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穗竹编创意设计与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Cre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an Sui Bamboo Weaving
DOI: 10.12677/design.2024.92271, PDF, HTML, XML, 下载: 23  浏览: 43 
作者: 杨蒋龙: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竹编工艺三穗竹编创意设计与应用保护与发展Bamboo Woven Craft San Sui Bamboo Weaving Cre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摘要: 中国是“竹文化”的发源地,“竹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竹编工艺是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三穗竹编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其产地位于贵州省三穗县,2007年三穗竹编工艺被列为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科技带来了便利,竹编这类传统工艺于实现生活中并不多见,并出现传承危机。本文基于此,对三穗竹编的创意设计与应用做浅要分析,以期这一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Abstract: China is the birthplace of “bamboo culture”. “Bamboo weaving” has a long history in China and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working people. Bamboo weaving craft is a traditional handicraft in China, belongs to a kind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has been included in the worl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It has high artistic value. San Sui bamboo weaving began in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ith a history of more than 400 years. Its origin is located in San Sui County, Guizhou Province. In 2007, San Sui bamboo weaving craft was listed as a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Guizhou Provi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technology, this kind of traditional craft of bamboo weaving is not common in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and there is a crisis of inheritan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reativ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San Sui bamboo weaving in order to better protect and develop this traditional craft in modern society.
文章引用:杨蒋龙. 三穗竹编创意设计与应用研究[J]. 设计, 2024, 9(2): 790-798. https://doi.org/10.12677/design.2024.92271

1. 引言

三穗县曾名邛水县、灵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境内有侗、苗、汉、土家等14种民族,是黔东公路交通枢纽,贵州东出口之一,素有“黔东要塞”、“千里苗疆门户”之称。三穗县历史悠久,宋朝年间,始设邛水县,后因“秋收丰稔,一禾三穗”,预兆昌盛发达,故得名三穗县 [1] 。

三穗县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肥沃,利于竹子生长,盛产白竹、水竹、楠竹、斑竹、毛竹、黑竹、绵竹等不同竹子,种类多,质地好,三穗县的竹编事业从而在这片自然资源丰厚的土地上得以发展。

三穗竹编始于明末清初年间,清光绪年间三穗县瓦寨斗笠便已销往湖南,距今已有四百年历史,并于2007年3月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7年6月,三穗县被贵州省文化厅命名为“贵州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竹编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三穗竹编工艺主要编织有斗笠、撮箕、箩筐、晒席、焙笼、竹篮、竹筛、饭盒、竹凳、竹椅、鱼筛、鸟笼、虫篓、烟斗等,其中瓦寨斗笠、八弓美敏竹篮、竹筛、竹簸、箩筐最具代表 [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与人类的历史息息相关;其产生、变化与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皆有迹可循,同时和人类生活融为一体、互相影响,人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精神情感的双向沟通与交流,特别是三穗竹编这类民间手工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劳动人民最根本的智慧思想与精神内涵。然随着现代生活的推进,科技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人们亦习惯于利用现代科技的手段与方法来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三穗竹编的传承与发展难以达到理想状况。

2. 三穗竹编的传统工艺与美学特征

2.1. 三穗竹编的工艺流程与材料工具

编织篾器要经过破篾、造型、编织等若干工序。三穗竹编工艺以水竹和楠竹等为原料,先分别破成粗细不一的粗篾、胎篾,然后根据模子制作。三穗竹编种类繁多,不同的竹编产品其工序也不尽相同,以下便简要介绍普通竹编工艺流程。

2.1.1. 选材、破竹及剖篾

三穗竹编所选用的竹材一般为水竹与楠竹,水竹的柔韧性较好,适合编织一些及精致的竹器。选材会根据编织产品的尺寸进行割据竹材,然后利用破竹机或手工进行破竹剖篾,得到初加工的篾条。

2.1.2. 刮篾、匀篾、分丝处理

得到初加工的篾条后,便开始刮篾、匀篾、分丝处理。将要刮篾的篾条放在刮篾刀上,左手带着手套或用小木块压住篾条,后用右手抽拉,反复多次进行,直到篾条变得柔软、光滑、均匀达到编织的标准为止。而在编织一些较为精美的竹编制品时,便需要将刮好的篾条进行分丝处理,以获得一些直径较窄的竹丝材料,一般篾条的分丝采用排针分丝法,将篾条放在桌面上,根据所需要的粗细进行分丝处理。

2.1.3. 竹丝材料处理

一般篾条在编织前还要煮篾,使之柔韧性更好,同时也为防止篾条或编织出的竹编制品出现发霉、虫蛀等问题。而有些竹编的编织则需要对篾条进行相应的染色处理,一般将篾条用天然的植物染料在高温下进行沸煮染色。

2.1.4. 编织

篾条在经过以上一些列步骤方可进行编织。所需编织的作品不一,工艺自然不一,有字画部分编织、外框的编织等。

而如瓦寨斗笠这般的特殊竹编,工艺流程便全然不同。三穗瓦寨斗笠以细篾、棕丝、光油为原料,编成网格、圆形、斜檐、尖顶斗笠,美观耐用,轻巧方便,能遮雨蔽日。其生产工序共有八道主工序:破竹篾、编架子、别顶、夹棕、夹纸、镶边、染顶、上油光,其他工序共有二十余项。

2.2. 三穗竹编的分类

三穗竹器的种类繁多,从形状上看,有方的、圆的、椭圆的、喇叭状的;从用法上看,有提的、背的、挑的、抬的;从功能上看,有盛饭的、装蔬菜粮食的、筛米晒粮的、放笔的、捉鱼的、遮雨的、关鸟的等等 [3] 。

三穗的竹编从使用途径看可分为四类,一为扬谷物、杂物的竹筛,二为用来劳作过程中遮阳避雨的斗笠,三为收获农作物盛果实的箩筐,四为盛菜作物及农家妇女装女红的器具 [4]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穗竹编除了原始功能外,已逐渐向工艺化方向发展,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目前三穗县规模较大的黔森源竹编工艺厂凭借对传统竹编编织手法的创新,通过穿、插、钉、锁、缠、套等多种技法,编织出一系列如:动物摆件(猪、羊等)的、具有三穗特色的三穗麻鸭果盘、手提包竹编等等具有民族特色的竹编工艺产品。

2.3. 三穗竹编的美学特征

2.3.1. 造型之美

三穗竹编种类繁多,造型各异,从最具代表的瓦寨斗笠、八弓美敏竹筛、竹簸、箩筐便可一窥。

瓦寨斗笠上尖下宽,宛若金字塔,精巧玲珑,穿戴方便、透气、散热,能遮阳避雨,适合劳作,广泛在农村使用,如图1

竹筛、竹簸、箩筐等都为生产生活用品,实用性极强,其造型大多为“方圆”形,如图2。竹筛成品有方格小洞,多用于筛隔粮食;竹簸成品平整光滑,有的精品盛水不漏;箩筐编织用青篾,匡篾熏成黑色,四边匡牢,衬出青黑相间的自然美,且扎实耐用。

Figure 1. San Sui bamboo weaving-conical bamboo hat

图1. 三穗竹编-瓦寨斗笠

Figure 2. San Sui bamboo weaving-loop (of a fingerprint)

图2. 三穗竹编-簸箕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三穗竹编的编织也在跟随时代步伐,在继承老一辈竹编手艺人竹编技艺的前提下革故鼎新,打造出了一系列符合现代年轻人审美的新一代三穗竹编工艺品,如动物摆件、三穗麻鸭果盘、古风首饰、手包灯饰等,造型各异、富有创造力的竹编产品,如图3图4图5,改变了过去传统竹编局限于生活实用、传统农耕衍生产品的状况。

Figure 3. San Sui bamboo weaving-animal ornament

图3. 三穗竹编-动物摆件

Figure 4. San Sui bamboo weaving-vases

图4. 三穗竹编-花瓶

Figure 5. San Sui bamboo weaving-Sansui Duck Fruit Plate

图5. 三穗竹编-三穗麻鸭果盘

2.3.2. 图案之美

竹编艺人们用黑色和竹子本色相杂,利用颜色的变化编织各种各样的文字、图案,这是三穗竹编的一大特色。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内容不固定,文字通常有“福禄寿喜”、“百年长寿”、“心想事成”、“一帆风顺”等,如图6。精于此道者,更是编出对联、山水花鸟画,如图7,犹如装裱的字画,别有风味。

Figure 6. San Sui bamboo weaving-writing skip

图6. 三穗竹编-文字簸箕

Figure 7. San Sui bamboo weaving-pair of lines of verse written vertically down the sides of a doorway

图7. 三穗竹编-对联

2.3.3. 色彩之美

三穗竹编以青、黑、棕之色较为常见,需要用到的竹篾大多在编织前用天然植物染料烹煮而出,具有光泽,加之辅以竹篾本色,编织出富有创造力色彩的竹编制品。独具特色的瓦寨斗笠以细篾、棕丝、光油为原料,制成网格、圆形、斜檐、尖顶斗笠,通常最外圈为棕色、内圈为白色,尖顶为黑色,内圈之中再辅以纹饰图案,由此形成一幅色彩画卷,在许多农村家庭,往往于墙上挂一顶斗笠作为装饰,亦有赏心悦目之效。

3. 三穗竹编的创意设计与应用策略

3.1. 三穗竹编的市场现状与前景分析

三穗竹编工艺传承方式以家庭、家族自传为主,亦有较少为师徒相传,经历代匠人推陈出新。20世纪70年代,瓦寨斗笠在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得到高度赞誉,之后声名远扬,产品远销泰国、法国、美国等。1974年,三穗斗笠、细篾篮曾作为贵州民族工艺品参加了广交会,引起外商兴致,当场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外商达成订货交易。1984年,瓦寨斗笠被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访华总统里根。此外,八弓镇陆寨村、青洞村、美敏村等的箩筐、竹篮、竹簸等曾多次参加广交会,全国林副产品展销会和国庆展销会,受到国内外商家好评。

作为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竹编工艺,三穗竹编的热潮是毋庸置疑的,但其传承发展也曾陷入困境。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经济,进入快节奏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便是塑料制品、不锈钢制品的大范围普及,曾经传统的竹编制品因此失去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加之三穗竹编产业尚未形成完整合理的产业链,存在管理散乱、产品低端等问题。

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将竹编技艺在传统实用的粗糙型生活用品上的进一步创新。贵州黔森源竹编工艺厂、贵州卓凡商贸有限公司、黔源竹韵工作室的接连成立,为三穗竹编融入当代社会打下了基础,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多个平台开设电子商铺,以期树立竹编品牌,并撰写民间竹编文学,通过介绍竹编文化、竹器渊源等方式对三穗竹编文化进行推广。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从未离开过竹,竹子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已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其内涵已远超竹子的物质实体,它成为文人墨客一种高洁品格的象征,现代文明的发展,也许使竹编实用性这一面减弱,它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便更加凸显出来。

3.2. 创新设计思维理念

三穗竹编工艺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较具代表性的瓦寨斗笠、八弓美敏竹篮、竹筛、竹簸、箩筐等,皆与农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们开始渐渐远离人们生活视野,如何将其设计转化为当前社会所需,使其能更好传承发展,不至消失于历史长河,便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3.2.1. 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三穗竹编编织原材料一般选取为水竹、楠竹、植物纤维等一些天然材料,这使三穗竹编既能体现出劳动人民“就地取材”的智慧,亦十分富有当地特色。但天然材料却会存在质地脆弱、寿命较短等问题,因此在原材料的选取上可尝试新型品种,在保留本身工艺精髓的同时亦可适当引进现代化合成材料,从而在源头上让竹编制品的品质得到更好保障。而面对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个性化、多样化更能吸引大众的目光。匠人们在正确把握三穗竹编编织技艺的同时,可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向全国各竹编技艺学习精进,增强三穗竹编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匠人们编织生产的竹编制品也应设计成为更加贴近当代生活所需物品,以期一定程度提升其实用性。

3.2.2. 设计元素的提取与再创造

三穗竹编的诞生,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产与生活,瓦寨斗笠、箩筐、簸箕等都为人们的农业生产所服务,实用性极强。自然,人们可在原材料使用、编织技艺创新、竹编功能转变等方面下功夫,以增强三穗竹编的实用性,但如此之于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而带来传统生活的巨变,三穗竹编的传承与发展依旧难以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除却实用性的考量,也应更加关注三穗竹编的历史价值与审美价值,通过“技艺”的形式、“物”的形态,融入时代的、地方的、文化的气息 [5] ,提取与再创造出三穗竹编的优秀竹编制品。

3.3. 三穗竹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拓展

3.3.1. 生活用品与家居装饰的再应用

现代化浪潮随之而来的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与舒适。人们日常所需的生活用品与家具,包括锅碗瓢盆、沙发、各种类型的桌子椅子、茶几、装饰柜、鞋柜、衣柜等皆与竹编干系不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有人追求健康、简约、自然的家居风格,竹编本身的绿色、自然属性便正合其意。

竹编匠人们在创作时,可从生活中方方面面进行思索,从而更好地应用于现代生活中,不拘于竹编制品从前的用处。沙发、椅子、茶几等目光所及的用品,皆可用于竹编创作的灵感。前文提到的三穗麻鸭果盘便是一个集三穗竹编与三穗麻鸭两大特色而成的作品,十分具有代表性。而竹编因其材质的透气性,更是适用于夏季的躺椅、凉席等家具的制作。更者,竹编制品亦十分适用于装饰物件的创作,如花瓶、摆件、挂饰等,体现出竹编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

3.3.2. 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了《“十四五”文化和旅 游发展规划》,推进“文化+”战略,旨在加大对非遗资源价值的发掘,积极引导依托传统文物保护、非遗资源,大力发展传统非遗旅行、研学旅行 [6] 。

三穗县竹林资源丰富,且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富有较为优渥的地方特色资源。三穗竹编的发展便可依托竹林资源、竹编艺术与地方特色,从而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游客旅游过程中,适当推送竹编制品,以宣传三穗竹编文化与竹编产品。同时,亦可开设竹编体验馆,设计三穗竹编“文创”产品,并开设学习与制作竹编项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竹编文化的魅力。

3.3.3. 三穗竹编文化品牌与时尚领域的跨界合作

品牌联名在当下社会已屡见不鲜,通常能达到“双赢”场面,双方都乐见其成。三穗竹编工艺具有一定的艺术风格和技艺,与品牌联名设计,可将手工艺技艺与品牌内容相结合转化为新的艺术呈现形式。如此,三穗竹编便可借助商业品牌的巨大流量,实现推广与传播,品牌的商业化性质也可为竹编工艺注入新的活力。四川省的青神竹编便曾与爱马仕联名合作,竹编匠人大胆创新设计,将竹编艺术带入更广阔的视野,使世界更多人能有了解、喜爱这一竹编文化的机会。

4. 总结与展望

中华文化拥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三穗竹编不过是这莫大的文化族群中繁衍生息发展出的其中一支。随着现代生活的推进,有些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有些渐渐被人们所遗忘,有些被人们所淡忘。近年来,“文化自信”与“文化主体性”的相继提出,政府大力宣扬传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章、文件和政策亦陆续问世。而近年来“国潮风”也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人们开始穿汉服,关注传统节日,观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电视节目,喜爱以“中国风”为创意设计的各类产品等等。“国潮风”同时也在影响着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相信在未来,三穗竹编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与传承。

注释

图1来源:《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 杂项 中英文版》

图2来源:《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 杂项 中英文版》

图3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nvOKY1BgmQklMapvVfcEA

图4来源:《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 杂项 中英文版》

图5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znvOKY1BgmQklMapvVfcEA

图6来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 2008年 中》

图7来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 2008年 中》

参考文献

[1] 李宏, 刘波, 主编.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 编.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全集2008年 中[M]. 北京: 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 2010: 740-741.
[2] 三穗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三穗县志[M].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18: 675.
[3] 吴谋高, 主编. 黔东南州地方志办公室, 黔东南州开发研究促进会, 编. 黔东南州特产志[M]. 昆明: 云南科技出版社, 2016: 169-172.
[4] 吴道科, 著. 思辨与探索[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2: 198-201.
[5] 高健, 王小元. 传统手工艺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38(1): 123-125.
[6] 吴沁遥. 非遗视域下贵州三穗竹编工艺的现状分析与创新发展[J]. 收藏与投资, 2022, 13(6): 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