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以儿童为本”理念出发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研究
Research on Innovation of Kindergarten Safet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hildren-Centered”
DOI: 10.12677/ces.2024.125288, PDF, HTML, XML, 下载: 51  浏览: 86 
作者: 邓乐深: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商学院,白俄罗斯 明斯克
关键词: 以儿童为本幼儿园安全管理安全文化环境Child-Centered Kindergarten Safety Management Safety Culture Environment
摘要: 本文探讨了“以儿童为本”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及其价值。我们阐明了这一理念的理论,并强调了在安全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环境创设上,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独立性、发展需求以及各个成长阶段的特点,从而突破了传统安全管理仅关注物理安全的局限。结合我国学前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探讨了如何将“以儿童为本”理念融入幼儿园安全管理实践中,进而构建科学化、人性化和教育化的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对国内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揭示了坚守“以儿童为本”理念的重要性,以及在安全管理领域持续创新和改进的紧迫性。我们倡导儿童参与决策和自我表达,强化安全教育中儿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旨在构建一个既满足儿童生理安全需求,又能滋养其心理安全感,促进儿童全面、和谐、主动发展的安全文化环境。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and value of the “child-centered” education concept in kindergarten safety management. We have elucidated the theory of this concept and emphasized that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s,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nvironments, full consideration should be given to children’s independence, developmental nee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growth stage, thus breaking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that only focuses on physical safety.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we explore how to integrate the “child-centered” concept into the practice of kindergarten safety management, and then build a scientific, humanized, and educational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 Through a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afety management in domestic kindergartens, we have revealed the importance of adhering to the “child-centered” concept, as well as the urgency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and improvement in the field of safety management. We advocate for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and self-expressio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children’s safety awareness and self-protection ability in safety education, and aim to build a safety culture environment that not only meets children’s physiological safety needs, but also nourishes their psychological security, and promotes their comprehensive, harmonious, and proactive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邓乐深. 从“以儿童为本”理念出发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5): 307-314.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5288

1. 引言

随着全球范围内对儿童权益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学前教育质量标准的日益提升,幼儿园安全管理已成为国际教育界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核心议题。近年来,众多国际研究已经就如何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贯彻“以儿童为本”理念进行了积极探索。尽管我国在幼儿园硬件设施达标和技术防控措施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如何将“以儿童为本”理念深入贯彻到安全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实践模式中仍存较大发展空间。本研究在国内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当前模式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那些未能充分体现“以儿童为本”原则的现象,旨在通过借鉴国际先进研究成果,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构建一套科学、系统且以人为本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策略与实践模型,进而推动我国学前教育安全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儿童创造更安全、适宜且富含教育意义的成长环境。

2. 文献回顾与儿童为本理念的理论探析

2.1. 国际研究综述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下几篇文献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一主题,为理解和实践儿童为本的安全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Burton和Reid (2018)在其专著《Safeguar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 in the Early Years》中探讨了保障儿童安全与学习发展的关系,书中或许包含了关于儿童为本的安全保障措施在幼儿园实践中的实例和建议,这些内容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尊重和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促进其全面发展 [1] 。

Dahlberg、Moss和Pence (2013)在其著作《Beyond Quality in Early Education and Care: Postmodern Perspectives》中,尽管并非专门聚焦幼儿园安全管理,但深入阐述了幼教民主化理论。作者们强调了在早期教育和保育过程中,儿童参与决策的重要性,这为幼儿园安全管理中儿童主体性的体现和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 。

Sandseter和Kennair (2011)发表的文章“Children’s Risky Play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e Anti-Phobic Effects of Thrilling Experiences”中,从进化的视角审视了儿童冒险性玩耍与成人监督的关系。研究指出,适度的冒险性玩耍对儿童成长至关重要,而成人应当在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的前提下,扮演支持而非过度干预的角色,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儿童为本的幼儿园安全管理思路 [3] 。

综上所述,以上文献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重要性,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证素材。

2.2. “以儿童为本”理念的理论概述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最初发源于西方进步教育思潮,而后在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国际文件中得到进一步升华和确认。这一理念强调儿童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尊重儿童的天性、兴趣和需求,关注其个性、潜能和全面发展,而非仅仅将儿童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在幼儿园安全管理领域,“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核心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儿童权利:认为儿童不仅是受保护的对象,而且是享有自身权利的主体,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尤其在安全问题上,儿童有权了解潜在风险,掌握安全知识,并在安全事务中有适当的话语权。

(2) 关注儿童发展需求:强调幼儿园安全管理应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不仅关注物质环境的安全,还注重心理安全感的构建,确保安全措施有助于儿童的成长而不是阻碍其探索和学习。

(3)激发儿童主体性: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到安全教育和管理中来,通过亲身实践和体验式学习,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在日常生活中逐渐习得安全习惯和应对突发事件的技巧。

(4) 打造适宜儿童的安全环境:幼儿园应当努力创设一个既符合儿童身心特点,又能满足其安全需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包括合理规划空间布局、配置安全设施、制定安全规章制度等。

(5) 实施差异化管理:认识到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安全管理工作应当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性格、能力和兴趣的儿童提供个别化、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指导。

2.3. “以儿童为本”视角下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原则

(1) 尊重儿童主体性原则:在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中,应始终尊重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和尊严,让儿童在安全教育和实践中拥有发言权和参与感,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安全需求和担忧,使其在安全问题上有足够的知情权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儿童发展优先原则:安全措施的设计和执行需要紧密联系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性,既要保证基本的安全防护,又要为儿童提供适合其探索、学习和发展的安全环境,不得以牺牲儿童正常成长过程中的体验和尝试为代价。

(3) 全面性原则: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不应局限于防止物理伤害,还应关注儿童的心理安全、情感安全和社会交往安全,营造温馨、和谐、有序且充满关爱的园区氛围,促进儿童在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健康发展。

(4) 参与性原则:倡导儿童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的各项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儿童能够在实践中习得安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

(5) 个性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提供因材施教的安全教育服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在符合自己特点和需求的安全条件下享受优质的学前教育。

(6) 持续改进原则:定期评估幼儿园的安全管理体系,针对儿童和家长的反馈以及安全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确保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本研究采用了综合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以确保对“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应用的深入探究。具体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文献法:首先,对国内外近年来有关“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详尽检索。查阅了各大数据库如Web of Science、Scopus、CNKI等,涵盖了政策文件、学术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以及会议论文等各类文献资源。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与成效,提炼出“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全球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主流趋势、成功案例及面临的挑战。

调查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若干所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作为样本单位,进行了考察。对幼儿园的物理环境、安全设施、安全规章制度进行了观察,并重点关注了幼儿园在安全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家园共育机制的建立与运行等方面的情况。通过标准化的问卷调查表,分析了关于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的数据,其中包括教师、家长和儿童的多方观点与需求。

访谈与案例分析法:为进一步挖掘幼儿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的深层问题和潜在改进空间,本研究采取访谈法,与幼儿园管理者、教师、家长和儿童进行面对面交谈,详细了解他们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理解、执行情况以及在具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困扰与建议。同时,选取了在安全管理中较好体现“以儿童为本”理念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以期通过个案研究揭示成功实践的关键因素与实施路径。

数据收集后的整理与分析:收集到的所有定量和定性数据均经过精心整理和编码,随后运用统计分析和质性研究软件进行深入分析。在定量数据处理上,运用描述性统计、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实际落地情况、影响因素以及与安全管理效果之间的关系。而在定性数据处理上,则侧重于内容分析和主题提炼,找出“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优势、瓶颈以及潜在创新点。

最终,通过对以上多种方法获取数据的整合分析,本研究得以客观、全面地评估当前幼儿园安全管理中“以儿童为本”理念的落实程度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和创新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4. 幼儿园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4.1. 当前幼儿园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基础设施与安全设施配备不足:许多幼儿园在建筑结构、消防设施、游乐设施等方面未能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规范要求,安全设施老旧、数量不足,难以满足众多幼儿同时活动的需求。原因主要是投资不足、设施建设滞后以及监管力度不够,导致安全硬件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与补充 [4] 。

(2) 安全教育缺失与形式化:幼儿园安全教育内容较为单薄,常常流于表面,未能深入儿童生活实际,导致儿童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欠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部分幼儿园对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方法单一,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体系。

(3) 安全管理机制不健全:幼儿园在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应急预案、日常巡查等方面的制度并不完善,责任划分不清,执行力度不足,可能导致安全隐患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排除。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涉及管理层对安全管理的认识不够深刻,以及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严,监督机制不健全。

(4) 教职工安全素质与能力参差不齐:幼儿园教职工在安全培训、应急处置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有些教师对安全规程掌握不熟,遇到紧急情况时无法高效应对。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师资培训体系不完善,对安全教育和管理的专业培训投入不足。

(5) 家园共育与社区联动机制不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之间的沟通协调不足,安全教育与管理未能形成合力,家长参与度较低,不利于共同构建儿童全面的安全防护网络。这是由于各方对“家园共育”理念的理解和实践尚有差距,协同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建立健全。

4.2. 存在问题与“以儿童为本”理念的差距剖析

(1) 安全环境的儿童友好性不足:现实中,一些幼儿园在环境布置和设施设置上并未完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如活动区域的安全警示标识过高或复杂难懂,不适合幼儿理解;部分设施虽然合规,却忽视了幼儿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未能做到真正的儿童友好。

(2) 安全教育与儿童主体性相悖:目前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灌输式、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引导儿童主动参与、自我感知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儿童并非安全教育的主体,而是成为了接受知识传输的对象,违背了“以儿童为本”理念中关于尊重儿童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原则。

(3) 安全管理决策缺乏儿童参与:幼儿园在制定和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较少考虑到儿童的意见和需求,儿童并没有在安全相关的决策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儿童的声音被忽视,导致制定的安全规则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需求和生活情境。

(4) 忽视儿童心理安全需求:安全管理工作往往聚焦于物理环境的安全,而对儿童的心理安全需求关注不足,比如对欺凌行为的预防、对儿童情绪波动的疏导、对隐私权的保护等。在“以儿童为本”的理念下,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应与生理安全同等重要。

(5) 教师角色转换不到位:部分幼儿园教师在安全管理中仍然保持传统权威角色,未能转变为儿童的支持者和引导者,未能充分发挥儿童在安全教育中的主体性,这也反映了在教育实践中对“以儿童为本”理念的践行还不够深入。

5. 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模式构建

5.1. 建立以儿童需求为导向的安全管理制度

(1) 需求调研与评估机制:首先,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儿童需求调研,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的安全需求与期待,以及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点。通过问卷调查、观察记录、亲子访谈等方式,真实反映儿童在园期间的安全需求。

(2) 个性化安全规章制定:基于调研结果,修订和制定更为细致、人性化的安全规章制度,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贴近儿童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如针对低龄幼儿设立更适合他们的安全距离、活动区域划分以及安全用具规格等。

(3) 参与式安全教育与演练:将儿童纳入安全教育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设计丰富多样的参与式安全教育课程和应急演练,让儿童在实践中熟悉和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4) 安全环境优化:按照儿童的身体尺寸和活动习惯,优化幼儿园室内外环境设计,如降低警示标志的高度、增设便于儿童操作的安全设备、提供柔软舒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等。

(5) 动态监管与反馈机制:建立常态化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和整改机制,确保安全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同时,鼓励儿童和家长参与安全问题的反馈与监督,形成家园共育的安全管理格局。

(6) 安全文化的培育: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将安全意识渗透到幼儿园的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和家园互动之中,使儿童感受到安全是自身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2. 创新儿童参与型安全教育与实践活动

(1) 情境模拟教学:设计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情境模拟游戏,如“火灾逃生演练”、“交通规则小剧场”、“食品安全检查”等,让儿童在模拟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了解和学习安全知识,提高应对各类安全问题的能力。

(2) 角色扮演与讨论分享:鼓励儿童扮演教师、父母、警察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模拟安全教育场景,之后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心得,促使儿童在交流中深化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并学会从他人的经验和角度思考问题 [5] 。

(3) 互动式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绘本、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结合互动问答、小游戏等形式,吸引儿童主动参与到安全教育过程中,增强他们对安全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4) 安全角与安全手册制作:设立安全角,陈列安全教育相关资料和实物展示,同时引导儿童参与制作个人安全手册,将学到的安全知识整理归纳,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印象,培养儿童自我教育和自我保护的习惯。

(5) 家园共建安全教育项目: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举办亲子安全主题活动,共同设计和实施家庭安全教育计划,形成家园同步的安全教育网络,让儿童在家中也能得到持续的安全教育和实践机会。

(6) 定期安全教育主题活动:定期举办以安全为主题的开放日、讲座或竞赛等活动,让儿童在参与和互动中体验安全教育的乐趣,同时也增进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儿童安全教育的共识和协作。

5.3. 构建涵盖儿童生活各方面的全面安全防护网络

(1) 完善基础设施安全标准: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安全法规标准,对幼儿园建筑设施、游乐设备、消防器材等进行全面排查与升级,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可靠。例如,设置防撞角、软包墙面、地面防滑处理,安装监控摄像头及智能报警系统等。

(2) 制定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覆盖食品卫生、消防安全、传染病防控、接送制度、应急响应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3) 日常安全教育课程化:将安全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包括但不限于交通安全、食品安全、防溺水、防拐骗、网络安全等内容,通过故事、游戏、儿歌等多种形式,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安全教育。

(4) 家园共育与社会联动:建立与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公安部门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机制,共同构建儿童安全防护网络。例如,定期举办家长安全教育培训,加强家校沟通,联合社区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确保校外时段的安全监管不缺失。

(5) 提升教职工安全素养: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每一位教职工都能够在必要时有效履行保护儿童安全的职责。

(6) 智能化技术辅助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如人脸识别入园、实时监控系统、电子围栏等智能安防技术,实现对儿童在园期间的动态管理和异常情况的快速预警 [6] 。

(7) 创建安全文化氛围:营造尊重儿童权利、关注儿童安全的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意识到自己是安全行动的主体,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和自救互救能力。

5.4. 强化家园合作,形成协同安全管理机制

(1) 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幼儿园应定期召开家长会,发布安全信息,分享安全管理经验,听取家长对幼儿园安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搭建便捷高效的家园沟通平台,确保双方信息畅通无阻。

(2) 家长安全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安全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家长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使其在家庭教育中也能积极传播和落实安全教育,形成家校一致的安全教育导向。

(3) 共享安全教育资源:幼儿园与家庭共享安全教育资源,包括安全教育课程、活动方案、专家讲座等,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共同策划和实施寓教于乐的安全主题教育活动。

(4) 联动安全监护机制:建立健全家校联动的安全监护机制,例如,制定合理的幼儿接送制度,明确家长、幼儿园各自的责任边界,同时,鼓励家长在上下学途中、周末假期等非幼儿园监管时间加强对孩子的安全监管。

(5) 家园共筑安全环境:幼儿园与家庭携手优化周边环境,共同排查和消除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如整治校园周边交通秩序,改善小区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良好态势 [7] 。

(6) 突发事件应急协同: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信息通报机制,确保在发生安全事故时,家园双方能够迅速、准确、有效地协同应对,最大程度地保障儿童的生命安全。

6. 案例研究

为了深度研究“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我们选择了S市Z幼儿园这一典范作为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幼儿园坐落于城市繁华地段,始终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安全管理工作上走在前列,其独特且全面的安全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显著的示范地位。

(1) 安全环境创设:阳光宝贝幼儿园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实际需求,从建筑设计到设施布局均遵循“儿童友好”的原则,如采用圆角设计减少尖锐边角带来的安全隐患,设立高低适宜的安全警示标识,确保儿童生活环境的安全性。

(2) 参与式安全教育:幼儿园开设了丰富的安全教育课程,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让孩子在实践中学习防火、防走失、防溺水等安全知识。此外,定期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安全演练,增强了家园间的安全教育协同效应。

(3) 家园协同管理:阳光宝贝幼儿园与家长保持高频次的沟通与合作,定期举行家长安全知识讲座,通过家园手册、微信群等方式传递安全教育信息,同时在接送环节严格执行身份核实制度,形成了家园共建的安全管理网络。

(4) 教师队伍建设:幼儿园定期对全体教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并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安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5) 信息化技术支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安装高清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和一键报警装置,实现了对园内安全状况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响应,进一步提高了幼儿园的安全管理水平。

通过S市Z幼儿园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以儿童为本的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模式不仅体现在安全硬件设施的优化,更重要的是在软件层面,包括安全教育、家园合作、教师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性改革与实践,从而为儿童创造了更加安全、和谐的成长环境。

7.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本研究对“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并揭示了当前实践中的诸多问题与挑战,但受限于研究条件和方法论的限制,本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1) 样本选择局限:本研究选取的幼儿园样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充分反映我国乃至全球各地幼儿园在安全管理方面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在地区分布、城乡差异、办学规模和性质等方面可能存在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因此,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和地域覆盖面,确保研究结论的广泛适用性和准确性。

(2) 定量研究指标体系的局限性:当前研究所采用的定量指标可能尚不能全面、准确地衡量“以儿童为本”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具体落实情况,特别是在评估儿童主体性参与、个性化安全需求满足程度、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性等方面,可能需要开发更为精细和精准的量化工具和指标体系。

(3) 动态追踪与长期效应的缺乏:本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状的分析和模式的构建上,对于新策略和模式在实践中的长期效果、适应性变化以及可能产生的衍生问题等方面缺乏持续跟踪评估。因此,未来的研究所需要设定合理的追踪周期,密切关注幼儿园在实施新的安全管理创新策略后,儿童安全素养、安全环境的改善以及家园共育机制的优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基于上述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全面扩展研究对象,涵盖更多类型和地区的幼儿园,确保研究结果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深入探讨特定区域、特殊群体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上的独特性与需求。

(2) 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量研究指标体系,开发和验证更贴合“以儿童为本”理念的测量工具,以实现对幼儿园安全管理实践中儿童主体性、个性化需求满足、安全教育成果等深层次问题的精准量化评估。

(3) 设计并实施长期跟踪研究计划,对新的幼儿园安全管理策略和模式在实践中的效果进行持续监测与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策略,并为政策制定者、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和改进参考。

8. 结语

“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幼儿园安全管理中的运用不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具备极高的实际价值。这一理念超越了以往仅关注物理安全的传统观念,将儿童视为拥有独立意志和发展需求的个体。在构建幼儿园的安全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和环境时,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和满足儿童在各个成长阶段的需求。同时,我们也希望为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提供宝贵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持续的探索,我们期待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幼儿园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真正实现以儿童为中心的安全教育与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 Burton, S. and Reid, J. (2018) Safeguarding and Protecting Children in the Early Years.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559551
[2] Dahlberg, G., Moss, P. and Pence, A. (2013) Beyond Quality in Early Education and Care: Postmodern Perspectives. Routledge, London.
https://doi.org/10.4324/9780203371114
[3] Sandseter, E.B.H. and Kennair, L.E.O. (2011) Children’s Risky Play from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The Anti-Phobic Effects of Thrilling Experiences.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9, 257-284.
https://doi.org/10.1177/147470491100900212
[4] 张晓玲. 有效开展幼儿园安全教育的创新策略研究——甘南民族地区为例[J]. 成才, 2023(4): 91-92.
[5] 吴丽梅.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如何有效渗透安全教育[J]. 家长, 2022(5): 102-104.
[6] 王艳. 浅谈“互联网 ”时代幼儿园安全管理创新[J]. 课程教育研究, 2020(30): 73-74.
[7] 何彩霞. 提高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实效性的有效方法[J]. 新课程, 2022(3): 224-225.