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ak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ss.2024.134295,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67 
作者: 宣林君, 龚 会: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耕读教育教育涉农高校实践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Educatio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摘要: 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落实推行,各大涉农高校需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与当地农业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因地制宜,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有效构建具耕读教育模式。在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开展的耕读教育既是情怀使命,又是价值追求,更是对当下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诠释。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将耕读教育融入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助力人才培养。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主要有顶层设计不足、实践形式单一和宣传力度不足。为了在当前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耕读教育体系,提出改善耕读教育教学体系、丰富耕读教育实践形式和拓宽耕读教育宣传渠道的措施,从而扩大耕读教育影响力,也希望为之后其他高校开展耕读教育提供借鉴。
Abstrac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mplementation of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 agriculture-re- 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jor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schools and loc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resources, excavat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in the process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effectively construct the fra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the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carried out by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not only the mission of feelings, but also the pursuit of value,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urrent life and humanities and art educ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lps cultivate talents by integrating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to teaching classrooms, practical classes, campus culture, and social servic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it also faces some difficulties, mainly the lack of top-level design, the single form of practice and the lack of publicity. In 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system on the current basis,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system, enrich the practical forms and broaden the publicity channels of it, so as to expand 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farming-and-reading education in the future.
文章引用:宣林君, 龚会.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实践与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244-24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295

1. 引言

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积极部署推进新农科建设的大背景下,为培养涉农高校学生的“三农”情怀,推动学生实现从学农知农到爱农为农的成长,各涉农高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己任,以课程实践和耕读传家为关键,积极探索新时代耕读教育新内涵、新模式。

2. 耕读教育的时代内涵

耕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瑰宝,“耕”指从事农业劳动,“读”即读书学习,两者结合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辩证统一。传统的耕读教育为半耕半读模式,主要包含乡村农耕劳作、家族日常生活、私塾教育三个主要内容 ‎[1] 。新时代,赋予耕读教育新的内涵,教育部《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指出“耕读教育不仅是‘亦耕亦读’的教育方式,也是情怀使命、价值追求、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 ‎[2] 。由此可以总结出新时代耕读教育传承的是中华农耕文明之精髓,弘扬的是家国大义、乡村情怀,具有其独特的外在品格与内在价值。

2.1.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情怀使命

耕读教育所蕴含的重要道德修养,就是儒家强调的“修齐治平”,将勤劳节俭、读书劳动的身体力行与道德情操的理想追求密切结合起来,实现报效国家、造福百姓的人生价值。中华民族历史上,前辈先贤们留下了无数慷慨激昂、感人至深的爱国事迹和壮丽诗篇,体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从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到民族英雄岳飞、文天祥、戚继光、林则徐,以及近现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无数英雄志士的爱国事迹,无不体现着中华儿女热爱祖国、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成为促进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宝库。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耕读文化精神,对于增强全民族的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培育青年学生崇尚家国大义、以天下为己任、“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品质,培树青年学生在农业里寻找人生坐标、在农民中汲取成长养料、在农村大地追求事业与职业发展的价值情感,是汇聚起推进乡村振兴、民族复兴青春动能的重要途径。

2.2.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价值追求

从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来看,忠信守义、以身许国、精忠报国、为民造福的家国情怀,始终是民族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也是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古人始终保持着“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传统 ‎[3] ,上层阶级通过家族藏书和聘请私塾教师对子女进行教育,达到传承家风的目的,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家规家训,用以劝勉后世子孙勤于劳动,读书明理;下层民众随着民间教育的普及化,逐渐形成晴耕雨读、昼耕夜读的生活方式,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通过读书考取功名成为乡民学习进取的动力,北宋时期宋仁宗颁布劝耕劝读政策,鼓励士人与农家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为底层民众和士人向高层流动提供了条件。耕读教育所反映的便是分布于社会各阶级之中有远大志向的人,他们在长期的农业劳作中,形成了“勤俭节约”“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艰苦的农业劳动中,仍坚持学习与进步的人生态度。时至今日,“耕读”已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义礼智信”、“礼义廉耻”、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士大夫君子精神,必须通过勤奋耕读的身体力行和学习实践才能养成。

新时代耕读教育是生命与人文艺术教育

中国传统的耕读文化产生于小农自然经济的条件之下,在半耕半读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中,将山水田园融入亦耕亦读,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在这一过程中,耕读文化蕴含有中华五千年历史发酵的哲学思想,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示,乡民们在半耕半读的日常生活中,遵循“合四时而劳作”的规律,形成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 ‎[4] ;耕读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文学创作领域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中涉及到农业的词句比比皆是,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

3. 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建设的现状分析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我国正加快农林人才供给侧改革,支持涉农高校增设新农科专业、新农科研究项目并依托自身传统专业优势实行研究院模式,它需要新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新的要求。涉农高校在新时代承载着培养新型农业人才的使命,而耕读教育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农业生产劳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古老却又充满生机活力,逐步为涉农高校所重视 ‎[5] 。近年来,涉农高校围绕如何实现农业劳动与文化课程的有机结合进行了有益实践,并充分发挥自身农林资源优势、师资力量优势、学科科研优势,利用延长专业教学链与农业产业链方法,探索出具有各自特色的耕读教育实践模式。

南京农业大学紧密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实际,积极探索实施如何将“耕读”元素有效有机融入本校教育教学之中。南京农业大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秉持“诚朴勤仁”校训,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四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帮扶)十大典型项目,为推动农林人才培育与农业科技攻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自2021年教育部制定《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以来,各大涉农高校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就如何推进耕读教育落地实施进行探索实践,如中国农业大学开设“大国三农”“农业总论”“乡村振兴:理论、政策与实践”等20余门核心通识课,并通过设立“劳动周”、“校园劳动文化月”鼓励学生身体力行;华中农业大学开拓校外合作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搭建智能耕读实践平台,开展耕读志愿服务,实施“甘露工程”“活泉工程”“志·青春工程”,实现学生以知促行。

但由于有关耕读教育的理论知识匮乏、高校实践经验不足,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仍存在有耕读教育与专业教学联系不足、相关课程体系设置有待完善等问题,南京农业大学不断加强耕读教育实施的过程也为其他涉农高校提供宝贵经验和模范借鉴。目前,南京农业大学在耕读教育模式的探索上多措并举,成效显著。在课程教学中深化耕读教育内涵,以“耕读中国”“大国三农”等为主题开设《民俗与当代社会》《大国三农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通识核心课程 ‎[6] ,促进学生理解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国模式,培养学生解决农业农村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积极推动编写《农业概论》《乡村振兴与农村社会治理》《中国民俗文化》《稻作起源与文化》等具有校本特色的耕读教育教材,深度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耕读教育元素,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引导学生增强强农兴农责任感。在实践课堂中培养学生知行合一,依托农科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美育基地以及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等社会资源,以及农民丰收节、美丽乡村建设、“三下乡”社会实践等,建设一批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有效利用整合校内外的优质资源、结合校本优势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等,安排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村科技服务、农业生态科普,开展耕读教育项目,增强学生服务“三农”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校园文化中培育耕读氛围,依托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校史馆等校内资源,围绕农业经典著作开展专题讲座、研讨会、分享交流会等,邀请学者名师进行主题演讲;举办以“乡村振兴”“百年党史”“新农科”等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知识竞赛、经典朗诵会等,在师生中营造常态化的经典诵读文化氛围,将农耕文明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中;演绎将党建思政与文化美育元素融于一体的话剧、音乐剧等形式讲好南农故事,鼓励和引导师生创作欣赏耕读文化作品,强化师生对耕读教育的关注、认识和传播。在社会服务中践行“勤耕重读”,围绕乡村振兴服务总要求,聚焦优势学科团队和推广模式创新,提升科技应用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能力,实行“线下建联盟、线上做服务”的“双线共推”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包括线下建设“综合示范基地 + 特色产业基地 + 分布式服务站”,线上开发“南农易农”APP,为农户提供在线专家指导服务,形成“互联网 + 技术服务 + 农户”新模式,高质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4. 当前涉农高校实施耕读教育的问题分析

4.1. 顶层设计不足

目前各涉农高校主要从构建耕读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强化耕读教育实践教学、培育耕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耕读教育专兼职师资队伍、健全耕读教育评价制度五方面着手布置耕读教育的实施 ‎[7] ,但并未以耕读教育为重点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在如何实现耕读教育与专业教育互相补充?如何打造耕读教育第二课堂?等问题上没有实际可操作的规划,以至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出现教学重点模糊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实际教学质量和学生听课效果。

4.2. 实践形式单一

耕读文化融入社会实践的方式是多样的。目前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校内外实践资源,但大多仅面向少数学院和学生开放,大多其他学院学生对学校的实践基地了解甚少,很难在学生群体间形成共鸣和认同 ‎[8] ,学生普及率较低,只有如“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并召集,因此面临着实践资源丰富,但是利用率低的问题。其次,耕读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融入度仍不足,在有关耕读文化的活动开展上欠缺,并不能达到全方位、全覆盖发挥出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

4.3. 宣传力度低

虽然学校将耕读教育作为课题立项,鼓励师生去了解思考传播耕读教育,但是总体来说教师对耕读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低,学生对耕读文化也知之甚少。之所以出现此类情况,主要原因是学校对此项工作的宣传力度仍欠缺,通过调查发现校园内部并没有充分利用如广播、宣传栏、板报等手段宣传耕读教育,讲好耕读教育优秀典型人物故事,没有在学生的日常校园生活中营造出常态化的耕读文化氛围。

5. 深入推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的改进措施

5.1. 改善耕读教育教学体系

改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模式,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在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自身特色和文化资源优势,做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并且在实际改革过程中,重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量身打造相关的通识课程、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对其他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落地实施进行实地调研的方式,学习借鉴其中的宝贵经验与教训,为耕读教育具体实施提供充实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实现耕读教育在日常教学中的常态化与规范化。在此过程中,也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准和配置事关教学效果,既要注重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培养,还可以通过聘用农业领域人才担任教职 ‎[9] ,加强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专业培训和日常考核,拓宽高素质人才引进渠道,增强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意识,帮助学生去领略与思考耕读精神和文化内涵以及耕读实践的途径和价值,从而更好地引导他们走进农村、走入乡野、走近农民,成为知农爱农人才。

5.2. 丰富耕读教育实践形式

学校需因地制宜,结合校内外社会资源,充分挖掘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潜力,提升并拓展学校耕读教育水平和渠道;借助暑期“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多渠道实践场所和机会,深入农村开展调研和服务工作;合理引导学生参与校内开展的耕读教育相关文化知识竞赛,帮助学生聚焦文化作品本身而非奖项,更好的发挥活动的文化宣传目的;对传统课程进行改革创新,在挖掘出原本课程耕读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设立耕读文化的第二课堂 ‎[10] ,例如本科生的特色课程思政,研究生的seminar课程,将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转化为耕读教育的养分,从而营造浓厚的耕读氛围,丰富耕读形式。

5.3. 拓宽耕读教育宣传渠道

拓宽宣传渠道,必须用好网络主阵地。可以通过建立耕读教育专题网站、耕读教育专区的方式来向师生更新耕读教育相关动态,也可以借助学校影响力较大的媒体账号转发先进人物事迹、典型人物代表的方式,发挥其带头作用,扩大实际宣传影响;还可以利用耕读文化因素制作VR全景世界,让学生通过VR技术更直观的了解耕读文明,培养学生“三农”情怀。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农耕时期的历史纪录片,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农史农俗农情,激发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了解、自我传承耕读文化精神。

6.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时代背景下,涉农高校积极开展耕读教育相关实践活动,是时代赋予的责任,也是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支撑。目前涉农高校对耕读教育的实践探索仍在初步阶段,在教学课堂、实践课堂、校园文化、社会服务四个方面还有很大创新的空间。因此各涉农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帮助学生找寻文本知识与田野实践的有机结合点,培养适应未来农业发展需求的新农林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晨. 新时代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工业大学, 2022.
[2]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R/OL]. 教育部.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9/t20210916_563719.html, 2021-08-26.
[3] 陈玉林. 赓续创新耕读教育传统践行知农爱农人才培养[J]. 高等农业教育, 2022(5): 7-8.
[4] 陈有为. 新时代涉农高校开展耕读教育的现状、挑战及对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23.
[5] 张玉岚, 季小康, 陆道坤.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新农科发展实践探索——以江苏涉农高校为例[J]. 中国农机化学报, 2022, 43(6): 223-229.
[6] 胡以涛, 吴璟, 童云娟. 高校开设阅读素养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 中国农业教育, 2021, 22(6): 97-105.
[7] 成晓典, 朱江. 基于乡村振兴视阈下涉农高校的耕读教育模式初探——以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23, 51(23): 279-282.
[8] 李谦. 涉农高校系统化推进耕读教育路径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3, 3(24): 145-148.
https://doi.org/10.20028/j.zhnydk.2023.24.034
[9] 田富洋, 武宝绘, 张姬, 等. 涉农高校劳动育人视角下耕读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5): 138-141.
https://doi.org/10.20028/j.zhnydk.2024.05.033
[10] 姚桂林. 涉农高职院校耕读教育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析[J]. 智慧农业导刊, 2024, 4(4): 158-161.
https://doi.org/10.20028/j.zhnydk.2024.0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