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能源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共融建构
Integrated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and Regional Culture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37, PDF, HTML, XML, 下载: 26  浏览: 41 
作者: 袁文静:山东建筑大学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可持续能源景观地域文化城市更新城市公共空间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Regional Culture Urban Renewal Urban Public Space
摘要: 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把双碳发展战略提上战略日程,可再生清洁能源设计概念应运而生。随着传统可再生能源设施的逐步增多,传统可再生能源设施被推向多种矛盾的交汇点,其中传统可再生能源设施对传统的景观空间形态的渗透,造成了城市特色和地方感在逐渐消失。因此本文提出可持续能源景观融入城市景观的重要因素在于与地域文化的共融建构,尤其是在城市进行可持续能源景观实践,更要关注可持续能源景观作品对于地域文化的表达,营造出具有地域文化元素的可持续能源景观空间体验,强化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促进可持续能源景观与地域文化相适应,从而推动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良性发展。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risis and energy crisis put the two-carb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n the strategic agenda, and the concept of renewable clean energy design came into being.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of traditional renewable energy facilities, traditional renewable energy facilities have been pushed to the intersection of a variety of contradictions, among which the penetration of traditional renewable energy facilities into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spatial form has caused the gradual disappearance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and sense of place. Therefor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important factor of integrating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into urban landscape lies in the integration construction with reg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in the practice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in the city,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in energy landscape works, so as to create a spatial experience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with regional cultural elements,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identity and belonging of residents, promote the adaptation of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and regional culture,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
文章引用:袁文静. 可持续能源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共融建构[J]. 设计, 2024, 9(2): 498-502.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3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清洁能源转型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核心方案。随着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设施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随之出现了与能源景观相关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由于传统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对城市传统的景观空间形态的渗透,造成了城市特色和地方感在逐渐消失。当生活空间被入侵时,居民们选择通过小规模的空间抵抗实践(别在我家后院主义(NIMBYISM))来质疑和挑战政府决策结果的空间表征,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可再生能源设施建设的进程 [1] 。因此,可持续能源景观在增加美学元素的同时,更应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促进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相融合,从而推动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良性发展。

2. 可持续能源景观与地域文化

2.1. 可持续能源景观

国际上首次提出可持续能源景观概念的是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景观建筑研究所的一个学术团队。2008年,瓦赫宁根大学景观建筑研究所的一篇硕士论文首次把可持续能源景观作为关键词提出 [2] ;2010年,作为该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之一的Sven Stremke,在其题名为《设计可持续能源景观:概念、原则和过程》的博士论文中,从区域能源景观规划和设计的角度,就可持续能源景观的概念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释;“能良好的适应可再生能源资源,不危及其它景观服务设施、景观质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景观” [3] 。并进一步强调:“所谓可持续能源景观,是指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来维持的物理环境。要使景观是可持续的,能源供应必须不能危害景观服务设施、生物多样性和景观质量 [3] 。”2013年,中国学者张惠青在她的博士论文中首次梳理了这一概念,提出了可持续能源景观的小型化、生活化和景观化。并在对内涵特征的探讨中,明确了可持续能源景观的本体为再生景观基础设施,本质为人地关系,内核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4] 。

2.2.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地区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征,不仅包括地域内的自然环境,也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地域文化具有独特性以及与时俱进的特质。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景观所处的地域自然环境(地理、气候、资源)的独特性;二是指社会、人文、历史、意识形态的独特性 [5] 。地域文化同时也具有与时俱进的特质。它的形成和发展通常都历经悠久的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当文化通过不断地积淀达到一种临界点时,它又会产生新的可能,从而实现地域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因此在对地域文化的挖掘中,有重点地选择其中一部分在景观建设中加以再现,也是诠释地域文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6] 。

3. 可持续能源景观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3.1. 地域文化是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的源泉

可持续能源景观不仅是能源生产的载体,更是可以展现地域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的物质载体。可持续能源景观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探索,提炼出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特色,将地域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作为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的灵感素材,最终可以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可持续能源景观。因此,在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中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文化所蕴含的设计元素。比如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可以巧妙地结合地区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通过融入当地的传统活动和节庆,为可持续能源景观注入生活气息,同时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归属感。并且利用地域文化中的故事、传说和历史事件,塑造出富有叙事性的可持续能源景观元素。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景观的文化内涵,还通过讲述地方故事传说,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对这些元素的提炼和加工,可以形成丰富的设计素材,进一步融入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中。于此地域文化成为了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源源不断的素材,这样不仅能够展现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还能提升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体验。

3.2. 可持续能源景观是地域文化表达的载体

城市特色是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城市公共空间在很大程度上发扬和巩固地域文化,因此可持续能源景观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不仅是能源生产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物质载体,也是表达地域文化、展现城市特色的天然性载体 [7] 。

可持续能源景观通过对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再结合当代景观设计手法将地域文化元素表现出来,能更全面地体现出城市的文化细节,促使城市实现长期性健康发展。例如:可持续能源景观在对地域文化进行表达时,可以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来表达。人文景观通常是指一个城市的内在特性,在设计时,需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可持续能源景观中,并通过象征、抽象凝练、隐喻等设计手法将其表现出来。而自然景观是指一个城市的外在表现,设计时通过总结其特性特征,再现或模拟自然景观的“形态”,展现自然景观的“精神”,从而设计出与整个地域的景观相和谐的可持续能源景观作品 [8] 。此外,可持续能源景观地域文化的表达还应注重公众的参与和传承,通过公众参与将地方文化融入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并鼓励公众参与到可持续能源景观的生态以及能源生产中,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3.3. 地域文化对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视觉感受起决定作用

可持续能源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是城市公共空间重要的组成部分,引入地域文化的表达可以使可持续能源景观的美学形象得到提升。可持续能源景观设施通过了解公众的审美需求,深入挖掘关于城市本土的历史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的结合点,才能使可持续能源景观优美的融入城市环境。可持续能源景观通过紧密结合当地的地理地貌、生活氛围及风土人情等元素作为地域文化的核心载体,能够深入触动人们的心灵,进而引发对可持续能源景观的深刻认同。通过将这些地域性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仅能够营造出与地域文化相协调的可持续能源景观,还能促进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理解和积极实践。

3.4. 地域文化提升了可持续景观精神内涵

在可持续能源景观中引入地域文化的概念,可以丰富并提升可持续能源景观的精神内涵。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文化元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引入地域文化,可持续能源景观可以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结合,在可持续能源景观空间中展示当地的艺术、手工艺品、传统习俗等文化元素,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传统。

因此,要想推动其正面的城市形象建立,地域文化的推广与建设至关重要。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可持续能源景观作为其实践与展示的平台;只有既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又对地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进行创新,才能促进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相互适应,推动地域文化与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实现良性发展。

4. 地域文化于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原则

4.1. 注重生态设计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和本质之一,而可持续能源景观离不开土地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类要素,因此可持续能源景观因地制宜的设计可以将人与自然联系的更加紧密。在客观环境中的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不仅需要符合公众的要求,更要符合本地区生态的演变规律,并且在最大限度的范围内去发掘场地内固有的价值。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需要因势制宜的构建景观,这样不仅符合生态的发展规律,也能有效巩固突出场地固有的地域景观特征。并且在在实际的生态设计中,要把生态性放在重要位置,从全局着手优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增加生物的多样性和景观的复杂性,最大化保护与优化原自然生态系统。同时运用本土材料和再生材料,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形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可持续能源景观空间环境。

4.2. 深入解读地域文化特色

可持续能源景观作为一种对空间形态的艺术设计是离不开所扎根的具体的环境的。可持续能源景观的地域性表达不仅仅是顺应自然,而是主动地再创造的过程。所以在可持续能源景观的地域文化表达运用上绝不应该是简单的复制和重现,而是深入解读重构,把文化底蕴充分吸收过来。如从地域的形式、色彩、材质、典故、寓意等这些地域特色资源的辩证继承。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和认知,进行提炼与整合,从中提取元素后形成设计元素,使之为可持续能源景观设计更好的服务。并且通过对可持续能源景观进行本土化设计再现当地的生活场景,形成极具特色的地域性可持续能源景观氛围,这种地域性的可持续能源景观形式也往往体现了对地方风土人情与空间环境的认同。

4.3. 赋予地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可持续能源景观立足于时代之需,其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减少碳排放和温室气体的释放。它鼓励公众参与到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中,以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能源景观的助推下,地域文化可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内涵,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导重塑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因此,可持续能源景观具有赋予地域文化新内涵的功能。

生活方式是某一个地域中的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行为习惯,受到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体制的影响。生活方式是地域性景观中重要的人文要素特征,因此可持续能源景观的设计要符合当地的日常生活习惯与生活模式。可持续能源景观通过自然、文化要素合理建构满足使用与的物质空间载体,同时因为可持续能源景观具有清洁能源生产功能,其代表着低碳环保,可以促使人们成为低碳环保的践行者,并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所以可持续能源景观不仅需要延续场所的文化特征,并且还应赋予地域文化新时代内涵。

5. 总结

可持续能源景观对于空间的生态环境改善、清洁能源生产发挥重要作用,是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的手段之一。城市空间中出现越来越多设计新颖的,具有视觉冲击的能源景观设施。若是可持续能源景观独立于地域文化,这些具有电力生产功能的能源设施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存在只是提供了功能性需求,人们首先会从感官上排斥它们,然后从情感上抵触它们的存在。因此需要以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传统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利用方式。可持续能源景观增加具有地域文化的表达后,可以更好地融入当地环境。同时可持续能源景观设施自身也作为在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成为生态文明的一部分。可持续能源景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趋势,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其只有植根于地域特色的沃土中,植根于当地人民的生活,才能为当地人民提供健康美好生活,提供具有认同感、归属感的空间环境,成为人们栖居的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 Lake, R.W. (1993) Planners’ Alchemy Transforming NIMBY to YIMBY: Rethinking NIMB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 59, 87-93.
https://doi.org/10.1080/01944369308975847
[2] Boekel, A. and Neven, K. (2008) Landscape & the Energy Transition: Envision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s. Wageningen UR, Wageningen.
[3] Stremke, S. (2010) Designing Sustainable Energy Landscapes: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 Wageningen UR, Wageningen, 1-94.
[4] 张惠青. 可持续能源景观审美创作范式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大学, 2014: 72.
[5] 施琼. 公共视野下的城市景观地域性表达[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4-25.
[6] 魏雯, 汪燕, 苗宝成. 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以革命老区环县环江风情线设计为例[J].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4, 29(1): 222-227.
[7] 李保霖. 基于光健康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J]. 光电技术应用, 2020(6): 58-64.
[8] 和水淼. 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挖掘与表达[D]: [硕士学位论文]. 咸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