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背景下通识课程质量提升对策——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ademy System—Taking Taisha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2273, PDF, HTML, XML, 下载: 64  浏览: 100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李群群: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学部,山东 泰安
关键词: 书院制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对策Academy System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Quality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
摘要: 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作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国内外高校的重视。虽然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通识教育,但是效果不佳。本文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在书院制背景下,以泰山科技学院通识课程建设的现状为切入点,分析了泰山科技学院提升课程质量的必要性及在课程理念、课程实施、第二课堂、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困境,从而提出相应的提升对策。
Abstract: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 so-ciety has also undergone a transformation.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comprehensive tal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eaching reform in universities. Gener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means to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creasingly valued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 Although general education is widely carried out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the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aking Mount Tai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ademy system, tak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Mount Tai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Mount Tai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curriculum ideas,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curriculum evaluation, and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文章引用:李群群. 书院制背景下通识课程质量提升对策——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2): 1760-1766.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2273

1.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采用的书院制教育模式主要借鉴欧美学校的住宿学院制教育,并结合我国古代的书院精神,使学生实现自我管理的教育管理制度。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书院制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与书院制改革已经成为现代高等教育育人与管理模式的新途径,对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识教育虽已被我国各高校虽普遍接受,但是实施效果并不好。在民办学校,通识教育同样面临着学生接受度不高、第二课堂活动单一、课程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此外,大多数学者从宏观上提出书院制与通识教育结合的路径,而通识教育的发展归根结底在课程质量的提升,从微观角度提出书院制背景下通识课程质量提升的研究较少。在书院制背景下,如何利用书院这一平台,促进通识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提升课程质量,实现育人融合,是通识教育改革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2. 书院制与通识教育的概念

(一) 书院制

书院制,这一教育模式最早起源于西方的住宿学院,由欧美国家大学首创。它是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住宿书院进行自我管理,拥有较为广泛的自主权,让学生更有归属感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 [1] 。我国历史上也有过众多书院,书院历史悠久。历史上的书院既是教育与教学组织,也是学术研究机构,但这些书院是由私人创立,属于自发性的教育组织,在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上存在较大差异,并没有固定统一的教学模式,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虽然在1901年改制后书院制度整体消失,但在探索高等教育现代化转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代表时代精神”,“讲学与议政”,“自修与研究”及“实事求是与以疑治学”的精神品格值得现代大学借鉴 [2] 。

书院与通识教育联系密切,优势突出。书院制的培养方式与通识教育的结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书院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更好地实现“通专”融合 [3] 。书院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或活动,推广了学术及文化活动,实现了学生文理渗透、专业互补、个性拓展,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 [4] ,为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友好交流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自主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 。

(二)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博雅教育”“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 [6]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通识教育得到大力推广。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中提到,高等教育应致力于培养“成人”,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其学会做人。大学不应一味迎合社会功利性的需要,它的发展不仅以培养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和能力为目的专业教育为主,还应同时进行以提高人的基础综合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 [7] 。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国内外学者达成较为统一的意见:理想的通识课程是一种“回归人类本质”的课程,是一种“朝向完整人格的建立,促成人的自我解放的教育” [8] 。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需要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旨在通过设立非专业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通识课程,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 [9] 。以此为基础,通识课程是为实现通识目标而设置的相关课程。

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在教学与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通达、理智、弘毅、兴邦”价值观,确立了“做让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通识教育”目标,努力打造“极致”的通识教育。我院通识教育旨在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人格三个方面的能力,同时通过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育课程提升就是在书院制背景下,借助书院空间,延伸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提升课程质量,解决学生深度思考、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培养“全人”。

3. 通识教育课程提升的必要性

(一)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实现了由少数人的精英教育到普及化的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正在“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提升型”,转型发展成为教育阶段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10] 。在这一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需要视野开阔、知识广博的综合性人才。以提升大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受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当今的大学生的知识广博度较低,创新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不够,导致通识教育实施的效果不理想,教育目标难以实现,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为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 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

通识课程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成果。一个高质量的通识课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挑战,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对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学校声誉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提供更有意义的教育体验,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中取得成功。然而,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学生参与度、教师授课能力等方面存在短板。大多数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均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课程相对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与此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宽松,考试设置相对简单,过程性考核所占比重较小,这些问题都不利于通识教育的发展。提升课程质量是提升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通过优质的课程设计和实施,可以更好地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效果。

(三)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才。众所周知,社会不仅需要专才,更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批判思维、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等能力的综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因涵盖不同范畴的多个学科领域,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广泛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结构,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能够理性思考。此外,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中,需要与不同背景和专业的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这种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解决复杂问题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4. 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

(一) 课程理念困境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理念困境主要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对通识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对通识教育课程认知不清两个方面 [11] 。从大环境层面上来讲,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相对放松,对自我的管理逐渐放松,认为大学期间不同于中学阶段,可以放松一段时间,不重视课堂教学。从学校层面上来讲,学校对于通识教育所处的地位没有统一、清晰的认识,定位不明确,仍处于模仿、借鉴向探索、创新过渡阶段。从学生层面上来讲,学生对专业学习和通识教育学习还存在较大差距,对于什么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意义不甚了解,认为通识课程可有可无,有的仅仅为了学分,有的分不清哪些课程属于通识课程。多数学生认为有学分的课程才属于通识教育,在书院的师生交流等活动不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 [12] 。只有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通识教育的意义,他们才会重视通识教育的学习,学校开展的各种通识活动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再加上,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学部设置了6门必修课、18门选修课,课程种类相对较多,缺乏相应的宣传,学生在选课时缺乏有效指导,对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特色不了解。通识教育理念没有深入学生内心,导致学生不重视通识教育课程。

(二) 课程实施困境

随着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课程实施方法也在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不断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要求。通识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因而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授课方式。但是由于泰山科技学院教师队伍比较年轻,以及部分教师从便于操作和便于自己的角度出发,课程以传授知识为主,真正涉及到思维方式、理念转变的课堂较少。另一方面,泰山科技学院的教育体系存在“教育断层”。这种断层情况不利于学生各类知识的学习。而学生自身的素质又决定了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 [13] 。以泰山科技学院为例,由于学生没有接触过,或者接触的人文科技等通识知识较少,导致许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没办按照既定目标进行教学。他们会为了弥补学生短缺的基础知识,以保障学生可以了解大致的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再加上,与同类型公办院校相比,泰山科技学院的学生以理工科为主,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

(三) 第二课堂困境

1983年,我国教育学家朱九思在其著作中首次提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在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 [14]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是通识教育理念得以落实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对于许多的民办高校来说,第二课堂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关键,但是在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阻碍。在教学设计和培养方案中,关于通识内容融入第二课堂的实践大多是以某个活动的开展为契机,并没有在顶层设计上使第二课堂更加连贯性和系统性,以至于使得第二课堂呈现点状化发展,影响不深 [15] 。同时,开展第二课堂的时间和教师人数无法保障,特别是需要在校外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此外,通识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相对匮乏,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活动质量不高。目前为止,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育开展的第二课堂主要以书院为场地,与书院部进行合作,但是在书院主要是短平快的活动,学生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无法真正实现通识教育育人的目标。再加上,在活动过程中,缺乏激励与保障措施,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使得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质量不高。

(四) 课程评价困境

课程教学质量是衡量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内容,对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课程评价又是课程质量得以实现的保障。目前,泰山科技学院通识课程评价的困境,一是,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为督导、同行及学生针对“教师的教”进行评价,缺少教师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社会评价,评价的内容不全面。二是,在进行课程教学评价时对所有的课程采用统一标准,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使评价标准不能正确反映教学的情况,评价结果不够全面、客观。三是,课程评价的结果缺少反馈,主要以对教师的考核为目的。自开课以来,泰山科技学院对通识教育课程的评价以督导进课堂停课为主,缺乏连续性“反馈–改进–提高”循环运行机制。此外,课程评价的目的有失偏颇,结果多用于评职称、评优评先,而并没没有发挥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共同进步的作用。

5. 书院制背景下通识课程质量提升的探索

目前,通识教育的理念在国内高校中已经达成普遍共识。国内不少高校已经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具体的通识教育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通识教育要实现培养“完人”的育人目标,不能只有第一课堂的正式课堂,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非形式教育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培养“完人”这一育人目标。在泰山科技学院“四位一体双院制”的育人模式下,通识教育课程质量的提升可以借助书院这一载体,实现第一课堂的正式课程与第二课堂的非形式教育的协同发展。

(一) 明确通识教育及其课程地位,增强师生认同感

通识教育是泰山科技学院“四位一体双院制”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是学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多元认知、创新能力和公民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而在这一目标下,通识课程的内容应该具有较强的知识宽度、思维高度和思维深度,侧重对人类文明的深刻理解,注重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及科学方法论和批判思维的传授,而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因此,提升通识课程质量,首先要明确通识教育及其课程的定位。此外,还要增加师生对通识教育的认同感,以使通识教育及其课程理念能够真正落实、落实,保证课程质量。教师除了在课堂中适时宣传通识教育理念之外,也可引导学生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中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到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目标。例如,在进行教学过程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时,通识教学部可以面向全校学生征集意见、建议,并选取合理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参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兴趣,增加学生对通识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同,树立通识课程学习目标。

(二) 以书院为载体,探索形成高质量的“第二课堂”

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的过程,高校教师应在课程实施上下功夫,积极在第一课堂之外探索高水平、特色化、系列化的文化素质类“第二课堂”,使通识教育课程活起来、有意思起来,让学生真正喜欢通识教育课程 [16] 。目前,泰山科技学院通识教学部依托第一课堂组织的第二课堂有通识大讲堂、师生共读经典、非遗传承、校外实地考察等活动。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此类活动反响虽好,但是受时间、地点等因素的限制,偶尔开展,不成系列,对学生及活动本身的影响较小。但是,通识教育第二课堂的开展不能满足于特色活动的偶尔开展,只有立足长期性、系统性活动的开展才能实现其真正的育人价值。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借助书院这一平台,加强与书院在第二课课堂方面的合作,使书院成为第二课堂的主要场所。例如,发动任课教师积极担任书院导师或者建立课程工坊,带领学生建立兴趣小组,在充分调研及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开展系列高质量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课程设计,明确活动的目标,而不能仅仅为了组织活动而活动。此外,建立书院活动评价机制和学生活动档案,做好第二课堂成绩成单,保证第二课堂活动的质量。

(三) 与书院形成合力,构建“通识 + 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

通识教育与书院完满教育的目的一致,均是培养“完整”的人。构建“通识 + 书院”的协同育人模式,理顺通识教学部和书院之间的关系,两者需明确各自的定位和分工。通识教学部拥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队伍,教师理论素养较好,书院组织活动过经验丰富,通识教学部与书院应互相协作,互为补充,整合优化资源。通识教学部负责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理论知识的讲授,书院负责第二课堂的通识教育活动,包括通识素养大赛、经典阅读、社会实践、非遗传承、通识讲堂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注意的是,书院组织的通识教育活动应以第一课堂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资源,对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侧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多元认知的培养,办出通识教育活动特色,而不是为了组织活动而活动。为使这一活动活动目的落实、落地,仅依靠书院组织活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成立专业的教师团队,对第二课堂进行“顶层设计”,这此基础上,双方进行“双师授课”或开展系列活动。只有不断优化第二课堂,生成第二课堂成绩单,注重对第二课堂的评价,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才能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

(四) 适应学生发展特点,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阵地,课程建设需通过课程教学来实施、检验。课堂评价是提升通识教育课程建设质量,打造金课的有效手段。在通识教育课程质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之下,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学校应结合大学生成长发展的特点,严格和强化对大学生的课程评价,不走敷衍了事,不搞形式主义。要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全过程评价,讲全过程评价和课程答辩等方式融入现有评价方式中,注重对学生课堂真实表现的评价,改变终结性的评价方式,以此引导学生重视课程学习。如在泰山石文化等通识教育课程中,在对学生的平时成绩进行评价时可以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新时代泰山石敢当文化的时代内涵、对奇石进行鉴赏等,这样既可以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也能够督促学生在课堂评价中有更好的表现。还要发挥通识教育委员会的作用,改变以往相对单一的评价体系,建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体系(见图1)。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环节三个方面全面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保障课堂评价的客观性,从而有效促进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

Figure 1. Eval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teaching

图1. 通识教育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6. 结语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在于课程质量的提高。在书院制背景下,书院不仅是开展全员育人的重要阵地,更是通识教学部与书院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书院与通识教育课程的结合,是传统通识课程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对于通识课程质量的提升具有进步意义。在书院制背景下,探索通识课程质量提升的有效举措,有助于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效衔接,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为社会培养一批满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

2022年度泰山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书院制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质量提升对策”(项目编号:2022zd015)。

参考文献

[1] 申琪, 祝艳. 从西方书院制起源发展论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J]. 科技资讯, 2022(19): 151-154.
[2] 胡适, 陈启宇. 书院制史略[J]. 东方杂志, 1924(3): 142-146.
[3] 王相宜, 赵娟. 中国高校通识教育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0, 40(4): 106-110.
[4] 赵苍丽. 新型书院制与人才培养创新[J]. 江苏高教, 2018(2): 27-29.
[5] 黄娇妓. 对于复旦大学书院制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改革的思考[J]. 改革与开放, 2016(6): 25-26.
[6] 李曼丽, 汪永铨. 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1): 96-100.
[7] Newman, J.H. (1947) The Idea of University. Longman’s Green, New York.
[8] 黄俊杰.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9] 张汉强, 王家华.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书院制班级构建与实践研究[J]. 河南教育(高校版), 2015(12): 25-27.
[10] 冯大生. 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箭在弦上[N]. 光明日报, 2017-10-10(13).
[11] 刘兵, 周菡. 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困境与重构[J]. 体育视野, 2022(8): 48-50.
[12] 李想, 郑树彪, 尤炫杰, 吴雨帆. 基于书院制高校通识教育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 科教文汇, 2017(7): 34-35.
[13] 赵爽. 民办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13): 148-149.
[14] 朱九思. 高等学校管理[M]. 武汉: 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3: 308-321.
[15] 刘璇. 红色文化融入第二课堂实践中的困境及应对路径——以西北政法大学为例[J]. 新西部, 2023(3): 147-149.
[16] 姚红, 邱风. 关于互联网条件下财经类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8): 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