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aining Path for Applied Undergraduate Media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DOI: 10.12677/AE.2024.141005, PDF, HTML, XML, 下载: 124  浏览: 201 
作者: 胡 倩: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关键词: 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dia Talent
摘要: 应用型本科是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的重要载体。虽然当前应用型本科已经向社会输出了一批优秀的传媒专业人才,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实训教学与工作实践、教师素质与能力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探索应用型本科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协同发力,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传媒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以及行业和行业协会评估监督机制。
Abstract: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media tal-ents. Although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grams have already exported a group of excellent media professionals to society,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mismatch between professional settings and industry needs,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professional standard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work practice, and teacher quality and ability need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media professionals: working together from four aspect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practical teaching, and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deepening industry 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dia talent cultivation.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govern-ment led coordination mechanism, a good cooperative operation mechanism, and an industry and industry association evaluation and supervision mechanism.
文章引用:胡倩.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4, 14(1): 31-3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005

1. 引言

近年来,我国传媒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期,传媒类专业也逐渐成为各应用型本科学校招生中的热门专业。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人才培养的数量增加并不意味着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在智媒和融媒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下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革新人才培养模式、探寻解决策略势在必行。应用型本科以应用性为培养方向,是一种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新型教育模式 [1] 。应用型本科的重点是培养应用性专业人才。其中,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实训教学、教师队伍构成了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 [2] 。对于应用型本科而言,产教融合是实现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应用型本科与行业企业进行深入的合作,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水平,使得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实训教学与工作实践、教师素质与能力需求相匹配。

2. 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目标和存在问题

2.1. 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目标

产教融合是当前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的重要策略方针,也是现代应用型本科的基本特征。产教融合内涵经历了从具体、微观、简单到抽象、宏观、复杂的演变,具体而言,是从教学层面的工学结合再到办学层面的校企合作最后发展为战略层面的产教融合 [3] 。产教融合是一种由政府、企业、学校等多个主体深度参与、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4]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随着智媒和融媒的飞速发展,对传媒类应用型本科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的培养,要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放在中心位置。首先,要加强引导,在应用型本科传媒教育中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加强学生对新闻党性原则的坚持,坚持以人民为本,以做一个有政治觉悟的媒体工作者为目标,引导学生扣好职业生涯的第一粒纽扣 [5] 。第二,要培养学生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想和铁肩担道义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对新闻的价值与力量有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新闻志向,要成为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和公平正义的守护者。第三,应用型本科传媒教育要尽可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传媒行业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相关领域。因此,为了更好的把握新闻事件的深层含义,传播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素养。提高综合素质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应用型本科教育要引导传媒学子广泛吸收各类知识,为成为一名真正的传媒工作者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最后,当前新闻搭车、谣言、低俗媚俗等不良行为频频发生,在现有传媒教育中忽视传媒伦理和职业道德教育,但在当今的媒介化社会中,应用型本科必须将传媒伦理与职业道德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

人才培养与业界发展同频。传媒人才的培育要借助产教融合这一重要手段,循序渐进地解决传媒人才供给和需求的冲突 [6] 。这就要求应用型本科媒体人才的培养需从产业实际出发,通过实践层面的锻炼持续培育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一方面,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业界发展,这就对“师资、教材、课程”三大要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与业界发展同步更新,同时以前瞻性的战略视角在关键领域引领产业发展,发挥人才在支撑产业发展中的关键能动作用。另一方面,人才培养要遵循教育规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要以专业教育教学规律为基础,将产教融合贯穿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

人才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发展需要。随着媒体产业的升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首先,需要建立起涵盖记者、编辑、主持、策划、视频剪辑、账号运营和内容推广等多方位、全链条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基本满足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其次,传媒行业已经进入“深水区”,整合式的全媒体化已是大势所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教育更应强调对全媒型和专家型人才的培养,建构一套培养复合型传媒人才的新路径。最后,在智能媒体时代,通过算法产生的内容更加准确、高效,这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内容生产方式,对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新闻传播方式已经从由人类主导逐渐转变为由人在机器辅助下开展传播,并且在将来会朝着以智能机器为主体的传播方式发展。传统媒体中的记者和编辑等职业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而丧失了新闻话语主导权 [7] ,这对智能媒体时代新闻从业人员的“触网能力”和“数字素养”等综合媒体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问题

传媒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我国应用型本科的传媒专业虽然已经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一线媒体人才,但随着传媒行业的升级转型,传媒行业人才需求与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专业设置和行业需求契合度有待强化。专业设置是连接教育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是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确保人才适销对路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发展,传媒行业快速变化,对传媒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以南京传媒学院为例,学校以“做强传媒、做优艺术、学科交叉、跨界融合”为学科专业建设思路,设有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13个二级学院,开设了与传媒专业紧密相关的5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传媒人才培养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但是现有传媒专业与行业产业需求仍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人才规模、结构、层次上差距更为明显。人才培养计划更新落后于传媒产业的发展,很难适应传媒行业对复合型、融合性和数字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矛盾。首先,为了适应行业全媒体化的发展,一些应用型传媒本科院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其改善程度还远远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一直以来,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写作等课程一般占据较大的比例,虽然大多数学校都已将媒体融合技术相关的课程增加到了培养计划中,但课程数量较少,而且课程内容的同质化问题突出。其次,传统的传媒人才课程体系主要是借鉴西方结构框架,但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西方为主的教育模式受到了挑战 [8] 。在全媒体时代,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以培养“全媒体”人才为目的,这要求课程设置向“策、采、写、编、播发一体化”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目前行业的需要 [9] 。最后,虽然大部分院校通过通识课程、跨院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在学校中自由地挑选自己感兴趣课程的机会,但授课方式仍然以单向讲授灌输性为主,不能满足实践的基本需要。要让学生们参加到创作过程中去,运用多种媒体的渠道来对教育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实训教学与工作实践衔接模式仍需完善。当前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教学中存在着“实践理论化”的问题。应用型本科应该以应用性为教育目标,以技术为教学内容,以专业为组织结构特征。无论是“应用”还是“技术”都必须通过实际训练来强化,实训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对接的一种重要方式。学校虽然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实践教学环节,但是大多集中于新闻评论、新闻采写等传统课程,且其也具有相对完善的实践教育环节,但对于新媒体技术方面的相关实践课程,则更多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大多院校都将实践性内容进行了压缩。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方面确实在进步,但是仍然远远不能满足现实产业发展需要。目前,部分应用型本科学校已建成了融媒体实验教学平台,但在实践过程中,多是各自为政,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和协作。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教育方法、思想观念的落后,也有新闻传播技术本身的局限性,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但是如果应用型本科只进行课程体系表面的变革,而没有考虑到现实社会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要,这将导致传媒类学生很难掌握新闻传播行业的最新前沿知识和技术,更无法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全媒体人才。

师资建设与能力需求的矛盾。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和组织者,要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做到“学”与“用”并重 [10] 。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传媒类专业的教师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由于应用型传媒类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大多与学术型大学教师相同。教师所授的研究方向是固定的,有足够的研究深度但是研究广度不足,很难让学生习得核心专业之外的综合知识。二是师资结构和数量问题。应用型本科传媒类专业教师所接受的教育多以知识学习和理论研究为主,缺少行业从业经历,与理论教学能力相比,他们的实践教学能力比较薄弱。从事新闻传播教学的教师缺乏把自己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的机会,科研和实际工作严重脱节,特别是涉及到媒体生产和运营管理的内容难免“纸上谈兵”。尽管学校会邀请一线的传媒从业者来授课,但大部分都是以讲座或者沙龙的方式进行,通常授课内容不连贯,授课人员不固定的,多只能作为日常教学中的趣味性点缀,较难对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实质性影响。三是传统的传媒类应用型本科教师的聘用口径较窄,师资力量以全职教师为主,兼职、特聘和访问学者人数较少,很难从行业内请到具有媒体一线工作经历的人来任教。学校对教师设置的学历门槛越来越高,有丰富经验的传媒从业人员,由于不符合学历硬要求很容易被学校拒绝。同时学校里长期缺乏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媒介能力的综合性教师,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综合传媒技能的诉求。从整体上看,“双师型”师资还没有形成,缺少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3.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路径

3.1. 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契合

传媒类应用型本科应坚持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基本原则,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专业建设。一方面,明晰传媒产业发展诉求,把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机制,政府、企业、学校都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形成知识、管理和生产的合力。另一方面,培养方案应围绕传媒产业需求不断更新,企业、媒体、行业协会共同协商制度培养方案,充分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使学生能习得符合产业实际的传媒类综合技能。结合产业实际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集群、课程体系、课程思政和课外创新能力等多个层面出发探索传媒及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路径,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3.2.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深度衔接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点在于应用性,因此在课程内容上也需要贯彻应用性的思想。首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与有关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确定课程的目的和定位。同时与媒体单位展开合作,邀请业内知名专家进行选题策划、新闻采访与写作、短视频剧本创作、影视导演、摄影摄像等专题讲座,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1] 。其次,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协调与兼顾专业性、应用性和通识性,按照岗位需求来设置课程和教学内容,同时使课堂教学做到生动形象。传媒类专业应开设影视创作、传媒理论、新闻史、播音创作等课程,同时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全面提升传媒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以短视频创意课程为抓手,将媒体类新闻采访、视听语言、导演基础、电视摄像、编辑等相关课程连接起来,形成一套高品质和可推广的精品课程。最后,引进行业优势资源,优化课程开发与管理,如借助数字化技术为课程设置赋能,强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素养。

3.3. 实践教学与工作实践高度衔接

实训基地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两大类,前者是主要满足日常的训练教学需要,后者主要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实习任务。依托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实现实践教学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互通,建立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学习认识过程。大一组织学生参观企业和媒体单位进行基础教育知识学习,培养学生作为新时代媒体人的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牢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让调查报道实现“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新闻价值。大二通过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和相关的实习教学,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小规模的实践中锻炼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大三是专业提升阶段,着重培养综合素质,将应用性融入教学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在调查报道的选题策划与社会问题挖掘方面的能力。大四是再实践阶段,学生在企业中进行实习,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知识运用到真实工作场景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全媒体式的工作流程,了解记者、编辑、运营等专业媒体人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素养要求,加强对新闻报道前沿趋势的洞察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将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相结合,采取“业界导师+校内导师”的双引导方式,鼓励学生参加传媒相关学科竞赛以及创新创业大赛,在比赛中提高学生的创意策划、视频拍摄制作和写作能力。

3.4. 共育“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兼具理论教学、科研能力和实践操作、技术能力的教师 [12] 。“双师型”教师是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首先,增加教师队伍的引进渠道,转变引进人才的思路,积极引入理论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吸纳传媒行业中的中高级管理和科技人才,完善应用型教师队伍,优化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其次,构建企业导师与学校年轻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强化校企师资联系,促进共同进步,拓展老师的专业认知和行业视野 [13] 。再次,建立健全师资培养与考核机制,保证应用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标准下,制定传媒专业“双师型”师资资格认定标准,以科学化、规范化为导向,实现“双师型”师资的高素质培养。最后,完善校企合作机制,鼓励行业与学校共建教学研究、实验和实践平台,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企业调研、企业挂职等,为教师成长搭建一个宽广的平台,促进教师研究成果转换。

4.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传媒人才培养实践机制

4.1. 贯彻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在教学实践中,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突出传媒的舆论监督与积极宣传作用。在传媒专业的思政教学设计中要突出传媒特色,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阐释新时代媒体人应该怎样坚守党性原则,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媒体制与规范,同时围绕时代主题讲述调查报道的社会价值。首先,着重培养传媒人才的三大基本素质,即政治素质、责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学生要有强烈的爱国之心,要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同时要承担起“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责任使命。其次,应用型本科传媒专业应坚持“党性原则”,培养“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应用型人才 [14] 。最后,学校应充分发挥育人作用,把思政教育作为重点,在日常教学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2. 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

政府应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结合,为应用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政治保障。首先,各级地方政府要统筹应用型本科、传媒企业、各界媒体等多种资源,做好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目标,使得校企合作有序开展,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和资源调控优势。第二,建立一个面向学校、行业企业、各类媒体的在线公开信息平台,为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高效的公共服务,推动多主体合作培养专业精通的高素质全媒体人才。最后,还应建立严格的法律法规来制约多主体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合作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将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落到实处。

4.3. 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

传媒类应用型本科学校要实现与企业深度、可持续的人才培养合作,就需要构建一个良性的协同运作机制 [15] 。一方面,校企需构建一个开展平等合作与交流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校际、校企、院校与行业协会等多个方面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在凸显出传媒特点的同时,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大多元化、稳定性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和社会公众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资助力度,保障传媒类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的顺利展开。

4.4. 行业和行业协会评估监督机制

要专门建立一个由教育部门、行业或行业协会组成的评价组织并构建科学合理的传媒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传媒行业人才培养过程和结果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首先,行业协会要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建立行业人力资源需求预测和就业状况定期发布制度,保障人才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其次,行业协会应同时参与专业设定、课程设置、教师培养、专业实训等教育教学环节,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展开。最后,定期开展人才质量评价工作,确保产教融合各环节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落到实处 [16] 。

5. 总结

应用型本科以应用性为培养方向,是一种有别于研究型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新型教育模式,是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传媒人才的重要载体。虽然当前应用型本科已经向社会输出一批优秀的传媒专业人才,但是仍然存在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实训教学与工作实践、教师素质与能力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本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探索应用型本科传媒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协同发力,促进传媒人才教育高质量发展。同时为了人才培养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协调机制、良好的合作运行机制以及行业和行业协会的评估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 史秋衡, 王爱萍.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 教育发展研究, 2008(21): 34-37.
[2] 郭璇瑄, 梁春群.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策略研究——以旅游管理类专业为例[J].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3, 44(3): 90-94+112.
[3] 潘海生, 张玉凤.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复杂禀赋、内在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9(4): 176-186.
[4] 王中教, 刘梦青, 马庆敏. 赋能共同富裕的产教融合: 逻辑理路与现实选择[J]. 江苏高教, 2023(1): 35-43.
[5] 崔海教. 新时代传媒人才培养的六大任务[J]. 传媒, 2023(20): 1-5.
[6] 王雪梅, 许志强. “产教融合”视域下创新型传媒人才的培养认知与实践方略[J]. 传媒, 2020(16): 80-83.
[7] 何慧敏. 智媒时代传统媒体人才结构转型研究[J]. 青年记者, 2023(15): 70-72.
[8] 相德宝. 世界新闻教育的十大议题: 问题和建议——第四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会议综述[J]. 新闻界, 2016(18): 43-45.
[9] 王丽, 李轩晨. 产教融合背景下广电全媒体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 决策与信息, 2023(7): 78-89.
[10] 任迎虹. 以本科合格评估为契机,提高成人转制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8, 34(2): 8-13.
[11] 郑久良. 基于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传媒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常州工学院调查报道课程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22(12): 105-108.
[12] 肖凤翔, 张弛.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解读[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15): 69-74.
[13] 秦立兵. 产教深度融合情境下高校传媒专业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采写编, 2022(10): 158-160.
[14] 曹丹. 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 天中学刊, 2015, 30(1): 133-138.
[15] 曹晔. 关于新时代产教融合的几点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18(18): 5-10.
[16] 寇福明, 秦俊丽. 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0, 40(30):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