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退休老人再就业路径探索
Exploration of the Re-Employment Path of the Retired Elder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DOI: 10.12677/AR.2024.111020, PDF, HTML, XML, 下载: 107  浏览: 269 
作者: 石 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退休老人再就业马斯洛需求理论Aging Population Re-Employment of the Retired Elderly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问题,中国随着经济文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高速老龄化的阶段。为了延长中国的人口红利期,减轻中国社会养老压力,中国政府做了许多尝试。同时,退休老人在退休生活中缺乏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原因,成为诱发老人心理疾病的普遍诱因。本文从马斯洛需求理论出发分析了退休老人再就业对我国社会养老体系、产业发展和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带来的裨益,以及探索了推动退休老人再就业的基本路径。
Abstract: Aging population is a global problem.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China has also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aging. In order to extend China’s demographic dividend period and alleviate the pressure on Chinese society to support the elderl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made many attempts. At the same time, the retired elderly in the retirement life lack of self-value identification, self-realization of psychological needs can not be met and other reasons, become the common inducement to induce mental illness of the elderly. Based on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benefits of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retired elderly to the social pension system,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health of the elderly, and explores the basic path to promote the re-employment of the retired elderly.
文章引用:石玥. 马斯洛需求理论视域下退休老人再就业路径探索[J]. 老龄化研究, 2024, 11(1): 139-144. https://doi.org/10.12677/AR.2024.111020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全球面对的共同问题,按照联合国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与全国人口比例占比超过7%时,则表明这个国家已经进入老年化社会。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数量超过10%,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已经进入严重老龄化 [1] 。目前世界多个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2021年5月,我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调研数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陆地区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为2.64亿,占总人口比例为18.7%,并预计中国在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会占全国人口总比例的35.1% [2] 。快速老龄化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严峻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化事业和产业发展” [3] 。正式将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到战略问题的地位。

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基本内容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首次提出。将人类需求由低至高分为了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个层次需求等级也有高低之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4] 。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级的需求,也是唯一一个只有人类才具有的需求。只有在低级需求被满足之后,高级需求才能被满足。马斯洛在著作《人类激励理论》中对这五个层次需求理论基本观点作出了阐释。

首先,马斯洛指出这五种需求都是人与生俱来的,并且自我实现需求是只有人类才具有的“特殊”需求。其次,马斯洛认为五种不同等级的需求出现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婴儿时期就已经出现,而高级自我实现需求出现较晚在成人之后才会出现。最后,高级需求只有在低级需求满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需求的层次越高实现需求的条件就更加苛刻,高级需求的实现需要社会条件、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等外部条件的同时满足。

2.2.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退休老人再就业

马斯洛需求中最重要的需求是“归属和爱的需求”,人是群居性、社会性的动物,其中归属需求是独立的个人希望能够融入到某一社会群体,并被该社会群体接纳的需求。

在“归属和爱的需求”之上是尊重的需要,这包含着来自他人的尊重和自我尊重两方面。最终第五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最高层次,指人们要发挥自己的潜力,成就独特的自己。老年人希望可以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活动中,希望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

老年人在工作了几十年之后,突然赋闲在家的生活转变剧烈,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将丰富的经验和正向能量传递给更多的年轻人 [5] 。愿望与事实之间的不对等导致很多退休老人心理转变出现困难,不配得感和被社会遗忘的思想严重影响退休老人的心理健康。他们往往迫切地希望能够传递自己的丰富经验和生活哲学给年轻人,希望能够感到“被需要”,这种现象就是老年人自我实现精神需要的最大体现。

3. 中国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中国应对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需求的现状

自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加深晚婚晚育逐渐流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与能力不断发展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 [6]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医疗水平不断进步,我国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7.93岁。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老龄化与健康全球报告》中对健康老龄化作出了新的阐释,认为老年人正式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维度之一。

根据我国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60~64岁人口就业比例为34.43%,65~69岁人口就业比例为27.49%,70岁以上人口就业比例为11.76%,并且这些就业人口中自营劳动者占比约为69% [2] 。可见我国目前低龄老人就业存在工种固定、求职渠道窄小、社会保障缺乏等问题。退休低龄人口再就业能够发挥银发经济巨大潜力,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目前我国对于联合国提出的积极老龄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财产获得和养老制度的完善等方面 [7] 。我国积极建设和完善老龄人医疗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相关社会保障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对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对退休老人再就业的需求却有所忽视。退休老人再就业包含着经济和心理两方面的需求。

3.1.1. 经济需求推动退休老人再就业

经济需求包含退休老人自身的经济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两个方面。首先,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收入会减少,随着年纪的增长医疗支出会增加。单独依靠社会养老保险不足以支撑其生活支出,这也导致了部分老龄人口因经济原因,无法得到其应享的医疗帮助,其老年生活要承受病魔的折磨。同时,在我国农村地区有大量老龄人口早年务农为生,在身体机能下降“被退休”后并没有退休金的保障。他们就十分需要家庭中的年轻人承担起赡养责任,而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其自身生活成本很高,无法实现赡养老人的理想状态。这也就导致很多老人在生理健康得不到保障或因经济问题心理压力增加,认为自己是家庭儿孙的“负担”导致焦虑等负面情绪滋长。

另一方面,经济水平发展、医疗科学水平提高必然会带来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导致了快速人口老龄化。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相对下降,2012年至2019年就合计减少了约2600万人 [8] 。全球经济因为疫情和国际社会动荡等不可控因素经济下行,我国依靠强大的制造业等实业和人口红利,成功实现经济持续正增长的奇迹。制造业中浸润了几十年的退休老人是不可多得的财产,他们的经验和技术能够为产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也能帮助培养新一代的产业技工。退休老人再就业也有利于延长人口红利期和挖掘二次人口红利。银发经济所蕴含的巨大潜力既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也能为减缓因外界条件变化和国内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经济冲击。

3.1.2. 心理需求推动退休老人再就业

联合国对“健康”的定义包含着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层次,中国现行的养老政策大多关注老龄人口的基本需求 [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老龄问题研究的深入,我国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到老龄人口的心理健康情况。一部分社区基层养老机构开始定期举办面对老龄人口的社会活动,增加老龄人的社会接触,积极宣传孝道,呼吁年轻人多陪伴家中老人以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但是,这些政策在推进的过程中收获的效果却不如预期。

部分老年人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工作劳动后突然退休,突如其来的身份转变和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导致很多退休老人无所适从。退休老人往往会感到自己对社会再无贡献,在退休之后也难以找到能够融入的社会团体,产生“被边缘化”的焦虑心理。同时,随着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老龄人口的身体素质普遍增强,部分退休老人仍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在具有工作能力且有工作意愿的情况下,却因为社会成员不理解、家庭成员不赞成只能闲赋在家。这些退休老人的自我实现需求被社会忽视,从而易导致老年人产生焦虑消极等负面情绪。

3.2. 中国应对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存在问题

我国一直以来十分关注国民养老问题,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自2000年以来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了多次努力,构建互联网 + 医疗体系,积极发展基层社区养老机构,提升老龄人口的生活幸福感。但是,我国目前的养老体系发展仍不成熟,并且政策重点在于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需求,忽视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2.1. 退休再就业老人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

退休老人再就业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在法律法规上已经是退休人员无法再度纳入公司社保之中。退休老人因为年龄过高,无法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保障,面对工伤、劳资纠纷等问题无法得到应有的社会保障。而保障老年人权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缺少对这一部分再就业低龄老人保护的相关法规。这就导致再就业退休人员出现工伤或劳资纠纷时,没有合适的法律法规保护其权益。同时,对于聘请再就业老人的公司与企业来说,再就业老人毕竟年龄较大,国家没有相应法规明确划分公司与再就业老人之间的责任制度,为公司运营带来一定的风险。这些保障体系不全面的问题减少了退休老人再就业的机会。

3.2.2. 退休老人再就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全面

部分退休老人虽然有着多年工作的宝贵经验,但却无法迎合日新月异的职业要求。入职门槛过高、竞争力不足等原因导致有工作意愿的退休老人只能局限于餐饮、清洁、护工等体力工作 [8] 。在这种情况下,应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提升老人工作能力。

我国近年来已成立近8万所老年大学等针对老年人的技能培训机构,在校学员也达到了1000余万人 [8] 。但是培训课程大多专注于娱乐兴趣等方面,在专业技能工作岗位培训方面的课程仍然有极大的缺失。老年大学和老年教育学习体验基地等培训机构的规范性和课程针对性仍有待加强。

3.2.3. 社会大众无法共情退休老人再就业的心理需求

面对低龄老人再就业除了技能门槛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以外,还面临社会大众对老人再就业不理解的问题。社会上常常出现退休老人再就业属于抢占挤压年轻人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的声音,同时再就业老人的家人也往往会背负着“不孝”的名声。因为社会上反对的声音或因为家中年轻人的不理解,退休低龄老人再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4. 应对退休老人再就业的路径探索

我国一直十分注重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但是因为理论建设不够成熟、经济水平发展不够等问题,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承诺未能真正实现。我国社会要实现真正的“老有所养”与“老有所为”相结合,可以从以下路径探索。

4.1. 发展经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

由于社会养老保险不足以完全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支出,导致部分退休老人尤其是农村地区退休老人经济负担沉重。因此,我们要更加全面地发展经济,增加社会养老份额,以减轻家庭赡养老人的经济负担,减少退休老人因经济压力出现心理焦虑的情况。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尤其是要完善农村老人医疗保障网络覆盖程度 [10] 。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覆盖网络,减缓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4.2. 提升技能,完善规范老年教育人才队伍

在工作了几十年的退休老人,因为经济原因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有继续工作参与社会活动的意愿。但是因为时代的变迁和产业科技的发展,退休老人的竞争力减弱,以至于只能进入入职门槛较低、对专业技能要求不高的固定职业。大多数老人只能从事护工、保洁或自由工作等职业,不利于保持再就业退休老人的就业积极性。实际上,退休老人在经过合理培训后,他们能够在社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余热。他们身上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对社会奉献的热诚值得更多的年轻人学习,因此我们应该规范老年教育体制,帮助更多有能力、有意愿的退休老人进入不同的工种领域。在发挥银发人群的巨大潜力的同时,也满足老年人的自我实现需求,真正做到老有所为。

4.3. 加强保障,完善老年人口再就业法律法规

退休老人再就业比例不高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缺少法律规范。退休老人因为其年龄已经超出了《中华人民劳动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发生工伤和劳资纠纷等问题时无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老年权益保护法》中也没有保护老年人就业的法律法规。退休老人及其家人因担心其合法权益被侵害时面临无法可依的境界,这些忧虑降低了退休老人再就业的积极性。对于用人单位来说,尽管希望可以聘请一些退休老人,但是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划分公司与老人之间的职责范围。在出现问题时,会因没有确切的法律法规而产生纠纷损害公司利益。用人单位聘请退休老人的风险增加,造成退休老人就业壁垒。为保障再就业的退休老人和聘请单位公司双方的权益,为退休老人营造一个公平的、开放的就业环境,在退休老人再就业情况越来越普遍的如今,应尽快完善退休老人再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

4.4. 提高认识,普及社会对老龄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退休老人再就业这一话题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争议,部分年轻人持有退休老人再就业会影响社会青年人就业率、挤压中年职工晋升空间、抢占社会福利等观点。甚至将退休老人再就业与家族后代不孝划上等号,让很多老人即使希望通过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增加自我认同与价值实现,也会因为社会上的流言蜚语而放弃。

实际上,就经济发展来说,一些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已经验证银发经济所含有的巨大潜力。将这些有心有力的退休老人重新纳入到社会体系之中是能够延续我国“人口红利”的有效方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社会养老的经济压力 [11] 。就产业发展来说,尤其是曾就职于实践性较强的制造业、医学界等领域的退休老人,他们拥有的几十年实践打磨出来的专业经验是产业发展的宝贵财产。就工作氛围来说,这些再就业退休老人大多还是希望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自己的余热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各行各业的年轻人学习。再就业退休老人对自我实现的需求,也能帮助当代青年人找到“在成就国家大业中成就自己”的方向与路径。我们应该要提高社会大众的基本认识,老年人再就业不但不会挤压年轻人自身的发展的空间,反而在合理的运用下可以加快产业的发展,增加工作机会,营造欣欣向荣的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聂蕊, 刘伟. 人口老龄化、人工智能与产业消费“双升级” [J]. 华东经济管理, 2023(12), 37(12): 58-68.
[2] 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人口年龄构成情况[EB/OL].
https://www.stats.gov.cn/sj/zxfb/202302/t20230203_1901085.html, 2021-05-11.
[3] 习近平.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1).
[4] Maslow, A.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https://doi.org/10.1037/h0054346
[5] 耿越, 贾晨露, 郑鑫. 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实证研究——以沈阳市为例[C]//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 第十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沈阳: 沈阳科技学院, 2020: 5.
[6] 金浩, 李宇佳.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及区域差异[J]. 经济与管理, 2021, 35(6): 23-32.
[7] 刘仁刚, 龚耀先.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 2000, 8(2): 73-78.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老年人再就业释放人口红利[EB/OL].
https://www.ndrc.gov.cn/fggz/jyysr/jysrsbxf/202305/t20230530_1356850.html, 2023-05-30.
[9] 张丽艳, 李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阈下社区养老途径探究[J]. 行政与法, 2019(1): 62-69.
[10] 胡显海, 蒋若凡.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启示[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49(5): 102-110.
[11] 宋佳莹, 高传胜, 张宇. 基本公共服务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机制——基于人口老龄化进程[J].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2023, 38(6): 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