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The Impact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AR.2023.104215, PDF, HTML, XML, 下载: 282  浏览: 609 
作者: 汤丞苑: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人口老龄化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Areas Population Aging
摘要: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的重心已经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目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本文从农村老龄人口现状、成因以及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三大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已对乡村振兴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空心化,人才匮乏;农业边缘化,产业振兴受阻;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三个方面。并提出了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三产融合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这三点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可行性对策建议。
Abstract: After the victory i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focus of rural work has shifted towards comprehensive rural revitalization. Currently,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is a significant constraint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as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 impact of rural population aging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ging of the rural population has various negative impacts on rural revitalization, mainly manifested in rural hollowing, a lack of talent, margin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hindrance to industrial revit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further widening of the urban-rural gap. The article also proposes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to address rural population aging, including cultiv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farmers,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to increase farmers’ income, and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gap.
文章引用:汤丞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 老龄化研究, 2023, 10(4): 1616-1621. https://doi.org/10.12677/AR.2023.104215

1. 引言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随着农业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变,我国的农村人口结构经历了显著的转变。这一转变中,农村老龄化的加速趋势尤为显著。农民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核心,更是乡村振兴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将对乡村振兴产生深远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当前状况及其成因,分析其对乡村振兴可能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应对乡村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

2.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富裕。农村共同富裕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阶段,是构建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现实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农民是实现农村共同富裕的主体,但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和质量不高,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明确规定:当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占全国或地区总人口数比例超过10%时,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阶段。近年来我国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农村老年人口总量正在逐年增加。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21亿,占农村人口总数的23.8%,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分别高5.1个百分点和7.99个百分点 [2] 。有研究表明,我国的农村人口老龄化将在2021~2035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预计到2035年农村60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将会超过30% [3] 。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严重人口老龄化阶段。

3.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原因

3.1. 人口出生率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增加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地区各种资源匮乏,农民生活物质水平低下,为了解决最基础的温饱问题,农民通常是通过养育多个子女来增加家庭劳动力的方式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这就造成了农村人口的急剧增长。后来,因人口增长迅猛,为了有效减缓人口增长,1982年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就曾指出“计划生育工作千万不能放松,特别是在农村。对农民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由于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体生育情况的重视,计划生育这一政策的实施,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减少了农村人口出生率,使“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深入人心,即使现在国家提倡“二孩”、“三孩”政策,响应号召的农民也为数不多,生“一胎”甚至不生的现象比较普遍。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适龄男性面临的婚姻问题逐渐复杂化。相较于过去,现如今他们在面对住房、交通工具以及日益升高的彩礼压力时,显得更加为难。当一个社区中多数的适龄男性难以轻易结婚时,潜在的配偶便转变为了一种社群内部需要竞争的稀缺资源,从而使得农村单身男性的数量上升,与此相对的是降低的生育率。另一方面,随着基础教育的广泛普及,农村女性所受的教育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封建观念的束缚在她们心中逐渐减弱。加上养育孩子的成本不断攀升,许多农村女性倾向于控制生育数量。这一点同样成为导致生育率下降的关键因素。基于上述因素,农村地区的出生率逐步降低,与此同时,老年人口在农村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农村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渐尖锐。

3.2. 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提升,死亡率降低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粮食与食品供给变得丰富起来。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与营养健康状况明显改善,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食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放心”转变 [4]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农村中老年人把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健康问题上,他们开始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注重营养的均衡搭配;开始重视养生,积极参加户外活动和锻炼,这都极大地延长了农村老年人口的寿命。同时,我国的医疗卫生条件一直在持续发展。截至2021年底,全国49.0万个行政村共设59.9万个村卫生室。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136.3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7.6万人、注册护士19.3万人、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和卫生员69.1万。2021年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3.4亿,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2239人次 [5] 。医疗机构数量和医护人员数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老年人口对医疗资源需求量大的压力,初步解决了老年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有效降低农村老年人口的死亡率。农村老龄人口死亡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3.3. 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吸引力增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城镇化的步伐持续加速,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向城市集聚。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迁出人口显著超过了迁入人口 [6]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人口流动并非纯粹的社会现象,而是与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的经济行为。在当前的农村人口结构中,大多数农村青年选择进城求学。这部分人群通常具备更高的教育背景,且对新知识和新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面对城市所提供的先进医疗设施、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有利的就业前景,他们大多会决定在城市长期发展和居住。此外,还有一批愿意拼搏并已经在城市奋斗的中年农民工,他们因从事非农业生产而获得的劳动报酬相对农业更为可观,所以也乐意选择在城市长期工作以提高生活水平。

因此,留守农村的往往是那些年长、文化水平有限,对城市环境感到不适,且更加满足于现有生活状况的居民。本应承担农业生产重任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农村的数量减少,导致农村人口主要由年长者构成。同时,随着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年龄增加,他们在非农产业和城市部门的就业机会相对降低。受到城市户籍政策制约及生活压力的影响,部分年长的农民工选择返回农村,转向非农产业或重新投身农业生产 [7] 。两代老人叠加,就出现了农村的超高龄老龄化和老龄化并存的现象 [8] 。

4.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进程的影响

4.1. 农村人口空心化,乡村振兴人才匮乏

农民是农业劳动的主力军,农民自身的基本状况决定着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质量 [9] 。近年来,农村常住人口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口数量较少,农村人口空心化日益严重,村庄正因为空心化而在慢慢失去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同时更需要具有较高农业素质的人才参与进来。20世纪90年代初,应试教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农村孩子学习的知识大多以服务城市为目标,他们的祖先世代从事农耕所积累的传统智慧和经验成为落后的标志 [10] 。因此,现在农民对“90后”和“00后”孩子大都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脱离农村进入城市,从来不让他们下田干农活。这就导致现在很多农村的孩子不会干农活,也不愿意干农活,他们心满意足地享受着父母甚至祖辈给他们营造的城里孩子般的生活。我国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就指出,“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它教人吃饭不种粮、穿衣不纺棉。它教大家都拼命挤向金字塔的塔尖,离中国最根本的现实越来越远。”向城市流动的青年都是高学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他们本应该是参与新时代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他们大都不愿意回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这种高质量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出,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4.2. 农业边缘化,乡村产业振兴受阻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 [11] 。随着国家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我国乡村就业人员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逐年减少,农民工比例增加。截至2022年末,全国农民工总量29,562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外出农民工17,190万人,增长0.1%;本地农民工12,372万人,增长2.4% [12] 。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进入制造、金融和服务等行业,导致农业人才严重匮乏,农业边缘化显著。同时,留守农村的通常是一些年纪较大,文化素质不高,对城市环境难以适应的老年人。

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大量的农民进入老年时期,他们的体力逐渐下降,对农业生产的参与度也有限。这导致了土地的部分荒芜和农业生产的规模缩小,显现出“能种多少地种多少地”的局面,无法耕种的土地只能被遗弃。这样,既突显了耕地资源的稀缺性,也暴露出土地闲置与人力短缺的矛盾。在劳动力年轻、充沛的环境下,土地能得到全面的利用,例如稻谷收获后还能种植小麦、油菜等。但目前农村的老龄化趋势也造成了农业种植的单一化。同时,这部分老年农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并未系统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这也对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构成了障碍。乡村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振兴,而当前的农村人口老龄化无疑对这一目标构成了限制。

4.3. 农村人口老龄化使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目前,我国参照美国学科搞农业类的制式化高等教育非常困难,绝大多数青年人从思想上抗拒农业类学校。此外,高校教育内容的高度标准化,也使得所学的知识难以应用于复杂、多样的农村环境。三农的客观需求跟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系之间,存在严重的矛盾。这就加剧了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的短缺和农村人口老龄化,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尽管我国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但考虑到庞大的农村人口的医疗需求,这些努力仍显不足。与此同时,城市医疗设施与服务还在不断迅猛发展,使得城乡医疗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

此外,农村老年人的思想、政治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许多高龄老人是文盲或半文盲,并仍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大多数也未能掌握现代通信工具的使用,因此信息流通受限。这进一步加大了农村与城市居民素质的差距。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尽管一些乡村已经实现了自主治理,但仍有部分乡村发展滞后,居民仍为基本生活需求所困,对政府政策持冷淡甚至消极态度,这无疑增加了乡村治理的难度并拉大了城乡差异。

5.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建议和应对策略

5.1.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优化农业生产人口结构

习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13]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人才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为了培养新型农民,以下三点至关重要:

1) 教育引导与定向培养:鼓励适龄农村青年人员报考农业类院校。政府联合农协、农业类高校对他们进行现代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定向培养。同时,应充分激发农村学子的“乡愁”情怀,并鼓励和提倡城市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并完善优待补贴政策吸引农业人才到农村就业,为农村注入新鲜血液。

2) 立法保障与职业培训:党和政府可适当通过立法保障农民教育培训,在农村成立专门的职业培训学校,定期请农业协会、农业机构、农业研究所的专家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专业化的培训,或邀请经验丰富的老农民来传授农业实践经验,农民的问题还是需要他们自己去解决,同伴之间的经验分享更为有效。同时政府可以制定必要的考核机制及奖惩政策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3) 充分利用老年农民资源:老年农民是乡村的宝贵财富,他们拥有丰富的农业经验。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应考虑如何合理地利用这部分劳动力资源。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在产业发展方式上的举措是建设“适老型农业”。“适老型农业”指的是通过各类适老化改造,使得农业经营的外部条件与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相适配,形成老年人也能经营的农业 [14] 。“适老型农业”主要以小规模家庭式农业为主,例如,农村老年人可以利用家里庭院内的土地开展蔬菜生产,这种农业生产性老龄化模式,对合理配置老年劳动力资源和提高农村食物消费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可使老年农民“老有所为”。

5.2. 推动三产融合,提高农民收入

2016年1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径。第一,推进农业全面转型升级。利用现代科技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转型与升级,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强对绿色农业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发展,并积极开拓电商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第二,进一步推进文旅产业与农业的深度融合。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美好需要,人们对农耕文化、休闲观光和亲近自然等的时尚消费需求,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新的重要增长点 [15] ,以休闲旅游为重要内容的城乡居民时尚消费需求增长迅速。全国范围内多家以休闲观光、乡村采摘、温泉娱乐等多种形式为一体的旅游度假村,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5.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与城市相比,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首先,应在农村建立信息服务平台。农村老年人口,大都不会使用现代通信工具,信息闭塞,无法获得专门的渠道去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不能及时更新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然而,现代农业与农业信息服务业具有高度的创新性、高度的渗透性、高度的融合性、高度的倍增性、高度的带动性 [16] 。因此,建立农村信息服务平台,有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第二,修缮农村道路。俗话说的好,“要致富先修路”。完善农村交通运输系统,既能更好地为运输农产品服务,乡村居民的日常出行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修缮农村道理,可以缩小城乡交通运输差距,同时能为城市居民下乡提供便利,进一步推动乡村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第三,加强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这样既能缩小城乡间教育水平差距,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也能留住年轻人,缓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第四,继续增加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农村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提升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服务能力,减小城乡医疗水平的差距。同时,应适当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支持,提高农村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比例。第五,进一步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动态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着力提高各类养老性转移收入在农村老年人总收入中的比重 [17] 。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有利于早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传荣, 楚建英. 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重要意义及路径研究[J]. 乡村论丛, 2021(6): 12-19.
[2] 国家统计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 [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5.html, 2021-05-11.
[3] 林宝.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应对[J]. 西部论坛, 2015, 25(2): 73-81.
[4] 高鸣, 魏佳朔. 后小康时代保障粮食安全的形势任务、战略选择及2035年远景谋划[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3): 30-44.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2021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07/12/content_5700670.htm, 2022-07-12.
[6] 邹湘江, 吴丹. 人口流动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研究——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分析[J]. 人口学刊, 2013, 35(4): 70-79.
[7] 王亚楠, 向晶, 钟甫宁. 劳动力回流、老龄化与“刘易斯转折点” [J].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41(12): 4-16.
[8] 江丽, 李琳, 傅娟.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老龄化问题的成因、挑战及对策[J].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1(7): 33-37.
[9] 皮晓雯, 魏君英. 农村人口老龄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8(22): 11-13.
[10] 温铁军, 梁少雄, 刘良. 乡建笔记[M]. 北京: 东方出版, 2020: 86.
[11] 本刊编辑部. 新时代新篇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专题报道[J]. 中国合作经济, 2018(1): 35-39.
[12]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3-02/28/content_5743623.htm, 2023-02-28.
[13]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224/c64094-23936629.html, 2013-12-24.
[14] 夏智柱. 乡村振兴战略下县域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多元路径探索[J]. 贵州社会科学, 2023(7): 144-151.
[15] 姜长云.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农村产业融合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创新价值[J]. 全球化, 2017(12): 25-33.
[16] 肖建中, 雷涛. 浙江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浙江农业学报, 2012(3): 517-522.
[17] 高鸣. 中国农村人口老龄化: 关键影响、应对策略和政策构建[J]. 南京农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4): 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