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形成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Evaluation Response “Fine”
DOI: 10.12677/ML.2024.121030, PDF, HTML, XML, 下载: 103  浏览: 139 
作者: 周 莹: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还好”语义演变词汇化“Fine” Semantic Evolution Lexicalization
摘要: 在历时维度上,“还好”经历了从短语到词的词汇化过程,在演变的过程中,副词“还”和形容词“好”的结合愈加紧密,语义发生了历时演变,“庆幸”义和“勉强”义的外显与内隐体现其语义演化的连续性。会话中频繁使用的评估类应答语“还好”是评注性副词“还好”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其会话功能包括结束会话、开启新一轮会话及修正会话三种。语境渗透、主观化、礼貌原则驱动了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形成。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the structure of the adverb “also” and the adjective “fine”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lose, and the semantics have undergone a diachronic evolution, and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of “glad meaning” and “grudging meaning” reflect the continuity of their semantic evolution. The frequently used evaluation response “fine” in the conversation is the result of further blurring of the commentative adverb “fine”, and its conversation functions include ending the session, opening a new round of conversation, and correcting the conversation. The principles of context penetration, subjectivization, and politeness drive the formation of “fine” in evaluative responses.
文章引用:周莹. 浅析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形成[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 192-1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30

1. 引言

前贤从历时平面,考察了“还好”的语法化过程;从共时平面,总结了“还好”的语用功能,统一将“还好”归入侥幸类副词。如邵敬敏(2011)将“还好”归入“幸亏”类副词,认为“还好”是个多义格式,有时是副词“还”加上形容词“好”的短语,有的则接近表示“庆幸”的副词,还处于语法化的演变中。胡丽珍、雷冬平(2015)认为“还好”是一个具有“庆幸”义的语气副词,且自清代始就充当副词使用了,并有进一步语法化的倾向。罗艳琴(2016)观察到“还好”属侥幸类评注性副词,但与其他“幸亏”类评注性副词相比,具有独特性。当“还好”表示应答时,“好”的语义便呈现模糊性,表义与“还行”一致。

然而,前人并未过多地关注到侥幸类副词“还好”进一步发展为评估类应答语的使用情况。在现实使用中,“还好”不但可以作为“侥幸”类副词存在,还能以应答语的形式单独成句,一般表示对前命题的评估,其使用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例如:

(1) 新月向他询问班上的情况,他小心地避开那些乱糟糟的事,只说“还好。”(北京CCL语料库)

(2) 谭功达又问她知不知道这次大坝决堤到底死了多少人,汤碧云抬起胳膊,擦了擦鼻尖上的汗,说:“还好。”(北京CCL语料库)

(3) 今晚,当她问他今天过得怎么样时,他要说“啊,还好”,他甚至会说“不错”。(北京CCL语料库)

(4) 鲁豫:“讲话还是很劳神的。”

周立波:“还好,其实也很享受,真的。别看我每次讲这么长的时间,其实只有六七张大2号的字,整个提纲差不多就千把字上下,比方说‘香烟’,就两个字,但可以说很长时间。”(北京CCL语料库)

(5) 鲁豫:“恭喜宪哥,金钟奖很厉害!激动吗?”

吴宗宪:“还好,我在这个行业大概有27年的时间了,能得奖当然还不错啦,但是那份激动要放在心里面,不能把它表现出来。”(北京CCL语料库)

评估类应答语“还好”是侥幸类评注性副词“还好”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具有评估的主观性和模糊性。本文基于前贤的研究成果,通过考察“还好”从短语到词的历时演变过程,总结“还好”的语义演变,挖掘其从评注性副词到评估类应答语的演化动因。本文语料大都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和汉藉全文检索系统。

2. “还好”的历时演变

“还好”的线性组合最早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齐民要术》中,仅见三例:

(6) 《术》曰:“若为妊娠妇人坏酱者,取白叶棘子【一五】著瓮中,则还好。俗人用孝杖搅酱,及炙瓮,酱虽回而胎损。乞人酱时,以新汲水一盏,和而与之,令酱不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第八》

(7) 作酢【一】法第七十一(一)凡醋(二)瓮下,皆须安塼石,以离湿润。为妊娠妇人所坏者,车辙中乾土末(三)一掬著瓮中,即还好。《齐民要术·卷第八》

(8) 发时数搅,不搅则生白醭【一二】,生白醭则不好。以棘子彻底搅之:恐有人发落中,则坏醋。凡醋悉尔,亦去发则还好。《齐民要术·卷第八》

例(6)~(7)中,“还好”是动宾短语,“还”(huán)是动词,表示恢复,“好(hǎo)”是形容词,形容状态好,“还好”的意思是恢复原来好的状态。此时的“还好”虽然在形式上紧邻共现,但不是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源头。

据语料检索,在隋唐时期未见“还好”紧邻使用的用例。

在宋代,“还好”紧邻共现的用例较少,例如:

(9) 天工信巧安排。试说与君当一笑哉。记年时此际,嗷嗷万口,俾之粒食,活及婴孩。岁始星周,事还好在,故遣麒麟出此胎。何须问,是兴宗必矣,业广基恢。《全宋词·程节斋》

(10) 曾微呷。正斜阳淡淡,暮霭昏昏,晚风猎猎。转眼已成陈迹。不堪追蹑。试问旧醅还好在,暂停归影留时霎。待重来,细拈弄、水花山叶。《全宋词·王质》

(11) 如梦令枝上蝶纷蜂闹。几树杏花残了。幽鸟亦多情,片片衔归芳草。休扫。休扫。管甚落英还好。《全宋词·吴潜》

(12) 绣屏开了。惊诗梦、娇莺啼破春悄。隐将谱字转清圆,正杏梁声绕。看帖帖、蛾眉淡扫。不知能聚愁多少。叹客里凄凉,尚记得当年雅音,低唱还好。《全宋词·张炎》

(13) 丁谓诗曰:“末细烹还好,铛新味更全。”此皆煎啜之也。煎啜之者,非佳品矣。唐人于茶,虽有陆羽为之说,而评论未精。《诗话总龟后集·卷三十·咏茶门》

例(9) (10)与例(11)~(13)中的“还好”不同。例(9) (10)中的“还好”是跨层组合,“还”与“好”处在不同句法结构层次上,“还”修饰“好在”。此时的“还”是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有仍旧之义,“好”是性质形容词,形容状态好,“还好在”的意思是仍旧保持好的状态存在。例(9) (10)中的“还好在”分别指称“事”和“旧醅”。例(11)~(13)中的“还好”是状中短语,“还”与“好”的词性和意义与例(9) (10)中的相同,“还好”的意思是仍旧保持好的状态。例(11)~(13)中,“还好”位于句末,且后面没有其他成分,“在”的消逝使得“还”与“好”的关系逐渐密切,为其词汇化提供了句法环境。

在元代,副词“还”和形容词“好”连用的用例增多,一般位于句末,例如:

(14) 峰色秋还好,云容晚更亲。瀑泉落霄汉,霜树接居邻。静处耽奇尚,消闲觅旧因。悠悠桥畔路,终日少风尘。《元诗选二集·戊集傅广文若金》

(15) 都人泣向都官道,塞北江南柳还好。风纚露沐恩既殊,报答春光愿终老。《元诗选初集·辛集铁崖先生杨维桢先生》

(16) 【前腔】婆婆气全无,教奴怎支吾?咳,丈夫呵,我千辛万苦,为你相看顾,如今到此难回护。我只愁母死难留父,况衣衫尽解,囊箧又无。〔外〕媳妇,婆婆还好么?〔旦〕婆婆不好了。《琵琶记·第二十一出·糟糠自餍》

(17) 太医云不防事,不防事。还好哩,还知疼痛哩。外呈答云不知疼痛,可不死哩?《全元杂剧·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

(18) 这汉子酒醒了,回去还好。倘然不醒,冻死了,明日他每起来看见,只道我谋死了他,劫了他的财帛。《全元南戏·杀狗记》

例(14)~(16)中的“还好”仍然是状中短语,“还”是副词,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有仍旧之义,“好”是性质形容词,形容状态好,“还好”的意思是仍旧保持好的状态,该用法继承了宋代“还好”的用法。例(14)“峰色秋还好,云容晚更亲”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还好”与“更亲”相对,“更亲”是偏正短语,“还好”也是偏正短语。例(17)“还好”处于递进复句的前一分句中,“知疼痛”是对评价语“还好”的进一步补充。例(18)“还好”首现于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与后一句假设复句中的不利结果“冻死”产生对比,凸显“冻死”的不利结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出现且力求避免的。例(17)~(18)中的“还好”以表示言者庆幸语气为主,同时带有勉强语气,为侥幸类评注性副词“还好”的产生提供了语法环境。

在明代,“还好”可以与凸显有利结果的形容词“幸喜”在句中共现,“还好”受“幸喜”的感染,在语境中吸收了其语义,二者都具备庆幸义。例如:

(19) 都劝解道:“比如你令郎不来,那些都要被他弄完了,幸喜留得些还好。”《鼓掌绝尘·第十三回》

在明代,跨层结构“还好”还在语境中吸收了勉强义。例如:

(20) 两个行来,将近半里多路,你道这韩玉姿夜来还好遮饰,这日间六眼不藏私,那里掩饰得过?《鼓掌绝尘·第七回》

(21) 行者摆手摇头道:“莫惹他,莫惹他!别的还好惹,孙行者是那样人哩。《西游记·第四十二回》

例(20) (21)中的“还好”处于不同的句法结构层次上,“还”分别修饰“好遮掩”和“好惹”。“还”是语气副词,语气较低抑,“好”是形容词,有容易之义。“还好遮掩”的意思是尚且容易遮掩,“还好惹”的意思是尚且容易惹。在语境中,语气副词“还”的勉强语气超过了庆幸语气,语境的渗透为“还好”勉强义的获得提供了基础。

自明代始,“还好”就带有了言者的低位评估态度。到清代,“还好”作谓语中心,言者主观的低位评估意味浓厚。例如:

(22) 杜林说道:“再者孩儿我明白,他们大家求咱们帮忙,拿住了三寇还好。若是跑了一个,那咱们杜家河口就不用太平啦。又道是伸手是祸,拳手是福。”《大八义·第十回》

(23) 这姑娘咱也不知那年才见得着他呢。见着他还好,要见不着,咱可就只好是等那辈子变个牛变个驴给他耕地拽磨去罢。《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一回》

(24) 二位大奶奶也不劝劝。听起来,场里有上千上万的人呢,这几天要换了季还好,再不换季,一只手挎着个筐子,脑袋上可扛着顶纬帽,怪逗笑儿的,叫人家大爷脸上怎么拉得下来呢?《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25) 此时不回,必是中了姑爷之计。顺从还好,若不从,只怕活不成了。《反唐演义全传·第四十四回》

(26) 这等看将起来,准定是畜生做的了。不知逃往何方?走得脱还好,走不脱拿住了,不但这畜生性命难保,你我全家定遭屠戮。《飞龙全传·第四回》

(27) 若是有人收留还好,倘若没人留他,他又忍气不肯回来,只怕冻死在荒郊,也是有的。《麟儿报·第一回》

此时的“还好”已基本完成词汇化,成为一个评注性副词,具体体现在:一、“还好”词义的虚化,“还”是语气副词,表示低位的评估态度,“好”是形容词,形容评估的结果,“还好”的意思是勉强令人满意;二、“还好”的紧密连用,“还好”后面不能出现其他成分;三、“还好”作为谓语中心位于句末的情况高频复现。

例(22)~(27)中的“还好”多处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中,后面接续了与前一分句语义相反的假设句。“还好”所处的句法结构可以用“(若)A还好,(若)不A,B”表示。该句法结构通过假设条件的对举凸显了不利事件B的难以接受性,正因为不利事件的发生是说话人不能接受的,故除了不利事件之外的其他任一事件的发生都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他任一事件的发生都以不利事件的发生作为参照物,即使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其接受程度也不高,“还好”的“勉强”义由此获得。说话人避免了不利事件的发生,处于从不利向有利的转化进程中,从某一程度上来说算是“趋利避害”,所以是值得庆幸的,“还好”的“侥幸”“庆幸”义由此获得。

考察发现,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勉强”义和“庆幸”义的获得具有历时性。在宋代,“还”“好”的意义较为实在,且明确分属于不同结构层次中,属于短语结构;元代始,“还”“好”的紧邻共现用例增多,“还好”首次在表假设关系的复句中出现,且“还好”与可能出现的不利事件对举,这为其“庆幸”义的获得提供了心理基础;明代,“还好”与“幸喜”共现在同一个句子中,语义浸染下,“还好”正式获得了“庆幸”义;至清代,“还好”结构稳固,语序稳定,局部语境中没有拆开单用的情况,再结合其意义的凝固化可以证实“还好”已基本完成词汇化,因其频繁出现于“(若)A还好,(若)不A,B”结构中,“还好”在语境中吸收了“庆幸”义。又因为“还好”经常与不利结果B对举,以不利结果B为参照物,即使有幸避免了不利结果B的发生是值得庆幸的,但就其接受度而言仍然是勉强的,由此“还好”具备了“勉强”义。

在历时维度下,“还好”的语义演变是接续性的,与其内在结构紧密相关,据此推测“还”“好”结合得越紧密,使用得越独立,其意义就越虚泛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会话中频繁使用的评估类应答语“还好”可以看作是是侥幸类评注性副词“还好”进一步虚化的结果,虚化后“还好”的“勉强”义“庆幸”义成为隐现的语义特征蕴藏于能指之后,只有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被激发出来。

3. 评估类应答语“还好”

在现代汉语中,应答语“还好”的使用频率日益升高,且独立程度越来越高,既可以单独成句,又可以复句中充当分句。应答语“还好”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口头交际语,属于低位评估语,表示对前一命题进行评估。同时,“还好”的词义进一步虚化,具有评价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其语用功能受具体语境的制约。下面从内部结构和外部使用上剖析“还好”低位评价义的获得。

内部结构上,“还好”由副词“还”和形容词“好”组成,副词“还”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基本达到要求,其语气较低抑。形容词“好”表示肯定、赞许,使人满意的,跟“坏”相对,在语用上属于“高位评价”词语 [1] 。表示程度较低的副词“还”修饰褒义形容词“好”,使得形容词“好”的正向积极评价意义被削弱,“还好”归属于低位评估语之类。

外部使用上,可以单独成句或在复句中充当分句,例如:

(28) A: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没有邀请你参加开幕式,你是不是挺难受的?

B:还好。

(29) A:讲话还是很劳神的。

B:还好,其实也很享受,真的。别看我每次讲这么长的时间,其实只有六七张大2号的字,整个提纲差不多就千把字上下,比方说“香烟”,就两个字,但可以说很长时间。

“还好”单独成句时,表示“幸亏”义或“勉强”评估义,语气在表示幸亏义时强烈,在表示勉强过得去的评估义时语气舒缓。“还好”在复句中以分句形式存在,在关联前后分句时,可以位于句首,表示解释关系。“还好”与后头的分句之间存在短暂的语音停顿,常用逗号隔开,后头的小句一般是陈述句,是对“还好”的进一步解释,后头小句的内容才是答话人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通过对选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的110个例句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见表1。研究发现表评估的应答语“还好”在会话中单独成句或在复句中充当分句时,其语用功能可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会话结束的标志;二是新一轮会话开启的标志;三是会话修正标记。第一种使用情况共出现32例,约占29%;第二种使用情况共出现6例,约占5%;第三种使用情况共出现44例,约占40%;另有28例的“还好”属于自言自语,表示自我安慰,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应答语“还好”的使用以第三种情况居多,第二种情况次之,第三种情况最少,即充当会话修正标记是其主要功能,作为会话结束的标志是其次要功能,作为新一轮会话开启的标志则是其个别功能。

Table 1. The pragmatic function of the assessment response “fine”

表1. 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语用功能

3.1. 会话结束的标志

在会话中,若答话人以“还好”回应对方,后续没有进一步补充阐释,此轮会话便结束了,“还好”可以看作是会话结束的标志。例如:

(30) A:她生气后还有回你啊?

B:之前就没。昨晚问她去包厢就有。

A:看来气快消了?

B:还好。

(31) A:你还好吧~?

B:还好。

(32) A:美不?喜欢不?

B:还好。

例(30)中答话人B已经将所知情况尽数告知问话人A,故问话人A没有再进一步追问下去的必要,这表明问话人A和答话人B已经达到会话一致,二者已知信息平衡。会话轮转是会话双方有意识推进的,当会话双方互相分享完已知信息且达成会话一致后,会话基本可以结束了。例(31)的中的应答语“还好”的词义已经模糊虚化,听话人A只能凭借言外语境去推知答话人B勉强算好的心理状态。例(32)中低位评估语“还好”接近贬义评估,时常带来不好的语用效果,引起问话人的反感,同时答话人勉强敷衍的态度会造成会话的结束。

3.2. 新一轮会话开启的标志

当答话人准备以“还好”结束会话,但听话人仍有继续会话的意愿,或继续发问或进行自我阐述,那新一轮的会话便由此开启,“还好”可以看作是新一轮会话开启的标志。新一轮会话得以开启的必要条件是听话人的会话意愿强于言者,并主动开启新一轮会话。

(33) A:昨天你又很晚睡了?

B:还好。

A:你好像睡的越来越迟了,以前不是11点睡的么?

B:心事太重。

(34) A:姐姐最近好么?

B:还好。

A:哈~等我放假回家了就可以见到姐姐了。

例(33)中,问话人A对于答话人B以“还好”回复自己的关心是不满意的,于是问话人A仍按照答话人B昨晚很晚才睡的猜想向答话人B发问。问话人A强烈的会话意愿促使答话人B承认了自己睡得越来越迟的事实,并回答了晚睡的原因。例(34)会话的推进由问话人A的会话意愿掌握,在问话人A表露出真实会话意图后,会话就结束了。

可见,“还好”作为应答语具有弱肯定性,语气上较为敷衍,且违背了会话准则中的质原则,与答话人本意相违背。新一轮会话能否得以开展,除了问话人的主观意愿外,“还好”的语义模糊性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即“还好”的语义模糊性促使问话人按着个人会话意愿选择推进或结束会话。

3.3. 会话修正标记

若答话人以“还好”回复对方且主动作出修正性的补充阐释,“还好”可以看作是会话修正标记,其属于对方引发—对方修正,即听话人或第三者意识到并指出说话人所讲的话语、提供的信息或表述的观点存在问题,并对此进行修正 [2] 。此时答话人与问话人是存在观点或评价分歧的,“还好”在满足礼貌原则的同时违反了质原则,“还好”后面的分句内容才是答话人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即对于前命题的修正和补充。如在《鲁豫有约》中的一段采访:

(35) A:讲话还是很劳神的。

B:还好,其实也很享受,真的。别看我每次讲这么长的时间,其实只有六七张大2号的字,整个提纲差不多就千把字上下,比方说“香烟”,就两个字,但可以说很长时间。

(36) A:恭喜宪哥,金钟奖很厉害!激动吗?

B:还好,我在这个行业大概有27年的时间了,能得奖当然还不错啦,但是那份激动要放在心里面,不能把它表现出来。

例(35)中,答话人B为了维护了问话人A的面子,以“还好”表示对问话人A评估的勉强接受,“其实”表示转折,“还好”后的小句才是答话人B的观点,即对问话人A的观点进行修正和补充。“还好”的语义受礼貌原则的制约,其语义发生了改变,需要依靠具体语境把握其意义。例(36)中,答话人B恪守礼貌原则,先用低位评估语“还好”回答得奖后的心情,然后以“还不错啦”替换第一部分的高位评价语“很厉害”,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

正因为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独立性程度不断增加,其使用脱离了完整的句法结构,听话人只能依靠语境理解答话人的表意内涵,其语义可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也体现了其表义的模糊和虚泛。

4. “还好”从侥幸类评注性副词向评估类应答语演变的动因

4.1. 语境吸收

Bybee, Perkins & Pagliuca (1994)和Traugott & Trousdale (2013)提出语义可以随词汇项或构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词汇项或构式能够将语境意义吸收,这被称为语境吸收 [3] 。从元代开始,“还好”的词汇化倾向愈加明显,随着“还好”词义的虚化,且频繁出现于蕴含“庆幸”义和“勉强”义的语境中,长时间的语境渗透使得“还好”逐渐吸收语境中的“庆幸”义和“勉强”义。至清代,“还好”正式完成词汇化,成为一个侥幸类评注性副词后,语境中的“庆幸”义和“勉强”义才被完全吸收。在现代汉语中,评估类应答语“还好”已经能完全独立使用,表达言者的低位评估语气,“勉强”义成为了应答语“还好”的外显语义。

4.2. 主观化

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言者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4] 。“还好”从宋元时表示“仍旧保持好的状态”固定客观评估语义到明清时表示“庆幸”“勉强”主观评估义的转变,使得“还好”具有了评估的主观性。言者的价值观和心理判断都集中投射到了“还好”的内涵中。在现代汉语中,说话人在使用应答语“还好”对前命题进行评估或继而进一步表达自身观点时都标明了自己对前命题的态度和立场,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 [5] 。“还好”的主观化促使从侥幸类评注性副词向评估类应答语演变。

4.3. 礼貌原则

根据Leech的礼貌观,其礼貌原则强调的是对交际对象,即听话人或第三者的礼貌,交际时说话人往往都是设法多给别人一点方便或使别人多受益,尽量让自己多吃亏或少受益,从而使对方感到受尊重 [6] 。为了维护对方的面子,言者采取“以退为进”的会话策略,即先以应答语“还好”对对方的观点表示弱肯定或勉强接受,进而对前命题进行修正或补充。评估类应答语“还好”在恪守礼貌原则的同时违反了质原则,礼貌原则的制约使得言者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还好”的“勉强”义得以凸显。

5. 总结

本研究从历时维度考察了“还好”的词汇化过程,“还好”从一个跨层结构发展为偏正短语结构,最后凝固为侥幸类评注性副词。伴随着词汇化的发生,“还好”的词义逐渐虚泛化,在其词汇化的后期正式获得了“庆幸”义和“勉强”义。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评估类应答语是侥幸类评注性副词“还好”进一步虚化的结果,在表示对前命题的评估时,应答语“还好”属于低位评估语,“勉强”义是其显性词义。在共时维度上,评估类应答语“还好”的语用功能包括会话结束的标志;新一轮会话开启的标志;会话修正标记三种。“还好”从侥幸类评注性副词向评估类应答语演变的动因在于语境意义的吸收、言者评估的主观化及礼貌原则的制约。至今,“还好”俨然成为了一个表示评估的应答语,并极具发展为万能回复语的潜力。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邵敬敏, 王宜广. “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及其历史层次[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1(4): 56-64.
[2] 胡丽珍, 雷冬平. 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J]. 古汉语研究, 2015(1): 12-19+95.
[3] 罗艳琴. “还好”与“幸好”、“好在”两者的辨析[J].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 2016, 34(5): 16-21.
[4] 尚国文. “好”与“不错” [J]. 语文学刊, 2006(9): 102-103.
[5]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104-224.
[6] 龙国富. 假借与语境吸收: 论汉语虚词“抑”的演变[J]. 语文研究, 2016(4): 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