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语境下疫情话语的多模态研究新进展——《疫情时代的话语、模态、媒体与意义》评介
Review of Discourses, Modes, Media and Meaning in an Era of Pandemic
DOI: 10.12677/ML.2023.1112826, PDF, HTML, XML, 下载: 115  浏览: 20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恩耀:广州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疫情话语新媒体多模态话语Pandemic Discourse New Media Multimodal Discourse
摘要: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受疫情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行为方式及话语表达都不得不随之改变。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疫情话语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形式,而是转向图片、音频、视频等实现方式,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疫情时代的话语、模态、媒体与意义》一书汇集了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在疫情话语方面的最新思想和研究成果,为不同语境下的话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Abstract: At the end of 2019, a sudden outbreak of a novel coronavirus disease rapidly spread worldwide. As a result of the pandemic, people’s perceptions and experiences of the world, their behavior, and their modes of expression inevitably changed. In the context of new media, the discourse on the pandemic is no longer just in the form of language but has shifted to images, audios, videos, and other forms, displaying significant multimodal characteristics. The book Discourses, Modes, Media and Meaning in an Era of Pandemic compiles the latest thoughts and research findings of numerous scholars in the field of multimodal discourse studies on the topic of pandemic discourse. It provides new insights for discourse research in different contexts.
文章引用:李恩耀. 新媒体语境下疫情话语的多模态研究新进展——《疫情时代的话语、模态、媒体与意义》评介[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6165-6170.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826

1. 引言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迅速蔓延至全球。受疫情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与体验、行为方式及话语表达都不得不随之改变。在新媒体语境下,这些疫情话语不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字形式,而是转向图片、音频、视频等实现方式,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多模态话语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际模态(如声音、文字、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 [1] 。多模态话语研究将图像、声音、手势、颜色、表情等非语言符号视为跟语言一样的表意符号资源,特别关注数字媒体时代典型的文本、图像、视频和声音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此背景下,多模态话语分析领域的青年学者Sabine Tan和Marissa K.L.E.编著的《疫情时代的话语、模态、媒体与意义: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一书于2023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 [2] 。该书汇集了多模态话语研究领域众多学者在疫情话语方面的最新思想和研究成果,为不同语境下的话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2. 内容概要

该书共十二章,除第一章引言外分为四个部分:疫情话语中符号资源与话语策略的使用(第二至第三章)、媒体技术的使用(第四至第五章)、交际功能与传播策略(第六至第十章)、更广泛的交际意义与目的(第十一至第十二章)。下面先简介各章主要内容,再作简要评析。

第一章《引言》。此章侧重本书的主题背景介绍和内容简述,详细阐述了本书采用的多模态话语分析(MDA)方法。该方法拥有已经建立的理论分析框架,如社会符号学分析模式、视觉语法、多模态互动分析及多模态批评话语分析,非常适合研究利用整个国家、社会和个人所拥有的大量多模态数据来重新构建一个被新冠大流行永久改变的世界。他们特别强调了MDA的实用性在于能用于研究不同话语、模态和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不同意义形式,尤其是疫情话语在不同专业和私人生活领域中如何表达意义的。

第二章《阿拉伯政治漫画中抗疫话语的言语行为研究》。此章作者将言语行为理论与隐喻有益地结合并扩展至多模态艺术品和行为的研究,从而更好地理解漫画家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评价意义。此研究的语料是250幅与新冠病毒相关的政治漫画,选自阿拉伯讽刺杂志Tomato Cartoon的数字档案。作者结合具体案例考察了这些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运用方式,以及如何有意义地将其解释为言语行为,并借助社会语用学和多模态隐喻的原则来确定与新冠相关的言语行为在这些漫画中是如何以多模态的形式得以运用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些言语行为超出了评判的行为,还包括许多积极的反应,如感谢医护人员在抗击疫情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第三章《作为图像医学的公共卫生话语传播:一种多模态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此章作者通过分析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的《COVID-19编年史》中的一些短篇漫画考察了作为图像医学的漫画所具备的交互式意义潜势。研究采用了基于元功能理论框架的多模态社会符号学方法,探究了有关新冠疫情的公共卫生信息的漫画成为潜在有效的传播媒介的原因。结果表明,这些漫画中文本和图像的协同互补以及叙事形式的运用,有助于构建视觉故事以简化并逐渐发展复杂的概念,通过幽默和积极评价的情感吸引观众,并代表新加坡政府积极采取的特定行动,特别是关注医护人员在应对移民工人宿舍暴发疫情引起的医疗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

第四章《疫情大流行期间数字学习的设计考虑:得与失》。在疫情大流行期间,教学互动受限,此章作者考察了新冠疫情影响下数字技术在教育背景下的价值。考虑到在大流行期间突然转向线上教学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讨论了如何利用符号技术,如视频讲座、数字学习游戏和社交媒体作为学习平台的适用性,从而为学生设计积极的学习体验。从教学设计的角度考虑,文章探讨了数字学习中不同的意义构建方式,特别是如何运用符号技术来表征知识、表达教学关系并组织学习。作者随后讨论了使用这些符号技术所带来的数字学习中的得与失,并认为当今数字时代的教师需要拓展教学技能,不仅要设计课堂学习,还要设计在线环境中的学习。作者提出的课程设计视角为后疫情时代的教学模式尤其是混合式教学体验提供了重要理论与实践支撑。

第五章《英国公共卫生机构新冠推文中的用语和意像》。此章作者重点关注英国公共卫生机构推文中所使用的语言和视觉符号资源,以实现与新冠大流行相关的有效沟通。该研究将多模态社会符号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相结合,讨论英国公共卫生机构推文中的用语和意象,以了解语言和视觉资源如何结合起来传递公共卫生信息。作者以n-gram为主要文本分析单元,旨在(1)识别英国公共卫生机构在Twitter上提供有关公共卫生信息时使用的最常见短语;(2)识别与这些短语一起使用的常见图像;以及(3)了解这些公共卫生话语中短语和图像的功能。分析表明,这些推文中最常用的n-gram通常用于提供建议或指示,同时将其更中性地呈现为信息。与这些n-gram频繁结合使用的图像往往是代表公众成员和权威人物的照片、程序性信息图表以及带有卡通图像的海报。作者还观察到,推文中的文本有时似乎与视觉表现的预期功能不一致,从而影响了公共卫生传播的整体效果。

第六章《新冠大流行期间澳大利亚高校与国际学生的互动:一项多模态公共传播研究》。此章主要考察了澳大利亚高校如何在其网站、视频和短信中与国际学生进行交流。考虑到大学在新冠大流行期间加强了他们的参与实践以展示其对国际学生需求的理解和响应能力,作者调查了三所澳大利亚大学,分别是悉尼大学、科廷大学和新英格兰大学,如何使用基于互联网的公共平台与国际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研究数据包括新冠相关信息网页、国际学生网页、新闻/事件网页,副校长的视频和短信。通过添加交际行为元素,作者使用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来研究三所大学在其公共交流中构建的角色以及引发的国际学生参与度。研究表明,所有三所大学在大流行期间的关键阶段都展示了对国际学生的高水平的人文关怀,这在大量的信息和支持性交际行为中得以证实。同时,研究还发现,认知参与中促进思考、批判和反思等其他角色在所有三所大学中都被淡化了。

第七章《疫情背景下文化品牌塑造与情感触发机制研究》。此章探讨了航空公司在其社交媒体交际中如何利用团结主题实现品牌价值。文章采用社会符号学方法,以两家航空公司为例,研究了他们如何运用多模态品牌策略来实现企业身份。通过分析这两家航空公司制作的两篇Facebook帖子,作者强调了这些品牌制品的情感符号特征,以实现大流行背景下品牌的广泛传播。研究结果表明当代大部分品牌都是基于情感信息和管理,而产品和服务被淡化,让位于象征情感意义和关系的表现。基于社会符号学的视角,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品牌传播的影响,不仅仅是战略修辞工作,而是帮助执行社会意识品牌个性的行动,品牌不仅呈现自己作为负责任的企业行为者,而且关注同胞困扰的社会公民。

第八章《陌生化与科学传播:社交媒体中疫情话语的多模态研究》。此章作者阐释了陌生化修辞策略如何作为一种参与策略应用于中国社交媒体上的一段疫情科普视频。文章采用多模态话语分析和社会符号学的分析视角,研究了陌生化策略在视频中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资源实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框定主题和事件。通过考察视频不同层次话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文章揭示了陌生化在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意义层面上的运作方式,例如通过视频结构组织的意义并置、模态价值的不同视觉展示、权威声音和怀旧元素的使用以及社会角色的表征。这样能够展示陌生化策略如何潜在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促进情感参与,同时使科学准确和及时的信息得以传播。该文强调了陌生化的多模态概念化,为实现有效的科学传播提供新的视角。

第九章《超越报道:新冠疫情期间社交媒体新闻的交际功能》。此章作者通过分析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在TikTok上发布的232个新闻视频,考察了社交媒体在向公众传递中国新冠大流行相关新闻所承担的多种功能。运用语域类型学和评价系统,文章展示了社交媒体新闻除了报道功能以外,还具有广泛的交际功能,例如分享有关报道内容的积极态度和情感、阐述与大流行相关的知识并推荐适当的防护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分享是最显著的社会符号活动,这有助于区分社交媒体新闻和传统新闻;在社会符号活动的实现方式上,新闻视频使用了具有个性化和充满感情的语言和图像。此外,该研究还讨论了这些社会符号活动和话语特征通过TikTok社交媒体平台体现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功能。

第十章《疫情新闻中商业和经济话语的多模态危机与风险传播策略研究》。此章通过提出一种跨学科的方法,对疫情初期出现在新闻媒体中的商业和经济话语的多模态危机和风险传播进行调查分析,以拓宽多模态话语传播的方法论框架。作者将社会符号学多模态话语分析方法与危机和风险传播方法相结合,建构了一种分析模型,揭示了全球新闻媒体中的多模态商业和经济话语如何合法化和评估跨越国界的各种不可预测的现实。文章将这个模型应用于CNN、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在2020年春季发布的一些全球新闻视频,以考察和揭示社会行动者作为风险通报者(例如记者)、风险承担者(例如消费者)、风险研究者(例如经济学家)和风险监管者(例如政治家)在大流行背景下全球新闻话语中所扮演的基本角色。这种与风险相关的角色分类法能够解释新闻媒体对具有特定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特定社会行为者的话语选择,有助于从多个角度理解大流行的风险及其影响。研究结果还证实了将风险传播与多模态话语分析相结合的价值。

第十一章《新冠疫情期间英国网络模因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此章作者阐述了在疫情早期阶段,英国的网络模因如何成为公众表达对政府公共卫生指导原则“保持警惕,控制病毒,挽救生命”的不满和困惑的流行方式。文章运用了批评话语分析和多模态社会符号学,并借鉴了“参与文化”和“可传播媒体”概念,从多模态的视角分析了一系列网络模因的设计。文章揭示了模因创作者在疫情期间应对压力和不确定性以及表达对政府应对措施不满时采取的策略。分析结果表明,网络模因运用幽默的方式将英国政府对疫情的处理方式描绘为毫无意义、令人困惑或不充分。虽然这些模因突出了政府“保持警惕”的公共安全话语,但同时表达出混乱和不合理的态度,构成了一种弱化政府官方叙事的民间对抗话语,从而削弱其合法性和权威性。

第十二章《日常行为的社会符号学探究:基于PanMeMic的新兴实践》。此文章作者分享了国际合作研究项目PanMeMic (Pandemic Meaning Making of Interaction and Communication,疫情的沟通和交流)中参与性分析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采用了一个融合社会符号学、公民社会语言学、民族志和话语合法性的分析框架,对在PanMeMic的Facebook社交媒体空间上发生的一些交流活动进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正在共同构建、共享和合法化的符号实践运作机制。研究结果揭示了普通人如何充当社会符号学家创造、观察、描述、标签化、支持或反对、合法化和协商符号实践,从而共同创造符号知识的过程。此外,该研究还揭示了参与式研究方法在多模态话语研究中的潜力,开辟了一种对社会变革的集体探索新模式。

3. 简评

本书揭示了疫情话语中不同符号资源及媒体技术如何影响话语传播模式与策略,进而构建更为广泛的传播意义与目的,为更好地理解多模态疫情话语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该书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采用具有明显跨学科导向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多模态话语研究主要来自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符号学理论,但也可以从认知科学、心理学、语用学等多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具有“天然的跨学科性” [3] 。本书以多模态话语分析为基础解构疫情现实,其分析框架涵盖了社会符号学、系统功能语法、社会互动分析等主要研究视角,同时又与语用学、批评话语分析、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民族志等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融合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研究者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如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危机管理、政治学、游戏产业等,他们试图从不同侧面、不同领域揭示话语的多模态特征及其内在规律。因此,多模态话语研究仅依靠语言学研究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其他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多模态话语的意义才能得到更加全面的解读,从而推动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

第二,语料丰富,体裁多样,主题广泛。本书的研究主题和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维度的疫情话语形式,如抗议话语、官方叙事、民间大众话语、健康传播话语等。这些话语具有显著的多模态特征,不再局限于语言文字等静态话语,而是拓展到声音、音乐、动作、颜色、视频、表情符号、网络模因等动态维度的话语分析。语料使用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语料来源从报纸杂志、网络平台、视频网站到社交媒体,体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实际上,多模态研究的对象已经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有交际媒介和符号形式 [4] 。在未来的多模态话语研究中,可以特别关注像疫情话语这类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话语形式,结合话语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各种因素,更真实地反映出话语的文化特征和特定语境下的话语动机,扩展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研究范围。

第三,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与灵活性特征。本书以基于少量语料的理论建构与基于大量数据的定量分析为主,同时借鉴了社会学、经济管理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的方法,如参与式分析法、语料库方法等。理论建构通常是先提出一个比较具体的分析框架,再结合典型案例分析来验证该框架的可操作性,这种定性分析可以通过内容分析等方式挖掘话语的背景信息,从而更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话语使用者的行为心理与态度意图。相比之下,基于语料库的多模态研究能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料和统计数据,突破对个别例子的定性分析,以此来验证和评估多模态理论,进而得出更客观的结论。这种定量分析方式能有效地揭示疫情话语的一般规律,通过统计数据和量化方法了解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多模态数据在疫情话语中的分布、频率和关联等情况。因此,多样化与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能够为多模态话语研究提供更全面、深入和客观的分析视角和结论,促进对多模态现象的理解与解释。

然而,本书也有不足之处。首先,书中选取的案例局限于特定国家或地区,没有对不同地区进行对比分析。若能开展对比研究,将有助于揭示不同区域疫情话语的多模态意义构建机制、话语叙事方式及话语策略特征的异同。第二,有些研究是基于个案分析,虽然该方法有着无法忽视的重要性,但往往缺乏充分的实证研究作支撑,其研究结果难以体现普遍性。

瑕不掩瑜,总体而言,本书为疫情话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多模态话语分析视角,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提出了新见解,具有很强的启示性。多模态话语分析已呈现跨学科发展趋势,本书的研究范式不仅可以促进多模态话语研究的创新,还可以推动人文社科和其他学科的协同发展。同时,本书有助于提升话语研究者的多模态语料处理能力,增强跨学科意识,推动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新媒体语境下公共卫生宣传话语的多模态研究”(GD20XWY01)及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青年项目“新冠疫情中的中医药海外媒体形象与价值研究”(GD21YWY0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Kress, G. and van Lee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Arnold, London.
[2] Tan, S. and Marissa, K.L.E. (2023) Discourses, Modes, Media and Meaning in an Era of Pan-demic: A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 Routledge, London.
[3] O’Halloran, K. and Smith, B. (2011) Multimodal Studies: Exploring Issues and Domains. Routledge, London.
[4] 冯德正.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基本问题探讨[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7, 39(3):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