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55年代图案美术字的装饰方法研究
Study on the Decorative Methods of the Patterned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1919-1955 Decades
DOI: 10.12677/design.2024.92196, PDF, HTML, XML, 下载: 51  浏览: 67 
作者: 马 妍: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1919~1955年代图案美术字装饰方法形式The 1919-1955 Decades Pattern Calligraphy Decorative Methods Form
摘要: “1919~1955年代图案美术字”的发展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历史因素,既发展了汉字的传统造字,又形成了西学东渐的设计理念与方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与独特的装饰风格。本文通过对1919~1955年代图案化美术字的形成与演变进行分析,梳理美术字图案化的艺术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1919~1955年代图案美术字所采用的装饰方法,为现代美术字图案化表达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pattern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1919-1955 Decades” contains many complex historical factors, which not only develop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making, but also forms the design concept and method of the west learning the east, with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unique decorative sty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pattern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1919-1955 Decades, sorts out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tter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n analyzes the decorative methods used by pattern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 1919-1955 Decad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providing beneficial design ideas for the pattern expression of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文章引用:马妍. 1919~1955年代图案美术字的装饰方法研究[J]. 设计, 2024, 9(2): 153-160.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196

1. 引言

1919~1955年代是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出现了文化转型现象,文字设计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催生了独具特色的1919~1955年代的美术字,尤以图案美术字为代表。图案美术字在字意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了图案化设计,呈现出全新的视觉美感。这种艺术形式着重强调字体的装饰性,区别于以书法字体为基础而发展的印刷美术字。

1919~1955年代的独特历史背景和文化变革为图案美术字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机遇。这一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逐步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思潮开始产生深度的交融。这种交融不仅带来了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更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艺术风格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这一阶段的文化交流不仅促进了新思维的不断涌现,还进一步推动了图案美术字的兴盛发展。这些美术字在继承传统汉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的装饰手法和设计理念,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特点。这种创新使得图案美术字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字设计中的重要遗产,对于现代字体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图案美术字的装饰形成

1911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美术字》一书中提到“美术字是一种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书写艺术”,具体是指一切有装饰性和美化性的文字图形。在我国美术字的称谓由来已久,李明君在《中国美术字史图说》绪论中指出,“我国的美术字源远流长,有十分久远的历史。假如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刻绘符号朦胧的装饰美化作用说起,距今至少有五六千年。如果从汉字成熟以后最早的美术字——商及周初青铜器铭文中的图形文字算起,也已有3500多年的历史。” [1] ,一些民间流行的汉字图形也从属于美术字一类。但真正有美术字正式之称的是源于20世纪30年代伴随资本主义商业广告产生的装饰性文字。图案美术字便是在装饰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图案化的字体设计。

在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几何图案教学被明确定义为一门关键学科课程,这一决策无疑提升了图案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自此,图案教育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新式学校在图案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不仅为1919~1955年代的图案化美术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更为其后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指导。蔡元培先生曾言:“装饰,是最普遍的美术形式。”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这一时期美术字设计的核心——装饰特性。图案化的美术字正是这一装饰特性的集中体现,使其有别于宋体、黑体及其变体美术字。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图案美术字逐渐形成了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技巧。

20世纪初,随着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兴起,大批留学的华人回国发展,从事书籍、广告等设计的从业者大多有着留学日本、英美等地的艺术背景,他们将西方的设计思想与风格带入中国传统的汉字艺术设计中,形成了这一时期特殊的字体形式。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人们更易于接受这类字体设计,这时候的装饰文字更加时尚化、图案化。

因此从时代背景来看,图案美术字的装饰主要源于两个重要方面。首先,图案美术字汲取了中国传统的意匠汉字,特别是受到民间汉字图形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启发。其次,图案美术字的发展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以及国内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这些外来文化元素丰富了图案美术字的装饰性与艺术性,进而兴起了一些中西融合的装饰手法。基于这一时代背景,人们更加开放地探索字体文化的表达形式,将外来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汉字图形,创造了更多样化的图案美术字,为美术字的图案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3. 图案美术字的装饰演变

20世纪初中国相较于其他国家属于较落后状态,国家急于改变现状,寻求快速发展的路径,试图从西方的发展中找到方法,因此主动吸收西方文化,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在此奔涌而至。同时,国内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启蒙,促使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以及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等西方艺术思潮得到传播,西方文化与本土的传统文化进行不断融合,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在发展中借鉴与吸收西方设计理论,进行多种设计实践的尝试,为早期“中体西用”转向后期“西学东渐”的思想打下基础,促进了我国美术字图案化装饰风格的形成。

1) 中体西用的学习借鉴

在西方现代主义思想与中国本土艺术的对撞与融合中,一大批留洋归来的留学生进行了多种设计实践。在这一时期留洋的学生分为两批,一批去了欧美国家,学习英美的设计理论与思想,主要带来了西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进行了融合新艺术运动风格、装饰艺术运动风格以及现代主义风格的美术字尝试。另一批去到日本留学进行学习,受到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将日本图案字的装饰风格带入国内,对美术字的图案化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在对外学习的时期里,同时进行着西方与日本现代主义风格的图案美术字尝试,这一时期著名的设计师张光宇、钱君陶的早期设计实践中也反映了这一现象。

日本图案文字中有大量的从中国传统汉字艺术中学习到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日本图案美术字还融合了西方现代主义风格与本土文化特色,形成具有日本民族风格的图案文字。因此在美术字图案化的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前期学习日本大多是直接的“拿来”主义,在图案美术字设计上有大量学习、模仿的案例。例如钱君陶于1933年出版的《图案文字集》,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图案文字专著,其中的内容多数都来自本松吴浪的《现代广告字体撰集》。书中的设计样式多直接摘录自本松吴浪的《现代广告字体撰集》。这种借鉴与挪用,不仅仅是对日本图案文字的简单复制,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与创新。它意味着图案美术字设计师已经开始关注并吸收外来的设计理念,为后来将融入本土文化的创作实践奠定基础。

2) 西学东渐的本土化探索

随着国内运动思潮的兴起,各种创作者纷纷投入美术字的设计中,其中最主要的创作主体是平面设计师和图案字设计师,还有一些书籍设计师与建筑设计师,他们积极地将西方设计融入中国传统汉字艺术中,探索本土化的设计表达,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新风格美术字,为装饰性文字设计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术字图案化的本土化尝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这一时期,社会制度、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运动,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图案美术字在此背景下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呈现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汉字艺术。图案美术字由一开始以追求新奇为目的转向设计出中西交融,能够展现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趣与观念的优秀作品。

4. 美术字图案化的表现手法

1919~1955年代的图案美术字受到西方文化思潮与国内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融合诸多艺术风格,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装饰性文字设计。这些美术字图案化的装饰手法主要包括借形同构、与形共生、解构重组以及字形升华,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图案美术字独特的美学特质。图案美术字的装饰风格在这一时期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逐渐形成1919~1955年代美术字的独特装饰体系。

1) 借形同构

美术字设计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中国传统汉字文化体系。初期图案美术字体设计基本都保留了传统汉字结构的主要特征,继承了中国传统意匠文字的装饰形式。中国传统意匠文字以民间传统美术字为代表,将图形融入汉字间架结构,生成了多样的装饰表现形式 [2] 。

图案美术字继承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字的造型装饰方法,其中具有特点的是借形同构。借形同构是指借助汉字本身的形态,将图案或者图形同构进汉字结构、整体或局部中,形成一个融合图案的整体汉字。

借形同构源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字,在发展中融合了外来艺术文化,特别是西方装饰主义以及日本图案文字的设计方法,逐渐形成了具象形同构和抽象形同构两类,呈现出图案美术字的不同艺术形式。

具象形同构,主要是通过将汉字的笔画置换成相关的图案或者图形,实现图与字的同构。借具象图形同构延续了中国意匠文字中的添加字、嵌画字和组画成字等相似的创作手法,以具象图案或者纹样置换汉字整体或局部。在此基础上也借鉴了欧洲装饰风格和日本图案字的设计方法,使整体字形更为简洁,更具有装饰意味。例如《非尘美术图案文字全集》中的“恋爱”二字(图1),字体的外轮廓为无衬线的黑体造型,简化了汉字的局部笔画,使字形具有现代主义的简约。内部则以接吻的恋人和花朵图案进行组合,形成集体纹样,铺满整体美术字形态,极具装饰性,内部图形结合字形、字意共同表现“恋爱”二字。

Figure 1. The word “love”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Non-Dust Art Patterns

图1. 《非尘美术图案文字全集》“恋爱”二字

随着荷兰风格派的抽象主义设计思想引入,图案美术字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设计师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他们逐渐意识到,字体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外部或内部的装饰,而应更加注重利用点、线、面等抽象图形对字体的内部结构及造型进行同构设计。在传统美术字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抽象图形融入汉字结构或笔画的形态,即抽象形同构。设计师们常常喜欢运用简洁、具有视觉冲力的几何图形代替中文字体原有的笔划,创造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的图案美术字。这类美术字追求笔画的装饰效果及整体造型的丰富。

例如《万象》杂志的封面标题字“万象”(图2),万象两个汉字造型来源于秦朝时期的小篆,在保留小篆线条的基础上,将青铜器纹样中的窃曲纹造型融入笔画转折处,置换笔画的局部。“万象”二字的笔画转折结合了窃曲纹造型,更为硬朗,横平竖直,粗细也富有变化。笔画曲折回环,竖向粗笔画末端有细微的圆角支撑,使字体更加稳健厚重。

“良友”字体设计(图3)中,设计师以抽象的几何形构成“良友”二字的笔画,整个字形由几何形生成,有棱有角。在每块笔画上进行打孔处理并标有数字,将每部分几何形按图上方式拼好能得到一个完整的矩形,可读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好,文字识别性也较强,有很高的互动性。

Figure 2. The cover of Vientiane magazine with the inscription “Vientiane”

图2. 《万象》杂志的封面标题字“万象”

Figure 3. Font design of “Liangyou”

图3. “良友”字体设计

2) 与形共生

这一时期的图案美术字在借鉴东西方的图案理论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设计者基于中国传统汉字设计形式以及日本图案文字的设计手法,形成了与形共生的装饰方法。与形共生表现为字体与图形相结合,共用一个整体空间或形态,因此与形共生可分为共用字体空间及共用字体形态两类,分别呈现不同的艺术表现。

共用字体空间是指图形融入汉字的间架结构中,形成一个整体。这类手法源自于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字中的合文形式,也受到了日本图案文字的影响,因此呈现共生形态的美术字更具有整体装饰性,图形感更为强烈。例如1947年张光宇设计的“西游漫记”字体(图4),设计师将西游漫记四字巧妙地融入猴脸图形中,字本身是各类图形的拼合,字又拼合成了整体的图形,在变化中达到了和谐统一。

Figure 4. Font of “Journey to the west”

图4. “西游漫记”字体

共用字体形态是指多个字体共用相同笔画进行组合或者多个字体共用同一形态。共用笔画进行组合的形式源于中国的合体文字,图案美术字继承了传统合体字的组合方法,商标常使用此类组合方法,例如“善味和品”字体(图5),采用中国传统花钱的合体样式,共用口字偏旁,形成一个整体,生成带有图形性质的集体文字。

“北京大学”校徽的设计也采用共用字体形态的装饰手法(图6),把“北大”两个汉字结合,形成一个集体图形,同时汉字的象形抽象表现出人的形象、背靠背和托举的形象,使整个美术字形成一种共性的互生关系。

Figure 5. Font of “Good taste and good taste” in advertisement of “National Product Sample”

图5. 《国货样本》广告“善味和品”字体

Figure 6. Emblem of Peking University

图6. 北京大学校徽

3) 解形重组

图案美术字在传统汉字的基础上还吸收了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包豪斯等西方设计理念,借助西方文字的设计方法,协调地在汉字中融入西方文字的设计元素,通过解构重组的方法将笔画与几何图形统一,形成具有现代感的装饰性图案美术字。

解形重组是指解构多个字体的部分形态,将多个字体重组成为具有一定识别度的集体图案美术字。解构重组包含连笔重构、解形重构等方式,解形重构后的图案美术字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识别度有所欠缺,但是能够巧妙地将汉字笔画、结构拆解重构成新的形式。例如1931年的“诗刊”字体(图7),“诗刊”两字被解构了局部的笔画,解构的部分笔画进行连笔重构,两个汉字在解构重组中互相融合一体,形成了群体图案美术字。重构后的图案美术字具有一定的文字识别度,更体现了图案美术字的抽象构成感,极具现代性。

4) 字形升维

在俄国构成主义,新艺术运动等潮流引领下,图案美术字开始具有现代主义倾向。受立体主义风格影响,图案美术字呈现一种现代性的装饰效果,不仅限于二维层面的字形及结构装饰,发展为对于美术字整体空间感的装饰。

Figure 7. Font of “Poetry Journal”

图7. “诗刊”字体

Figure 8. Font of “Great Shanghai”

图8. “大上海”字体

这一类图案美术字对字形进行升维处理,采用阴影、透视关系绘制字体的线条形成立体、光影感,或者对于字体本身形态进行带有透视角度的立体图形设计,使图案美术字从二维的空间上升至视觉中的三维空间,达到字体的“立体”效果。

例如“大上海”三字(图8),将笔画变为立体的且像纸张的造型,运用正确的透视关系绘制出字体的侧面,使其成为带有立体感的美术字。采用一定的光影使字体产生阴影,表现出了美术字的立体效果,其设计倾向于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立体效果。设计师们运用字形升维的手法,将传统的平面字体带入一个三维立体的空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突破了传统美术字的局限,更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通过这种立体化的处理,图案美术字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也展现出具有现代意味的视觉美感。

5. 结语

1919~1955年代的图案美术字立足于本土文化的继承,在发展中融合日本图案美术字设计手法及西方设计理念,由早期的“中体西用”转向“西学东渐”兼容并蓄的发展,回归于中华传统汉字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再造。美术字的图案化表达在时代发展中逐步吸收西方与日本的设计理念,构筑了一套以借形同构、与形共生、解形重构和字形升维为主的装饰方法,将图案的美感融入美术字设计中,充分运用西方与日本的设计方法,丰富了中国汉字的装饰意味,为汉字字体装饰的现代化表达奠定了基础,是中国传统汉字设计向现代字体设计演变的一个重要环节。图案美术字的发展对1919~1955年代的书刊封面和广告字体也产生了极大影响,甚至可以起到引领商业字体潮流的作用。

注释

图1图6来源:文献 [3]

图2来源:文献 [4]

图3来源:文献 [5]

图4来源:文献 [6]

图5来源:文献 [7]

图7图8来源:文献 [8]

参考文献

[1] 李明君. 中国汉字美学史[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9.
[2] 张道一. 美哉汉字[M]. 上海: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2.
[3] 周博, 吴帆, 刘畅. 字体摩登[M]. 北京: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4] 于欣妍. 张光宇字体设计研究[D]: [硕士毕业论文]. 无锡: 江南大学, 2022.
[5] 王玉琳. “民国美术字”造型风格演变探究(1912-1949) [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艺术学院, 2022.
[6] 张理杰. 民国时期《时代漫画》杂志中的字体设计研究[D]: [硕士毕业论文]. 南京: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7] 倪天姿. 民国时期报刊杂志中的美术字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 苏州大学, 2019.
[8] 陈德明. 西风东渐——民国海派美术字集萃[M].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