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异乡人形象
A Concise 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the Stranger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DOI: 10.12677/wls.2024.122013, PDF, HTML, XML, 下载: 33  浏览: 59 
作者: 苗文才: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人民政府,内蒙古 赤峰
关键词: 异乡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句顶一万句》Stranger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Someone to Talk to
摘要: 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异乡人形象进行了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异乡人形象为主题的作品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异乡人形象进行了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异乡人形象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主题。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作者对异乡人的理解和认识,也揭示了中国社会面对外来文化冲击时所展现的态度和反应。异乡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一个主题,从历史变迁的过程来看,异乡人形象描述在本文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古典文学发展时期,二是清末民初发展时期,三是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也分为三个小部分: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时期;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三是改革开放至今。异乡人形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研究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发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研究也经历了一定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异乡人的存在和经历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在相关作品诞生的同时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兴起。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of stranger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ith the image of stranger has also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mage of stranger in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the image of a stranger is a complex and rich theme. These images not only reflect the author’s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stranger, but also reveal the attitude and reaction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face of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lture. As a theme of th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works, the image description of strang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process of historical changes. The first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the second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third is the development period from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present, which is also divided into three small parts: First,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to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eriod; second, the 1970s; third,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now. The study of stranger imag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an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works has also experienced a certain process of developmen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the existence and experience of stranger have begun to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and with the birth of relevant works, relevant research has gradually emerged.
文章引用:苗文才.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异乡人形象[J]. 世界文学研究, 2024, 12(2): 78-83. https://doi.org/10.12677/wls.2024.122013

1. 引言

异乡人的形象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文学作品的主题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作家开始关注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呈现出更加真实和复杂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异乡人的形象通常被描述为处于一种边缘状态的人物,他们往往来自不同文化、地区或社会背景,感到在原本的环境中无法融入或找到归属感。他们的异乡之旅可以是身体上的迁徙,也可以是心灵上的迷失。这些异乡人常常被描绘为孤独、困惑和思考,他们与周围环境的冲突和矛盾引发了他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入思考。他们试图寻找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对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了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他们在面对文化碰撞和价值观冲突的同时,也经历了个人成长和内心觉醒的过程。这些描述可能有关异乡人的外貌、行为、语言、思想等方面。他们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交往方式以及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都成为描写他们的重要元素。通过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作家尝试呈现异乡人面临的挑战、困惑和成长,以及对于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思考。

2. 异乡人含义以及研究

2.1. 异乡人的含义

异乡人,“异乡人”(stranger)原本是社会学领域术语,又被译为“陌生人”、“外来人”或“局外人”,由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在《陌生人》一文中提出 [1] 。结构主义叙事学家米克·巴尔对人物和行动者角色进行了区分,在他看来,行动者是一种功能性角色,这种角色不一定是人类形象,也可以由动物、事物担任,而人物则是从故事角度做出的分类,与现实中的人类特征非常相似,根据巴尔的区分,人物在故事事件中是“行动者”,只有在“对素材的特定组合方式”这一层次中,方成为具有特征的“人物。”本篇论文所研究的异乡人形象,正是“对素材的特定组合方式”这一层次做出的分类。异乡人概念最早来源于“外来人”概念,马·布德雷伯里的《现代主义》一书对文学作品中的“外来人”形象进行了解释,即“外来人”是身份或精神上与某个以地域为特征的群体存在区别的个人或者团体 [2] 。根据他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异乡人”的概念进行说明:“异乡人”是以地域性为特征的群体中出现的类似于闯入者的角色,他们往往与当地居民的语言习惯、文化习俗、精神情况存在明显的区别,这些区别使得异乡人在融入当地生活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波折,从而凸显了不同文明的差异性。论文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文献阅读法和实例论证法,通过文献阅读法奠定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实例论证法证明观点的可行性。通过研究,笔者有以下具体发现:首先,《一句顶一万句》 [3] 中,作者通过矛盾冲突的方式塑造异乡人的性格特点,其次,作者刘震云在塑造异乡人角色的过程中会在文本中寻找一个参照物,从而揭示异乡人特殊性的一面。再次,作者在塑造异乡人形象的过程中,往往试图通过赋予异乡人一定的象征意义来增加人物角色的深度。最后,作者在塑造异乡人角色时,常常通过象征性的艺术手法来增强异乡人角色的深度,进而为文本赋予独特的文化内涵。

2.2. 具备文学研究价值的异乡人

文学写作的艺术性与普通的书写之间到底有何区别?这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文学的兴起,许多非专业人员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小说创作,这一举动虽然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百花齐放,但与此同时也降低了文学写作的门槛,造成了文学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本文主题关于异乡人的探讨,其相关文学作品当中也显著可见如上问题。这些网络文学的争论当中无论哪种类型的文学创作,异乡人的影子显而易见。如唐家三少《斗罗大陆》,其主人公便是在机缘巧合之下离开自己原来生活的世界,到一个奇幻的大陆开展自己的冒险之旅,这便是典型的异乡人形象。

西方文学关于异乡人的写作也历史悠久,如作为西方古代的宗教经典著作《圣经》,其中所提及被上帝从伊甸园逐出的亚当和夏娃是最早的异乡人形象,他们本来无忧无虑的在伊甸园生活,却因为受到引诱吃了禁忌之果,被上帝流放到人间,可是人间的生活却远不如天堂的生活美好,苦难与病痛折磨着两人。夏娃和亚当的故事为异乡人生活必定充满波折奠定了基础,至此以后,无数的异乡人形象都成为了痛苦的代名词,他们或是在精神上成为异乡人,也就是边缘人群,在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之间左右为难,或是肉体上漂泊无依,与一切天灾人祸艰难斗争,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中寻找自己肉身的归宿。

这些来自于不同时代或不同地域造就的异乡人形象,共同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变革与发展,为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总的来看,异乡人始终是当代文学研究的热点,这是一类以漂泊和迁移为主的特殊群体。

3. 中国现当代文学异乡人变迁

3.1. 异乡人古典文学发展时期

据笔者斟酌,中国文学作品当中的异乡人形象,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为古典文学发展时期,此时关于异乡人的描写以商人为代表,最典型的作品是白居易的《琵琶行》,诗歌中描写了一个经常在外打拼的异乡人角色,即是商人,然而商人却是以“重利轻别离”的形象出现,这种现象与古代社会重农轻商有关,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下对异乡人形象的塑造。农耕文明追求稳定的生活,排斥外来者入侵。不同于海洋文明的冒险性,农耕以定居文化为主,其展现特点较为保守,耕地是农业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农耕地区的定居百姓可以随时观察农田的同时,时刻保留对农田丰收的期待值,并且依靠农田丰收来维持生计。稳定代表着安全的生活方式,而漂泊则时常带来危险与不安,因此,农耕文明对“外来者”非常排斥,他们不认同任何外界的到访者,并因此歧视那些以到处游走为生的行业,作为典型代表的商人自然就成为了农耕文明歧视的主要对象,这也就是为何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异乡人形象常常以充满负面色彩的商人为主的原因所在,他们被视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而塑造负面形象,并被文人从道德、品行等各个方面进行批判,从而表现出雷同的特点。

3.2. 异乡人清末民初的发展时期

异乡人形象经历的第二个发展阶段是清末民初,这是中国近代历史重要的变革期,西方文化的传播不仅改变了当时中原地区旧社会制度,同时也改变了文学创作上的思维模式,五四运动的鼓励下,一大批白话文作品面世,中国文学也正式从古典小说创作走向现代化创作。这一时期的异乡人形象也颇有时代特色,他们不再被视为不稳定因素,而是逐渐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代表作品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在酒楼上》等等,这些异乡人的性格各异,要么是接受过先进文化教育却仍然执着于复辟的保皇派,要么是在学成回国之后,试图通过变法革新来挽救岌岌可危的清王朝,要么是试图通过革命改变现有状态的激进派。这批异乡人更多属于精神方面的异乡人,他们离开本土到国外求学,吸收了国外先进的思想文化,看到了本国政治的腐败和崩溃,虽然此时的他们已经回到了本土,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已经被彻底的改造,这批异乡人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都无法获得心灵的归宿,只能在一片黑暗中独自寻找未来的道路。

3.3. 异乡人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时期

异乡人形象的第三个阶段也分为如下几个部分。异乡人形象以当代文学为代表,当代文学得发展具有历史性,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之前是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异乡人形象常常以表现阶级冲突作为主要内容,人物塑造的手法较为单一。代表性的作品有《青春之歌》,《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前半生都在不停的漂泊。她出生在一个充满压迫的封建家庭,亲生母亲也早已经去世,自己的父亲是典型的封建家长,他从不关心林道静的生活,父女二人的相处模式如同陌生人。后来,父亲去世后,林道静便成为了家里的拖累,养母想把她送给一个老头子做老婆,只为了换取千百,心高气傲的林道静无法忍受这样的屈辱,她拒绝养母的安排嫁给富商,并在无人无人问津的日子里偷偷踏上了去远方的路,在到处漂泊的日子里,她结识了许多人,这些人有的是充满斗志的革命者,有的却是卑鄙龌龊的汉奸,经过这些事情之后,林道静终于选择勇敢的追逐自己的人生,接触到伟大信念以后,林道静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最终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战士。

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当代文学也由此进入了伤痕文学阶段。伤痕文学与其说一种文学类型,倒不如说是一种作家心灵的疗伤。伤痕文学打破了传统的异乡人描写,采用更为丰富的表现手法挖掘异乡人内心,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伤痕文学的主人公多为文革中遭到迫害的高知分子,这群高知识分子或是为国奉献的英雄人物,或是从不参与政治的普通知识分子,特殊的历史背景导致这群人被下放到了艰苦的农村,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都遭遇了残酷的折磨,这就是伤痕文学时代异乡人的主要特点,其代表作品有陈世旭《小镇上的将军》、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等等,《小镇里来的将军》便讲述了这样一个悲惨的异乡人,他由于受到迫害被发配到了一个偏僻的小镇,却依然保持着人性的美好,但是这位悲惨的异乡人死于一场疯狂的灾难之中。小说通过描写这位来自异乡的将军,揭露出一个时代的癫狂带给人的无情摧残,由此成为伤痕文学中异乡人形象的代表。

当代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改革开放是中国伟大的一次实践,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无数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作家们开始以不同的视角对生活进行观察,以不同的写作手法进行尝试更多新的文学领域。这一时期的异乡人角色显得更加鲜活,他们不再墨守成规,而是主动去尝试各种各样的新鲜事物。以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为例,该小说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即《出延津记》和《回延津记》,《出延津记》讲述了主人公杨百顺不甘心重复自己父亲的道路,踏上旅途最终定居异乡的故事,而《回延津记》则讲述了牛爱国不甘于继承父亲磨香油的产业,在漂泊的途中寻找自己人生方向的故事。

小说通过塑造两代异乡人的形象,体现出个体精神力量的坚韧与孤独,显示出作者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一句顶一万句》中人们如此渴望交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基本上是“说不着”的。杨百顺和父亲老杨本就“说不着”,又因为抓阄上学的事父子断绝了关系。夫妻之间也是如此,比如杨百顺和吴香香,牛爱国和庞丽娜,因为彼此之间说不上话,形同陌路,最终各奔东西。渴望交流与实际的“说不着”,使寻找对话者成为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而“寻找”也因此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另一个核心主题 [4] 。引用“说话”是小说中被反复提及的一个词语,这个词语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孤独。在《一句顶一万句》中,刘震云采取了一贯的“刘氏幽默”,即用最平常的日常话语和故事讲述最本真的人生,而此时最平常的“话语”莫过于“说话”本身。文本中几乎所有人物与事件都与“说话”有关 [5] 。刘震云在小说当中描写异乡人追求幸福生活,从而刻画了异乡人的人物形象;通过异乡人的人物形象描写展现出了异乡人身上的一种孤独感。对异乡人的描述从古典文学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直以来在很多文学作品当中出现,而对于异乡人的描述是百花齐放,各有各的特点。

4. 结论

通过对异乡人形象的深入研究,本文发现,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对外来文化的接纳和包容,也揭示了中国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挑战时的困惑和挣扎。此外,异乡人形象还体现了中国作家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理解。基于上述研究方法,本文得出的结论是:异乡人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冲突,也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因此,对异乡人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异乡人的人物形象在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当中通过对异乡人“说话”这一现象的描写,表现出刘震云对于孤独的独特思考。老杨百顺和老裴的生活现象的描写,从多个方面表现出异乡人的一种孤独感。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对异乡人的人物描写有多种方式。异乡人常常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到孤独和迷失,他们面对的是陌生的语言、文化和社会规则,无法融入当地人群,常常感到孤立无助。异乡人为了生存和融入当地社会,常常努力适应和学习当地的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他们可能通过工作、学习或结交朋友来逐渐融入这个异乡社会。异乡人往往怀念故土,想念家乡的风景、亲人和朋友,就像杜甫《月夜忆舍弟》中所写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常常成为他们在异乡中坚持的动力和支撑。异乡人面对的是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需要在个人身份认同和文化冲突之间寻找平衡。他们可能面临的是身份认同的危机和文化冲突的困扰。异乡人在陌生的环境中不断探索和发现,通过与当地人互动和经历的累积,他们逐渐了解和认识到这个异乡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 李鲤. 论王安忆小说中的“异乡人”书写[D]: [硕士学位论文]. 昆明: 云南师范大学, 2022.
[2] 马∙布德雷伯里, 詹∙麦克法兰. 现代主义[M]. 胡家峦, 等, 译.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3] 刘震云. 一句顶一万句[M]. 武汉: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9.
[4] 裴慧.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中国式孤独” [J]. 河南农业, 2021(3): 63-64.
[5] 杨文忠. “话语”的真相与“中国式”孤独——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J]. 语文建设, 2015(20):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