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Analysis of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Ethical Misconduct in Scientific Research
DOI: 10.12677/acpp.2024.134115, PDF, HTML, XML, 下载: 58  浏览: 95 
作者: 张培阳: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关键词: 科研伦理学术道德科研治理学术诚信Research Ethics Academic Morality Research Governance Academic Integrity
摘要: 科学研究在人类社会中的正常进行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准则与行为规范,近年来随着社会功利主义风气的盛行及研究生扩招,科研伦理失范问题频频发生,加强科研伦理规范成为现实需要。科研伦理失范的原因从外在层面分析主要是受社会不良风气及单一的评价机制导向所致,从内在因素来看,则是科研人员内在科研伦理信仰的缺失,主要可以归因于科研伦理教育的缺位。加强科技伦理治理应对症下药,构建系统完备的科研伦理治理机制,为规范科研伦理做好外在保障,开展多元化、常态化的科研伦理宣传教育,形成规范科研伦理的内驱力。
Abstract: The normal condu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human society must comply with certain ethical norms and codes of condu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revalence of utilitarianism in society and the expansion of postgraduate enrollment, the proble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thical misconduct occurs frequently,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ethical norms in scientific research has become a practical need. The reason for the misconduct in research ethics is mainly due to the bad social atmosphere and the single evaluation mechanism, but from the internal factor, it is due to the lack of researchers’ belief in research ethics,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ack of education in research ethics.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the right remedy should be prescribed, a systematic and complete research ethics governance mechanism should be constructed, external safeguards should be made for the regulation of research ethics, and diversified and regular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n research ethics should be carried out, so as to form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to regulate research ethics.
文章引用:张培阳. 科研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 哲学进展, 2024, 13(4): 774-778.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4115

1. 引言

科技伦理治理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随着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相关伦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1] 。科技兴则国兴,科技强则国强。如今的时代,科技愈发为我们所看重,我们在赞叹科技的无限魅力,感慨科技给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不断追求科技进步的同时,一些有关科研相关工作者科技与伦理冲突也不断涌现,产生了很多科研伦理失范问题。科研伦理问题的频发,污染了学术生态环境,对科学的发展也造成了不良影响,科研伦理成为时代诉求和科研人员的内在要求,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

2. 科研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 科研考评及培养体系不合理

科研评价体系是科研的向导,对科研工作者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目前多数高校采取的都是单一的量化考评标准,以论文、项目数量与档次评判科研工作者的学术能力,甚至有些高校对教师实行“非升即走”的聘用制度,以一定数量和层次标准的论文要求作为研究生的毕业条件,致使一些科研人员难以坚守初心,做出学术失德行为。在量化考评体系下,论文发表的数量大幅增长,数据和排名的确显著上升,从量化的数据来看学术研究呈现一副“欣欣向荣”之景,但量化考评的薄弱之处,带来的弊端也同样明显。近几年论文抄袭、数据剽窃、一稿多投现象频繁发生,大量产生的学术论文也增大了投稿与审核的压力,迫于发表数量和时间的要求,一些科研人员不得不寻求中介及其他途径的帮助,产生了很多论文代写代发机构。当下科研的奖励制度往往与名利牵扯在一起,当科研与利益过高程度捆绑时,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与毅力则受到了更大的考验。科研本是枯燥而艰难的工作,在单一的量化考核标准下一些人可以通过投机取巧取得较高收益,使得踏实搞科研的辛勤科研工作人员的实际所获降低,在这种情况下认真搞科研似乎成了一件费力而不讨好的事情,让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寒心,也使得一批内心不够坚定的科研人员在名利的诱惑下动摇,做出学术不端行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可抗拒且潜移默化的,在高压的科研环境下,又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这为科研人员无视学术规范做出违背学术道德行为提供了动机。

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方面,一些高校在研究生的奖评制度上存在以论文数量为主要参考指标,学位与论文挂钩的情况,外在环境的诱导对研究生坚守学术诚信的内心形成冲击,部分学术道德较为薄弱的学生在此冲击下很难坚守底线,做出花钱发低水平论文,找机构代写代发,论文乱署名,论文抄袭等学术失范行为。当下单一的量化科研考评及培养体系呈现出与利益过高捆绑的情况,在量化目标的指引下存在容易导致科研人员走向学术不端的道路的风险,单一的量化考评体系不能引导科研向善的趋向,无法保证科研发展的安全性,难以保障科研发展造福人类。

(二) 科研伦理教育缺失

科研伦理失范行为的发生源于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行为越过了伦理规范的底线,价值观发生了扭曲,教育作为思想规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手段,当下众多科研伦理问题的出现,科研伦理教育的缺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目前很多高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薄弱,在研究生的培养体系中侧重学术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学术诚信规范方面的教育工作做得比较粗略,对学术诚信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全面的培养制度安排。很多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局限在上网课,系统课程比较缺乏。在高校现有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学术道德教育内容侧重于论文写作与学术规范,教育内容普遍比较狭隘,讲授深度也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教师在进行学术诚信教育时大多采用告知型讲授法,单方面大量输出教育知识与结果,忽视课堂的互动和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学生往往只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表现及其治理,而没有进一步挖掘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本质及产生的原因,没有对科研伦理问题形成系统科学的认知,难以从根本上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在科研伦理教育方法上,单一的讲授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发挥,使得学生在接受科研伦理教育时更多是抱着一种应付的心态对待,认为科研伦理教育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甚至认为一些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属于正常现象,对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很难从内心真正认同学术诚信规范,学术道德教育的作用与效果也难以有效发挥。

当前研究生的培养基本采取导师负责制,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除教学与科研指导外,对研究生进行科研伦理教育也是导师的重要职责之一 [2] 。在当下面对频发的科研伦理失范问题,导师的责任也需要考虑其中。在研究生扩招的背景下,出现师资比例失衡现象,很多导师不得不一个人带多名学生,由于导师时间精力有限,“放养式”管理学生,也就产生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教育不到位的情况。再者,很多导师不注重学术诚信教育,他们在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下自身追求评职称重视发表论文的数量,同时向学生宣扬多发论文的好处与作用,他们的行为在无形中给学生形成了负面示范,甚至有些导师对学生也提出论文发表方面的要求,增加了学生发表论文的压力,导致他们在学术基础薄弱的情况下过于看重结果,拔苗助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误入学术不端的歧途,更有甚者,有些导师自身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正确的学术伦理观的养成与坚守产生了不良影响,更谈不上教育与规范引导学生。导师绝大多数程度上下可以说是与学生关系最紧密的人,由于导师与所带研究生的密切关系,一些师生关系发展为雇佣式、学阀式等关系,师生之间产生了利益往来,学术研究则很容易偏离正确的航向。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伦理示范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以及教育不到位是科研伦理教育缺失的一大重要体现,是研究生学术失范的一大重要因素。

3. 加强科研伦理治理的对策建议

科研伦理治理解决的是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的融合问题,科学技术本身只是无生命的工具,不具备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科技能为人类带来便捷,造福人类社会的同时,不恰当地利用科技也会给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威胁,其向善与向恶的两重性的展现由科技的锻造者与使用者即人类掌握,因而科研人员的一念之差则往往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危害。所以,科研伦理的治理无论在何时都应是不可轻视的重要任务,在科研伦理失范问题频发的当下,更应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科研伦理失范问题,加强科研伦理治理。

(一) 构建系统完备的科研伦理治理机制

制度是规范问题的重要防线,科研伦理的规范仅仅依靠对科研人员进行内在的道德建设与价值观培育在现实中时效性相对较差,其作用难以在短时间内体现出来,外在的制度与规范则有效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硬性的制约条件与框架将一些违规行为约束起来,既处理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也规范引导了科研人员的正确行为方式,科研伦理的善治依赖于制度的优化升级。

建设凸显学术道德的评价机制。应改变我国现有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名与利捆绑过紧的现象,尽量减少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科研人员铤而走险的诱因,加强学习,从而尝试从更深的层次解决目前存在的学术诚信问题 [3] 。目前被大规模实行的单一的量化考评制度导向了功利化的科研现状,改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凸显学术道德的评价机制是制度优化的必要一环。科研考评应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纳入评价体系中,并作为考评的重要指标,明确学术道德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颁布相关的科研道德规范文件,制定明确的学术诚信标准,凡是违反科研伦理的人员取消一切评奖晋升的资格。取消对科研人员要求发表论文数量上的硬性指标,不过分强调量化结果,使科研工作者有耐心投入工作过程,以科研成果评定奖励,让真正专心科研的人享有付出所得,使科研回到自身原本的轨道中运行。

强化严格规范的科研伦理惩处机制。在已有惩罚机制的情况下科研伦理问题依然高频发生,表明了现有惩治的力度过小,让人对惩处不足为惧,在惩治力度不足的情况下,人们受到惩处所付出的成本低于他们挑战规则所获取的收益,人们为追求实现高额的收益就会视规则于不顾,无视惩处,铤而走险,导致科研伦理问题高发。完善科研伦理治理机制必须弥足惩处力度不足的漏洞,在严格高力度的惩处机制面前使有动摇之心的科研人员受到震慑与警示,使人们不敢踏过伦理的防线,发挥预防作用,从而维护科研伦理规范的威严,保证科研工作的神圣性与严肃性。在惩治机制中应对违反科研伦理的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对触及科研伦理底线的行为一经发现绝不姑息,有违反学术诚信规范者从评奖评优名单中除名,揭露批判与惩处一切学术诚信失范的现象,设立学术失信名单,将所有学术失信者公开,揭露学术失信者的事迹,使其他人引以为戒。期刊杂志在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时也应加强处理力度,对学术不端的行为不仅仅是做出退稿、撤稿处理,而应立即将其纳入“黑名单”,而且各期刊杂志应该联合起来,消除学术失信者对惩处不以为意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学术失信行为的严重性。要制定合理规范的惩治标准和细则,对不同程度的学术不端行为采取相适宜的措施分类处理,采取公开公正的措施执行惩治,保证惩处的程序正规,结果公正。

建立健全科研伦理监督机制。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当今社会科研伦理问题如此频繁发生很大原因可以归咎于监督不力。没有有力的监督,科研伦理问题便不会被发现,违反科研伦理之人也不会受到惩处,再严格科学的惩处机制也没有用武之地,加强科研伦理制度治理必须融入监督。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鼓励社会各界积极举报揭露各种学术违规行为,对于舆论检举的伦理失范行为,主体方要及时公开合理的后续处置程序与结果与说明,给大众舆论合理的交代。科研活动各责任主体与阶段都应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做到全体人员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确保科研活动的各环节、各阶段、各个程序都在符合伦理规范的条件下进行。

(二) 开展多元化、常态化的科研伦理宣传教育

科研伦理失范从本质上说是科研人员的内心违背了科研的初心,价值观发生扭曲的外在表现,科研伦理治理应从根源着手,加强对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观教育,使他们迷失的心回归正途。科研伦理教育,简单来说,是通过一定方式对从事科研工作者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及活动施加道德影响,以使其符合社会伦理规范,使科研工作者不迷失本心,使科技能更好造福人类的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科研伦理教育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开展,将它作为常态化工作开展,将科研伦理教育融入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特别是研究生这类刚入门的科研小白,科研伦理知识浅薄,更应系统全面进行科研伦理教育,课程教育方式要由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更多采用案例教学,课堂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更多的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更深层次的认识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筑牢他们的认知基础,提高他们的学术道德修养。科研伦理教育内容应该实现由重点到系统转变,从单一的侧重学术规范转变为涉及包括科技哲学和职业道德在内的宽领域的科研伦理知识,让科研伦理教育做到覆盖全员,让人文关怀重新回到科研工作中。科研伦理宣传教育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在通过与各种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宣传,使科研伦理知识以更自然的形式为人所吸收。

在开展科研伦理教育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应该以身作则,加强自身的科研伦理素养,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开展科研伦理学习活动。导师在日常的教学和指导中应做到专业指导与科研伦理教育两手抓,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注意监管和引导学生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意识,善于运用巧妙的教育方法例如分享科研伦理小故事等将学术道德教育融入日常,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遵守学术规范的内驱力,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规避一些科研伦理失范行为。

参考文献

[1] 周琪. 我国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建设任重道远[J]. 中国人才, 2022(5): 60.
[2] 陶莉, 赵凤鸣, 席蓓莉, 等. 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实验室管理及科研素养培养之管见[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 18(14): 172-175.
[3] 朱邦芬. 我国学术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J]. 科学与社会, 2019, 9(1): 3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