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融入探索
An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DOI: 10.12677/AE.2024.141108, PDF, HTML, XML, 下载: 67  浏览: 186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赵 燕, 陈华杰:西藏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藏 拉萨
关键词: 大思政中学英语教学思政融入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摘要: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以来,获得了学界的高度关注,也形成了相对丰富的研究视角。“大思政”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政教育模式,为深化课程思政提供了新内涵和新思路。本文从“大思政”视角出发,积极探索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据此提出三大融入原则:贵在自然融入、重在严谨贴切、妙在画龙点睛;以及五大融入对策:坚持教师先行、注重示范引领、打破学科壁垒、创新教学方法、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促进中学英语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相互融合。
Abstract: Since the work plan for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was put forward, it has received high atten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and formed a relatively rich research perspective. As a uniqu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l,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vides new connotation and new ideas for deepen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at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actively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principles of integration: natural integration, rigorous and appropriate emphasis, and beauty in the finishing touch; and five integration countermeasures: adhering to the teacher acts first, paying attention to teaching demonstration, breaking down disci-plinary barriers, innovati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building evaluation system. It aim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middle school English curriculum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文章引用:赵燕, 陈华杰. “大思政”视域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思政融入探索[J]. 教育进展, 2024, 14(1): 700-70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1108

1. 引言

“大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的重要概念。“大思政课”自身作为独特的思政课程形式,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资源作出学理阐释。对“大思政课”本质与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拓深对“大思政”教育内涵和模式的理解,从而为“大思政”建设提供实践思路。

教育工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断进行着改革,中学英语教学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革新原来教学策略,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中跳出来。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积极探讨如何在“大思政”视域下,重构中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新观点、新策略。

2. 正确把握“大思政”的内涵

“大思政”的“大”指大站位、大生态、大格局 [1] ,“大思政”强调思政教育要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学内容不应仅限于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而应立足学科交叉,打破学科壁垒,以内容为导向,语言为手段,打造学科互助互引的生态环境。枯燥的学习内容难以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思政效果,只有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兴趣的同时,才会自觉使用语言作为学习工具。只要能达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效果,任何学科之间都可融会贯通。因此,英语学科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站位要高,格局要大,要有“中央行星 + 环绕卫星”的大视域,积极与其他学科协同合作,打造别出心裁且丰富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精神。“大思政”的“大”内涵丰富而广博,“大思政”的“大”恰恰是发挥思政教育本质的精髓和关键。

3.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原则

3.1. 贵在自然融入

“大思政”教育理念融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资源,其中心理学原理强调思政育人要贴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关注学生的内在感受,避免将思政教育的内容强行嫁接到学科教学中,否则容易造成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两张皮” [2] 。时至今日,许多学校教育打着“思政育人”的旗号穿新鞋走老路,采用传统的知识灌输,盲目在英语课堂上增添所谓的“国际政治经济时事”,以期达到让学生紧跟时事,了解多元文化的育人目标。然而这样简单粗暴的思政教育,既没有考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也忽视了学生的阶段性能力发展水平。思政教育内容应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进行精挑细选,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不成熟,对周围世界的敏锐度不高,更多地处于一个自我探索的阶段。因此,思政教育应倾向选择能够贴合中学生心理需求、解决中学生当下困扰的内容,即思政内容应契合教育对象的需要,做到自然融入。将国际政治经济时事等作为思政教育的内容,对于没有敏锐政治经济意识的中学生来说,难以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政内涵。类似的思政元素与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明显脱离,违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因此,教育者应当找准同理心的小切口,要让思政教育唤醒学生的共鸣和同理心,把准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让他们因认可而赞同,因赞同而接受。

3.2. 重在严谨贴切

在新的形势下,很多教师也意识到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尤其对于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意义重大。但由于中学英语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存在差异,一些英语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虽然有意识将思政理念融合到英语授课环节中,但是由于其自身的政治意识和综合素养达不到要求,机械地将英语教材中的思政因素罗列让学生进行记忆,对思政教育内涵难以深度挖掘并精彩讲述,无法做到有效育人。因此,英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政素养,相关思政理论吃不透、拿不准时,要加强学习,多向课程思政管理的核心骨干、业务指导专家和优秀教师请教,做到严谨贴切。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着力解决“融”的问题,理性、智慧地运用“融”的思维,找准专业知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关键点,找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和衔接线,使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渗透、融为一体,使思政教育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浸润学生。在课程体系中系统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教学中有效实施思政教育。

3.3. 妙在画龙点睛

一堂课或者一个教学环节中的思政元素,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妙在得当。学科知识一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那么育人的机会便无处不在 [3] 。“大思政”教育模式注重思政育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倡导将课堂迁移到广阔的社会空间,不仅使得教学接地气,而且可以在紧要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达到理想的效果 [4] 。“大思政”教育模式提倡教师要激活社会空间中的育人资源,拓宽社会空间中的育人渠道,进而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整体育人效果。生活中的新鲜事、活泼事,往往更具形象性、立体性、生动性,更能达到以新见奇、以质取胜、点沙成金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时不能干巴巴的,要借助社会空间的力量来支撑,比如以社会节日和社会活动为时间线,踩着时间线将学科知识融入社会生活中,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观摩节日活动,增强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让思政教育“活”起来,做到有“知”有“味”,以小见大,最终达到沟通心灵和启智润心的效果。

4. 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思政融入对策

4.1. 坚持教师先行

课程思政理念能否落实到课程教学中,关键在教师。所谓“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要站位高,格局大,综合素质强,才能体会“大思政”的科学内涵,并践行“大思政”的发展思路。因而,要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参与课程思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院校相关部门就应协同联动,落实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大思政”教育运行提供环境依托和条件支撑。

第一,学校在教学团队建设时,明确要求团队教师担负起育人责任,参与课程思政相关教研活动。学校通过“大思政”相关研究课题,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带动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对于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给予表彰,激发广大英语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营造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浓厚氛围。第二,学校结合教师教学综合能力举办各类各级英语教学竞赛,明确课程思政计分要点,考核参赛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能力及效果,达到“以赛促教”目的。第三,学校鼓励教师发掘“大思政”视角下的优秀教学案例,并及时加以总结、推广,为教师树立样板,为教学提供借鉴 [5] 。第四,学校积极开展“大思政”英语教学展示,通过现场示范说课,引导教师结合不同学科特点,进一步优化“大思政”教育的思路、方法和路径,让“大思政”教育“内容实起来,形式活起来”。第五,学校将“大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科评估、专业认证等,构建多维度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4.2. 注重示范引领

一是实施示范项目建设。各学校每学年遴选1~2门精品英语示范课程,推动形成“校校有精品、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完成“大思政”精品英语示范课程建设。学校组织开展“大思政”精品示范课堂听课活动。教研组每年度负责建设1~2个“大思政”精品示范课,并开展至少1次英语学科示范观摩课,重点对融入英语学科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进行把脉。听课人员记录思政要点,填写听课记录表 [5] ,提交各教学单位汇总统计,报教务处备案。

二是打造教研示范中心。选树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样板课程,遴选一批教学效果优良、德才兼备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一批成果丰富、榜样引领的“大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6] ,打造集“优师、优课、优制”于一体的“大思政”综合教研实体,努力构建“课程有示范、教学有参考、教师有标杆、团队有组织”的工作格局。

三是强化名师引领。加强“大思政”教育教学名师工作室建设,着力打造名师团队,切实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引领全市教师不断提升课程思政教学素养和能力 [7] 。

四是拓展教学资源供给。面向全市遴选值得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分学科汇编案例集,建设“大思政”课程教学案例库,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如,成立“中学‘大思政’教学研究联盟”,建立跨院校教学合作等长效机制。

4.3. 打破学科壁垒

“大思政”之“大”根本在于思政之“大”,就英语学科而言,应着眼于提高该学科的综合性和复合性,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多学科知识交叉互补的能力。培养学生在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反思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建立起对世界整体的看法和观点,坚持普遍联系观,不同学科相互促进对彼此更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认识,破除狭隘而单一的视角,践行“大思政”教育理念的广博内涵和属性。

现代教育注重分门别类。英语、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人文属性明显的学科,重在突出价值引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属性明显的课程,重在突出培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艺术类课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体育类课程引导学生养成运动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弘扬体育精神。这种分类实施的方法不利于学生以整体的眼光来审视世界,通过在单一学科中不断建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利于整体性地启发学生,培养学生全面的眼光。

4.4. 创新教学方法

抓牢教学“主渠道”,加快英语思政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如健全完善教研室工作机制,围绕课程思政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共商共研,凝聚共识、明确方向,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能力水平。教师共同备课,形成学科横向联动与纵向发展的学术共同体。二是加强交流互动,举办“大思政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为其他学科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共同成长,进一步凝聚育人合力。探索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方法,开展课程思政工作坊,聚焦实地调研发现的问题,采用“云上思政”形式,依托在线课程建设网络平台,采用专题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融于教学设计中 [7] 。

4.5. 构建评价体系

让课程思政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变成教师日常教学的自觉行为,就不能仅仅只是做出一两堂展示课和示范课,而是需要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进行激励和引导,鼓励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课程思政。将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纳入评教指标,建立常态化评价模式。学校定期对各学科组的课程思政实施情况进行评价,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实施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任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改革学生课程学习评价方式,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纳入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

此外,学校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需将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程度作为重要的考量指标 [8] ;在精品课程、示范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设置“价值引领”和“德育功能”指标。学校实施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对各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听课记录中要专门对体现课程思政内容的情况进行评价,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重要内容。在课程建设中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是否体现了“价值引领”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这一系列评价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

5. 结束语

促进中学英语课程和思政元素的相互融合是现阶段中学英语教学中所面临的重点任务,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大思政”教育理念和模式较之以往的传统思政理念,视野宏大、立意高远、格局广博,较为真切地反映了思政教育的本质。英语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积极推动英语课堂从“小课堂”走向“大课堂”,真正让英语课成为一门视野开阔,充满现实关怀和社会活力的课。

基金项目

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1-GSP-S08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张国祚, 沈湘平, 徐艳玲, 刘近, 张存达, 徐强, 周小枚, 唐顺利. “大思政课”创新研究(笔谈) [J]. 文化软实力, 2022, 7(3): 5-18.
[2] 赵宏, 唐羽, 王龙, 孙凌云, 翟晓剑. 东北抗联精神视域下“美育+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2, 24(6): 98-100.
[3] 李华田. 外文阅读通识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策略与实践[J]. 教师教育论坛, 2022, 35(3): 41-46.
[4] 许文杰, 陈园, 李娟. 基于大数据技术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改革探索[J]. 科技风, 2023(10): 116-118.
[5] 甘振丽. 课程思政融入军事理论课的策略探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23, 42(1): 89-92.
[6] 马孝民. 立德树人,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写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两周年之际[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 2021(3): 6-8.
[7] 吴楠. 构建“四位一体”工作格局, 全面推进工商管理类课程思政体系建设[J]. 山东教育(高教), 2020(11): 34-35.
[8] 周玲艳, 王丽敏, 唐辉武, 梁雪莲.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8): 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