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Marital Qualit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DOI: 10.12677/ass.2024.134320, PDF, HTML, XML, 下载: 59  浏览: 106 
作者: 王雨然, 赛宇丹: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马春雨: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云南 昆明;陈妍廷: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云南 昆明;何胜利: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慧利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云南 昆明;杨犀子*: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第二临床医学系,云南 昆明
关键词: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幼儿心理健康依恋心理韧性Parental Marital Qualit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nfant Mental Health Attachment Mental Toughness
摘要: 家庭作为包括婚姻,亲子及兄弟姐妹几个子系统在内的复杂生态系统,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婚姻质量不仅影响着身心健康,而且还间接地影响着父母教养行为,进而影响着幼儿身心发展与社会适应。文章探讨了父母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及幼儿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建议父母在注重亲子关系及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更加用心经营婚姻生活提升婚姻质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积极发展。
Abstract: As a complex ecosystem including marriage, parent-child and siblings, family plays a vit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Marriage quality not only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but also indirectly affects the parenting behavior, and then affects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and social adaptation of childre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s’ marriage relationship,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and suggests that parent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hould also pay more attention to marital lif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marriage and promote the positiv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文章引用:王雨然, 赛宇丹, 马春雨, 陈妍廷, 何胜利, 杨犀子.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综述[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4): 439-44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4320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改革,幼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目前我省关于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较少,本文对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和幼儿心理健康三者间的关系展开论述,采用文献综述法,通过搜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依恋”“心理健康”和“心理弹性”为关键词,共检索到中英文文献共5932篇,最终引用文献31篇,其中英文文献8篇,中文文献23篇。近五年文献13篇,占比41.9% (截止2023年12月)。丰富父母婚姻质量理论和亲子关系理论,同时为新时期良好家庭关系构建研究补充视角,为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对幼儿父母提高自己的婚姻质量,改善亲子关系,进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实践价值。

2. 婚姻质量

2.1. 概念

国外学者对婚姻质量的界定集中于两类,主观派或个人感觉派认为,个人从主观角度出发对于婚姻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感受决定其婚姻质量;客观派或婚姻调试派认为,婚姻质量是可以通过客观手段或方式测量的 ‎[1] 。在我国,卢淑华和文国锋以主观视角审视和评价婚姻品质,认为婚姻品质是在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前提下,对婚姻生活的主观感受和整体评价 ‎[2] 。沙吉才等把婚姻质量表述为“家庭关系的稳固程度,包括家庭矛盾的发展、家庭矛盾的形式及解决方式” ‎[3] 。而徐安琪则将其视作家庭关系的综合素养,即家庭双方的互动、沟通、尊重、理解、信赖、宽容、支持,并且基于双方的个人意见,来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形成家庭的稳固与完善。根据双方的行动、反馈及其最终的成效,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出婚姻的真正状态 ‎[4] 。虽然学者们对婚姻质量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多数学者都认为高质量的婚姻关系,夫妻双方有较高的婚姻满意度和幸福感,发生冲突比较少,有良好的沟通,没有离异的倾向。

2.2. 测量

婚姻质量的测量一般采用问卷调查法,比较常用量表有如国外学者Spanier和Graham 1976年编制的夫妻适应量表(DAS),包括双方的满意度、一致性、凝聚力、情感表达这四个维度,还有Fourmie和Olson 1987年编制的婚姻质量问卷,Olson等认为婚姻质量包含的维度应该更多,有婚姻满意度、性格相容性、过分理想化、夫妻交流、业余活动、解决冲突的方式、性生活等共12个维度。国内一些学者在对婚姻质量的研究中也编制了相应的问卷,并用所编制的问卷对中国人的婚姻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这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为程灶火2004年编制的中国人婚姻质量问卷。由于国内外文化的差异,国内研究者自编的问卷可能会更符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更能客观地反映中国人的婚姻质量状况,程灶火编制的婚姻质量量表在国内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和使用。

3. 心理韧性

3.1. 概念

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心理韧性,也被称作心理弹性、复原力、抵抗力,最初是美国人提出的。然而,就这个概念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解释,而三种不同的观点则是:结果性定义、品质性定义和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主要从发展结果对心理韧性进行定义;品质性定义则认为心理韧性是个人的一种品质或能力,即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特征;而过程性定义将心理韧性看作是一种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 ‎[5] 。尽管不同国家的研究人员尚未就心理韧性的概念达成一致,但它强调一个人在克服压力、挫折或逆境等负面事件时的积极态度和毅力 ‎[6] 。笔者认为,心理韧性作为个体应对挫折或压力等消极事件过程中所展现的一种具有弹性的心理特征,具有较高的研究意义。

3.2. 测量

对于心理韧性的测量,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已经研制出一系列的量表,因测量对象的不尽相同,这些量表的测量内容也各不相同。在目前公开发表的数十种量表中,有的用于测量普通人群的心理韧性,有的则针对特殊人群和特定情境进行测量 ‎[7] 。在对儿童心理韧性进行测量时,国内学者常采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CD-RISC)”。在对3~5岁幼儿的心理韧性进行评估时,国内外学者多使用美国学者Paul A. Le Buffe和Jack A. Naglieri于1996年开发,2012年修订至第二版的Devereux幼儿心理韧性评估量表(DECA-P2)。国内研究中多采用季雨竹,牛玉伯等人在2015年修订的DECA-P2中文版,其Cronbach’s α系数为0.80~0.93,分半信度为0.79~0.89,表现出良好的心理测量特性,适用于中国学龄前期儿童的心理韧性评估。

4. 依恋

4.1. 概念

约翰·鲍尔比认为依恋是一种儿童与照顾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链接,是个体与生俱来的需求,与生物根源有着一定的联系 ‎[8] 。弗洛伊德指出依恋促使个体天生地就会去追求亲密的人并与之建立联系,是一种人际关系 ‎[9] 。本土科学家杨丽珠提出 ‎[10] ,依恋是婴幼儿对其主要依恋对象特别亲近、不愿离开的感觉,是婴幼儿与依恋对象(主要是母亲)之间强烈而持久的情感纽带。近年来,张文新提出 ‎[11] ,依恋是个体与特定个体之间持久的情感纽带。笔者认为,依恋是一种人际关系中存在的情感联结,是个体与他人的亲密关系中形成的维持情感联系的一种心理现象或者心理过程,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又受到不断改变的重要他人与亲密关系的影响,对维持个体的心理健康、亲密关系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4.2. 依恋的测量及其分类

依恋对象分为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最早的儿童依恋测量是陌生情景测验,该测验创设幼儿与重要他人分离重聚的情景观察儿童的反应,通过编码分类将儿童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反抗型,回避型和无组织型依恋(混乱型依恋或无法分类型) ‎[12] 。而儿童依恋行为分类卡片则是对陌生情景测验的延伸,这个测验从依恋行为出发,让重要他人对儿童行为进行评价。测量成人依恋的方法又有成人依恋访谈(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该方法是通过对被试其自身童年经验及其重大影响事例阐述的访谈,观察其依恋类型 ‎[13] 。延续以上的测量方法,成人依恋的测量又发展出量表和问卷形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xperi-ences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xentory, ECR),成人依恋量表(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成人依恋问卷(Adult Attachment Questionnaire, AAQ)。

4.3. 依恋的主要理论

国外学者鲍尔比认为依恋行为在个体的儿童早期最明显也最容易被观察到,在个体生命的其他时期虽不明显但同样能被观察。个体在与外界和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关于对方和自身的心理表征,由此形成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在Luke的研究中表明内部工作模型对个体的依恋取向有一定影响。继鲍尔比的依恋研究之后,学者们对鲍尔比提出的依恋行为系统展开了深入研究,经典依恋理论认为,个体心理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取决于个体心理健康中心是否有一个心理安全基地 ‎[14] ,而个体在与外界和他人互动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模式就形成了个体特殊的依恋策略 ‎[15] 。李同归 ‎[16] ,日本学者加藤和生认为,儿童期所表现的依恋特征也会在成年时表现出来,该理论证实了弗洛伊德的观点,从成人的行为中能找到个体童年经历的痕迹。国内学者江群等研究指出,依恋对儿童探索行为具有一定预测作用。由此可见,依恋对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5.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

5.1. 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

父母婚姻质量对家庭的亲密度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17] 。父母在维持较高质量的婚姻关系时,由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在家庭中更倾向于表达出较多的积极情绪,从而更容易与孩子保持亲密、良好的亲子关系。何筱荷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亲子关系间存在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即父母间的关系越亲密,越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相反,父母间的冲突越强烈,孩子对于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就越消极,这将使得亲子沟通更加困难,进而导致亲子关系疏离、紧张。父母间积极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家庭氛围保持在较为良好的状态,在此过程中孩子更容易与父母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

关于父母婚姻关系作用于亲子关系的机制问题,目前主要有溢出假设(Spillover Hypothesis)、补偿假设(Compensatory Hypothesis)和交叉假设(Crossover Hypothesis)三种假设理论 ‎[18] ,其中以溢出假设和补偿假设更为常见。溢出假设认为,婚姻质量较高的父母能够对孩子表现出更多的接纳态,对孩子需要的感知也更加敏锐,使得亲子间具有安全的依恋关系 ‎[19] 。反之,低质量的婚姻往往导致父母产生生理上的疲惫及情感上的匮乏,影响到他们与孩子间的亲子互动,进一步造成与孩子之间疏离、紧张的亲子关系 ‎[20] 。补偿假说认为,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之间存在负相关,即婚姻关系紧张和冲突的父母转而通过亲子关系来补偿自己无法获得情感亲密和心理满足的缺憾,并对子女投入更多的关注,以维持与子女的亲密亲子关系 ‎[21] 。上述两种假设理论,溢出假说在国内外大量过往研究中获得了实证依据,反观补偿假说仅得到了少数针对特殊群体进行的研究的支持。

5.2. 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心理健康

大量研究表明,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心理健康、行为举止均会产生影响 ‎[22] 。父母良好的婚姻质量与孩子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即在和谐幸福的婚姻家庭下,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23] 。父母婚姻质量越高,双方通过婚姻关系所获得的幸福感越高。较高质量的父母婚姻关系有利于对父母双方的精神状态及行为表现产生积极影响,最终使得幼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身心得以健康发展。对此,Kim KE等人提出,积极的婚姻关系能在情感上给予父母双方支持,从而影响父母的抚养态度及幼儿的发育水平 ‎[24] 。

当父母关系出现冲突甚至离婚时,很有可能导致子女出现焦虑、抑郁及敏感等心理问题 ‎[25]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性格常倾向于内向,不喜欢交往和表达情感。孩子在父母婚姻关系中遭遇的矛盾、分离和不满意,往往导致他们对社会缺乏认同感,学业成绩不佳,易与同龄人发生冲突,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同时,父母冲突将导致其对感知幼儿生理及心理需求的敏感度下降,从而增加儿童的消极情绪及不安全感 ‎[26] 。当父母在婚姻关系中产生矛盾时,分身乏术的处境常常使得他们忽略对孩子的关系和陪伴,产生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5.3. 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

亲密的亲子关系往往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沟通上,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儿童在接受危机和压力时,与父母间的公开沟通具有关键作用 ‎[23] 。父母与孩子长期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家庭和谐,有效缓解幼儿的不良情绪,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其更加具备面对各种突发状况的能力。

然而,良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意味着一味的关注,有研究表明,父母的过度保护反而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27] 。许多中国家庭的父母在与孩子相处并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时,对孩子倾注过度的关怀,使其成为束缚孩子自由成长的阻力,不仅得不到孩子的理解,使得家庭矛盾愈演愈烈,甚至还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国内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平衡的状态及家庭关系更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良好个性的形成,需要以构建平衡的家庭状态与人际关系作为前提。亲子关系的和谐与否对幼儿教育有着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在家庭关系中,父母双方与子女共同构成三角形的三个端点,三者间的关系应当呈现出一种稳定的等边三角形形态,若三角形中任意一点偏离了它原有的位置,那么将难以产生和谐的亲子关系。

5.4. 三者的联系

父母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28] 。国外学者在研究中也强调了改善婚姻质量和亲子关系质量在有效促进积极的儿童心理与行为方面的价值 ‎[29] 。父母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家庭人际关系,不可避的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父母婚姻质量使得父母双方能够从中获得满足感与幸福感,在此过程中产生的积极情绪将潜移默化影响到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有利于良好、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并能够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王美芳等多位学者通过研究发现 ‎[30] ,父母的婚姻质量越差,即父母之间缺乏交流,以对抗的方式对冲突进行处理或是在有关孩子的问题上观念难以达成一致等,越容易导致亲子间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关系。

根据国内外学者们的过往研究结果可得,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三者间存在相关关系,提高父母婚姻质量将有效促进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从而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积极的影响,反之则可能对幼儿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6. 思考与展望

经过前人研究分析发现,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有一定的影响,尽管学者对亲子依恋行为进行了研究,但针对不同的依恋类型和模式对幼儿依恋的影响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同时,对于依恋在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中的中介作用相关研究比较薄弱。在幼儿心理健康方面,学者对不同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幼儿的心理韧性与幼儿心理健康显著相关,但依恋与心理韧性的相关研究较少。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庞晓彤. 父母婚姻质量与幼儿入园适应的关系研究——亲子依恋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 2021.
[2] 卢淑华, 文国峰. 婚姻质量的模型研究[J]. 妇女研究论丛, 1991(2): 8-16.
[3] 沙吉才. 当代中国妇女家庭地位研究[M].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5: 78-79.
[4] 徐安琪, 叶文振. 婚姻质量[J]. 中国社会科学, 1998(1): 145-159.
[5] 李海垒, 张文新. 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51(3): 149-152.
[6] 林思婷, 罗梦娜, 汪丹, 等. 心理韧性测量工具的研究现状[J].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9, 36(4): 54-57.
[7] 董松华. 心理韧性的测量工具[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 2014(4): 134-134.
[8] 夏娴. 大学生成人依恋、独处能力与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关系[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9] 张红玉. 抑郁症患者童年期创伤与成人依恋的关系: 自尊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芜湖: 皖南医学院, 2022.
[10] 杨丽珠. 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M].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 张文新. 儿童社会性发展[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12] Ainsworth, M. (1979) Attachment: Retrospect & Prospect. In: Parks, C.M.S. and Stevenson-Hinde, J., Eds., The Place of Attachment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ress, New York, 3-30.
[13] 周笛, 潘彦谷, 李冰冰, 等. 成人依恋表征的测量: 访谈与自我报告的比较[J]. 心理学通讯, 2022, 5(2): 156-164.
[14] 黄春香, 李雪荣. 儿童依恋, 国外医学[J]. 精神病学分册, 1997(10): 8-12.
[15] 胡平, 孟昭兰.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 2000, 8(2): 26-32.
[16] 李同归, 加藤和生. 成人依恋的测量: 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 2006, 38(3): 399-406.
[17] 李苗苗, 者亚囡, 阴桐桐, 等. 婚姻质量与亲子关系的主-客体互倚模型分析: 幼儿意志控制的调节[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 27(2): 345-350.
[18] Pedro, M.F., Ribeiro, T.M. and Shelton, K.H. (2012) Marital Satisfaction and Partners’ Parenting Practic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arenting Behavior.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6, 509-522.
https://doi.org/10.1037/a0029121
[19] Easterbrooks, M. and Emde, R. (1988)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The Role of Affect in the Family System. In: Hinde, R. and Stevenson-Hinde, J., Eds., Relationships within Families: Mutual Influences, Clarendon, Oxford, 83-103.
[20] 何筱荷, 侯金芹, 郭菲, 等. 父母婚姻质量对小学生内化问题的影响: 链式中介效应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21, 29(2): 287-291.
[21] Erel, O. and Burman, B. (1995) Interrelatedness of Marital Relation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8, 108-132.
https://doi.org/10.1037//0033-2909.118.1.108
[22] 张柏芳, 黄雪薇, 赵静波, 等. 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婚姻质量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 2009, 25(2): 172-174.
[23] 孔海燕. 父母婚姻质量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36(4): 48-52.
[24] Kim, K.E., Choi, J.H. and Kim, Y.H. (2014) Effect of Infant Health Problem, Mother’s Depression and Marital Relationship on Infant Abuse in Korea: Mediating Pathway of Marital Relationship. Asian Nursing Research, 8, 110-117.
https://doi.org/10.1016/j.anr.2014.05.001
[25] 何冯伟. 父母冲突知觉与儿童安全感的关系研究——基于独生子女调节作用[J].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3(1): 40-44.
[26] Tang, S., Xiang, M., Cheung, T. and Xiang, Y.T. (2021) Mental Health and Its Correlates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uring COVID-19 School Closure: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Child Discussion.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79, 353-360.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0.10.016
[27] Huang, C.Y., Hsieh, Y.P., Shen, A.C., Wei, H.S., Feng, J.Y., Hwa, H.L. and Feng, J.Y. (2019)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Reported Parenting, Child-Perceived Parenting, and Children’s Mental Health in Taiwanese Childr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6, Article No. 1049.
https://doi.org/10.3390/ijerph16061049
[28] 冯俊美.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关系与幼儿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21.
[29] Gao, M.M., Papp, L.M. and Cummings, E.M. (2022) Typologies of Daily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Marital and Parent-Child Sub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Child Adjustment.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6, 574-584.
https://doi.org/10.1037/fam0000929
[30] 王美芳, 刘莉, 王玉廷. 父母婚姻质量、亲子依恋与幼儿焦虑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6): 80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