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研究——基于SWOT矩阵分析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from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Based on SWOT Matrix Analysis
DOI: 10.12677/AE.2023.13121586, PDF, HTML, XML, 下载: 79  浏览: 104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张鸿来*, 周玫竹#, 顾金媛, 郑洪燕: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 连云港
关键词: 大思政信息素养SWOT矩阵The Big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formation Literacy SWOT Matrix
摘要: 文章通过对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总结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SWOT态势分析矩阵。基于发挥内外优势、改善所遇劣势的原则,得到SO、WO、ST、WT四种组合,提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发展策略。
Abstract: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e bi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erspective, the thesis summarizes the SWOT situation analysis matrix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fostering strengths and avoiding weaknesses, obtains four combinations of SO WO ST WT,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张鸿来, 周玫竹, 顾金媛, 郑洪燕. 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研究——基于SWOT矩阵分析[J]. 教育进展, 2023, 13(12): 10283-1028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21586

1. 引言

依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媒体、社交网络等为社会各阶层提供了碰撞思想、宣泄情感的平台。高校大学生作为数据时代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态度、信念以及价值观等不断被网络上的各类舆论信息进行冲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承载着引导学生甄别信息,价值取舍,正确认识局势等重要使命 [1] 。

2. 信息素养课程建设SWOT矩阵分析

SWOT分析法(SWOT Analysis,又称优劣分析法、强弱危机分析法等),本文基于大思政视角,通过整理分析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优势和困难、外部驱动因素和限制条件等,相互匹配并加以组合,构造出信息素养课程建设SWOT矩阵。

2.1. 内在优势(S)

2.1.1. 高校各部门协作引导

德育是教育教学的必备功能之一,高校除了开设信息素养课程,有效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外,也将全校的教育资源,包括组织宣传部、思政教师、图书馆等调动起来对学生的思想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引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舆论思想保驾护航。

2.1.2. 教学优势

线下的信息素养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师生互动式的交流环境 [2] ,能够以最直观的方式传递主流思想,澄清谬误,跟紧主流意识形态。同时,随着新媒体新技术进入课堂,信息素养课相比其他课程,在网络的使用上更加频繁,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也更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的教学内容也更加新颖。

2.1.3. 课程优势

面对互联网上散播的各式各样的不良信息及谣言,信息素养课从信息的内涵入手,加以信息检索的各类途径,以及分析信息可靠性的多种方式等,以学科的严谨性对那些错误信息加以科学的甄别及批判,指引学生从多方面的角度,谨慎客观的看待信息,获得一双透过表象看清隐藏价值观的“火眼金睛”。

2.2. 内在劣势(W)

2.2.1. 大学生意识形态易受影响

互联网因其开放性,成为国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肆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群体作为广泛接触及使用网络的主要群体,被错误思潮影响渗透的几率更大 [3] 。同时,许多被利益集团故意模糊概念的观点、词汇等,对尚未积累足够甄别经验的大学生具有极强的煽动蛊惑性。

2.2.2. 信息获取不可控

尽管国家不断加大对互联网不正之风的打击力度,开展了“清朗”等专项行动,但在信息爆炸时代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内容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纷繁芜杂的碎片化信息会使学生有种不管什么知识“网上都有”的意识误区,从而在思政课程中陷入先入为主,自以为是的漩涡。

2.3. 外在机遇(O)

2.3.1. 国家重视意识形态斗争

净化网络环境,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一直是党和国家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三五规划中就要求提升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及影响力,努力打造好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十九大报告中,“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等被明确列为需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的对象,党和国家为了保证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坚持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作斗争。

2.3.2. 教育部门支持信息素养教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上以“信息素养”为关键词进行筛选,仅2022年就已经发布相关文章31篇。大数据对教育教学起着变革、促进的作用,将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手段应用进课堂及课后学习,不仅能够促进不同地区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全民信息素养,因此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日益收到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十九大报告中,“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等被明确列为需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的对象,党和国家为了保证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文化,坚持在复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作斗争。

2.4. 外在威胁(T)

2.4.1. 网络舆情环境复杂

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话题的中心,开放的环境、思想的碰撞,使网络这个“舆论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的社会焦点问题在网络上发酵、传播,甚至出现“微博法庭”等社会现象。复杂的网络环境迫使高校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上做出一定改变,在更新教育手段的同时,教育的内容也从传统的马列、毛概、思修与法律、近现代史以及行测等扩充到网络安全、道德及法制等信息素养内容。

2.4.2. 意识形态输出更为隐蔽

由于网络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对每位公民都赋予了一定的话语权,同时网络又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发布人的个人信息都是可以隐藏的,因此意识形态可选择的输出方式更多且更加隐秘,许多错误的思潮混杂在其中泥沙俱下,扩散速度快,传播范围广,难以立即掐断,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冲击。

2.4.3. 不良媒体扩大社会焦虑

为了尽可能博得眼球和关注度,吸引粉丝,越来越多的媒体平台活跃在大事件的评论区“前排”,将一点冲突无限放大,引导人们在网上恶意抨击他人;甚至“一人分饰两角”,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再发布传播社会焦虑的文字、图片等,用这些“毒鸡汤”影响人们的价值观 [4] 。大学生群体如果没有善加引导,更容易被这种“精神传销”所蛊惑 [5] 。

通过对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影响因素的全面分析,总结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的SWOT态势分析矩阵(见表1)。基于此提出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发展策略。

Table 1. SWOT matrix of college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表1. 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SWOT矩阵

3. 基于SWOT矩阵模型的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对大思政视野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所处的形势进行分析与总结,本文从构建大思政格局、发挥课程优势、依托高校图书馆打造舆情引导队伍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具体方法策略见表2

Table 2.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表2. 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优化措施

3.1. 构建大思政格局 优化课程体系(SO策略)

将信息素养课程融入大思政格局中,不是将思政的知识单纯的添加进课程内容中,为课程“镀层金”,而是构建出思想政治与信息素养有机融合的育人体系,将课程的设计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贯穿学生课堂内外教学活动中。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下,整合高校教育资源,辅导员、思政教师等全员参与思想引导;先进事迹、优秀典型等广泛进行宣传;校史、校歌、校训等内涵不断强化、深入人心。在高校主流文化的教育熏陶下,一方面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爱校情感可以被激发,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对国家文化的认同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可以更好的得到升华,这种认同不仅仅是对民族国家的外在形式,更是对其内在的体制与价值的认同。在此基础上,信息素养课程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育和引导大学生们正确的舆论观,把握住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客观更科学地看待问题。

3.2. 发挥课程优势 创新教学形式(SO策略)

在新媒体技术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大学课程选择和媒介教学连接在一起,如移动教学APP、微课等。这些网络平台为信息素养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其一是信息素养课程从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入手,在传授学生更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穿插一些具有德育功能的阅读素材,对学生的信息意识进行深入引导,熏陶情感;其二是课堂时间比较紧张,但通过这些线上APP的使用,授课教师可以拍摄一些教学相关的微视频,同学们也能利用课后充足的时间进行补充学习;其三是线上平台中可以发布一些国家、民生之事,为学生宣传国家方针政策、通报学生现阶段最关注的问题等等,很多线下不善于沟通表达的学生都可以通过软件和学校、老师进行友好的沟通交流,形成良性互动。在思政教学活动中,信息素养课程具有很强的优势,不仅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将被动地接受信息转化为主动的信息获取,同时在信息素养课堂上掌握的信息筛选、辨别、分析、整合等能力会促进学生在形色各异的意识形态冲击中慧眼识珠,跟紧民族国家的意识主流,坚定他们的理想与信念,达到育人于无形的效果。

3.3. 依托高校图书馆 打造舆情引导队伍(WO策略)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文献信息汇集的重要之地,是校园文化传播的承载之地,也是信息素养课程进行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不管是纸质资源还是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都是在高校图书馆提供的资源范围之内。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图书馆提供的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信息资源,文化由人创造,先进的文化也会反过来润泽心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的内涵,是思政要素的价值传承。在与时俱新的时代,信息素养教师不仅要依托图书馆现有资源,向学生传播党和国家正确的意识形态,宣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科技、信息等素养,对网络舆情的走势进行密切的关注,科学的研判,要具有在错误思潮中透过表象洞悉本质的能力。在突发舆情时,要利用自身信息能力,勇于承担舆情引导任务,能够快速对事件进行判别溯源,以旗帜鲜明的态度,看透本质的深度,直面问题,引导学校学生舆论走向,及时遏制负面影响,有效化解危机,还校园健康清明的舆情环境。

3.4. 善用信息检索工具 严审网络教学资源(ST策略)

检索工具是信息素养课程的重要载具,具有目录、索引、指南等功能。提高检索工具的操作熟练程度、标准程度、认清不同检索工具的检索范围等都是信息素养课程的主要课程目标。教师需要培养学生对所获取的信息有正确的价值判断,把握其深刻内涵与价值规律。很多浏览器、数据库等因其庞大的体量,对信息的监管和筛选做不到面面俱到,因此信息素养课堂必须要让大学生们明确检索工具使用的道德底线和使用准则,要将检索到的信息合理地利用到适合的情境之中。很多劣质的网络资源工具打着“免费获取”的旗号吸引受众下载引用,其中不乏一些暴力、庸俗、赌博、封建等价值观错误的意识形态充斥其中。因此在信息检索课程教学资源的购买和选择上要有专业性强、敏感性高的人员组成负责监审的团队,层级审批,责任到人,并报学校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备案式”审查。同时,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也要尽量避免单纯的照搬,如对政府的政策进行解读、对不良现象进行批判、对时事热点进行报道等升华内容的有益成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提升信息素养。

3.5. 转变育人理念 解决信息需求(ST策略)

大学生作为先进文化的先行者和传播者,接收信息的范围和速度是与时俱新的。同时网络上的热门话题发酵与传播的速度非常快,而很多高校收集学生舆论情况的方式还多采用比较传统的问卷、座谈会等,严重滞后于话题的更新和发酵速度,时效性的缺失可能会导致高校对舆情整体把控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得不到满足 [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能直接影响学生意识形态的主要教育形式之一,在学校与学生的思想形式之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桥梁作用。信息素养课程在信息引导和传播方面具有课程特有的优势,因此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师要走在思想前列,跟紧信息发展的步伐,转变传统“说教式”的育人理念,学会通过贴近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第一手的信息动态,改变传统“删、封、堵”的处理方式,学会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舆论事件,合理抒发自身情绪,合法合规的在网上发布评论等。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内驱力,形成以学生信息需求为导向的、以学生应用实践为目的的信息素养教育新常态。

3.6. 培养信息批判意识 践行信息伦理规范(WT策略)

当代的媒介环境中娱乐文化占据了很大一席之地,复杂文化的组成以及事物的两面性使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有待考究。大学生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道德法制意识等较为薄弱,但自主意识又增长极快,对网络上“爆火”的热门实践以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突发舆论事件具有极强的热情,关注度非常高,因此对信息源的正确认识和批判,对鱼龙混杂的信息意识进行甄别和内化等都是现今对信息素养课程的培养能力的重要要求体现。信息批判意识必须要和信息伦理规范融为一体,这种批判不仅仅是对信息内容抽象的概括,更体现出学生对我国内在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认同,凝练的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合法合规地践行信息伦理规范就是要从合法渠道获取信息、发布具有正确价值观的言论、平和宽容地进行思想交流 [7] 。在尊重不同声音的同时,也要坚定立场,把握主观能动性,增强文化自强自信,以高度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克服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不仅做信息的“接收者”、“参与者”,也要成为信息的“维护者”和“防御者”。

4. 结束语

在信息素养课程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大思政”课堂,这不仅是信息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落实“四为”方针的必然要求。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要具有提升学生信息能力素养的本质属性,还要有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功能,要发挥出信息素养课程的优势,在错误思潮暗流涌动,国际局势动荡复杂的今日用知识与技能教育青年,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出思政要素融合下信息素养课程的育人功能。

基金项目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思政视野下高校网络舆情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研究(2021SJB1346);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混合学习环境下大学生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23JSETKT03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02102311004);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科研人才培养计划资助项目、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KD2021KYJJZD084)。

NOTES

*第一作者。

#通信作者。

参考文献

[1] 高燕.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17(15): 11-14.
[2] 赵益维, 杜延庆, 霍黎. “文献检索”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20(4): 42-43.
[3] 李伟东, 刘敏姬. 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 教育与职业, 2010(21): 71-73.
[4] 郑画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理工大学, 2018.
[5] 孙琦琰. 网络流言在大学生中的传播路径及应对策略[J]. 思想理论教育, 2015(1): 82-87.
[6] 张秀红, 郭云. 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管理[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4): 38-40.
[7] 王天德. 大学生媒介素养读本[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