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Knowledge Map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Group Research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DOI: 10.12677/VE.2024.131024, PDF, HTML, XML, 下载: 237  浏览: 323 
作者: 杜 蕾: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 镇江
关键词: 专业群CiteSpace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双高计划Professional Group CiteSpace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Double High Plan
摘要: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是近二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然而,现有研究未能对其研究全貌进行充分客观分析。因此,使用CiteSpace5.8.R3 (64-bit)对CNKI中近二十年篇名含“专业群”的335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该领域形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研究、课程体系研究、组织体系研究以及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关系研究四类核心研究主题。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未来会呈现以下发展趋势: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的驱动力应该由外部政策转向院校内部发展、前沿主题从校企合作转向产教融合、核心主题是建立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a hot spot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However, the existing studies have failed to provide a sufficient and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full picture of their studies. Therefore, 335 articles with “professional groups” in CNKI were visualized using CiteSpace5.8.R3 (64-bit). It is found that this field has formed four core research topics of professional group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system, organizational syst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fessional group and industrial group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ill present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trend: The driving for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fessional group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shift from external policies to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of colleges, the frontier theme fro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and the core theme is to establish a talent training organization system.
文章引用:杜蕾.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J]. 职业教育, 2024, 13(1): 143-154.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1024

1. 引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引导、高职院校内部改革的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成为研究前沿。芦庆梅 [1] 、应智国 [2] 、袁洪志 [3] 、王亚南 [4] 等学者都对专业群进行深入探讨。专业群即遵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平台相近、职业岗位相关、行业业务相连、教育资源共享”的组群逻辑,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链发展需求,通过专业结构调整、教学资源整合、专业治理方式重构,形成由若干专业共同组成,一个或多个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 [5] 。自2002年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出现相关研究文章以来,至今共计有4篇述评文章 [6] [7] [8] [9] 。然而,这4篇文章存在样本数据过小、研究文献质量不高、研究范围过窄、结果存在主观评价等问题,难以客观、准确的呈现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研究热点。因此,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中“核心期刊”和“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论文为基础,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科学规范的呈现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自2002年至2021年的演进脉络、核心与前沿主题,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进一步深入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5.8.R3 (64-bit)对样本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简称,可译为“引文空间”,是一款着眼于科学分析中蕴含的潜在知识,并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 [10] ,其突出特点是能够可视化地将某个知识领域的发展趋势追根溯源地呈现在引文网络图谱上,能够直观、清晰地分析和预判某个知识领域的研究发展和脉络 [11] ,本研究主要以关键词时区图、关键词聚类图以及关键词突现图为依据,来分析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发展脉络、核心热点和前沿主题。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选用的文献来源于CNKI数据库。为了使样本数量全面、保障质量,在CNKI高级检索中选择“期刊”类别、检索条件为“篇名”、检索词为“专业群”、检索时间跨度为“200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文献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和CSSCI”进行检索,共得到355篇文献。剔除非高职院校类文章、会议公告、征文等无关文献并进行去重处理,最终得到335篇文献,此即研究的有效样本。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发文量分别为294篇和41篇,并且都呈现逐年递增趋势,说明该研究领域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3.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分析

3.1. 高产作者分析

在Excel表格中对样本文献的作者进行汇总,按发文量的高低依次整理出作者的顺序(见表1)。可知,王亚南、陈超群、成军、刘晓和郭福春等人均发表4篇文章,是该研究领域核心研究人员,具有一定影响力。通过对高产作者(发文量 ≥ 3)所在单位信息查询可知,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论文的作者除少数来自本科院校外,其余几乎全部来自高职院校,这证明高职院校的研究者是专业群研究的主力军。进一步分析发现,高产作者共形成了六个显著的合作群体,分别是以唐春根、杭瑞友、李成忠为首的14人合作群体;以于海祥、臧力克为首的8人合作网群体;以肖冰、刘毓为首的6人合作群体;以王俊山为首的6人合作群体;以何曙芝为首的5人合作群体;以及胡冬生等5人合作群体。并且,形成合作群体关系的作者大多同属一个研究机构,属于机构内合作关系,机构外作者合作情况较少。

3.2. 高发文机构分析

在Excel表格中对样本文献的发文机构进行汇总,按发文量的高低依次整理出高发文机构的顺序(见表2)。浙江金融职业学院(11篇)、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10篇)、天津大学(8篇)、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8篇)、华东师范大学(8篇)、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7篇)、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7篇)、无锡职业技术学院(7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5篇)等9所单位排名前列。在9所高发文研究机构中,有7所是高职院校,由此可见,专业群研究机构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其中,最早关注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且发文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浙江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剩余两所高发文机构分别是华东师范大学和天津大学,它们近年来有关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产出论文数量急剧上升。说明高职院校专业群的研究机构不只限于高职院校,更高层次的研究机构也开始关注这一研究领域。再通过对这9所高发文机构的空间分布分析可知,这9所院校中的7所来自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浙江、上海、江苏,而其他两所机构分别位于直辖市–天津和内陆省会城市–长沙。整体而言,高职院校研究机构集中分布在经济发达地区,其产出的文章大多体现研究机构自身的特点和所在区域的产业经济特征。

3.3. 高发文期刊分析

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文献期刊分析可知,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文献发布在4本期刊上——分别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72篇)、《职业技术教育》(57篇)、《教育与职业》(55篇)、《职教论坛》(29篇),共占据了样本总量的64.0%,且这四本期刊都是中文核心期刊(见表3)。然而,该领域发表在CSSCI来源期刊上的文章数量却逐年上升,发文期刊排名前列的亦有CSSCI期刊和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如《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6篇)、《现代教育管理》(6篇)、以及《中国高等教育》(5篇)。一是因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文章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研究者不局限于中文核心期刊,转投CSSCI来源期刊;二是随着更加广泛的研究者涉及该研究领域,更多的权威期刊亦着重关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Table 1. Top 10 productive authors

表1. 高产作者前10位

Table 2. Top 9 high publishing research institutions

表2. 高发文研究机构前9位

Table 3. Top 10 highly published journals

表3. 高发文期刊前10位

Figure 1. Keyword time zone chart

图1. 关键词时区图

Figure 2. Timeline diagram of the keyword clustering

图2. 关键词聚类时间线图

4.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关键词图谱分析

4.1.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演进历程

关键词时区图是一种侧重于从时间维度上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根据关键词首次出现的时间,节点被设置在不同的时区中,关键词依时间顺序展开而形成知识演进的路径 [12] ,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热点的历史演变过程(见图1)。以关键词时区图为基础,并结合年度发文量和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分析,将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概念初探阶段(2002~2006年)。在这一阶段,“高职教育”、“专业群”和“高职院校”三个关键词节点尤为突出,奠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核心主题。“专业群”作为研究主题最早出现在2002年芦庆梅和张劲发表的文章《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群》中,该文认为各高校为了应对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逐年增长的趋势,采取结合地方经济建设高职专业群的方法,并梳理出了客观依据和可行性分析;而应智国于2006年从高职教育的性质和职能出发,阐释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涵,论述了专业群建设是形成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的文章主要围绕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价值以及建设路径展开,体现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逻辑,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开辟道路;而关键词节点数量呈现出“少而疏”的特点,这五年来共计发文3篇,可见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尚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意见试点阶段(2007~2018年)。在这一阶段,国家意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以建设专业群作为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举措。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根据市场需求与专业设置情况,建立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随之而来的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发文量在2007年出现大幅增长,是2002~2006年发文量的两倍。此外,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专业群”、2017年1月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加强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建设,建设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促使这一阶段发文量持续增长,共计发表192篇文章,约占总样本的57.3%。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一阶段关键词数量激增,包含了对高职院校专业群不同维度内容的研究,包括“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资源”、“产业群”、“运行机制”以及“产教融合”等关键词。整体而言,该阶段关键词呈现“范围广”特点,专业群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引起了学者们的普遍重视。

政策实施阶段(2019~2021年)。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以及教育部联合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新政策,将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推上一个新高度。在发文量年度分布上体现尤为明显,仅2019年、2020年和2021年这3年就发文140篇,约占总样本的42.0%。这一阶段出现的关键词有“双高计划”、“组群逻辑”、“高水平”和“职业教育”等。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并得到了充分的重视;而“双高计划”的颁布则为高职院校专业群发展创造良机,促使更多的研究者进入这一研究领域;“组群逻辑”的出现,更是表明研究者从理论层面加快推动这一研究领域走向规范。整体而言,这一阶段研究呈现关键词“热度高”、政策导向性明显特征。

4.2.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核心主题

Figure 3. Keyword emergence chart

图3. 关键词突现图

关键词聚类分析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结构和内容。基于LLR算法对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论文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聚类图谱的时间线图(见图2)。从聚类模块值来看,其中关键节点327个(N = 327),关键路径708个(E = 708),网络密度为0.0092 (Density = 0.0092),Q = 0.5427 (Q > 0.3),S = 0.8749 (S > 0.5),聚类结果合理。专业群、高职院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高职、工作工程、特色专业、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系部组织构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整体框架。依据主题之间的相似性,再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类主题:

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研究。该主题又可以细分为培养主体、培养目的、培养对象、培养内容四个方面。从人才培养主体看,学者强调“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的全方位对接、深度融合 [13] ,为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双场域;从人才培养目的看,学者从技能习得理论视角出发,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职业知识挖掘、资源空间整合等方面讨论了人才培养的理论与策略 [14] ;从人才培养对象看,学者强调针对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三类群体,从学制、授课形式、课程三个方面探讨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5] ;从人才培养内容看,学者强调“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证书”并设计基于学分制的“1 + X”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面向不同层次人才重构分类的精细化培养体系 [16] 。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研究。该主题又可以分为基于经验总结和基于理论分析的课程体系。在经验总结课程体系中,学者构建了“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 [17] 、“共享、分立、互选”的平台式课程体系 [18] 、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 [19] 以及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 + 模块”课程体系 [20] 四类不同的课程体系;在理论分析的课程体系中,有学者基于共生理论,认为应从共生单元、共生关系、共生环境以及课程组建逻辑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平衡、稳定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21] 。

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织体系研究。该主题又可分为治理体系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在治理体系研究中,有学者根据共演理论,认为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作为互相渗透与共振的两大关系网络,其共演形态表现为在价值体系、结构体系、制度体系、方法体系、运行体系等五个维度的深度耦合 [22] ;还有学者依据互利共生理论,分析专业群治理体系的内涵并构建专业群治理体系的实施路径 [23] 。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有学者从理念建构、管理机制、技术设计三个方面 [24] ,阐释了评价指标体系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问题;有学者基于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定量性三大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专业群实践工作进行分析,构建出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指标体系 [25] ;还有学者从质量保证体系出发,按照“8字型”办学质量螺旋改进规则,建构有效且可持续的诊改运行机制 [26] 。在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中,有学者从实践教学建设体系、实践条件运行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三个方面出发,开展了实践教学体系顶层设计、体系构架研究以及建设实践 [27] ;有学者基于课程模块,构建基本型实训、专项技能实训、生产型实战、创新型实体四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 [28] ;还有学者从资源整合视角出发,提出了“核心能力实训链”和“支撑能力实训链”共同构成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复合实训链 [29] 。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关系研究。学者指出,高职院校专业群是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资源聚集禀赋及其正向放大效应,从单维度的专业逻辑发展到专业群的综合维度下集群化逻辑 [30] ;基于此,有学者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结构对接原则、围绕产业链展开逻辑,提出从专业群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和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改革 [31] [32] ;此外,有学者根据调查数据为依据,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组织体系概念模型,并从伙伴选择、机制建立、知识融合、利益分配四个方面探讨了两者的影响因素 [33] ;还有研究者以湘南 [34] 、扬州 [35] 等区域,以及新疆职业大学 [36] 为具体案例,探讨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之间的耦合发展关系。

4.3.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前沿主题

关键词突现可以进一步观察关键词热度持续时间和研究热点,以及预测未来研究方向。通过对2002~2021年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关键词突现图,得出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前沿主题主要分为渐弱型前沿主题以及渐强型前沿主题(见图3)。

4.3.1. 渐弱型前沿主题

“工学结合”。《意见》中明确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37] ,为研究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卢冰在2009年发表的文章中首次谈及“工学结合”是在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下围绕课程体系改革所提出的,认为通过综合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岗位工作的全过程,利于学生清晰的把握今后的岗位工作 [38] ;而戴小红在2011年发表的文章中则从高等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特质即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必须在开放的环境中争取资源为依据,阐释了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39] 。但是“工学结合”主题在2011年发表了两篇文章之后呈现渐弱趋势,2013年之后不再提及。

“校企合作”。该研究主题首次出现在周建松于2010年发表的文章中,认为“校企合作”的提法虽然得到了共识,但是在实际中却仍停留在学校的层面上,未能落实到专业群层面,并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原因、难题及解决的方法 [40]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41] ,政策的支持使得“校企合作”研究主题于2011年走向顶峰(发表3篇文章)。周建松提出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点的多功能校企合作体,认为应该将“校企合作”向内涵型纵深发展 [42] ;此外,姚莉认为应以“校企合作”为抓手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43] 。但该研究主题在2014年之后走向下坡,随后虽再有提及但整体呈现渐弱趋势。

“教学资源”。“教学资源”的提法,源自组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初衷。滕业方从群内专业间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专业通用模块、专业群共享模块和校企对接模块三方面构建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 [44] ;孙燕华从教学的角度切入,围绕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以及学习者的认知特点,提出科学规划专业群资源库架构、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及使用有效性、组建资源协同开发团队三个方面建议 [45] ;姜郭霞认为需要校企共同开发数字化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功能设计 [46] 。该研究主题于2011年提出并历经2014年、2015年的巅峰,之后不再受到关注。

4.3.2. 渐强型前沿主题

“产教融合”。该研究主题首次出现在2017年并于当年发表2篇文章,经过2018年短暂的低谷期之后迅速崛起,自2019年发表1篇文章起直到2021年发表6篇文章,发文量呈现持续渐强趋势。产教融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础上衍生而来。王作鹏从词源的视角出发,认为“产”泛指一切提供劳动活动和从事生产的业态、“教”泛指促进人身心发展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各类实践活动,社会学中的“融合”是不同属性的组织或领域打破传统的界限,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状态,阐释了产教融合的内涵 [47] ;陈运生从功能视角出发,认为产教融合是指职业院校所设专业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把产业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使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融为一体,形成职业院校与企业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此外,胡计虎对产教融合的形成依据作了梳理,认为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提出从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方面切入 [48] 。

“双高计划”。该研究主题最早出现在2019年初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并于同年4月由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正式实施。该主题自出现起于当年发表3篇文章,并于2020年和2021年均发表8篇文章,发文量陡增、渐强趋势明显。聂强认为“双高计划”的出台,吹响了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全面现代化的时代号角 [49] ;吴学辉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从区域分布、类型构成、专业群布局以及空间集聚四个方面进行专业群布局特征分析 [50] ;匡瑛认为“双高计划”不仅是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战略之举,也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的重要举措 [51] 。

“组群逻辑”。该主题首次出现于2020年,并于当年发表3篇文章,随后又在2020年发表了4篇文章,说明该研究主题是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中的前沿研究。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就是专业群的构建规律,即专业群应按何种思路或原则构建,这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问题 [52] 。邓子云梳理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群逻辑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以高端产业关系逻辑为出发点、以专业构成逻辑为结果,共有五种具有推导关系的逻辑 [53] ;张铮从历史溯源,通过对各时期专业群基本构架的考察,揭示了专业群的存在本质、核心问题以及发展初心 [54] ;张新民等认为专业群组群逻辑包括外部逻辑和内部逻辑,其中特别强调了专业群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既不是外部逻辑也不是内部逻辑,而是连接专业群和产业的桥梁。

5.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5.1. 驱动力从外部政策转向院校内部发展

高职院校专业群概念自出现起,就是为了更好的培养满足经济社会要求的人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进了国家对产业质量的要求,而产业与职业技术紧密相连,这促使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视,接连出台的政策就是最好的回应。而我国以政府为主导的高等教育体系受到政府制约性较强,政策通常被看作是高等教育的指挥棒或行动准则。因此,政策对建设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大力支持,可以为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实施人才培养提供明确的导向。然而,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驱动力不应该只有外部政策,而主要驱动力应该来源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内部的发展需求,才是维持专业群建设实现自我超越的动力源泉。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把握对政策的力度?如何将政策与高职院校自身相结合?以及如何平衡政策支持外驱力与院校自我发展内驱力的关系?首先,政策的支持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发展提供了前进的方向,这点毋庸置疑,但是不能将政策文件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南,毕竟政策具有宏观性,不具有实际操作性;其次,专业群建设主体应该明确自身的特点、优势、所处的环境以及发展状况,在政策的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发展路线,将政策“本土化、可操作化”;再次,需要注重调整高职院校内部的积极性,从院校领导层、师资团队、学生层面依次开展,形成从上往下逐渐影响,并由学生的学习反馈作为评价标准,再依次向上汇报,及时调整方向,形成良性循环。即要平衡外部政策的驱动力与院校内部的驱动力,并逐渐转向由院校内部自发动力为主,政策支持动力为辅。

5.2. 前沿主题从校企合作转向产教融合

新一轮的产教融合督促院校与企业双方为推进并引领经济发展做出明确要求。在产教融合过程中,院校企业都应该在提升本质效能的前提下积极创新,将相关技术与思维融合。目前产教融合大多只在战略层面考量,都是政策引领性文件,缺乏可以落地的操作性指导。应该落实产教融合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而区域性的产教融合试点是推行的首要举措。一是因为职业教育本身就具有区域性特征,根据区域发展状况、结合当地企业,尝试制定区域性的产教融合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二是因为两者有着共同的文化地域认同,时间空间易协调,能够保证试点的可能性。产教融合狭义上可以理解为产业和学校教育的融合。然而,产业的发展由经济基础决定,具有社会性和自发性,不可能主动和学校教育相融合;反之,学校教育因为本身就具有滞后性,可以进行主动调整。因此,学校教育应该主动向产业靠近,根据产业的特殊性来调整专业设置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群的特性和产业结构中的企业形成紧密联系,试点定向培养的人才输送计划,即构建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第三十条对此有着清晰的表述。上述法律条文对构建现代学徒制度的合法性地位给予了充分保障,可以预见的是,如何落实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度将会是接下来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热点。

5.3. 核心主题是建立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可视化分析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的核心主题是围绕人才培养建立组织体系。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的;围绕人才培养建立相应的课程体系是应有之义;再围绕课程体系建立相应的组织体系是其保障;接着对组建专业群的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并将其纳入专业群的建设之中,使其更符合现实需求。因此,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就显得格外重要,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职业资格”是研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建构起职业、工作要求和学习内容的联系。“职业资格”是来自工业社会学研究的职业教育术语,简称“资格”,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被称为“胜任特征”,它是从事职业活动(有时也包括其他重要的生活实践活动)时能够应用的、能够通过学习获得的能力或潜力,包括知识、技能、技巧和必要的工作经验 [55] 。高职院校专业群培养人才应该全面考虑现代经济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强化对学生“资格”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职业适应性,而非局限于学习知识。

参考文献

[1] 芦庆梅, 张劲. 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群[J]. 教育与职业, 2002(8): 21-22.
[2] 应智国. 论专业群建设与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J]. 教育与职业, 2006(14): 33-35.
[3] 袁洪志.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4): 52-54.
[4] 王亚南, 成军.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构: 内涵意蕴、逻辑及技术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6): 118-124.
[5] 张衡锋, 桂文龙, 刘俊栋.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困境与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21(9): 45-49.
[6] 罗勇武, 刘毓, 肖冰, 易峥英, 何芸. 高职院校专业群研究现状述评[J]. 职教论坛, 2008(11): 19-22.
[7] 杨洁.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研究现状与展望——基于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文献计量分析(2001-2014)[J]. 职业技术教育, 2016, 37(2): 21-24.
[8] 兰金林, 田静, 石伟平. 我国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与反思——基于2008-2018年CNKI核心期刊文献分析[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0): 74-80.
[9] 王亚南, 成军. 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群研究的轨迹、热点及未来趋势[J]. 教育与职业, 2021(3): 5-12.
[10] 周海涛, 王艺鑫. 中西部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与发展趋势——基于CNKI核心数据库文献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58(6): 47-56.
[11] 高楠, 邬超.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案例教学研究可视化分析[J]. 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 14(5): 559-572.
[12] 包水梅, 杨冰冰.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之研究——基于CNKI数据库2000-2017年收录论文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J]. 高校教育管理, 2018, 12(5): 114-124.
[13] 刘奎武, 边巍, 孙铁波. 专业群“校企融合五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5): 18-21.
[14] 刘晓, 钱鉴楠. 高职院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理论框架与行动策略——基于技能习得视角[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1): 142-148.
[15] 夏冰. 高职扩招背景下三类重点群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财经专业群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5): 23-26.
[16] 赖红, 李钦, 王寅峰. 基于“1 + X”证书制度的软件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17): 25-29.
[17] 陈秀珍. 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2): 86-89.
[18] 包忠明. 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为例[J]. 职教论坛, 2014(21): 58-61.
[19] 陈小荣, 黄敦华, 张文涛, 刘增辉. 高职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基于职业能力目标的“1-4-1”课程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 36(29): 27-29.
[20] 王正勇, 柳兴国, 吴娟. 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群“平台 + 模块”课程体系构建[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2): 44-49.
[21] 田静, 石伟平. 走向共生: 高职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0, 41(20): 45-49.
[22] 林克松, 许丽丽. “双高”时代高职专业群建设与治理体系改革的共同演进[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5): 134-139, 164.
[23] 任聪敏, 陈宇. 基于互利共生理论的高职专业群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内涵、发展策略与实施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8): 33-37.
[24] 胡德鑫, 金子. 高职院校专业群评价体系建构的三重突破: 理念、管理和技术[J]. 教育与职业, 2021(17): 19-25.
[25] 宋楚平, 陈正东, 路雅淇, 朱永君, 邵世智. 大数据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成效评价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21, 42(29): 71-75.
[26] 曹元军. 高职院校专业群的质保体系建设[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6): 38-41.
[27] 吴强. 地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示范性建设研究[J]. 职教论坛, 2014(15): 60-63.
[28] 刘芳. 高职信息类专业群“实训、实战、实体”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5(11): 37-40.
[29] 万军, 胡宁. 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11): 54-56.
[30] 张磊, 张弛. 集群化逻辑下高职专业群概念框架的层次化解构与秩序化重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5): 38-45.
[31] 顾京. 基于产业结构的高职教育专业群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2(17): 16-17.
[32] 刘霞. 基于产业链的高职专业群建设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3): 36-40.
[33] 黄影秋. 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协同创新发展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 2017, 38(14): 25-29.
[34] 谢茂康. 产业群和专业群适应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6(24): 40-42.
[35] 俞国, 唐建, 俞富坤. 高职重点专业群与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耦合发展研究——以扬州地区为例[J]. 职教论坛, 2014(6): 52-55.
[36] 陈运生.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群与产业群协同发展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7(26): 27-32.
[37]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s7055/200611/t20061116_79649.html, 2006-11-16.
[38] 卢兵. 基于职业技术领域专业群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09(9): 76-78.
[39] 戴小红. 探索“系会合作” 构建专业群开放育人平台[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8): 47-48, 55.
[40] 周建松. 以专业(群)为单元探索建立开放合作育人机制[J]. 中国高等教育, 2010(9): 45-46.
[4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2010-07-29.
[42] 周建松. 构建以专业群为基点的多功能校企合作体[J]. 中国高等教育, 2011(13): 55-57.
[43] 姚莉. 会计专业群“校企深度融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8): 78-81.
[44] 滕业方, 殷新叶. 协同创新下的塑料产品制造专业群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8): 18-20.
[45] 孙燕华, 陈桂梅. 专业群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J]. 教育与职业, 2015(35): 110-112.
[46] 姜郭霞. 数字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探析——以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群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5(5): 36-39.
[47] 王作鹏. 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的高职专业群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 2021, 998(22): 91-96.
[48] 胡计虎. “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J]. 教育与职业, 2020(13): 51-56.
[49] 聂强. 专业群引领下的“双高计划”学校建设策略[J]. 教育与职业, 2019(13): 16-20.
[50] 吴学辉, 苏小丽, 吴儒练. 高水平高职院校及其专业群布局特征分析——以“双高计划”建设单位为例[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6): 105-111.
[51] 匡瑛. “双高”背景下高职专业群建设定势突围与思路重构[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3): 127-132.
[52] 张新民, 杨文涛. 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组群逻辑[J]. 职教论坛, 2021, 37(7): 6-12.
[53] 邓子云, 张放平.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的组群逻辑[J]. 现代教育管理, 2020(4): 89-95.
[54] 张铮, 刘法虎, 陈慧. 高职专业群建设的演进动因与发展机理[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1(4): 158-164.
[55] 周衍安. 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方法和路径——专访北京师范大学赵志群教授[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 19(6):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