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语义发展的两条路径及其关联
Two Paths of the Semantic Development of “Hui Tou” and Their Correlation
DOI: 10.12677/ML.2024.121067, PDF, HTML, XML, 下载: 72  浏览: 98 
作者: 曾淑娴: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襄阳
关键词: “回头”空间域时间域隐喻语义演变“Hui Tou” Spatial Domain Time Domain Metaphor Semantic Evolution
摘要: “回头”一词在古今汉语中有多种含义,是一个发展脉络较为明显的语义系统。通过对“回头”语料的分析发现,其语义发展有两条路径,一条是以空间位移义为出发点,另一条是以时间义为出发点,两条发展路径存在一定关联。
Abstract: The word “Hui Tou” has many meanings in ancient and modern Chinese, and it is a semantic system with an obvious development contex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orpus of “Hui Tou”, it is found that there are two paths for its semantic development. One is the spatial displacement mea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the other is the temporal meaning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two develop-ment paths have a certain correlation.
文章引用:曾淑娴. “回头”语义发展的两条路径及其关联[J]. 现代语言学, 2024, 12(1): 472-477. https://doi.org/10.12677/ML.2024.121067

1. 引言

“回头”一词出现很早,是动词和名词组合而成的动词性词组,表示实义动作“把头转向后方”,这是其本义。在此基础上“回 + 头”这一词组逐渐凝固成一个词,其语义也演变出多种含义。《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回头”的意义注释如下:① (动)把头转向后方;② (动)回来、返回;③ (动)悔悟;④ (副词)少等一会、过段时间以后 [1] 。

“回头”一词从作为词组的实在动作义逐渐演变成动作意义不明显的重新来过义,然后演变成表示时间的副词,最后演变成无实在意义的话语标记,其语义由实变虚,由虚变为更虚。本文通过考察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简称bbc语料库)中包含“回头”的1200条语料,对“回头”的两条语义发展路径进行描述,对其“空间位移”义和“时间”义的各个义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阐释,并且探讨两条路线之间的关联。

2. 以“空间位移”义为中心的语义分类

“回头”的本义为转过头来,表示作为身体器官的头部的位移,以位移义为基础,经过语义引申和认知隐喻,“回头”可以表示真实空间位移义和虚拟空间位移义,有“转过身来”义、“再次出现”义、“回忆思念”义以及“重新开始”义等多个义项。

(一) “转身回望”义

“回头”是由“回”和“头”两个词组成的动词性词组。《说文解字注》中“回,转也,从囗。中象回转之形”,意思是使与原来方向相反,表示由一个方向旋转至另一个方向。“头,首也”,“回头”也就是回过头来,把头转向后方的意思,用来描述身体动作,表示身体的位移变化,是一种实在意义的动作。例如:

(1) 回头一看:那个女孩挣扎着跪在了床上。(王小波《东宫·西宫》)

例(1)中,“回头”是转过身来的意思,先施行“转过头”这一动作,然后再“看”。当“回头”作“转过头来”的意义时,通常与其他动词连用,一般是连接视觉动词和言语动词,头部动作与视觉和听觉有着天然的联系,即先转过头来,再进行表示看和说的动作,因此“回头”后面往往会出现“看、瞧、盯”等视觉动词或者是“说、告诉、喊”等言语动词,这也符合时间顺序原则。

“回头”后面也可以出现其他表示实义动作的词语,表示两个动作接续发生,如“她回头打了他一下”“他回头揪了一下她的辫子”都是表示在施行“回过头来”这一动作后紧跟着施行其他动作,“回头”的语义范围逐渐扩大,从表示头部的位移扩大到表示身体的位移,即“转过身来”。

(二) “再次出现”义

《现代汉语词典》中“头”的其中一个义项为“事情的起点或端续”,“回头”也就是回到事情发展的起始位置,重新来过,也可以表示事件再次出现。例如:

(2) 我们不允许黑暗日子重新回头——一个华侨为反对美帝武装日本的控诉。(《人民日报》)

(3) 我们都是这家店铺的回头客。(生活对话)

如例(2)中,“回头”是重新来过、再次发生的意思。“黑暗日子”曾经发生,“回头”表示再次出现。而例(3)中的“回头客”是曾经买过某商品,再次购买的顾客。也就是相同的事情再次发生的意思。

(三) “回忆思念”义

随着“转过头来”义项的发展,“回头”后面出现的动词逐渐虚化,演变成表示心理活动的心理动词,如“想、想来、发现、看看”等,这些动作都不需要通过施行“转过头来”这一动作就能完成。“回头”的意义逐渐虚化,由“头部的旋转”语义泛化至“时间的逆转”,面向过去,过往事件再次在脑海中浮现,表示对已然事件的回忆、回顾。例如:

(4) 当你正得意时,回头一望,灰尘又在那里,人生如此,应在反复中寻找快乐!(微博)

事件都是按照时间的线性序列发展的,事件一旦发生便在时间的线性序列中无法重新来过。“回头”的回忆、回顾义就是由表示实义动作的转过头来面向身后义通过隐喻,由表示身体部位的头部的方向转变演变成对时间顺序的调转,从面向未来到面向过去,即对已然事件的回顾。如例(4)中,“回头一望”表示对过往发生的事情的回忆。

“回头”的“回过头来”义与“回忆、回顾”义的区别在于,“回过头来”是身体部位头部的空间位移,表示一个实义的动作;而“回忆、回顾”义并没用真正地完成回头的动作,只是通过语义泛化引申为对已然事件的回顾。其语表的区别在于,当“回头”作实义动词时,其后往往出现表示实义的动词,形成连动动词词组。而“回头”表示“回顾”义时,后面往往出现的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因此“回头”的动作义也随之消失。

(四) “重新开始”义

当说话人或者动作实施者想要重新来过时,其主观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产生悔恨、后悔的情绪。“回头”在句中的位置不断后移,由最开始的位于主语之后,其他动词之前,逐渐后移至句子末尾,可以单独作谓语,后面不会出现其他动词。其语义也逐渐虚化,由表示动作的实义动词逐渐演变为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这是由于“头”作为思维器官,其语义经过隐喻引申为主观的心理认知义。“回头”的意义也就由表示实在的身体部位的转向演变成抽象思维和心理的转变和回溯。例如:

(5) 须记得,做这一行是没得回头的,回头了便是死亡。(林燕妮《雪似故人人似雪》)

(6) 浪子回头金不换(俗语)

例(5)中的“回头”的意思是后悔义,说话人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对的,想要坚定不移的做下去,因此不会产生后悔,重新来过的想法。而在例(6)中,说话人或者是动作实施者正在做的的事是错误的或者事情发展结果是负面的,因此需要后悔醒悟,及时止损,重新来过。这里“回头”表示“重新开始义”带有“后悔”或是“悔悟”的情感色彩。由于说话人预设的前提不同,动作实施者心中的预设有差异。当预设事情继续发展下去会得到预期的肯定结果,“回头”表示“重新开始”时就带有“后悔”的情感色彩,多与否定副词“不”同现,表示不留恋于过去;当预设事情继续发展下去是负面的,“回头”表示“重新开始”时带有“悔悟”的情感色彩义。

综上可见,“回头”的本义为“转过头来”,经过语义泛化,其语义扩展至表示“再次出现”,后而通过认知隐喻其语义扩展至表示“回忆思念义”,最后发展为带有后悔、悔悟等感情色彩的“重新开始义”,其句法位置逐渐后移,从位于主语后其他动词前,发展至在句末单独作谓语,从真实的“空间位移”发展至“抽象思维和心理层面的转变和回溯”,语义主观色彩逐渐加深。

3. 以“时间义”为中心发展的语义类型

“回头”表示时间义时,由最初的表示转头这一动作所需要的时量,发展成为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根据说话人或动作实施者的意图或是猜测,将“回头”的语义分为“晚点儿、晚些时候”和“很可能到时候会”两种含义。

(一) 表示时间间隔:相当于“过一会儿”

“回头”这一动作是瞬间动作,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此“回头”在表示时间之初,往往表示的是时间间隔较短的“过了一会”,连接先后发生的两个行为动作,形容时间的短暂。例如:

(7) 我妆了一碗鸡,回头少了一半。(《醒世姻缘传》)

例(7)中的“回头”处于由动作义向时间义转换的中间状态。这里的“回头”既施行了转过头来的动作,同时也表示时间短暂地流逝。“回头”后面可以出现已然事实,可以用“不一会儿”替换,表示时间间隔的短暂。

随着“回头”动作义的消失,“回头”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两个动作之间间隔时间的短暂。例如:

(8) 那个为雍正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年羹尧大将军,不是刚刚被天子许为“朕之恩人”,回头便翻脸杀之了么?(黄波《雍正的密折》)

例(8)中的“回头”连接先后动作,表示“被封为‘朕之恩人’”与“翻脸杀之”两动作之间间隔时间短暂,义为“不一会儿”“过一会儿”。

(二) 表示将来时间:相当于“晚点儿、过段时间或到时候”

“回头”可以用来表示将来时,用在一般将来时句中。石毓智(2021)指出,将来时是由两种语义要素组成:意图和预测。他们认为将来时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范畴,而更像一个一个以施事为取向的认识情态,只是蕴含重要的时间信息罢了 [2] 。因此“回头”后面可以出现还未发生的未然事实,根据“回头”后面出现的事件是说话者或动作实施者的意图还是预测,可以将“回头”划分为“晚点儿、晚些时候”和“很可能到时候会”两个义项。

1. 相当于“晚点儿”或“晚些时间”

表示“晚点儿”“晚些时候”的“回头”后一般出现的是说话者或动作实施者的意图,是说话者或动作实施者认为极大可能发生的事件,并作出承诺或请求,其后接事项有[+未来将会发生] [+实现可能性较大] [+说话人希望发生]的特征,实现的可能性越大,时间间隔就越短。有两种含义:

第一,“回头”义为“晚点儿”,表示“在较近的将来”,往往与“再、就”等表示短时的时间标记共现,《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指出“就”表示很短时间内即将发生,或者是表示两件事紧接着发生。“再”表示动作将要在某一时间出现或者将在另一动作结束后出现,其时间间隔较短 [3] 。因此当“回头”与“再、就”出现时,往往表示时间间隔较小的将来。

(9) 回头再详细告诉你,现在不好说。下了班等我,好吧(张洁《沉重的翅膀》)

例(9)中,“回头”与“再”同现,表示“详细告诉你”这一事件在不久的将来有极大可能会实现,义为“晚点儿”。在这里“回头”表示“下班之后”,时间间隔短暂。

第二, “回头”义为“晚些时间”,表示“在较远的将来”。当说话人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时,使用“回头”表示事情很可能会在将来发生,给听话人作出承诺。例如:

(10) 这是我们村支书,请你们帮个忙,去找霍大侠,要了债,回头一定给你们置办新棉衣。(何申《多彩的乡村》)

例(10)中,说话人认为“给你们置办新衣”是在将来会发生的事件,实现的可能性很大,但不确定实现的具体时间,可能是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只能用“晚些时间”替换,因而使用“回头”作出承诺。

“回头”表示的时间间隔跨度较大,可以是转瞬之间,也可以是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这是由于“回头”的时间间隔有主观和客观之分,“回头”表示的时间间隔越大,其时量距离“回头”所需要的客观时间越大,语义的主观性就越强。当几天、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间隔在说话人心里并不算太长时间时,说话人就会使用“回头”这个表示时间间隔较短的将来时标记。

2. 相当于“到时候”

“回头”表示将来时态时,其后接成分往往是说话者预测在将来会实现的事件,但是当后接成分是消极结果,且说话人想要避免其实现时,“回头”义为“很可能到时候会”,表示劝诫。其后接事件有[+将来会发生] [+有实现的可能性] [+说话人不愿意发生]的特征。

(11) 各位家长都把孩子看管好,回头丢了都不知道谁给领走的吧?(微博)

(12) 赵国强说:“我帮你们把村民稳住,回头你们又出了差头,我咋跟大家交待?”(何申《多彩的乡村》)

例(11)和(12)中,说话人认为“孩子丢了”以及“出差头”的消极结果可能会在将来出现,虽然出现的可能性很低,但是为了避免不良后果的出现,说话人往往使用“回头”指出不良后果有在将来发生的可能,以此来达到劝诫的作用。因此这里的“回头”表示的是“很可能到时候会”。往往出现在假设句中,说话人提出建议,并用“回头”引出不听从建议所引发的不良后果,以达到规劝的效果。

以“时间义”为中心引申出来的各义项中,表示“过了一会”是从“空间义”引申出来的最早的表示时间的义项,其连接的往往是两个已然事件,表示两动作时间间隔的短暂。由于“回头”后所接成分逐渐演变成未然事件,其语义也发生转变,用来表示将来时态。根据其后接的未然事件是说话人的意图还是猜测,以及说话人的主观时间量和对其实现可能性的预设,可以将“回头”的语义分为表示较近未来的“晚点儿”、表示较远未来的“晚些时候”,以及表示劝诫的“很可能到时候会”。

3. 两条路径之间的的关联

“回头”语义发展有以“空间位移”为中心进行引申和以“时间”为中心进行引申两条路径,且两条路径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概念联系,两条路径可以通过认知隐喻以及“回头”内部成分语义的演变紧密联系起来。

(一) 通过隐喻实现转化

胡纯、王军(2016)指出“动作的实施占有一定的时间维度,动作和时间同为时间概念框架的要素。从客观层面上看,任何动作的起始、进行和完成都伴随着时间的流逝,由此可见,动作和时间并不是绝对离散的认知域,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概念联系。” [4] 汉语中通过身体姿态的变化来隐喻时间的现象有很多,例如“转眼、转瞬、俯仰之间、眨眼间等等”这些词都可以表示时间。“回头”这一动作的发生也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从动作的开始到结束占据一定的时间维度,因此“回头”一词也可以用来指称时间,“回头”一词用来表示时间是具有合理性的。

“回头”通过隐喻来实现语义的虚化,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任何一个隐喻模型都包括两个部分:一个始源域和一个目标域,隐喻的认知力量就在于将始源域的图示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词义的引申可扩展依赖于图式结构在两个域之间的隐射,是一种用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回头”这一动作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维度是该事件所经历的时量,而两个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的间隔也具有一定的时量。事件的经历长度以及事件的间隔长度具有相似性,于是用具体的动作实现的时量来隐喻时间的流逝,使得“回头”的“动作”义完全虚化成“时间”义。

(二) 通过语义演变实现转化

“回头”最初用来表示时间时,经常连接两个先后动作,表示两个动作之间的时间间隔,由于“回头”后经常接后发生的已然事件,所以当“回头”后接未发生但有极大发生几率的事件时,“回头”语义扩大至表示将来时态。“回头”表示将来时间的用法也是构成“回头”的内部成分语义发展的结果,“回”由回旋、回转之义发展至转而重新做、再次做的意思,而“头”通过隐喻语义扩展至“物体的剩下部分”表示“话题、事件的延续”。当说话人提及某事,但由于现在无法立马实现,于是使用“回头”表示“在将来的时间里回转过来重新实行某事”,表示对当下做某事的拒绝,并作出将来会实现某事的承诺和请求。而未来发生的事件具有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根据说话人对将要发生事件的态度以及对事件发生的肯定程度,“回头”又引申出“晚点儿”“晚些时候”以及“很可能到时候会”等含义。

4. 结语

“回头”一词使用较为频繁,有多种含义,对其含义进行分析,发现其语义发展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条是以“空间位移”义为中心引申出多个义项,其发展路径为“转过身来”–“再次出现”–“回忆思念”–“重新开始”,其语义逐渐虚化,空间位移逐渐减弱,动量逐渐减少,由具体的动作逐渐泛化到认知心理层面的变化和回溯。第二条路径是以“时间”义为中心引申出多个义项,其发展路径为“过一会儿”–“晚点儿”–“晚些时间”–“很可能到时候会”,其时量逐渐增加,由表示客观的回头所需要的时间,发展至说话人或动作实施者主观上认为的较短的时间。两条路径通过认知隐喻和语义演变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7: 581.
[2] 石毓智. 汉语语法长编[M].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2021: 403.
[3]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315.
[4] 胡纯, 王军. “回头”时间义项的认知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6(4):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