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当代理解与诠释
Contemporary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Marx’s “Class Nature of Law”
摘要: 本文旨在重新审视马克思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论断,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相关性与实践意义。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核心概念的批判性分析和当代社会实践的案例研究,本研究解读了法的阶级性概念,并将其与当前法律现实中的阶级差异和利益冲突相对接。研究发现,马克思的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现象时依然有着深远的分析价值,阶级性不但在法的制定中表现,也在法的执行和解释中得以体现。该研究的结论认为,法的阶级性不仅揭示了法律与权力结构的关联,而且为当前法律改革和社会公正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revisit Marx’s assertion on the class nature of law and to examine its relevanc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Through a 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core concepts of Marxist legal theory and case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practice, this study interprets the concept of the class nature of law and connects it to the class distinctions and conflicting interests present in the current legal reality.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Marx’s theory retains profound analytical value in explaining legal phenomena in modern capitalist societies; class nature is not only manifested in the creation of law but also in its enforc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class nature of law not only reveal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w and power structures but also offers a critical perspective for current legal reform and social justice.
文章引用:吴怡然. 关于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当代理解与诠释[J]. 哲学进展, 2024, 13(4): 760-766.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4113

1. 引言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重要调控工具,其功能与作用引发了各界持续的关注与讨论。马克思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论断,作为一个古老而又充满现实挑战的话题,始终占据着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重要位置。

自马克思提出法律具有阶级性的观点起,几代学者通过不懈努力,试图在不同时代的社会语境下,不断揭示与挖掘该论断的深层含义与现实意义。然而,在当代语境下,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所引致的社会变迁,对法律的角色和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马克思的法的阶级性论断带来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本文旨在深化马克思法律思想的现代解读,并探究法的阶级性在当前社会的现实适用性。通过批判性分析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核心概念,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案例,本文试图解释法的阶级性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表现形式,以及这一概念如何影响法的制定、执行与解释等多个方面。本研究着重探讨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理论对揭示现代社会法律与权力结构关系的启发作用,以及其对推动法律改革和社会公正的贡献。

如今,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新形势,阶级关系的演变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逐渐成为无法忽视的议题。因此,本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探讨价值,更有助于促进实际法律实践的深入发展,提升法律制度对社会变迁的适应能力,并为推动社会公正和法律制度的进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能为哲学领域乃至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

2. 马克思“法的阶级性”概念的历史追溯

2.1. 追溯马克思对法的阶级性的原始表述

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对法的阶级性的原始表述散见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批判与分析中。马克思对法的阶级性的理解,根植于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框架,其中,法被视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在本质上是由特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法律、道德、宗教都是统治阶级的偏见,它们都是其经济条件的精神表现形式。”( [1] , p. 23)此处,马克思揭示了法律的阶级本质,即法律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并通过法律的形式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经济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通过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巩固自身的统治,这一点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法律形态的分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合同的法律形式,揭示其背后的剥削关系。劳动合同表面上看是平等自愿的交易,但实际上却隐藏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法律在此起到了维护资本家利益的作用,使得剥削关系获得合法化的外衣。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关系反映了生产关系的不平等,而生产关系的基础是资本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2] 。

进一步地,在《法的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阐述了法律与国家权力的关系,认为法律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统治阶级行使统治的工具。法律制度的确立、法律规则的执行,乃至法律解释的权威,均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紧密相连。在这里,马克思的法的阶级性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仅关注法律本身如何体现阶级关系,还关注法律与国家这一政治实体的相互作用。

然而马克思对法的阶级性的分析,并不意味着他否认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相反,他认识到法律也拥有相对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社会群体的普遍利益,并在社会变革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旧秩序,建立了资产阶级法律,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清除了障碍( [1] , p. 18)。

在现代社会,马克思的法的阶级性理论仍具有启发性。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资本的力量在全球范围内重组了生产关系,也重塑了法律关系。跨国公司利用其影响力在不同国家推动有利于自身的法律标准,使得法律的阶级性在全球层面上得到体现。此外,阶级对立并未因为社会发展而消失,法律在处理劳资冲突、保障社会福利等方面的角色,仍旧体现了不同阶级利益的博弈。

马克思对法的阶级性的原始表述,不只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部分,更是深刻揭示了法律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理论为我们理解和批判现代社会中法律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分析工具,也为追求法律的公正性和社会的平等性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的法律研究和实践中,深化对法的阶级性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识别和改革那些固化或加剧社会不公的法律制度,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2. 分析19世纪至20世纪对该概念的理论演进

在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中,“法的阶级性”是一个核心概念。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论演进呈现了丰富多样的研究路径和深刻的思想变革。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著作中,法的阶级性被理解为资产阶级统治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和维护工具。他们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维护的是统治阶级即资产阶级的利益。

进入20世纪,马克思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论断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与发展。格兰西将“法的阶级性”进一步细化为“霸权”的概念,提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制定法律来确立其文化和思想的统治,从而获取社会的同意和服从。此外,批判理论学派深化了对法的阶级性的批判,尤其是哈伯马斯和马尔库塞等人,他们认为法律不仅是统治工具,更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它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认识结构和行为模式。

从实用主义法学的角度来看,霍勒斯和杜威等人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法的阶级性,但他们关于法律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强调法律的功能和效果的观点,为理解法律如何服务于特定社会利益提供了框架。实用主义法学认为,法律应该关注其实际效果和对社会的贡献,从这个角度来看,法律在实现社会公正方面的局限性也反映了其阶级性质。

进一步,法的阶级性在苏维埃法律体系中得到了特殊的体现和发展。在苏联时期,法律被认为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差异,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原始含义,突出了法律作为变革工具的正面价值。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法律理论与实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法律被视为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工具;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法律旨在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适应,维护工人阶级及其盟友的利益。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法的阶级性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特点。资本的全球流动以及跨国公司的权力增长使得国家法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法律不再仅仅是国家内部阶级关系的调整工具,而是涉及到全球范围内的阶级关系和利益冲突。法律的跨国性和超国家性特征日渐明显,且在国际经济法、国际人权法等领域有所体现,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越来越受到跨国资本和国际政治力量的影响 [3] 。

在此背景下,对法的阶级性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一方面,法律被看作是全球资本主义体系维护自身稳定和扩张的工具;另一方面,法律也被视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推动社会公正的可能途径。这种双重性体现了法的阶级性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理论演进不仅丰富了对马克思“法的阶级性”概念的理解,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当代法律现象的多维视角。法的阶级性理论揭示了法律与社会结构、经济基础及权力关系之间的深层联系,为我们审视法律的社会功能和公正价值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法的阶级性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扩展和深化,这要求我们不断地重新审视和诠释这一概念,以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

3. 当代视角下“法的阶级性”的理论探讨

3.1.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的作用与阶级关系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在表面上展现出了一种普遍性和平等性,似乎人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然而,在深入分析现实社会结构和法律运作机制后,我们会发现,法律的制定、执行乃至解释过程中仍然深受阶级关系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了法律的阶级性。

马克思在其法律理论中提出,法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其利益需要得到法律的保护和认证,因此法律的制定往往首先反映资产阶级的意志和利益 [4] 。实际上,法律的形成过程中资产阶级的主导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例如,产权法的制定保护了资产阶级的财产权益,而劳动法则在调整劳资关系时往往倾斜于资本家的利益,即使在旨在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中,由于执行机构和权力结构的影响,这些法律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常常偏离了其原有目的。

在法的执行层面,阶级关系的影响同样显著。司法实践中,不同阶级成员因其经济地位和社会资源的不同,面对法律时的实际情况也大相径庭。资产阶级由于其拥有的资源和对社会控制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影响司法判决的方向。而工人阶级和其他下层社会成员则在司法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往往难以获得充分和有效的法律帮助。

法的解释同样不能脱离阶级关系的影响。法律语言的模糊性和可解释性使得法律本身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这种弹性在实践中往往被统治阶级用来巩固和强化自己的统治地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的解释权大多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他们通过司法解释、案例判决等手段,使得法律解释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法律完全是阶级压迫的工具,它也具有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法律通过制定公共规则,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提供了预期和约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有序。然而,阶级关系对法律的这一功能也有所制约,使其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偏离了理想的公正和公平。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法律仍然体现了阶级关系,其阶级性在法的制定、执行和解释过程中均有所体现。这种阶级性的存在不仅揭示了法律与权力结构的紧密联系,而且对于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批判性地审视法律的阶级性,可以为法律的改革和社会公正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在未来的法律改革中,应当更加关注法律在不同阶级成员之间公平性的实现,通过制度设计减少法律的阶级性偏差,以促进社会公正和平等。

3.2.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现实语境下的思考与发展

在深入剖析马克思“法的阶级性”论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在现实语境下的思考与发展进行探讨,是对法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法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同样需要对未来的展望,特别是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阶级关系和利益格局不断变动的背景下,法律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对马克思主义法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发展要求。

首先,马克思主义法学须在认识到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上作出新的阐释。马克思曾经指出,法律与国家机器一样,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其核心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5]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资本的流动和积累方式发生了变革,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解决利益冲突方面的作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法律与经济基础的动态关系,同时探索法律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公平正义。

其次,必须深入分析法律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虽然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未变,但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改变。新的社会运动和群体兴起,他们通过法律途径争取权利,法律也因此成为了各个阶级斗争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法学重视法律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功能,即不仅仅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也是被压迫阶级斗争的舞台。

第三,探讨法律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法学历来强调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但在现代社会,法律同样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社会管理的复杂化,法律不仅要维系阶级秩序,更要调和社会矛盾、引导社会进步。因此,如何在坚持法的阶级本质的同时,认识和利用法律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法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四,对法律实践中的阶级性进行实证研究。法的阶级性不仅是理论上的抽象概念,更要通过具体案例来体现和验证。在当代社会,法律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无疑仍然存在着阶级偏向性。因此,通过对具体法律实施情况的调研,揭示法律如何在不同阶级间进行利益分配,以及法律如何在社会生活中体现阶级意志,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批判法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发展还需要吸收和融合其他法学流派的合理成分。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法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马克思主义法学应当在坚持自身理论核心的同时,借鉴比较法学、社会法学等其他法学流派的研究成果,以期提升自身的解释力和指导实践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法学在现实语境下的思考与发展,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的基本原则,还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对相关理论进行创新性的阐释和实践性的应用。通过对现实社会法律现象的深入分析,不断提炼和完善理论,进而推动法律实践更加公正合理,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4. 对“法的阶级性”概念的新诠释

4.1. 从阶级斗争角度理解法治与公正的现代意涵

在探讨法治与公正的现代意涵时,我们不得不从阶级斗争的角度出发,深入理解马克思关于法的阶级性的论断。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法律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背景下,这一理论依然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尤其是在分析法律现象和社会公正问题时。

法治的建立与实施并非是超阶级的产物,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特定阶级关系和力量对比的结果。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法律制定往往受到资本的强大影响,无形中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利益诉求。例如,财产权的法律保护机制往往比劳动权益的保护机制更加健全和强大,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力不平衡。

法律的执行同样不是一个平等中立的过程。司法实践中,不同阶级的人往往因为经济资源、社会地位和文化资本等方面的差异,享受着不同程度的法律服务。以刑事司法为例,社会地位较低、经济能力较弱的群体,在面对司法时常常处于不利位置。他们可能因为缺乏足够的法律援助而无法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可能会受到司法不公的影响 [6] 。

接着,法律的解释和适用也是一个充满阶级性的过程。不同的法律条文往往留有解释和适用的空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解释权的法官和律师往往受到自身阶级背景和世界观的影响。例如,关于劳动争议的法律解释,往往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案例中体现出差异性,有时候可能更倾向于保护企业的利益,而不是劳动者的权益。

法治与公正的现代意涵还应关注法律变革的动力。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社会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群众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断发展和变化。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被压迫阶级通过斗争争取自身权益的提升,也推动了法律的进步和完善。例如,劳动法的不断完善,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法治与公正的现代意涵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进行深刻理解和分析。法的阶级性不仅揭示了法律与权力结构的关联,而且为当前法律改革和社会公正提供了批判性的视角。只有深刻认识到法律在阶级斗争中的作用和限制,才能更好地推动法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法律的民主化、公平化进程,确保法律真正成为维护社会公正、保障人民权益的有力工具。

4.2. 马克思理论在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适用性分析

在当代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背景下,马克思的法的阶级性理论仍具有鲜明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全球化的过程加剧了资本的流动性,信息时代则通过技术手段,重新构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格局。在这种大背景下,法律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阶级性的特征更加凸显 [7] 。

一方面来说全球化导致了资本的跨国流动,这种流动不仅仅体现在物质资本上,更包括了金融资本、知识资本等方面。这种跨界的资本流动重塑了国际劳动分工,同时也导致了法律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配。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低生产成本和最高利润,其过程中影响和塑造了劳动法、环保法等领域的法律体系。这种以资本为中心的法律调整,体现了马克思所说的法的阶级性,即法律在本质上反映并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流通速度和范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传播和控制手段,这不仅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更新,也对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可能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比如数字鸿沟、网络安全法律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解决,无一不与法律体系的完善密切相关,法的阶级性在其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再者,全球化与信息时代下,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同样反映了阶级性。跨国公司利用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自己的利益,限制了知识的自由流动,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新的资本积累方式。这种基于知识产权保护的资本积累,加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也加剧了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贫富分化。这种情况说明,即使在信息时代,法的阶级性仍然是不容忽视的现实。

与此同时,全球化与信息时代的法律体系还表现为对弱势群体的二重压迫。在全球化的经济结构中,发展中国家和低收入群体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法律常常成为维护强权者利益的工具。比如,知识产权保护往往忽视了知识共享的价值,使得发展中国家在知识获取上受到限制,从而难以通过知识创新来改善自身的发展状况。这种现象在马克思的法的阶级性理论中有明显体现,即法律在形式上表现为普遍适用,实则在实质上维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阶级关系。

信息时代也带来了监控资本主义的新形式。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使得企业和政府可以更加精确地控制和预测个人行为。在这种背景下,隐私权、数据保护等法律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法律在保护个人权益与服务资本积累之间的矛盾,反映了不同阶级利益的冲突,这也是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理论的现代体现。

全球化与信息时代并没有削弱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理论的相关性,反而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法律作为社会关系的反映,其阶级性特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新的体现。在当代社会中,尤其需要从马克思理论出发,深入分析法律现象背后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矛盾,以便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功能和发展方向,推动法律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改革。

5. 结语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法的阶级性”论断的深入分析与现实案例的考察,揭示了其在当代社会中仍具重要的分析与批判意义。在法律实践中,阶级利益的确如马克思所见,对法律的制定、执行乃至解释均有深远影响,也从侧面反映了权力结构与法律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法的阶级性为当下法律改革及追求社会公正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指导理论与实践更为深入地交融。然而,本研究亦存在限制,包括案例研究的选择范围和深度,以及对全球化背景下法律多元化现象的探讨尚显不足,未来研究可在这些领域进一步开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法律现象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多维样态。对于马克思“法的阶级性”的理解和诠释需进一步深化,以适应不断演变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及其法律体系。本文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初步架构,未来工作可在更广泛的法域、跨文化与全球化语境下探究法与阶级关系的互动,为理论提升及制度革新贡献更多有价值的洞见。

参考文献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著作选编[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
[2] 李文兵. 资本逻辑视域下的空间政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 2019.
[3] 朱雪微. 马克思辩证法的理论本质和现实力量[J]. 哲学研究, 2023(7): 13-22.
[4] 王广辉. 从政治司法到法律司法[J]. 政法论丛, 2013(3): 3-11.
[5] 徐海波. 中国社会转型期中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26(5): 31-36.
[6] 刘颖. 寻衅滋事罪适用的异化证成与治理逻辑——以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的阶级性论断为关照的展开[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20, 41(11): 104-109.
[7] 刘怡. 法制现代化进程中法律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D]: [硕士学位论文]. 大连: 辽宁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