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Academic Sty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ive Cultivations Simultaneously”
DOI: 10.12677/ae.2024.144607, PDF, HTML, XML, 下载: 54  浏览: 85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钟 翠, 郑建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关键词: 五育并举高校学风建设路径研究The Five Cultivations Simultaneously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Style in Universities Path Research
摘要: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指导理念,加强学风建设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如今,各高校在推进优良学风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从“五育并举”的角度切入,探讨高校学风建设的原则,并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五个方面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实施路径。
Abstract: “The five cultivations simultaneously”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concept of high-quality education system in the new era,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waday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re still facing many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ood academic atmosphe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ive cultivations simultaneous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inciple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onstruct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intellectu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labor.
文章引用:钟翠, 郑建华.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4): 918-9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4607

1. 引言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高校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五育并举”强调人才培养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导理念。优良学风是高校立德树人、办学治校的基础和保障。“五育并举”与学风建设协同、贯通、融合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准确把握“五育并举”的丰富内涵和时代特征,用以指导推动高校优良学风建设,构建有机融合机制,既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所在,也是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时代所需。

2. “五育并举”与学风建设的内在逻辑性

2.1. 目标一致性

“五育并举”作为新时代重要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国家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做出应有贡献。高校学风建设着力打造学校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在整体环境的熏陶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探索高效的学习方法,在掌握扎实学识的同时,通过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技能和可迁移技能,从而实现更全面的发展,最终成为国家所需要的素质高、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因此,从人才培养目标上看,“五育并举”和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2.2. 育人内涵互通性

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学生从“进口”到“出口”,质量是否经得起考验,关键就在于大学阶段的育人成效是否显著。大学教育是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换、校园到社会的环境转换的重要阶段。“五育并举”是当前高等教育的价值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学风建设本质就是希望学生明晰“为谁学、学什么、怎样学”这一根本问题。一方面,高校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把追求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学习动力源,积极上进,让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和生活常态。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把“小我”融入到“大我”之中,厚植爱国情怀,把个人的成长成果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可见,“五育并举”育人体系中包含丰富的学风建设元素,而学风建设又为“五育并举”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路径选择。因此,两者在育人内涵上具有互通性。

3. “五育并举”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原则

3.1. 价值导向原则

高校学风建设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风建设。要坚持以生为本,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结合新时代青年特质,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着力锻造学生坚实的政治定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学生的阶段性特征和个人特质,加强分类指导,找准学生的痛点、难点,把育人工作做到贴合学生实际,接地气,主动下沉到教室、宿舍、网络中去。

3.2. 差异化原则

在学风建设的内容上,要注意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是所有高校的共同要求和价值遵循,但是高校又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几类,术业有专攻。同时,每所高校的历史背景、校园文化、地理位置等条件都各不相同。因此,在学风建设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方案。譬如研究型大学要更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开拓创新精神,高职院校则侧重于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等。

3.3. 标本兼治原则

完善的学风制度体系是建设优良学风的重要保障。学风问题具有复杂性、时代性、系统性等特点 [1]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坚持教育和治理相结合,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惩治和预防工作体系,多管齐下,完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构建管长远、有实效的优良学风长效机制。高校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成立工作专班,做好顶层设计,制定并细化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各部门分工与责任,力争“十四五”期间高校学风建设整体情况显著改善,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奠定良好的学风基础。

4. 高校优良学风建设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加强平台建设,着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把“五育并举”教育理念作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抓手,已取得显著成效,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学风建设。但由于两者融合尚不充分,“五育并举”自身育人体系建设也不够健全,高校学风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与挑战。

4.1. 教育对象学习内驱力不足

①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生在高中时期的学习目标就是要考上自己心仪的大学,部分学生经过高考激烈的竞争进入大学后,认为作为学生的目标已经达成,开始放宽对自己的要求,想在大学好好享乐,对待学习任务敷衍了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求知欲下降。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逐渐功利化,学习只是单纯为了获得奖学金,忽视专业知识的扎实掌握,不注重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未能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甚至出现了一些“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应付老师而学”的错误思想。以至于现在大学中出现了一种现象:对于评优评奖,学生挤破头,但要开展实际班级事务、参与集体活动时学生却表现得很不积极,各种理由推脱,或是提条件才愿意参加,譬如加思想分、学业分、创新分等能够提升综合测评排名的条件。他们的学习目的是以对自身有利为前提,而新时代青年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应当贡献的社会价值却被遗忘,这部分学生已然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② 学习态度不端正。当代大学生处于信息化时代,较之以往的大学生更早的接触和使用电子产品,方便又快捷的搜索引擎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上遇到问题不假思索就直接上网查找答案,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非常强。一方面,“00”后大学生成长环境相对更加开放、自由和多元,生活条件普遍较好,铸就了其个性鲜明的思想行为特点,对待学习、生活等采用一种得过且过的“佛系”态度,考试及格飘过的心态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受高年级的师兄师姐观点的负面影响,出现了一些譬如“60分万岁”、“没有挂过科的大学是不完整的”的消极言论。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一部笔记本电脑,电子产品在便利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成为阻碍高校学风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大学生上课看手机,下课熬夜通宵打游戏,睡眠质量难以保障,学习效率下降,大大影响了课堂学习的效果。甚至有个别同学投机取巧,抱着侥幸心理在考试期间借助电子产品实施作弊行为,对高校的学风及考风造成严重影响。

③ 学习方法不恰当。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是被动学习,有家长和老师的时刻督促,而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相反,以自主学习为主,靠的是学生的自觉性。部分学生未能快速适应大学的教育和管理模式,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导致在学习中只会一板一眼的记知识点,没有把知识吃透,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总结、不归纳,尚未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更谈不上融会贯通、学以致用。部分学生在学习中缺乏时间观念,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考前突击只会死记硬背,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也往往不如人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提不起学习兴趣,陷入恶性循环。

4.2. 育人主体协同互通性不强

① 高校育人主体在学风建设中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专任老师、班主任、辅导员及行政管理人员更多地专注于本职工作,缺乏对岗位育人价值的认同感,没有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开展工作过程中未贴近学生实际,育人主体和大学生群体之间尚未建立起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② 高校各职能部门未形成育人合力。部门各司其职、各自为政、部门间的协调联动机制不畅通,协同育人内生动力不足。此外,由于各部门分工的不同,无法统一工作标准和要求,难以做到统筹推进。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校学风建设和“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建设协同性、互通性的提高。

③ 校内育人主体与校外育人主体缺乏有效联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家长等都是重要的校外育人主体资源,尤其是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最为深远。但由于受到距离太远、时间对不上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外育人主体无法与校内育人主体充分融合,出现了信息不对称、校内外主体间互相不了解等问题,没有形成有效联动,协同育人作用较弱。

4.3. 学风建设体系整体性不高

系统化的制度体系,是高校学风建设长效化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学风建设整体谋划不足,学风建设管理制度尚未完善,部分高校未结合学生特点、学校实际,仅仅按照学生管理手册上的要求作为开展学风建设活动的标准,与校内综合测评管理办法、奖助贷管理办法等制度结合度不高,普适性较低。此外,大学阶段各个年级学习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部分高校对各阶段的重视程度有失平衡、缺少精准的分类、分层指导,学生成长轨迹出现断层。在加强学风建设时,一方面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学校对于专任教师课堂思政的实施管理相对松弛,教师授课方式缺乏创新,不能紧抓社会最新发展趋势,课堂效果一般。另一方面,教师希望在期末评教时分数可观,在上课时不抓考勤、不抓课堂纪律,一门心思只想完成教学任务,难以推动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

4.4. 育人要素资源整合度不够

“五育并举”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成长奠基,本质上要求“五育”要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学风建设要贯彻“五育并举”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但目前很多高校存在“五育割裂”现象,在教育实践中,由于受到智育独大的教育评价观根深蒂固的影响,譬如只强调学习成绩,不注重社会实践。高校教育依然存在着表现为“疏德、偏智、弱体、抑美、缺劳”的五育失衡问题;“五育”割裂,相互独立,甚至“互不往来”,造成了“育分不育人”的可怕后果。此外,就“五育融合”的实践推进而论,目前部分学校和教师对“五育融合”的实施还存在一些简单化思维和“标签路径依赖”,未充分挖掘“五育”要素资源的丰富内涵,育人载体较为单一。这一系列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5.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路径

5.1. 强化德育引领,构建学风建设价值体系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着力构建全员共同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格局,发挥价值导向作用,进一步提升育人工作质量。一是高校要完善学风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学校层面要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工作,把学风建设工作融入到学校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切实抓紧抓实。要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抓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将学风建设与“五育并举”育人各环节有机融合,贯穿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依法、依规治校,健全校园管理体系,要统筹发挥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岗位育人作用。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学风建设考核机制,要细化学风建设测评体系的考核内容和标准,做到严要求、勤管理。高校要采用召开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等形式,及时研判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解决措施,提高全体教职工落实学风建设工作各项措施的主动性。二是要全方位推进各类专业课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持续课程思政提质增效,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堂,推动课程思政与高校学风建设育人体系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2]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造学生坚不可摧的政治定力。三是要发挥家校育人合力。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多数离家较远,家长无法像中学时期那样方便到学校了解自家孩子的在校表现。辅导员在开展日常工作中也很少联系家长。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建立家长微信群、QQ群等,定期推送学风建设简报、评奖评优情况等,让家长知悉学生的在校情况。在关键节点辅导员也要提醒一些注意事项,比如期末考试诚信教育等,让家长这个育人主体“动”起来。对于部分学生屡次旷课、晚归的违纪行为,以及考试挂科多门的,要及时联系并告知学生家长,达到学业预警的要通知家长到校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提高家校沟通频次,协同家长强化学生教育管理。

5.2. 坚持智育培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过去教育更多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什么、教了多少内容。新时期,高质量教育体系要求教师要更关注质量,注重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习能力,让教育回归本质。一是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师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开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教学、翻转课堂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明确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推动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学以致用的良好氛围。三是建立学业帮扶小组,积极发挥学生党员、班干部、团学组织学生干部的朋辈帮扶作用。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以同专业、同班级优先指导原则,帮助专业知识薄弱、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分析具体原因,指导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5.3. 加强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高校在加强学风建设过程中,要贯彻“全民健身”理念,通过体育锻炼提升学生身体素质,锤炼意志品德。组建校级、院级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等,以一批体育技能较强的同学辐射带动其他同学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高校要加大力度完善体育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体育竞赛,推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身体素质协调发展,通过校运会、院运会着力营造体育竞技校园文化氛围。

5.4. 创新美育途径,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

高校把党史、校史贯穿到美育工作中,融入学生文化活动。一是要以主题团日活动为重要抓手,举办“校史知识竞赛”、“我和我的祖国”视频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活动思政”作用。二是要结合校情,充分挖掘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依托美育涵养校园文化的土壤。通过组织开展“校园十大歌手大赛”、迎新晚会、网络文化节等活动,打磨一批弘扬时代新风、创作形式鲜活的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帮助学生在“美育浸润”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提升学生的美育素养软实力 [3] 。三是要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高校要充分利用易班、中国大学生在线等融媒体平台,加快构建美育工作体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提升追求真善美、摈弃假恶丑的能力。要不断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打造校园文化宣传阵地,提升美育工作成效。

5.5. 注重劳育实践,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期党对高校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学风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探索劳动教育新形式。以劳动课为核心,以“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返家乡”活动为载体,将劳动教育放在实践一线,实行导师制,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力度;树立实践典型标杆,邀请劳动模范、优秀校友等到校开展座谈会,引导学生向榜样看齐,主动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相结合,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氛围。二是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高校要以五一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日为契机,设立“劳动教育宣传月”,开展义务植树、义务校园大扫除等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劳动意识。三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提升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4] 。四是要以耕读教育为载体,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走向农业,了解乡情民情,学习乡土文化,结合专业优势,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进而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

6. 结语

“五育并举”与学风建设存在目标一致性、育人内涵互通性,高校要坚持价值导向、差异化、标本兼治原则开展学风建设活动,要强化德育引领、坚持智育培养、加强体育锻炼、创新美育途径、注重劳育实践五个途径构建高校学风建设实施路径。

基金项目

本文由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改革示范项目:软件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高司函[2021] 4号);2021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GDJG2021494);2022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等教育专项)“面向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以软件工程为例”(2022GXJK216) 2022年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课程思政专项项目:专业认证视域下“专业思政”实施关键问题研究——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202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生工作专项研究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培育优良学风路径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 赵卓非. “五育并举”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体系的优化路径研究[J]. 品位·经典, 2023(2): 116-118 141.
[2] 李彦峰, 刘怡琳. 学风建设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向及实践路径[J]. 济宁学院学报, 2023, 44(1): 90-94.
[3] 曾群, 姜婷婷. 高校“五育并举”培养模式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3(3): 177-180.
[4] 李庆九.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29): 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