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
A Study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ces.2024.125276, PDF, HTML, XML, 下载: 32  浏览: 49 
作者: 张 坤:楚雄师范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云南 楚雄
关键词: “两弹一星”精神课程思政思政元素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摘要: “两弹一星”精神是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资源。在高校的思政课程建设中,通过挖掘“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德育资源并将其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传承性,又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能够有效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以及时效性。文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内在价值及其对高校学生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实践路径。“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责任担当,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Abstract: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s a high-quality resource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ploring the moral education resources embodied in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and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holds vital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value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has both inheritance and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The professional courses that integrate into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ertinence and timeli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e intrinsic value of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and its educational value for college students were explored and a practical path was proposed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the spirit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n help and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s on life and values, enhance their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fulfill the origin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文章引用:张坤.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229-23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76

1. 引言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和发展,党中央高度重视并作出一系列的重大决策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1] 为了落实习近平关于高校立德树人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这份纲要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基本建设要求,开启了在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培育高质量人才的新局面 [2] 。习近平从加强新时代思政课高度提出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一个伟大的创新,完全体现新时代党在高校战线、思想战线、意识形态战线的战略思考 [3] 。高校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向学生传授思政理论知识,同时也承担着向学生引导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引领和人文精神激励的功能作用。随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印发,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和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新方法。但是,部分高校在思政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够丰富、思政教学手段单一等情况,这些现象使得这些高校开展的思政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20世纪50年代,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在“两弹一星”事业奋斗过程中创造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 [4]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是我国近代史中具有浓墨重彩的历史记忆,具有较强的学习价值和记忆价值。同时“两弹一星”精神中包含的政治元素,可以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价值。而学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知识加以学习,也能够促进“两弹一星”精神的有效传承与弘扬。在高校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为拓展新时代大学生课程思政教育的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2. “两弹一星”精神的产生

20世纪的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核威胁、核讹诈等严峻的国际形势,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依靠自身力量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原子弹、氢弹、导弹和人造卫星,取得了“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两弹一星”的伟大事业也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5] 。2021年9月,“两弹一星”精神被纳入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人民在特殊的历史条件和伟大事业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3. 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价值

3.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这些优秀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自觉地把将国家民族的生存和振兴同个人事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心血。在众多“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中,有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中国,来到生存条件恶劣的戈壁滩试验场;有为“两弹一星”工作无怨无悔地隐姓埋名数十年;有的甚至在年富力强时为事业付出宝贵生命。“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深深扎根于延续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完成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维系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

2019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会议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6] 新时代高校在开展思政知识、思政理论和科技伦理教育时,都可以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思政素材。“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及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是课程思政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课程思政的思想精华。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作为思政元素融入进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围绕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向学生传授正确的爱国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真正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高校学生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3.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西方势力对我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全方位围堵和遏制的历史条件下,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高瞻远瞩,毅然作出独立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中央专委的领导下,来自全国的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后勤工作人员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整个工程从理论研究开始做起,尊重科学,突破大量的科技难关和“卡脖子”技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从“0到1”的自主创新突破。

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 [7] 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建构自然的实践过程中产生科学和科学精神。同时,科学精神也是科学活动主体的理想信仰在科学活动中的体现,是科技工作者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生动表达。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弘扬科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严谨求实的学术风气,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 [8] 。“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这一论述完美的实践。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中,本身也是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基础上进行价值思考和内蕴提升,培养学生树立技术报国的理想追求,将科技工作视作伟大的革命工作,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才智。引导学生应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榜样,把自身的发展与祖国的科技振兴相结合,将对科学的热情与智慧融入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主动积极地为把祖国建设成科技强国而努力奋斗。

3.3. 培养学生的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在当年的研制过程中,工作环境极其艰苦和简陋。在祖国大西北的实验现场,酷暑时节地表温度超过50℃,严冬时气温低至−30℃,工作人员仍然正常实验、施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研制人员靠一台手摇计算机,夜以继日地对海量数据进行原子弹方程的理论演算。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研制人员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依靠科学,顽强拼搏,成就了伟大事业。

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仅仅是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传承与延续,更是一种创业精神的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本色,是一种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中感人的事迹同当今的国内国际形势结合,利用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教育学生,锻造和培养学生树立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教育学生生活上不能铺张浪费、学习上不要懒散懈怠。培养学生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信念与精神指引下,充满信心、持之以恒不断克服各类困难,取得人生成长的经验财富,实现人生价值。

3.4. 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开展的一项复杂系统工程。“两弹一星”研制的时期,正是新中国百废待兴的特殊历史时期。在建设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的过程中,数以万计的优秀共产党员和基地建设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奔赴荒漠戈壁齐心协力按时按质完成工程建设。在“两弹一星”的研究论证、设计试验到发射的整个过程中,各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各部门之间只有互相信任、平等互助和团结合作才能够完成这一浩大的工程。“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正是整个工程的参与者协同攻关形成的“历史合力作用” [9] ,推动形成了“两弹一星”的历史伟业。

“两弹一星”工作者的行为体现了伟大的集体主义精神。“两弹一星”的成功,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良好体现。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推动社会成员“自由个性”与“集体属性”互动彰显与联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原则 [10] 。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专业思政课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和把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全局价值观,有助于增强学生热爱社会、国家的情感和集体主义的理想信念,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 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路径

4.1. 提升专业教师将专业课程与“两弹一星”精神思政元素融合的能力

思政教育工作是全体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共同职责,而不只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因此在各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全体任课教师需要有育人共同体的理念。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不能只专注于传授专业课程知识,对于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人文关怀则毫不关心。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两个场景要素中,专业任课教师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完成思政教学。因此,专业任课教师也是思政课程成功的关键因素。专业任课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并且应当通过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

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除了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外,还应当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高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人文学科内容的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在专业教学中将“两弹一星”精神和学科知识巧妙结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

深度挖掘“两弹一星”精神是思政课程教师提升思政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讲座、培训、集体备课等教学活动提高自身对于“两弹一星”的历史脉络、蕴含的丰富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认识和了解,使思政课教师将“两弹一星”精神内化于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两弹一星”精神传达给学生。高校还可以通过对专业课程任课教师的备课、上课各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高校还可以邀请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思政课程教师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两弹一星”思政素材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相关教学环节与专业课教师开展探讨和指导,提升专业教师创设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话语语境的能力。

专业课程任课教师除了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还应加强教育理念的创新与探索。“两弹一星”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方式可以借助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教育的平台实现课程的共享。多种形式的课程创新,可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具体、更形象地给学生传递课程知识,促进知识内化与吸收。

4.2. 深度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程对高校大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专业任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两弹一星”精神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育人价值,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培养学生成为有正确科学的理想信念、能担负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

专业课程教师在深刻领悟“两弹一星”精神的现实意义情况下,通过通识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基础课程向学生讲授“两弹一星”工程的历史背景、“两弹一星”研制过程以及历史地位,使学生了解“两弹一星”精神蕴涵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内核,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勇于承担时代责任,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为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业课程教师可以结合我国当前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的现实,挖掘“两弹一星”精神与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和育人思政素材。把“两弹一星”与当今中国正在开展的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相融合,可以丰富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内容,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思政元素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4.3.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

“两弹一星”精神产生于新中国的建国之初。“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精神的合符历史规律与主体目的的演进形态 [11] 。将“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时,各专业的不同课程,应当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科特点和课程特色,根据学科的专业性质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课程思政元素和内容展开挖掘筛选和提炼整理,能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针对性。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融入“两弹一星”精神,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专业课程教师要将习近平关于“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论述作为理论支撑,挖掘“两弹一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为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服务。专业课程教师应当遵循思政课程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多角度地将“两弹一星”精神科学地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专业课程可以在充分使用传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整合各类有效教学方法,重构课堂教学语言策略,掌握“两弹一星”精神教育艺术,以提升“两弹一星”精神用于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例如,在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机器学习”课程中,可以将钱学森放弃美国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国投身祖国建设的事迹融入专业课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当前现实形势,把握历史的大趋势,勇于担当,将个人的成才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求相结合,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学习和奋斗。

5. 结语

“两弹一星”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课程资源,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的一种有效载体。将“两弹一星”精神与高校的专业课程融合,可以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将“两弹一星”精神融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体系中,能够有效发挥“两弹一星”精神立德树人的教育作用。以历史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更能够让大学生以史明鉴,继而对社会主义产生更高层次的认同,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5-44.
[2]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 20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b04748c500024fb1000000036447884a, 2020-06-01.
[3] 晁楠, 张萌, 矫彩山. 课程思政助力高校核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探讨[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9): 160-163.
[4] 王燕红. “两弹一星”精神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研究[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20(4): 21-24.
[5] 刘慧瀛. 江泽民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初探[J]. 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6): 10-13.
[6] 李春丽.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容与新要求[J]. 教育家, 2019(37): 11-13.
[7] 冯惠芳.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审视[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1): 125-131.
[8] 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9月11日) [N]. 人民日报, 2020-09-12(2).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25.
[10] 刘伟, 闫曼卿. 个体化变局下当代青年集体主义教育路径优化探析[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23(1): 50-58.
[11] 武传鹏, 肖邦. “两弹一星”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逻辑关系探析——兼论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向度[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0(1): 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