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Accounting Major Based 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OI: 10.12677/VE.2024.131017, PDF, HTML, XML, 下载: 111  浏览: 151 
作者: 任琴琴: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四川 南充
关键词: 中职产教融合会计专业课程改革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Major in Accounting Reform of Curriculum
摘要: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所需,但高素质的职业人才仍存在短缺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着我国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推进产教融合,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人才保障。当前,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进入企业难以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完成工作任务也相对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在内容上相对落后,在实践中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匹配。所以本文主要研究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阐述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针对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对策。使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能与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实现“无缝衔接”,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经济的发展。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socie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ra, the high quality talents have become the needs of society, but the high quality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still short of problems, such problem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y of high quality.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our country pushes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o provide a solid and strong talent guarante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At present,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from secondary vocational colleges to adapt to the working environment of enterprises and complete their work tasks after gradu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students’ courses during school are relatively backward in content and cannot match the actual work of enterprises in practice. Therefore,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f accounting major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 that the students train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can realize the “seamless connection” with the talent needs of the industry and enterprises, and can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文章引用:任琴琴.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职业教育, 2024, 13(1): 98-102.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1017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八部分对职业教育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1] 。产教融合是我国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决策,课程改革是产教融合的基础。近年来,为实现人才发展战略目标,推动经济发展,在国家提出产教融合的决策后,中职院校积极相应号召,落实产教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这期间,课程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基于产教融合下的中职会计课程必须改革。

2.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 课程体系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基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健全课程专业设置的定期评估机制等一系列措施 [2] 。课程体系改革是实施校企合作的基础,是关系到学校能为企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职业学校教学与企业需求能否有效对接的关键因素,只有建立中职院校和企业相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从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3] 。

(二) 会计专业特点的基本要求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产业与教育的融合,即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一种教育战略、理念,“融合”主要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融合,它是一种以技术和职业为导向,目的是培养与产业相符合的人才 [4] 。产教融合下的教学方法要注重以行动为导向,课程的开发要以职业活动为中心。根据职业岗位人才的特点与需求,与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方向相结合,从而进行课程设置。会计专业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是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对职能岗位能力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因此,会计专业作为职业教育中的经典专业,课程改革也是刻不容缓。

(三) 解决“专业不对口”问题的必要途径

现代中职会计教育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就业率还是明显提高。但是,许多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还是面临着“专业不对口”等一系列就业难题。企业所需的人才与中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之间的适配度较低,学生的专业技术、职业素养都很难实现企业的岗位需要,同时,大多数企业不愿投入大量的培训成本来培训“新人”,那么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是应对这些问题的巨大突破口。为了促使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相匹配,课程的设置必须符合职能岗位及产业发展的要求。

(四) 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企业与教育高度融合,主要通过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改善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课程改革进程等方面来提升中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大多数教师的实践经验缺乏,对于专业的理解只停留于理论方面,无法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进而专业知识也就无法得到更新。因此,聘请行业或者企业中的专家或技术人员,既可以让老师们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又可以使他们在企业的环境影响中,持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这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加强实训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学校所建立的仿真实训基地是产教融合的物质基础,没有良好的设施和设备,合作也只是纸上谈兵。中职院校要想更好地推动产教融合,就需要对学校的实训基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建构与企业适配的实训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推动课程改革进程,传统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和课程评价标准等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了 [5] 。职业教育具有生产性、职业导向性等特点,因此课程结构需更加科学合理,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中运用的知识和技能紧密联系,课程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案例教学和实践,课程评价的对象和标准也要更多元。

3.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产教融合不深入

在全面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下,中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产教融合就是将产业与教育融合在一起,将中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送进企业实习。然而在学生实习过后,留在企业继续工作的却少之又少,可见产教融合不深入。中职会计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尽管有企业参与,但其经营目标与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匹配,很多企业所开设的专业实习只是片面地从企业的自身需要出发,提供一些技术含量较低、浅显易操作、重复的工作,未从完整的角度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很难有机会在企业实习过程中融合所学专业知识 [6] 。在课程体系中,没有遵循会计人员由新手到高手的能力转变的职业成长规律,没有利用适当的载体将知识有效地连接起来,造成了课程之间的矛盾,学生实践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全过程的工作,学生很难将自己的能力应用到将来的工作中去。

(二) 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强

在中职院校中,会计专业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都是大学毕业或者是硕士研究生毕业直接进入学校工作的,虽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水平,但是没有足够的会计从业经验,可能仅是通过会计资格考试,获得了会计资格证书而已,导致会计信息、教学方法等可能跟不上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无法为企业和社会培养相匹配的会计人才 [4] 。但是,对于中职会计专业学生需要具备实际业务的处理能力,虽然有的学校从企业引进兼职教师,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中培训,用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以达到“双师型”教师标准。可在实际过程中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学校或许是在形式上引进企业专家,跟企业达成口头合作,企业人员并未走进学校任教,学校也并未真正带学生到企业实训,又或者学校只是邀请企业相关人员给教师和学生举行讲座宣讲,并未真正涉及到专业核心问题。与此同时聘请的相关人员或许也缺少专业的教育素养,从而达不到课程实施效果。因此,课程改革还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三) 课程内容较为陈旧

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或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许多中职院校对一本教材沿用很多年,一旦确定了课程内容,多年不更改,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在快速发展的会计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造成课程与实际工作要求不相匹配,脱离了实际。如果只以某一种教材作为课程内容的重点是远远不够的,选择大众化的会计专业教材有时也不符合对特定的学校和地区有针对性的指导。此外,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缺少企业实习经验,对实际工作的流程不熟悉,在理解会计专业内容时难度较大。学生也难以体会到会计专业所带来的兴趣与价值,从而导致了他们缺乏学习动机 [6] 。

(四) 课程评价不全面

课程评价的对象既有课程计划本身、课程活动的结果,也有参与课程实施的教师、学生、学校等实践主体。合理的课程评价可以真实地反映课程目标实现情况、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教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情况,从而较好地反映出该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是否科学合理,并据此为课程改革提供支持 [5] 。现如今许多中职院校存在课程评价不全面的问题,评价标准的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评价的主体仅仅局限于学校,缺少行业和企业的参与,没有引入专业资质的人才进行有效评估和考核,较难构建一个完整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相关教研部门没有做到全程监督和指导,基层专业教师授课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反馈时,只针对某一个的问题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措施,但并没有从整体上进行解决 [3] 。课程开设是否能与产业和企业对接,是否适应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些问题都缺少科学的评价机构来进行评估,评价主体的缺失必然会造成评价方式的局限,最终无法达到课程目标。

4. 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 打造产教融合型课程

中职会计专业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和会计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工作相关的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中职会计专业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的模式,对课程体系的设置进行改革,重新打造产教融合型课程,以达到中职院校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4] 。中职会计专业的发展要与产业、行业、企业进行有效对接,从工作岗位要求出发进行课程体系建设,该专业的核心课程应该由企业人员和中职院校优秀教师共同来开发。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将行业、企业中的新技术和新模式融入课程中,如在课程中增加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云计算、电算化等新方法,因此,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教师要及时关注会计行业的相关的新动态,以培养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4] 。

(二) 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中职院校的教师要成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就必须要具有教学、实践、科研等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产教融合课程改革。中职院校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待遇,甚至解决教师编制的问题,在职称评定上向“双师型”倾斜,吸引优秀的会计行业的专家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同时,学校也要定期将会计专业教师送到相关企业进行会计专业实操的学习,更新会计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为在校更好地进行会计教学积累知识,鼓励教师提升课程研发能力,提高中职会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行动力。此外,学校与企业应共同制定专业教师培养方案,为学校教学发展共同出谋划策,形成产教融合的教师培养新方法。

(三) 更新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需要编写教材的主体是接触最前沿的理论和最先进的技术的人才 [5] 。邀请行业或企业里的高精尖专业人才共同参与到教材的编写中,由中职会计专业教师与企业会计人才共同来做选择,根据产业、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的能力强的人才选拔标准,围绕会计岗位标准、职业道德、技能要求等方面,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共同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与编写,对照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内容,找出陈旧内容,重新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如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会计电算化等新理念。企业的会计人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生的案例来编写教材,根据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所需要的专业能力素养来选择教学内容并层层推进,编写适用于各学校各地区自身特色的教材,这也是体现中职院校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关键举措,在内容上推陈出新,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学设备,丰富课程与教学内容。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所需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四) 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的背景下,课程评价不应局限于学校的教师,应该采用学生、教师、企业等多种主体相结合的方式,让行业和企业的专家也能够参与进来。课程评价标准要在参照课程目标的同时,还应参考企业的岗位要求、用人标准。学校教师评价学生在校学习的基础文化知识及专业理论;且与企业专业人员一同评定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训课程。课程评价体系要围绕产教融合,创新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不能仅仅以结果为导向,只看重学生期中或者是期末考试成绩,而应该纵观校内学习与企业实训全局。例如:实施理论 + 技能评价体系、“1 + N”证书制度。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充分实现产业与教学的有机融合。

5. 结语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紧跟时代、行业、产业及企业的变化,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3] 。基于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是中职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它既能为经济建设服务向社会输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同时又能为中职院校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7] 。中职院校要在产教融合的决策下,改革职业课程,发挥职业院校的职能,以更好地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助力职业教育迈进新时代[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zl_2017n/2017_zl76/201803/t20180320_330705.html, 2023-07-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023-07-01.
[3] 王金安.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学校农牧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究[J]. 河南农业, 2021(6): 28-29.
[4] 高荣莉, 肖文君, 唐重. 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 职业, 2022(9): 42-44.
[5] 徐静宜.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商贸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3): 201-204.
[6] 王斌. 智能财务背景下中职会计专业“三阶递进”产教融合课程改革探究[J]. 经济师, 2022(3): 205+207.
[7] 朱秀珍. 校企合作中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构想[J]. 现代职业教育, 2018(20): 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