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域融合视角下《左传》最新译本中服装术语的英译方法研究
Translation Study of Clothing Terms in the Latest Co-Translation of Zuo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DOI: 10.12677/ML.2023.1112827, PDF, HTML, XML, 下载: 88  浏览: 141 
作者: 李 敏*, 关晓薇: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关键词: 视域融合服装术语翻译方法Fusion of Horizons Clothing Terms Translation Methods
摘要: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日益深入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优秀文化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其中典籍作品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是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古代历史的编年史著作,对研究先秦文化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本文以视域融合为切入点,分析《左传》最新译本中服装术语的英译,经分析发现,译者主要采用描述对等、功能对等和文化对等三种翻译方法,译文能够再现原文的内涵或功能或文化意义,能够实现视域融合。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s and the increasing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China’s excellent culture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among which the classical work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excellent culture. Zuozhuan is a chronicling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in detail, which is of great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Qin culture.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lothing terms in the latest co-translation of Zuozhu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sion of horizons. Through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ranslators mainly adopt thre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descriptive equivalence, functional equivalence and cultural equivalence. The translation can reproduce the connotation or function or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realize fusion of horizons.
文章引用:李敏, 关晓薇. 视域融合视角下《左传》最新译本中服装术语的英译方法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3, 11(12): 6171-617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3.1112827

1. 引言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深入,中华文化也吸引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热门研究话题。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在中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诞生了诸多的典籍作品,《左传》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左传》记载了发生在鲁国十二公(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对话,是第一部详细记述中国古代历史的编年史著作,代表着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因此,研究《左传》的英译对于对外传播中国古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左传》涵盖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天文、地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展示给读者。作者刻画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不可避免地要描述到人物的服饰穿戴,因为在古代社会中,服饰的意义不仅在于遮衣蔽体和美观,更是穿戴者身份地位的象征。此外,服饰还能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服装工艺制作水平和社会审美风尚。因此,读者能够通过服饰以小见大,从中获悉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左传》有多个英译版本,笔者选取的是2016年由杜润德、李惠仪与史嘉柏的最新合译本,此译本是近年来中国传统经典海外传播的一大成就。作为《左传》最全面的英文版,它获得了2018年美国亚洲研究协会汉语翻译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时期海外汉学研究的水平和趋势。鉴于其重要性和地位,本文将选择最新的合译版本作为研究对象,试图研究《左传》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翻译策略或方法。

2. 视域融合

(一) 视域融合理论阐释

视域融合是接受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接受理论起源于德国,提出者为康斯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姚斯提出接受理论最开始是为了解决文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1967年,姚斯发表了题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的就职演说,正式提出了接受美学理论,确立了以读者为中心的理论结构和基本框架。接受理论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强调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重要作用,读者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作品价值的衡量,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为文学作品不是一成不变的,一代一代的读者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理解和解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接受理论的提出,让文学理论研究转向对读者的研究,实现了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突破,这也是接受美学理论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够繁荣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为接受理论核心概念之一的视域融合最先并不是姚斯提出来的,实际上,视域融合理论是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前理解”的理论发展。根据伽达默尔的定义,视域是“视力所及的区域,囊括了从特定视角观察到的全部事物” [1] 。特定视角是指理解者从某一点出发对文本意义有一定的期待,这种期待会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有限的,当历史和现实环境发生变化时,特定的视角也会变化,因此伽达默尔主张视域具有开放性。伽达默尔指出有两个视域,一个是阐释者自己的个人视域,一个是文本的视域。文学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本身就带有历史性,而阐释者的视域同样也是受到了阐释者所处时代的限制,阐释者本身也带有一定的历史性。阐释者的理解活动是建立他的“前见”的基础之上的,带着前见,从特定的视角出发,将自己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相融合,才能实现对文本意义的真正理解。

视域融合的过程是一个理解主体和理解客体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本的视域会影响读者的视域,读者会了解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文本内涵和意义,而反过来,读者的视域也会影响文本的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代又一代的新读者对同一文本会有新的不同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新的不同的阐释,如此,文本的视域受到读者视域的影响,会越来越充实。所谓的视域融合就是指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主体与客体、自我和他者相互影响、不断融合的过程。视域融合产生的视域既不是读者的视域,也不是文本的视域,而是一个新的更大的视域,且视域融合过程不是一次性的,可以多次发生,后来的阐释者可以在这一新的视域融合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视域融合,产生对文本意义的新诠释。如此,姚斯以视域融合为途径,以读者为主体,将文学与社会和历史、过去和现在连接了起来,解决了文学史的研究方法难题。对于文学作品而言,读者不再是单纯的文本接受者,而是变成了文本意义产生的参与者,读者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二) 视域融合对典籍文本英译的解释力

中国的典籍文本是特定时代和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具有极强的历史性,也正因如此,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读者个人的视域难以与典籍文本的视域实现融合。而对于外国读者来说,受制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读懂中国典籍作品更是难上加难,因此,中国典籍作品的对外传播面临困境。要走出这一困境,就必须让典籍文本的译本能够为目标读者所接受。而视域融合理论的核心就是以读者为中心,因此从理论层面来说,视域融合理论对典籍文本英译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在视域融合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或方法,以达到让读者接受文本的目的。比如,针对对中国典籍文本有一定了解的读者群体,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直译加注等的翻译方法。而针对那些对中国典籍作品知之甚少的读者群体来说,可以多采取意译、加注、增译等的翻译方法和归化等的翻译策略,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让读者能够有兴趣阅读下去,不会因为文本太晦涩难懂而弃读。读者在阅读典籍文本,了解蕴含的文化意义时,读者的视域受到文本视域的影响,在不断地丰富和充实。当读者对中国的典籍文本了解得越深入,对典籍译本的接受度也就越高,这时译者就可以根据不同读者群体的反馈,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或策略进行文本的翻译,进一步打开典籍的英译作品在国外的接受度。

3. 视域融合视角下《左传》中服装术语的英译

(一) 服装术语的分类

中国人讲究“衣食住行”,将“衣”放在社会生活的首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中,服装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服装不仅具有蔽体保暖的物质功能,还具有蕴含时代背景、社会文化、审美风尚等的精神功能。尤其是在中国古代阶级社会中,服装更是体现等级的重要载体。服装是“分贵贱,别等威”的工具,从款式、面料到颜色都有严格的制度限制。在周代时就形成了以国王冕服为中心的服饰制度 [2] 。因此,研究《左传》中的服装术语对我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文化乃至时代背景都具有重要意义,而服装术语的准确英译在帮助外国读者接受这一典籍文本,传播先秦时期的文化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左传》中服装术语的搜集和梳理,根据穿着部位的不同,将《左传》中的服装术语分为首服、身服和足服三类。本文将从视域融合理论的视角出发,探究《左传》最新译本中三类服装术语的英译是否做到了以读者为中心,三种翻译方法能否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异语文化术语,以及是如何帮助他们理解的。

(二) 视域融合视角下的服装术语英译

皮特·纽马克在其著作《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出文化对等、功能对等和描述对等,可用于句子和较小的语言单位。因此,这些翻译方法可以用来分析服装术语词汇的英译。他指出,文化对等是一种近似的翻译,即把源语中的文化词汇翻译成目的语中的文化词汇,这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不了解异语文化的读者接受源语文本;功能对等要求使用与文化无关的单词,有时还需要使用新的特定术语。当一个源语术语在目的语中没有对应术语词汇时,可以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 [3] 。纽马克认为,功能对等是一种文化成分分析,是翻译文化词汇最准确的方法;描述对等用于描述源语中文化词汇的内涵。根据纽马克的阐释,文化对等、功能对等和描述对等在翻译不同语言的文化负载词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

1) 首服类术语

例1:

南冠而絷者,谁也?(成公九年)

That bound person with a southern cap, who is he?

Note: This is another indication that the style of Chu headdress (and probably costumes) wa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central domains. (Lord Cheng 9)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以下简称《辞典》)对“南冠”的解释为“南冠,亦称‘楚冠’,春秋时楚人所戴的冠帽。后泛指南方人戴用的冠帽,引申为南方人的代称 [4] 。”这里译者采用描述对等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southern cap”。但是此时,读者可能依然感到困惑,不明白“南方的帽子”的含义,以及为什么要用“南方的帽子”来特指囚犯。因此,译者添加了注释解释“楚国的头饰可能与中原地区不同”。根据句意,晋公不认识囚犯而向旁人询问他是谁,当他看到这名囚犯时,最吸引他目光的就是与本国服装不同的冠帽,所以用“southern cap”来特指这名囚犯。通过译文和注释,读者能够了解“南冠”不是晋国人所戴的帽子,而是南方的楚人所戴的冠帽,并且楚人的冠帽和晋国是不同的。根据视域融合理论,阐释者和文本都有各自的视域,而两者又都带有一定的历史性。为了让译作通俗易懂,让目标读者接受,译者需要采用流畅、现代的英语来解释,让读者明白词语的含义,接受译本,如此译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现实视域与历史视域能够实现融合。

例2:

伯父若裂冠毁冕。(昭公九年)

If even you, my elder uncle, would tear the cap and destroy the headdress. (Lord Zhao 9)

根据《辞典》,“冠”指“古代贵族男子所用的一种特殊头饰。冠一般都用在严肃性的场合,所以古代男子二十多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举行冠礼,以示成人”,“冕”指“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冠 [4] ”。“冠”和“冕”都是中国古代所独有的冠服,带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所以在英语文化中没有对应的文化词,译者采用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手法将其译为“cap”和“headdress”,这两个非文化词并没有原文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柯林斯词典给出的英文释义分别为“A cap is a soft, flat hat with a curved part at the front which is called a peak”“A headdress is something that is worn on a person’s head for decoration”, [5] 由此可以看出“cap”和“headdress”和原文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即:都具有包裹头部的功能。而译者翻译的目标之一是“吸引更多的非华语人士来学习古典汉语,并用古典汉语去阅读中国典籍”, [6] 因此,译者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消除了原文中的异域色彩,用英语中的非文化词来填补中英文之间的文化空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术语的功能意义,让读者接受译本,读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能够实现融合。

例3:

邾人获公胄,县诸鱼门。(僖公二十二年)

The Zhu leaders captured our lord’s helmet and suspended it above the

Fish Gate. (Lord Xi 22)

“胄”在《辞典》中的释义为“武士盔帽,以铜、铁、皮、藤材料制成,戴在头上,可防御兵刃”。“Helmet”在牛津词典中的释义为“a type of hard hat that protects the head, worn, for example, by a police officer, a soldier or a person riding a bike or motorbike or playing some sport”。 [7] 可见,“helmet”和“胄”的内涵十分相似,但是两者的功能却有所差异。从定义中我们知道佩戴“helmet”是为了保护头部,而古代的“胄”除了可以保护头部,还可以保护面部,我们可以从《哀公十六年》找到根据:“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 [8] 。”主公摘下“胄”是为了让百姓看到他的脸,所以“胄”还可以保护面部,这是“胄”和“helmet”在功能上的一个差异。文化对等是指将源语中的文化词汇翻译成一个目的语中的文化词汇的近似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所以“胄”和“helmet”尽管不能完全实现功能对等,但是可以做到文化对等。根据视域融合理论,阐释者的理解活动建立在“前见”的基础上,“helmet”存在于读者的“前见”中,因此读者会更容易接受译文,理解“胄”的含义,实现与文本的视域融合。

Table 1.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shou fu” terms

表1. 首服类术语的翻译方法使用频率

注:首服类术语译文总数为19个。

笔者将首服类术语中三种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绘制为如上表格,鉴于个别术语有多个译文且运用不同翻译方法,为方便统计,笔者以译文的数量为总量进行统计。我们可以看出,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描述对等,功能对等和文化对等使用频率持平(见表1)。这是因为《左传》中首服术语难以找到对应的英文文化词,而功能对等又可能缺失部分含义,所以采用描述对等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再现原文术语的内涵意义,帮助读者理解与接受译文。

2) 身服类术语

例1:

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昭公十二年)

The king dressed in a leather cap, a feathered coat from Qin, a kingfisher-feather cape, and leopard-skin boots. (Lord Zhao 12)

根据《辞典》,“复陶”和“翠被”都指用翡翠羽毛装饰的氅衣,可御风雪 [4] 。翡翠羽毛指翠鸟的毛。但是译者并没有将两个术语都译为一个译文,而是采用描述对等的翻译方法将其分别译为“feathered coat”和“kingfisher-feather cape”,告诉读者“复陶”和“翠被”的材质和样式。“被”在典籍文本中是常见的通假字,同“披”,指披肩,披风,而译者并没有添加注释对这一小词做出解释。作为译者之一的杜润德说,当想象所翻译的读者对象是研究早期中国文化的专家时,可以添加丰富的脚注和解释材料,加深和拓宽对译本的理解。但是译者们又想吸引更多非专业学者 [6] ,所以只能在找到一个翻译的平衡点。视域融合理论强调要以读者为中心,对于汉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对汉文化有所涉猎的读者来说,对“被”是熟悉,所以不用注释,读者也能明白为何将“被”翻译为“cape”,而对于对此不甚了解的读者来说,“翠被”是个晦涩难懂的词汇,若对个别词汇添加注释加以详细解释,反而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因此,考虑到读者的需求,译者采用描述对等的翻译方法处理出来的译文恰当地减少了读者的阅读障碍,又能保证读者阅读顺畅,使读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能够实现融合。

例2:

吾犹衰绖,而子击钟,何也?(定公九年)

“How is it that while I am wearing mourning, you are having bells played?” (Lord Ding 9)

“‘衰绖’是丧服中的装束。胸前缀长六寸、宽四寸的麻布,名‘衰’;头上及腰间扎以麻带,名‘绖’。” [4] “Mourning”指“clothes that people wear to show that they are sad at somebody’s death.” [7] 因此,“衰绖”和“mourning”具有相同的功能意义,即只在丧事场合穿戴的服装。且“mourning”更能让具有英语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句意,接受译文。尽管两种丧服在形制、颜色及材质方面等都有所区分,但是译者采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将中国古代丧服词语的功能意义传达给了当代的读者,使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历史的视域和现实的视域得以融合,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服装术语的内涵和意义。当读者阅读更多的中国典籍作品,逐步扩大自己的视域时,译者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产生新的译本,比如可以进一步解释“衰绖”的文化内涵,指出“衰”和“绖”的穿戴位置不同,“衰”穿在胸前,而“绖”束在腰间或者头上,读者也会加深对“衰绖”的认识和理解,产生新的、不同的阅读体验,反过来,文本视域也受到读者视域的影响,而变得更加充实。

例3:

桓子将出矣,闻之而还,游服而逆之。(昭公八年)

Chen Wuyu, who was already at the point of setting out, heard of this and turned back. Changing into casual clothes, he greeted Luan Shi. (Lord Zhao 8)

杜预对“游服”的注释为:“去戎备,著常游戏之服 [4] 。”也就是说,“游服”与戎服相对,指不加防护的衣服,相当于便服。在例3中,陈恒子正要领兵出发,所以本来穿着的是行军打仗时穿的戎服,一听到有人来拜见,于是就换下戎服穿上便服来迎接,由此可见,古人对服饰是十分看重的,要根据不同的场合换上不同的衣服,着装需得体。译者将其译为“casual clothes”,对应的中文意思为“便服、休闲服”,适用于在日常生活中穿,而不能在作战时穿,所以“游服”和“casual clothes”的文化内涵和适用场合基本一致,译者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词来翻译,两者形成文化对等。根据视域融合理论,读者在阅读新的文学文本之前,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对文本抱有一定的期待,当读者读到“causal clothes”时,读者更容易接受这一与自己的文化背景相同的翻译,从而快速理解服装术语“游服”的意思。读者的视域和译本的视域相互影响、互相渗透,实现视域融合,文本的视域影响读者的视域,读者会了解到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服饰术语的内涵和意义,而反过来,读者的视域也会影响文本的视域,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审美和理解能力,对文本形成不同的阐释,就会不断为文学文本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Table 2.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shen fu” terms

表2. 身服类术语的翻译方法使用频率

注:身服类术语译文总数为70个。

身服类术语翻译方法的使用与首服类术语基本相同,区别在于在翻译身服类术语,文化对等使用的频率要远高于功能对等(见表2),这是因为身服类术语中有一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也很常见,比如“衣”“衣服”“被”“裳”等,所以译者可以在英语找到文化对应词。

3) 足服类术语

例1: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昭公十二年)

The king dressed in a leather cap, a feathered coat from Qin, a kingfisher-feather cape, and leopard-skin boots... (Lord Zhao 12)

“豹舄”是“以豹皮制成的鞋履。因豹皮有防潮御寒功能,故被用于雨雪之时。一般为贵族所著 [4] 。” “豹舄”是中国古代特色足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文化词,而如果用功能对等方法翻译成具有相似功能的“boots”或“shoes”,又难以突出体现其材质为豹皮的特点,因此译者采用描述对等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leopard-skin boots”,实现了与原文的对等。接受理论认为,读者的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作品价值的衡量,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译文要首先做到让读者接受。“豹舄”对于读者来说是陌生、晦涩的服装术语,如果过于简化地翻译会导致原文的文化含义有所缺失,而如果翻译的过于繁琐,又会加大读者的阅读负担,因此译者必须采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找到翻译的平衡点。描述对等能够解决这一难题,它能够将术语的内涵描述出来,不缺失原文的词义内涵,又能做到简练精准,能够让读者理解原文的词汇内涵,接受文学文本,读者的视域能够实现与文本视域之间的融合,从而能够真正的理解文学文本的意义。

例2:

褚师声子韤而登席,公怒。(哀公二十五年)

The market overseer Bi took his place on the mats while wearing his socks, and the lord grew angry. (Lord Ai 25)

“韤”是“以熟皮做成的袜子。软底高袎,袎上有带,著时以带系结于胫。秦汉以前男女通用。著此可以行走于底,以代鞋履 [4] 。”译文“sock”与“韤”可以实现功能对等,都具有袜子的功能。但是“sock”并不能很好的再现“韤”的内涵,“sock”与“韤”在形制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左传》最新译本的三位译者都是美国汉学研究(尤其是早期中国经典文献研究)中的佼佼者,对“韤”的含义定是十分了解,但是译者没有采用描述对等的方法描述这一足服术语的内涵,而是用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将其译为“sock”,笔者猜测译者还是出于方便读者理解的考虑做了这样的处理。在原文语境中,“褚师比穿着袜子走上席子,卫公愤怒。”卫公愤怒的原因是,在古时候,不脱袜子登上席子是不符合礼制的。所以这里只需要将“袜子”这一基本的语义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理解句意,接受译文,实现与译文文本的视域融合即可。如果增加“韤”的形制、功能的额外细节描述,一是会增加读者的阅读负担,二是有“喧宾夺主”之嫌,会让译文显得过于学术,而不像一篇故事,也就达不到吸引更多英语读者来阅读《左传》的翻译目标了。因此,这一翻译也做到了以读者为中心,能够实现读者视域和文本视域的融合。

例3:

带、裳、幅、舄……(昭公十二年)

the belt, skirt, gaiters, and wooden-soled footwear... (Lord Zhao 12)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幅”的解释为“布帛的宽度;绑腿布,古称行滕。古人用以缠足至膝的行滕之名。汉人谓之行滕,似今之绑腿 [4] 。”牛津词典对“gaiter”的释义为“a piece of clothing made from cloth or leather that covers the leg between the knee and the ankle. Gaiters were worn by men in the past and are now mainly worn by people who go walking or climbing.” [7] 由此可见,“gaiter”与“幅”的第二层“绑腿布”的文化含义基本相同,“gaiters”是对“幅”的近似翻译,能够实现文化对等。而这一译文词汇对于外国读者来说也十分熟悉,所以读者在接受起来也相对容易,通过译文能够了解“幅”的内涵和功能作用。在现代汉语中,“幅”依然保留着第一层“布帛的宽度”的含义,“绑腿布”已经衍生成为可以独立使用的词组,不再用“幅”来表示。对汉文化有所了解的读者群体或许了解第一层含义,通过阅读译文,读者对“幅”的古今含义有所区分,进一步加深对“幅”字的认识和掌握。因此,文本的视域在影响读者的视域,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视域和文本的视域实现融合,视域融合产生了新的视域,这个视域不是读者的视域也不是文本的视域,而是更大的、更充实的视域,之后的读者可以在阅读译本的过程中与这个新的视域实现融合,产生对文本意义的新的诠释。

Table 3.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zu fu” terms

表3. 足服类术语的翻译方法使用频率

注:足服类术语的译文总数为7个。

相较于首服类和身服类术语,足服类术语的数量较少,数据量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如上表格中可以得出,三类翻译方法的使用频率的差距并不很大,基本处于持平状态(见表3)。

4) 小结

Table 4. Frequency of the us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lothing terms

表4. 服装类术语的翻译方法使用频率

注:服装类术语译文总数为96个。

表4所示,笔者对《左传》译本中96个服装术语的英译方法的使用频率进行了统计,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描述对等,文化对等次之,功能对等最少(见表4)。出于中西文化差异过大,帮助读者接受文本的考虑,译者采用描述对等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读者理解术语内涵意义,减少阅读障碍,提高阅读兴趣;而当在目的语中可以找到文化对等词时,译者多采用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当目的语中没有文化对等词或描述对等可能会加重读者阅读负担时,译者采用了功能对等的翻译方法。

4. 结语

本文从视域融合视角出发,分析了《左传》最新译本中服装术语的翻译方法的使用,以及这三种翻译方法是否能够使读者视域与文本视域实现融合。总体而言,使用描述对等、功能对等及文化对等能够再现服装术语的内涵或功能或文化意义,能够实现视域融合。其中,描述对等使用的频率相对较高,功能对等和文化对等使用频率基本持平,原因是《左传》中的服装术语的内涵丰富,而描述对等可以对其加以描述,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再现原文的丰富内涵,帮助读者认识服装术语,理解译文,能够做到阅读畅通,实现与译文视域的融合,真正的接受译本。

参考文献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Gadamer, H.G. (1975) Truth and Method. 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 New York.
[2] 黄能馥, 乔巧玲. 衣冠天下: 中国服饰通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 19.
[3] Newmark, P. (1988)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New York.
[4] 周汛, 高春明. 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6.
[5]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柯林斯词典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八版)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7.
[6] 魏泓. 《左传》《史记》等中国典籍在西方的翻译与研究——美国著名汉学家杜润德教授访谈录[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 42(3): 94-101.
[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8] (春秋)孔子, (春秋)左丘明. 春秋左传[M]. 哈尔滨: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