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宜居视角下街道景观更新研究——以成都文华路街道为例
Study on Street Landscape Renewa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ivability—Taking Wenhua Road Street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26, PDF, HTML, XML, 下载: 53  浏览: 99 
作者: 何银惠, 熊 瑶: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生态宜居老旧街道街道更新景观更新Ecologically Livable Old Streets Street Renewal Landscape Renewal
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老旧街道景观空间拥挤、基础设施陈旧,环境亟须改善。城市老旧街道更新已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热点,老旧街道更新是城市更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新老旧街道空间避免其成为城市的灰色空间成为我们不断探索的方向。本文阐述了生态宜居的内涵,以城市老旧街道为研究对象,从生态宜居的视角下研究城市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策略,以提高老旧街道空间的景观品质为目标方向,以成都市文华路街道为例,对其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从遵从自然、以人为本、文化融合这三个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城市街道的交通空间、功能空间、文化空间及绿化空间这四个层面提出城市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策略,以期为城市老旧街道景观提升提供思路。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landscape space of old urban streets is crowded, the infrastructure is old, and the environment needs to be improved urgently. Urban old street renewal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urban development. Old street renew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renewal. How to update the old street space and avoid it becoming the gray space of the city has become the direction of ou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livability, takes the old urban stree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tudies the landscape renewal strategy of the old urban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livability, takes improving the landscape quality of the old street space as the target direction, takes Wenhua Road Street in Chengdu as an exampl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its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nd proposes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various factors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following nature, people-oriented,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landscape renewal strategy of urban old streets from the four levels of traffic space, functional space, cultural space and greening space,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urban old street landscape.
文章引用:何银惠, 熊瑶. 生态宜居视角下街道景观更新研究——以成都文华路街道为例[J]. 设计, 2024, 9(2): 391-40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26

1. 引言

街道景观是现代都市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现代都市生态系统的构建中承担着重要作用,更是现代都市人居环境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街景环境也成为人民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增长以及对人居需求的日益变化,给中国旧城街道功能研究提出了巨大挑战。从生态宜居的角度研究老旧街道景观更新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街道空间景观品质不高、特色不明显、生态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能够给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提升居民生活的舒适感。

2. “生态宜居”的内涵

“生态宜居”的概念是在“生态城市”概念和“宜居城市”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 [1] ,“生态宜居”主要包括“生态”和“宜居”2个层面,“生态”强调的侧重点是自然和城市的和谐共生,而“宜居”则更多的是从人出发去强调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和便捷性 [2] 。

“生态宜居”体现了“生态”和“宜居”概念的辩证统一,“生态宜居”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明确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作为人类活动,在设计过程中应以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尊重场地本身的自然属性,分析场地内自然要素,借助周围可利用的自然环境,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对自然要素加以利用,因地制宜地营造街道景观,并最小程度的干预自然生态系统,完善景观生态系统,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进行整合共生,保证人工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3. 文华路街道景观现状问题

项目场地位于成都市金牛区白果林街道文华路与银杏路交汇处,总用地面积约4642平方米,全长约290 m,其中文华路全长180 m,银杏路全长110 m (图1)。整条街道畅通,地势较平缓。街道两侧以居民区为主,多是上世纪90年代的老旧居民楼,住着很多老成都人。临街建筑多为商住混合型建筑,建筑一层为商店铺,其中有很多成都地道的美食餐馆。文华路街道是典型的城市老旧街道,其现状问题主要如下:

Figure 1. Analysis of the location of Wenhua Road Street

图1. 文华路街道区位分析图

3.1. 人车混行问题严重,慢性网络杂乱无序

该街道主要划分为机动车道与人行道,其中文华路段为7 m的单行线双车道,银杏路段为7 m的双车道。由于该街道的非机动车流量较大,且缺少非机动车道,导致人车混行问题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问题严重(图2)。同时,因缺少非机动车停车空间,大量非机动车占用街道公共空间,特别是占用商业门店前的公共空间(图3),不仅影响街道的慢行交通空间,还使得街道公共空间秩序混乱,直接影响了街道的整体风貌,大大降低了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

此外,整条街道的慢性网络杂乱无序,且基础设施不完善、不系统,缺少公共座椅、垃圾箱、标识系统以及照明系统,以至于街道整体环境脏乱且昏暗(图4),无法满足行人的基本需求。如文华路街道设有多个出入口,由于各个出入口缺乏通行指示设施与行人保护设施,导致街道的慢行空间缺乏安全感与舒适性。

3.2. 功能空间形态单一,空间序列杂乱无章

街道的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重要的社交空间,而文华路街道的公共空间由于缺少休闲娱乐设施,只能满足行人出行的基本需求,缺少满足市民的休闲、社交、娱乐等需求的活动空间,特别是对生活在街巷里居民的社交生活关照度不够,街道的空间功能形态过于单一。此外,文华路街道现有的公共休闲场所尺度小、布局分散,相互之间缺乏联系,“碎片化”的空间节点导致景观空间序列杂乱无章,抑制了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在这样的街道公共空间中,人已经失去主体地位,人的社交空间已经被交通空间所占据,街道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正逐渐消失,也破坏了市民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街道生活”逐渐淡化 [3] 。

Figure 2. Mixed pedestrian and vehicular traffic

图2. 人车混行

Figure 3. Non motorized vehicles occupying public spaces

图3. 非机动车占用公共空间

Figure 4. Dirty and disorderly street environment

图4. 街道环境脏乱

3.3. 地域文化缺失,缺少城市情感记忆和认同感

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是城市特色及人文精神的最直观体现。经调查,文华路街道位于白果林街道,这里有一条著名的银杏大道,被称为成都最美的银杏观赏地。此外,该街道的周边建筑以上世纪90年代的居民楼为主,住着很多老成都人,随处可见聚在一起喝茶、打牌、摆龙门阵的老人们(图5),以及推着小车摆摊的街头美食(图6),该街道充满着老成都的市井人情味。但是,随着成都市的建发展,街道的地域文化特色并没有被很好的利用起来,导致文华路街道的公共空间景观同成都市的其他街道雷同,缺乏文华路街道的本土特色,呈现“千街一面”的现象,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原有的特质而缺乏识别性。长此以往,市民对街道的记忆缺失、归属感大大降低。

Figure 5. Elderly people gathering to chat

图5. 摆龙门阵的老人们

Figure 6. Street food

图6. 街头美食

Figure 7. Chaotic green landscape

图7. 杂乱的绿化景观

3.4. 绿化空间序列感差,缺少系统的绿化景观

经考察,文华路街道景观风貌较差,公共绿化系统不完善。首先,行道树种植疏密不均,且野蛮生长,长期没有管理,已严重遮挡视线,天际线不明确。其次,街道公共绿化不足,严重缺少绿化植被,在街头、街角这样的重要节点,只有单独几个花箱,绿化空间序列感差,缺少系统的绿化景观且整条街道的绿视率不足(图7)。

4. 生态宜居视角下文华路街道景观更新原则

4.1. 遵从自然

遵从自然旨在将场地原有的元素融入生态环境,实现街道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共生 [4] 。在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中,以生态共生为原则,以自然环境为基底,充分借助周围可利用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种植、建筑空间布局与景观营造,使其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

4.2. 以人为本

街道公共空间与市民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是市民公共生活的橱窗。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应以市民的物质及精神需求为根本目标,从人的角度思考景观的布局、功能等,将游客的心理需求纳入景观的营造中,以满足游客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使街道景观体现人性化内涵,使场地人文价值得到延续 [5] 。同时,提高游客的参与性,通过景观设计传达街道特有的文化,借助游客的体验,扩大场地对游客的影响,激活街道的活力,实现街道景观的多重价值。

4.3. 文化融合

文化融合旨在协调街道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其互利共存,协同发展。城市街道的公共空间可以说是展现城市风貌的名片,不同特征的街道赋予人们不同的景观感受,特色化和个性化的街道必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 。街道景观的魅力在于它的特殊性、艺术性和时代性。因此,在街道景观更新过程中,深入挖掘场地历史人文资源,汲取人文内涵,以展现街道的人文底蕴、传承人文价值、延续人文精神,为街道景观带来本土特色的新景象,从而提升地域人文价值 [7] [8] 。

5. 生态宜居视角下文华路街道景观更新策略

基于以上对成都市文华路街道现状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将从城市街道的交通空间、功能空间、文化空间及绿化空间这四个层面提出城市老旧街道景观更新策略,以提升文华路街道空间的活力,提高街道空间的景观品质,具体措施见表1

Table 1. Analysis of landscape renewal measures for Wenhua Road Street

表1. 文化路街道景观更新措施梳理分析

5.1. 街道交通空间更新策略

5.1.1. 合理分配机非路权

街道交通空间是以流通性为主要特征的公共空间,它承载着城市交通的人流、物流、车流,解决流线干扰、组织合理的城市交通道路、保证行人步行安全和社交是街道更新设计的基本问题。在文华路街道交通空间的景观更新中,针对文华路街道的人车混行问题,首要的是进行人车分流,并合理分配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路权。现将原来7 m的单行线双车道改建成3米的非机动车道与4 m的机动车道(图8),并设置了4处非机动车停车位以避免非机动车占用街道公共空间的问题。

Figure 8. Before (left) and after (right) road renovation in Wenhua Road Street

图8. 文华路街道道路改造前(左)与改造后(右)

5.1.2. 疏通街道慢行网络

在文华路街道交通空间的景观更新中,重点关注了车行交通中人流通行的安全因素 [9] ,如完善了慢行交通系统的基础设施,在路口设置斑马线、交通指示设施与行人保护设施,以疏通街道的慢行网络,保障慢性空间的安全和品质,营造人性化的慢行空间 [10] [11] 。

5.2. 街道功能空间更新策略

5.2.1. 丰富街道功能空间类型

文华路街道的功能空间为单一的步行空间,不能满足市民的日常休闲、社交、娱乐等需求。针对这一问题,在更新过程中,通过分析街道各个地段的特点并根据场地不同人群的需求,对街道进行分段更新,重点打造了潮流集市区、儿童娱乐区、美食商业区、街角剧场区、老城记忆区等5大功能分区,呈现功能与形式的丰富性的公共空间(图9)。

Figure 9. Functional zoning map of the venue

图9. 场地功能分区图

Figure 10. Design rendering of street entrance

图10. 街道入口设计效果图

5.2.2. 促进街道功能空间联合

同时,富于变化的街道功能空间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降低行人的行动速率,以提高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在文华路街道功能空间的景观更新中,通过将街道步行空间与商业空间、社交空间、娱乐空间进行功能联合(图10),以丰富街道公共空间的活力,创造出富有变化的街道公共空间 [12] 。

5.3. 街道文化空间更新策略

5.3.1. 植入街道文化符号

在文华路街道文化空间的景观更新中,以成都的蜀锦与文华路的银杏树为主体元素,通过抽象、转化、隐喻等手法运用至文华路街道的景观中,以表现文华路街道的文脉特征。例如,在整体的街道更新中,以银杏的生长为切入点,将银杏的生长脉络贯穿在街道设计之中(图11)。同时,围绕银杏与蜀锦的元素设计了街道家具(图12)、构筑以及景观小品(图13)。此外,街道沿街店铺的门头设计也以银杏叶片的元素,并采用蜀锦纹样中四方连续的手法进行排列组合(图14),将商铺门头进行更新,打造出整洁且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街道新面貌。

Figure 11. Site plan

图11. 场地平面图

Figure 12. Street furniture design

图12. 街道家具设计图

Figure 13. Ginkgo biloba sketch design

图13. 银杏小品设计图

Figure 14. Design of store storefront

图14. 店铺门头设计图

Figure 15.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wall

图15. 围墙设计图

5.3.2. 打造街道人文场所

文华路街道文化空间的景观更新中,重点打造了2处人文景观。首先,在老城记忆区中,将文华路的历史影像以沉浸式场景营造的手法融入围墙更新中,从而让行人感受老成都的历史,并引起老居民对文华路街道的历史记忆 [13] ,此外,在儿童娱乐区的娱乐游戏体验中,打造了以成都方言、川剧脸谱、四川麻将、四川串串香为元素是娱乐设施(图15),让儿童在玩耍的同时感受当地特色文化。

5.4. 街道绿化空间更新策略

5.4.1. 丰富绿化景观层次

经调查,成都市文华路街道的绿化景观出现绿化景观单调和本土化不明显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在更新过程中,选取了成都市的本土植物,并在植物的配置方面,注重生物多样性与植物的季相变化 [14] ,并通过乔灌草结合营造高低错落、多层次、韵律感的植物组团,以模拟自然更替变化的韵律节奏,呈现四季更替的画面,营造丰富的绿化景观层次。

5.4.2. 建设城市生态绿带

在文华路街道绿化空间更新中,首先,对街道两侧的行道树绿带进行系统化更新设计,增加了整齐的行道树(图16),以形成连续统一的绿化空间序列 [15] [16] 。其次,在街道两侧的围墙、建筑外立面上增设垂直绿化(图17),不仅可以柔化空间,还能改善局部小气候。最后,在街道两侧的树池中营造了生态雨水花园,形成一个绿色、生态、可持续的街道绿化空间。

Figure 16. Rendering of street trees

图16. 街道行道树效果图

Figure 17. Vertical greening effect of the wall

图17. 围墙垂直绿化效果图

6. 结语

在城市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中,应从人的需求出发,从生态化、人性化、文脉化的角度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从街道交通空间、功能空间、文化空间、绿化空间这四个层面进行老旧街道的景观更新,以促进街道的公共活力,提升街道整体风貌,实现城市老旧街道的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以期对我国现阶段老旧街道改造与更新研究提供更多的借鉴和启示。

注释

图1来源:作者自绘

图2来源:作者自摄

图3来源:网络 https://map.baidu.com/search/%E6%88%90%E9%83%BD%E5%B8%82%E6%96%87%E5%8D%8E%E8%B7%AF/@11581896.634999998,3569369.8999999985,18.55z?querytype=s&da_src=shareurl&wd=%E6%88%90%E9%83%BD%E5%B8%82%E6%96%87%E5%8D%8E%E8%B7%AF&c=1&src=0&pn=0&sug=0&l=5&b=(7630323.59997792,2289910.630087102;18288115.599977918,7360758.630087102)&from=webmap&biz_forward=%7B%22scaler%22:2,%22styles%22:%22pl%22%7D&device_ratio=2

图4来源:网络 https://map.baidu.com/search/%E6%88%90%E9%83%BD%E5%B8%82%E6%96%87%E5%8D%8E%E8%B7%AF/@11581896.634999998,3569369.8999999985,18.55z?querytype=s&da_src=shareurl&wd=%E6%88%90%E9%83%BD%E5%B8%82%E6%96%87%E5%8D%8E%E8%B7%AF&c=1&src=0&pn=0&sug=0&l=5&b=(7630323.59997792,2289910.630087102;18288115.599977918,7360758.630087102)&from=webmap&biz_forward=%7B%22scaler%22:2,%22styles%22:%22pl%22%7D&device_ratio=2

图5来源:网络 https://graph.baidu.com/pcpage/similar?carousel=503&entrance=GENERAL&extUiData%5BisLogoShow%5D=1&image=http%3A%2F%2Fmms0.baidu.com%2Fit%2Fu%3D118414740,662566833%26fm%3D253%26app%3D138%26f%3DJPEG%3Fw%3D360%26h%3D540&index=0&inspire=general_pc&next=2&originSign=12696827ee46b1aa36f0e01709703643&page=1&render_type=carousel&session_id=15840973942838054935&shituToken=667e73&sign=12696827ee46b1aa36f0e01709703643&srcp=crs_pc_similar&tn=pc&tpl_from=pc

图6来源:网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8741201821839974&wfr=spider&for=pc

图7来源:作者自摄

图8~17来源: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刘亚文. 浅谈生态宜居城市的内涵和发展规律[J]. 经济研究导刊, 2016(8): 114-115.
[2] 石梦娇. 基于生态宜居导向下的九台城市设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长春工程学院, 2019.
[3] 魏雅琳. 城市更新改造背景下的老旧社区宜居景观提升设计[J]. 住宅与房地产, 2018(12): 45.
[4] 李莎莎, 黄莉萍, 陈诗姚, 谢小林. 基于生态景观理念下人居环境设计研究[J]. 陶瓷, 2021(6): 58-59.
[5] 张翔寅.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宜居街区建设探究——以宜兴东氿新城街区为例[J]. 现代园艺, 2021, 44(6): 163-164.
[6] 陈晨, 朱云, 孙新旺. 宜居社区视角下老旧小区景观微更新探析——以南京市雨花新村三个节点设计方案为例[J]. 园林, 2019(10): 49-53.
[7] 阎淑龙. 生态宜居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9): 18057-18059.
[8] 刘语潇.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0(6): 51-52.
[9] 秦晗. “修补”理念下城市街道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合肥: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10] 赵玮, 张岩. 城市街道慢行空间更新策略初探——以北京市三条主要干道为例[J]. 美术大观, 2020(9): 129-131.
[11] 刘仁义. 城市街道更新设计方法探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7): 833-837.
[12] 沈娉, 张尚武. 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 公共空间微更新模式探析——以上海市四平路街道为例[J]. 城市规划学刊, 2019(3): 103-110.
[13] 李玲玲, 庞招伟. 旧城主街更新设计策略——文化回归背景下的街道再生路径[J]. 规划师, 2014, 30(S5): 101-108.
[14] 杨伊萌. 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的探索与实践——以黄浦江东岸滨江开放贯通规划为例[J]. 上海城市规划, 2017(2): 46-51.
[15] 陈弓, 谢圣祺, 王薇. 基于共享理念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J]. 工业建筑. 2020, 50(1): 80-83 90.
[16] 詹云娇. 上海市街道公共空间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