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在地性视角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ies Based on Local Perspectiv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192, PDF, HTML, XML, 下载: 42  浏览: 104 
作者: 俞 璠: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在地性乡村景观公共空间Locality Rural Landscape Public Space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大多景观与设施逐步趋于同质化的同时,也无法满足村民日益变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本文对乡村公共空间的内涵进行解读,以在地性概念为视角深入探究乡村公共景观,针对当前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在地性视角的乡村景观设计策略,以期有效地解决功能与需求脱节、适老化设计缺失和乡村景观同质化的问题,同时为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理论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 most of the rural landscapes and facilities tend to be homogeneous, but also unable to meet the changing lifestyle and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villagers.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rural public space is interpreted, the concept of localization is used as a perspective to explore the rural public landscape, and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the rural landscape design strategy based on the local perspective is put forward to effectively solve the problems of disconnection between function and demand, lack of adaptive aging design and homogeneity of rural landscape, an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rural public space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and practice.
文章引用:俞璠. 基于在地性视角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 设计, 2024, 9(2): 120-125.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192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国乡村整体发展有了质的飞跃,乡村公共空间作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广泛关注。而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一些乡村模仿城市现代化建筑风格而忽视了自身特色传承,致使乡村景观设计千篇一律,原有的地方风貌逐渐消亡。因此,乡村景观设计的在地性研究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以保护乡村文化、促进乡村活力、提升乡村生活质量和文化认同为目标,强化村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缩小城乡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2. 在地性与乡村公共空间分析

在地性的概念强调了设计与地域特性的紧密结合,将在地性概念的引入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促进了对乡村文化、乡村习俗和乡村环境的深入理解与尊重。

2.1. 在地性

在地性一词的起源来自对英文in-site的翻译,原意是指在现场制造,实际上是在全球化语境中对地域与传统的思考,重新寻找与风土有关联的“在地”活动的价值 [1] 。在地性研究的兴起源自20世纪末期建筑和规划领域对地域文化的思考,旨在寻求一种超越传统地域主义风格化倾向的设计方法,以保护地方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在地性概念与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结合,不仅强调设计与乡村地域特色的深度融合,关注乡村的地理和生态条件,深入挖掘乡村地方文化、社会习俗与历史背景,结合乡村人口构成,促进设计方案与地域环境、人文环境的和谐统一,使景观真正融入村民的生活之中。

2.2. 乡村公共空间

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生活的核心,是村民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场所,是农民的社交中心 [2] 。兼具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双重属性,一般是指针对村民开放,旨在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文化活动和社会交往需求。乡村公共空间的概念起源于对乡村生活质量的关注,以及对乡村文化和社会结构维持与发展的需求。乡村公共空间通常包含健身广场、村委会、古桥、棋牌室、街巷、祠堂等空间,这些空间承担村民的休闲、文化交流、体育活动和纪念活动等多方面需求,同时也是乡村社会互动的重要场所和乡村历史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

3.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仅影响了空间的使用效率,也使未合理利用的资源变成了村民的负担。

3.1. 与村民生活脱节的空间功能设计

在一系列乡村建设改造过程中,尽管政府扮演主导角色,但村民在村庄改造中的参与度却极低,导致大批与村民生活脱节的空间设计出现。症结的一方面是由于村民的专业知识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建设方对于作为乡村主体和直接受益者的村民的考虑相对欠佳,致使新建或改造的公共空间往往无法满足村民的日常使用需求,甚至与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冲突。连城县新泉镇良盟村计划在高架桥下修建公园广场,这个公共空间的选址与其的目标功能相冲突,对于村民来说更是使用不便,见图1;由于设计师对乡土特色把握不足,仙游县某村为村民修建了与超出村实际使用需求的大广场,见图2。这些设计方案往往都缺乏对乡村特有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入理解,使乡村公共空间在形式和功能上无法反映乡村的特色和需求,与村民生活脱节的设计不仅减弱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社会价值,也影响了乡村的凝聚力与文化传承。

Figure 1. Liangmeng Village, Xinquan Town, Liancheng County plans to build a park square under the elevated bridge

图1. 连城县新泉镇良盟村拟在高架桥下修建公园广场

Figure 2.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square in a village in Xianyou County

图2. 仙游县某村修建大广场

3.2. 适老化设计与无障碍设施的缺失

我国乡村现在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乡村人口结构中多数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景观环境作为改善乡村老年人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却由于设计从业人员考虑欠佳和村民大多对于适老化景观缺乏认知,适老化设计和无障碍设施并没有在乡村得到广泛的认可。大多数老年友好型设计主要关注老年人的室内活动,很少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对室外景观环境进行相对应的改造。在乡村大部分设施在公共活动区域都没有设置扶手和轮椅位;更鲜有设施内部没有配备垂直交通设施,例如电梯和坡道等;为了达到便于清洁的目的,一些设施在地板的材质选取上采用密封性强但过于光滑的石板作为铺装,见图3,这种设计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需要进行防滑处理和道路翻新。

Figure 3. Smooth slate paving

图3. 光滑的石板铺装

3.3. 乡村景观同质化与乡土文化的消融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国乡村景观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实践经验不足,设计师往往参考城市景观设计方案或者国外乡村设计的成功案例,生搬硬套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致使乡村大多设施在其形式、造型和材质等以现代化风格为主,丧失地方特色逐步趋于“同质化”。城郊融合类乡村在与城市文化及生活方式融合的过程中,当地村民对地方文化缺乏信心,对自家民居及相关联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的过程中刻意摈弃乡土风情,盲目追求现代化,也是导致乡土文化的逐渐弱化、地域文化碎片化 [3] ,最终逐渐失去地域特色。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以在地性理念对乡村景观的地域特征进行开发和保护具有时代意义。

4. 基于在地性视角的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在地性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保护和弘扬乡土文化的同时,优化场地的无障碍设施,推动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与地域文化的结合。

4.1. 需求导向性原则

将“在地性”理念运用到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改造过程中,首先应遵循需求导向性原则,即从村民的实际需求出发。在进行设计改造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走访调研,以全面了解乡村内的人口构成、村民年龄分布、生活习惯、以及对乡村公共空间改造的态度和期望。这样可以深入了解村民所面临的具体问题,并结合他们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乡村内的消极空间进行设计改造。重点是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需求,使乡村公共空间更符合实际需求。

4.2. 无障碍设计原则

对于乡村老年人而言,年龄的增长带来的是心理和生理不可抗的变化,乡村公共空间设计需要充分体现对乡村老人和其他特殊人群予以相应的考虑。在乡村公共空间设计、设施摆放和道路建设等多个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乡村老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以提供合适的服务功能并尽可能适应老年人的需求。例如,在设计活动场所时,应对道路的高低落差、铺装材料、结构等进行无障碍化处理 [4] ,以创造一个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宜居和舒适的户外环境。

4.3. 环境协调原则

在乡村公共空间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乡村周边的环境、地理特征以及乡土文化的特色。在地区规划、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要求下,结合村民实际诉求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创造或改造。对乡村公共空间景观进行创新或改造。这种设计不仅要与乡村建筑和周边环境协调一致,还要与乡村风格相融合,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识别性和象征性。通过展现当地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以增强空间景观设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5.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在地性设计策略

中国的乡村地带是一个具有多元特性的地理整体,每一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根基。在乡村地区应用地域设计,涉及对场地、空间和文化传承的特殊性进行探索、提炼和进步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乡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地域性设计过程拆分为三个部分。

5.1. 增强高实用功能的景观设计

部分乡村地区的基本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长期与村民接触的驻村办事人员提供公共支持服务,导致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完整了解村民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现代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加强与村民的联系,提高设计过程中的村民参与度,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全面了解村民对公共空间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首先,要从主观上对村民的实际意愿进行调研整理,了解村民心理层面对公共空间功能的实际需求;其次,要从客观上对村民日常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村民生理层面对公共空间功能是实际需求,从而全面的了解村民在生活中对公共空间功能的实际使用需求。设计人员结合需求进行乡村景观空间的功能设计,同时在增加乡村景观的类型和功能设施时,考虑不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使现代乡村景观设计不仅达到视觉美和欣赏功能,而且足以促进乡村经济建设,为乡村的发展谋求长远利益。

5.2. 集成适老化元素的景观设计

在地性概念强调设计与乡村的深度融合,关注乡村人口结构与社会结构也是在地性设计的重要一环。深度解析乡村人口结构,剖析乡村各年龄人口的重要使用需求,目前我国乡村人口以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主要人口构成,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势在必行。乡村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必须考虑到乡村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和心理需求。首先,在生理层面,加强对公共活动区域的轮椅位与扶手建设,对于老年人来说扶手设计至关重要;同时在公共建筑内增加电梯、坡道等垂直交通设施设计,对过于光滑的铺装进行防滑处理,保证老年人的出行安全。

其次,在心理层面,农村老人朴素的生活方式和集体记忆是值得保护的宝贵文化遗产,场景和家庭空间可以给老年人更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在构思设计过程中必须注意保留乡村的传统特征和文化元素,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老年人对家乡的情感依恋和认同感。目前,农村地区现有的聚集点多为点状空间和面状空间,如村口、古井、古树和戏台作为一些具有年代记忆的景观节点,可以针对这些景观节点进行设计,增加一些新的记忆点,这样的乡土化改造设计会给老年人带来安全感,使老年群体与以往的社会生活建起联系 [5] 。

5.3. 保护和强化乡土文化的景观设计

乡村景观风貌作为地方文化的载体,必须得到保护和传承。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当地的地理和生态条件进行研究,深入挖掘乡村地方文化、社会习俗与历史背景,保留乡村地域特色的同时满足村民需求,切忌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搬硬套”,最大限度地减少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改造过程中的景观同质化。在村民对自留地住宅及相关联的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前,以在地性概念为基础,寻找乡村景观与乡村风土的自然关联,展示当地文化特色与地形、土地形态和自然资源相结合,增强村民对本土文化的信心与自豪感,因地制宜地对乡村进行设计和开发,实现整体和谐 [6] 。根据不同地区的景观,采用适当的方法,提高不同地区景观的独特性,改善整体环境质量,保护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遗产,并采用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方法进行翻新,以实现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对传统村落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性理论在乡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乡村地区的文化内涵,也能展现设计师设计对于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结合的艺术水平与审美理解。以在地性理论为视角,探索乡村景观设计策略,更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下重要的文化传承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景观设计面临多重困境,既要保护好现有的乡土文化,又要满足村民日益变迁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在乡村公共空间持续发展中,要深入了解当地的环境和社会状况,以乡村潜在资源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这也正是基于在地性视角给予的新启示。

注释

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m.sohu.com/a/240072059_99904345/?pvid=000115_3w_a

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sohu.com/a/219511165_99915831

图3来源:网页引用,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zY5MzIzNg==&mid=2651255702&idx=2&sn=b63a00a342c66c15c071a1d0a1e1cb6a&chksm=84bc7bcdb3cbf2db8ec778e187574ff0017a1430d4dddb50bbd42f0068d1a8130dbd78a59256&scene=27

参考文献

[1] 王兴田, 苏双容. 多维视野下度假酒店的在地设计实践解析[J]. 城市建筑, 2016(7): 14-16.
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YoFA4grnCX56tEkF2pp3R0_nsqjU1bEe49I1RnDEGERKq6fRWFUvFPfc51yesQolwu-S2clS-3FI84rNqd9knkFB77PbGzQG2k8V_UbIyTHIu4uYck-bcD15dhWdwwGKRuG16fgp2rHf4WlK0__4KA==&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
[2] 王东, 王勇, 李广斌. 功能与形式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演变及其特征研究[J]. 国际城市规划, 2013, 28(2): 57-63.
[3] 苏敏. 湖州城郊融合类村庄养老设施在地性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22.
https://doi.org/10.27169/d.cnki.gwqgu.2022.000563
[4] 马晓艳, 杨子奇. 共享养老模式下社区公园活动场所景观规划设计——以湖州市东白鱼潭公园为例[J]. 现代园艺, 2023, 46(20): 78-80.
https://doi.org/10.14051/j.cnki.xdyy.2023.20.012
[5] 范小蒙, 于馨然. 基于“老年友好”理念乡村公共活动空间调研报告——以获嘉县后李村为例[J]. 居舍, 2021(26): 1-2 116.
[6] 邢琨. 乡村振兴背景下现代艺术融入乡村景观设计的策略研究[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3, 34(10): 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