导老师手中的指导权也是某种程度上的权力,对于这种权力不加监督的话,也可能会被滥用。但监督不可能做到全面,否则其运行所耗费的成本将会非常高,远远偏离帕累托最优。桑德尔在《公正》一书中指出,对行为的正当性分析,可以从道德、福利、自由三个方面加以考量。基于这三个方面,专业系部不可能对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进行全面监督。既然不能全面监督,复杂的张力就不可避免。笔者将张力分为两种模式:规定不合理模式和规定合理模式(见下表1)。

Table 1. Two power models in graduation thesis guidance

表1. 毕业论文指导中的两种斗力模式

规定合理模式下,张力较为简单,只是按照制度办事即可,是一种弱意义上的张力。规定不合理模式下,则通过说服等方法,确保其推进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在两种模式下,都会一定程度上存在哈贝马斯所讲的理想的商谈环境,因而会再一定程度上出现交往行动理论所追求的重叠认知。

总之,专业系部与指导老师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张力,这种张力清晰而又模糊。笔者将这种清晰而又模糊的样子,称为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在专业系部来看还是非常清晰完整的。

4. 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张力

其实,在毕业论文工作中,最核心的是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开展情况,也就是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撰写论文的情况,教学管理部门与专业系部的所有管理、组织、安排等活动,最终的落点就在指导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之间。虽然指导老师会出于功利主义的思维,对教学管理部门下发的合乎理性的或不合乎理性的规定有某种程度的拒斥行为,但因为压力传导机制和数字化管理,指导老师也会按照任务目标将自己的指导工作开展下去。“组织压力传导总会贯穿在工作任务目标传递进程中,并有效帮助工作任务目标及时传递到位。” [5] 问题的关键在于,指导老师面对的学生群体可能比较消极,有的时候是“有力使不出”。个别学生对毕业论文存在一种放任的状态,坚持的是一种不出事原则。

在学校看来,毕业论文写作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本专业领域科研或社会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毕业论文应该是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方向标,而且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厅[2004]21号)要求,毕业论文作为实践教学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成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的关键性指标之一。所以,从教学组织管理者和指导老师的视角来看,毕业论文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教学建设中意义重大。然而,实际运行中的毕业论文工作可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当指导老师开展指导工作时,会面对个别学生的“太极拳”。因为在个别学生看,来最重要的是就业,只要论文答辩通得过,毕业论文工作的成效好坏,对学生找工作就业不会产生直接的利益影响(这里存在一些反例,即个别高校将毕业论文质量与就业挂钩),他们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表现出一种明显的疏离感。可以看出,个别学生是从功利主义角度审视对待毕业论文工作。对于这些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只要答辩通过即可,只要自己能够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毕业论文就只是一个过场的形式。学生“重视度不够” [6] ,“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及相关报道都反映出一个普遍的问题,即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存在着应付的心态。” [7] 总而言之,只要不出事即可,这在个别学生当中成为了一种默会知识,“其核心表现就是消极和不作为,行动遵循不出事逻辑、遇事不讲原则的策略主义,以及有问题消极 不作为的捂盖子之举。” [8] 需要说明的是,不出事原则是个别学生秉持的一种思想,并非所有学生的态度。

此时,指导老师与学生分处于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两端,两端的主体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来操办毕业论文工作,最后形成了不出事下的无奈(见下图1)。

Figure 1. Game diagram between instructors and students

图1. 指导老师与学生博弈图

毕业论文工作的两端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相悖特点,指向学生的一端呈现出一种空的状态,这种空的状态是指每一届毕业生的论文完成之后,对于自己而言的毕业论文工作就结束了。而下一届的毕业论文工作和上一届的毕业论文工作,与己没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学生和指导老师之间是一次博弈的关系,而不是重复博弈。既然是单次博弈,就很难存在信任继续以及惩罚的资本,个别学生的任性就很有可能存在,因为指导老师对他没有延续的压力。而指向指导老师的一端,则会因为指导论文工作的每年延续,激励制度越来越规范,成为了一种“西西弗斯式”的循环且不可逆 [9] ,从而形成持续不断的压力,在高校压力传导机制和数字化管理要求下,指导老师必须要完成自己的任务目标,指导老师的指导工作必然与个别秉持不出事逻辑的学生产生了一种张力。

5. 余论

毕业论文工作,不是一个表面平静的事务,内部充满了各种博弈之下的张力。组织者与组织者之间,组织者与个人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这三种张力充塞于毕业论文工作的过程当中。这些张力表明教育正义在各种交互碰撞中得以生成的。通过揭示这一动力学面貌,可以清晰地看到藏匿于其中的毛细血管,毕业论文工作的生命与科学在毛细血管的联动中若隐若现。同时也更深入地说明,正义多与日常生活杂糅在一起出现,而且也只能在生活中才能予以体现出来,因为正义植根于生活当中,没有生活,正义从哪里生发,谁又来检测正义。只有看到教学正义,才能更好地规制教学秩序。

另外,还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推进存有普遍的功利主义倾向。所不同的是,指导老师在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之下,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功利主义的影响,而部分学生普遍所依循的不出事逻辑则需要得到有效制约。可以明显地发现,学生在面临就业压力这一特殊时期,表现了更强的理性主义。面对复杂的理性抉择,毕业论文工作只能用制度的方式进行推开。对于指导老师,须从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这个角度来进行内部制约,期望能达到哈特所讲的内心认可和自我约束境界。“强制力存在的必要条件,至少还需要体系中的某些人自愿合作并且接受它的规则。” [10] 对于学生,特别是公安院校学生而言,有必要将毕业论文结果与工作直接挂钩,确保不出事逻辑得到有效转变。

基金项目

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高校毕业论文工作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治安学专业为研究视角》(193278),2022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布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常见警情处置规范》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223429),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应用型公安院校治安学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实践与改革》(212135),重庆警察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生态教学观视角下治安学专业“论文写作”》(jyjg201812)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英]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 自由宪章[M]. 杨玉生, 冯兴元, 陈茅, 等,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236.
[2] [英]边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 时殷弘, 译. 上海: 商务印书馆, 2000: 59.
[3]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 合法性危机[M]. 刘北城, 曹卫东, 译.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9: 106.
[4] 胡颖峰. 规训权力与规训社会——福柯政治哲学思想研究[M]. 北京: 中国编译出版社, 2012: 92.
[5] 温演驰. 组织中“激励型”压力传导机制构建研究[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9(10): 96-99.
[6] 屈坤燕, 刘浩, 曾伟灵, 等. 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探索[J]. 管理观察, 2019(22): 162-164.
[7] 吴洪霞. 应用型高校文科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及改革措施[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33): 10-12.
[8] 杨建国. 基层政府的“不出事”逻辑: 境遇、机理与治理[J]. 湖北社会科学, 2018(8): 29-36.
[9] [美]罗伯特•诺齐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M]. 姚大志, 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4.
[10] [英]哈特. 法律的概念[M]. 许家馨, 李冠宜, 译.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11: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